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1991年发现于藏西阿里塔康巴岩画中的“一条腿背夫”岩画,揭示了古代西部女国贩盐业的兴盛;2011年青海玉树通天河流域昂拉岩画同样题材的发现不仅证实青藏高原东部早期部落也在经营盐业,且岩画的古朴样式证明它们尚属于早期类型。藏西与青海西部一西一东两端均发现贩盐岩画,印证史料里“女国……尤多盐,恒将盐向天竺兴贩,其利数倍,亦数与天竺党项战争”之记载不误。自古盐业经营在古羌人经济占据重要地位,青藏“一条腿背夫”贩盐岩画图像证实,羌人除经营横断山脉盐道外,藏北羌塘之“北方盐道”亦当是古羌人盐业经营的重要通道。

  • 标签: 塔康巴岩画 一条腿背夫 玉树昂拉岩画 女国 贩盐队伍 北方盐道
  • 简介:据中国岩画学会统计数据,甘肃岩画数量在全国省区中位居第四,属于岩画丰富省区。甘肃岩画最早发现于上世纪70年代嘉峪关黑山。多年来,甘肃岩画的发现和普查工作逐步铺开,对各地岩画的统计与记录也取得了许多成绩。黑山岩画的调查、统计、记录最多,有两篇调查报告、一部专著发表。永昌牛娃山岩画、靖远吴家川岩画也有公开发表的调查报告。其余所发现岩画只有新闻报道而无调查报告发表。研究论文也以黑山岩画为最,其他各处岩画的研究成果不多。另外,其他一些研究原始艺术、甘肃相邻地域岩画的著作和文章中也涉及到甘肃岩画。在目前已有的调查研究基础上,甘肃岩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发表全面细致的调查报告,壮大研究队伍,从质量和数量上提升研究水平,拓宽视野,放眼世界,加强岩画保护方法的研究与探索。

  • 标签: 甘肃岩画 调查研究 现状 思考
  • 简介:蹲踞式人形岩画既是世界岩画中的一种主要母题,也是华南地区岩画中经常出现的一个重要符号。但至今,对这一地区独特蹲踞式人形岩画进行全面资料整理与分析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通过对中国华南地区蹲踞式人形岩画分布情况的梳理及风格特征的比较,以期对这一地区蹲踞式人形岩画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 标签: 华南地区 岩画 蹲踞式人形 探析
  • 简介:艺术史学和考古学研究有着某些共通之处,但在以往的考古学和艺术史学科中,岩画地位实际上是缺位的。随着研究文本的逐步发展,研究者们越来越认识到岩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岩画的研究扩展了艺术史学的学科范围,但是很大程度上未被研究者所重视。岩画研究使艺术史重新书写,艺术史学研究也带给岩画研究启示。岩画研究需要多学科的联合协作,同样艺术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研究岩画,也要秉持谨慎、客观的态度。

  • 标签: 岩画 艺术史学 艺术的起源 澳大利亚艺术史 研究文本
  • 简介:一、已有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学术讨论所存在的问题中国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奴隶社会学术研究的奠基之作是郭沫若的《奴隶制时代》,而其有关中国古代奴隶制的学术思考。早在1930年出版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便已基本形成,在当代中国曾影响极大,以致社会和学术界的主流观点都认为中国历史上存在奴隶制社会。略有分歧的是郭沫若认为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是中国的奴隶制时代,

  • 标签: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奴隶社会 奴隶制社会 标识 考古 史前
  • 简介:“totemism”一词,我国学术界译名不一,有“图腾主义”、“图腾崇拜”等,目前最普遍的译名是“图腾崇拜”。“18世纪末,图腾这个词才出现在民族学专著中。我们第一次看到它是在一本印第安译员J·朗(J·Long)的书中,此书1791年在伦敦出版。”([法]E·杜尔干《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林宗锦、彭守义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2页)在J.朗之后的将近半个世纪时间中,学者们大多认为图腾崇拜只在美洲存在。

