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格拉底是古希腊的教育实践家。他在教育对象方面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在教育目标方面提出培养美德;在教育内容方面以"四德"为内容;在教学方法上独创了苏格拉底法被今天的日常教学所借鉴,其教育思想的光辉已洒向今天的每一所学校,使每位学生受益匪浅。

  • 标签: 伦理教育 美德教育 苏格拉底法
  • 简介:孔子与苏格拉底分别作为东西方文明创始人之一,他们有很多相同之处。然而在宏观的相同背景下也有很多的不同之处。这种源头上的细微差别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主要阐述了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与及其践行过程,并对它们的异同进行了分析比较,旨在更好地理解、融合当今的东西方教育与文化。

  • 标签: 孔子 苏格拉底 教育目的 比较研究 践行过程 教育学史
  • 简介:列奥·施特劳斯对阿里斯托芬、色诺芬和柏拉图等古典作家作品中苏格拉底形象的分析,揭示了"苏格拉底问题"生成和演变的过程。"苏格拉底问题"从根本上说是政治与哲学的关系问题,是自然哲人苏格拉底向政治哲人苏格拉底、自然哲学向政治哲学转向的问题。基于这一分析,"苏格拉底问题"的教育意蕴在于,应从教育对象上区分"精英"和"大众",从教育方式上区分"显白"教诲和"隐微"教诲,从教育目的上区分"善人"和"好公民"。"苏格拉底问题"的教育意蕴指向自由教育。自由教育是一种传授整全知识的文化教育,通过阅读经典著作,与伟大思想家进行对话的形式,既培养尊重政治和法律的"好公民",又培养追求智慧和美德的"善人"。

  • 标签: 苏格拉底问题 自由教育 现代性 列奥·施特劳斯
  • 简介:毅毕生以教育为业,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对教育意识、教育目的、教育方式等作了比较充分的论述,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尤其强调人格教育和通识教育。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也不无启迪作用,值得借鉴。

  • 标签: 唐君毅 教育意识 教育目的 人格教育 通识教育
  • 简介:孔子启发式教学的本质含义在于引导学生思维并使其领悟;具体方法有“扣其两端”、旁敲侧击、循序渐进、举例类推;特点在于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重视启发的时机和“度”,学思结合,教学相长。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旨在通过讥讽、助产、归纳、定义四个步骤获取先验性的、普遍性的知识;强调思维的逻辑性。本文从同与异两个方面对二者进行了比较,指出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和苏格拉底的助产术各自的长处与不足。

  • 标签: 孔子 启发式教学 苏格拉底 助产术
  • 简介:<正>第一课时,教师在作了作者、背景、题意的介绍后,又将黄宗羲的卓越见识、超人胆量作了一些描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课文后,就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找出黄宗羲的高明处。在阅读中学生可以交换意见,互相

  • 标签: 教师 阅读课文 阅读中 思维 题意 黄宗羲
  • 简介:“麦诺维尔诉戈比蒂案”是美国二战期间典型的“向国旗致敬案”,作为“向国旗致敬第一案”,案件艰难而又反复的审理过程,充分体现了爱国教育与宗教自由之间冲突的尖锐性。由于影响恶劣,判决最终在三年后被否决,日益宽泛的宗教自由内涵在此后一系列“向国旗致敬案”的司法审判中得以确立。

  • 标签: 麦诺斯维尔诉戈比蒂斯案 宗教自由 爱国教育
  • 简介:《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以恋爱婚姻为题材的悲情小说,鲁迅先生创作的这曲悲歌一直震撼着读者的心灵,女性读者感受尤为强烈而持久。对此间深重的悲剧成因,笔者从女性的视角就子缺乏自主性的人生观念、子与涓生人生追求缺少契合点、子没能把自己的精神力量献给爱侣等方面加以探究。

  • 标签: 女性视角 爱情悲剧 子君 根源
  • 简介:多亚学派哲学是整个希腊化罗马时代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该学派的悖论性来自其所汲取的思想资源的复杂性。多亚精神强调理性、世界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主张“按照自然生活”与积极尽职责于家庭和国家,并重视伦理一治疗学。多亚精神反映在教育思想上,突出表现为对苏格拉底道统即唯智主义的强调,并带有明显的人文文化色彩,强调人道思索与公民责任,关心将修辞和美德以及有价值的事物联系起来,要求雄辩家在演说中承担伦理教育的任务,传达那些将社会凝聚在一起的高贵思想,并通过触动人的情感来激发他们的赞美和深刻的奉献。相对知识的传授来说,多亚教育思想更关注“人”的特性,重视人格完善,尤其强调人的品德培养对于社会和人生的价值,并蕴涵了西方绅士教育理想的渊源。其对后世西方教育的积极影响值得深入研究。

  • 标签: 斯多亚学派 人道思索 博雅理想 教育意义
  • 简介:在当今日益复杂多变的环境中,高等教育传统的战略规划方法已不能满足大学发展的需要,而国外的一些先进管理技术值得借鉴。本文介绍了英国格拉摩根大学采用情景规划进行战略管理的原因、过程、方法及带来的思考,以期为国内高等教育战略管理提供借鉴之处。

  • 标签: 战略 情景规划 格拉摩根大学
  • 简介::讲个"举手"的例子给你听:一位教师在执教六年级数学教研课时,要求学生用举右手表示判断题的正确,用举左手表示错误.突然一位叫王练华的女同学(课后了解是一名后进生)站起来说:"老师,我不知道哪只是左手,哪只是右手."语音刚落,全班学生大笑.但见执教老师一刹那的惊讶之后便很冷静地制止了全班学生的笑声,对提问的学生先后伸出左手和右手说:"请王练华同学看好,这是左手,这是右手."接着,这位教师又说:"同学们,这其实并不可笑,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发生这种情况,心理学上我们把它叫做暂时性遗忘.

  • 标签: 保护君 君信 学生心灵
  • 简介:人称“神童”的赫钦(RobertMaynardHutchins,1899—1977)被誉为“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布鲁贝克(1978)则认为,在“为建立高等教育的基本原理作出重大贡献的作者及其作为高等教育哲学里程碑的著述”中,赫氏的《美国高等教育》(1936)一书比纽曼的《大学的理想》(1852)和维布伦的《美国的高等教育》(1918)两部著作都“更为全面。如今,赫氏的《美国高

  • 标签: 美国 赫钦斯 高等教育 教育哲学
  • 简介:〕特殊学校之所以特殊是因为学校的学生大都身体总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心理上受到过创作。要开展好新形势下校的体育教学,我们必须按照校学生现有的实际特点来开展;依据校学生的特点,积极重视开展好校体育课中的审美教育。要开展好校体育课中的审美教育,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工作以体育教师的心灵美感染学生;以信心美鼓励学生;以大自然之美熏陶学生;以队形美教育学生;以不惧困难的竞争美教育学生。让审美教育促进校体育活动的开展。

  • 标签: 〔〕特校体育审美教育心灵美信心美自然美队形美竞争美
  • 简介:〔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也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美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人、培养人,最终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的。然而,在现在的教育现实中,我们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问题并没有上升到应有的高度。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中,逐渐使他们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造就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 标签: 〔〕初中语文审美能力培养
  • 简介:〔摘要〕《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结合不同的学段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数学,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数学教育改革的需要。好的数学教学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在实践提高数学素质。

  • 标签: 〔〕实践活动新课改小学数 学作用
  • 简介:引子为了祝贺、纪念这次盛会召开,同时纪念中国屈原学会成立三十周年,我用楚辞以及与屈原有关的史料,“集词”做了三联诗锺:第一联,七唱:橘颂离骚窥楚屈,湘哀郢悟根原。第二联,七唱:奔走离忧当偃屈,抽思致志竞无原。第三联,一唱:屈志忍尤思远集,原生行迷济沅湘。案:《九章·思美人》:欲变节以从俗兮,愧易初而屈志。《离骚》: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离骚》: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九叹·逢纷》:原生受命于贞节兮,鸿永路有嘉名。《离骚》:进不入以离尤兮,及行迷之未远。《离骚》: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

  • 标签: 《离骚》 橘颂 湘君 三十周年 纪念 屈原
  • 简介:2012年4月10日至13日,“瑞士一中国裴泰洛齐国际研讨会”在瑞士举行。本次会议由瑞士裴泰洛齐协会和瑞士“学校为儿童基金会”资助,瑞士中部师范大学主办。来自瑞士中部师范大学的师生,中国浙江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等校的专家学者,以及德国图加传媒大学的教授等参加了研讨会。裴泰洛齐(J.H.Pestalozzi,1746—1827)是瑞士著名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在许多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继2009年10月在杭州举行的“裴泰洛齐教育思想国际研讨会”(详见《教育史研究》2009年第6期)之后的又一次国际研讨会,此次会议是一次经验和思想的交流会,旨在探讨裴泰洛齐的教育理念在中国和瑞士的可行性和现实性,同时比较中国和瑞士教育体制的异同。

  • 标签: 中国社会科学院 裴斯泰洛齐 国际研讨会 研讨会综述 瑞士 华东师范大学
  • 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我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大变革。它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教育,更影响着旧中国遗留下来教会学校,并最终导致了教学学校在中国的消亡,教会学校是“帝国主义文化侵略工具”,但它在进行文化侵略的同时,也引进了西方的文化和教育,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并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建设人才。

  • 标签: 建国初期 社会变革 教会学校 课程设置 管理机构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