  • 标签: 图腾崇拜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彩陶 中国 神话 岩画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介绍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给出了基于三维激光扫描仪的外业点云测绘实施方案和数据处理流程。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应用到文化遗产领域中的岩画数字化保护中来,在获得岩画三维激光扫描点云数据并生成三维模型,通过建立岩画数据库,设计了基于GIS的岩画数字化管理与展示系统。结果表明,三维激光扫描结合GIS技术用于岩画数字化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三维激光扫描 岩画数字化保护 GIS
  • 简介:本文将国内东南沿海考古学与南岛语族相结合的研究材料和国外关于南岛语族起源问题的研究材料结合起来探讨关于福建与南岛语族的渊源问题。然后分别论述福建沿海新石器时代早、中、晚期的考古材料,对南岛语族考古学的产生与发展进行梳理。最后,根据福建史前海洋经济开始和发展的时期(距今6500~3500年),来反映南岛语族在福建地区的起源、扩散和发展过程。

  • 标签: 福建 太平洋 史前文化 南岛语族
  • 简介:中国与外部世界之间通过内陆欧亚草原通道的人文互动与交流,远在张骞通西域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客观存在。史前东西方远古居民通过草原地带交通路线进行的文化交流,代表了中西文化交流历史长河中的早期浪潮。种种迹象表明,早在距今9000年的小河西文化和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时期,史前的中国与西方之间就存着反映在石质容器上人群互动和文化往来。

  • 标签: 石质容器 草原丝绸之路 史前中外交通
  • 简介:对新石器时代北刘遗址早晚两期出土的人骨进行C、N稳定同位素分析以揭示先民的食谱特征,尝试探讨不同性别之间食谱的差异,为进一步讨论关中地区史前社会性质及其演变提供新的证据。分析结果表明,北刘遗址先民的食物结构以C4类食物为主,反映了当时先民以粟、黍种植业为主的原始农业经济模式。北刘遗址早期(老官台文化)先民在食物结构上男女并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但在同属关中地区仰韶文化时期的姜寨遗址,男女食物结构已发生明显分化,而包含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两个阶段的清凉寺遗址先民的食谱差异表现较姜寨更加明显。这种男女食物结构差异的历时性变化可能是由当时食物分配方式的改变导致,暗示了关中及临近地区从前仰韶至仰韶、龙山文化期社会制度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变的演进过程。

  • 标签: 北刘遗址 稳定同位素分析 食物结构 性别差异
  • 简介:“撮泰吉”是反映彝族先民史前生产、生活的原始仪式剧,风格原始、稚拙、夸张、怪诞。本文从生态美学、艺术史学、民族音乐学等学科理论出发,对其深刻的生态美学内涵(生态觉醒、生态超越、生态审美体验)以及仪式中的某些史前音乐孑遗展开探讨,认为这种原始仪式剧的魅力完全蕴聚于生态化的神奇世界之中,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彝族先民与生态和谐共融的美丽画卷。而其中的某些史前音乐孑遗又为人类远古音乐研究提供了现实例证和想象空间。

  • 标签: 彝族 撮泰吉 仪式剧 史前音乐 生态美学
  • 简介:本文通过对岩画、古陶器符号、文字及出土文物的研究,重新解构丝绸之路的古代文明历史。从万年以前的古草原之路到绿洲之路,至距今8000年的古陶之路,这条古交易之路一直延续到西周。秦代之前中国将丝绸运至西方,古丝绸之路此时已经形成,后经过100多年的中西方隔绝,至汉代张骞的“凿空”,使得丝绸之路重新恢复,这就是丝绸之路万年文化的沉淀发展过程。

  • 标签: 丝绸之路 岩画 陶器符号 草原之路 绿洲之路 古陶之路
  • 简介:相信很多同学都对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充满了好奇,他们到底是如何生活的呢?在当今这个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只要我们轻轻敲击键盘,或者打开智能手机,很多问题便能轻易找到答案。不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陕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同学们一起走进充满神秘色彩的母系氏族公社遗址——半坡遗址公园,去感受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吧!

  • 标签: 陕西师范大学 遗址公园 附属小学 古代文明 感受 史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