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8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动态心电图(Holter)观察、分析颈椎病患者心电图变化与日常生活、活动的相应关系,探讨Holter对鉴别颈心综合征和冠心病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50例45-65岁颈椎病患者作24h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嘱其在检查过程中详细记录生活日志,仔细监测心电图异常和生活、活动的相应关系。结果150例被查者中,生活、体位导致心电图异常改变96例,占64%;心电图无改变(正常)42例,占28%;患者不配合12例,占8%。心电图异常与情绪、运动或劳累无相应关系。结论动态心电图对鉴别颈心综合征和冠心病有辅助作用,对临床医生早期作出正确诊断并有针对性进行治疗有参考价值。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颈椎病 颈心综合征 冠心病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对心悸患者检测分析,评价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对心悸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15例心内科住院及门诊的心悸患者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及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早期复极综合征,ST-T非特异性改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女性心率变异性降低明显高于男性。结论心悸的发作与心律失常,神经调节失平衡有关。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测可筛选出与心悸的多种原因,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心悸 动态心电图 心律失常 早期极综合征 ST-T改变 心率变异性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动态心电图对睡眠呼吸暂停症患者进行诊断,并进行临床研究。方法对比分析法是通过选择参照物作为基准的有效比较方法,本文采用这种方法选择自2010年8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00例病患,对这些病患资料进行研究,将其中确诊为睡眠呼吸暂停症的60患者作为观察组,对其行动态心电图初诊;其余的40例仅为单纯鼾症者,将其作为对照组。结果通过动态心电图对患者进行初诊,发现观察组的患者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与患者的体重、血氧饱和度min均与对照组存在着显著差异。患者心律失常受睡眠呼吸暂停症的严重程度影响。结论患者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与患者血氧饱和度min影响着患者心律频率,采用动态心电图进行初诊,能够准确进行观测,推动临床研究成果。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睡眠呼吸暂停症 初诊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动态血压在西藏高原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动态血压监测系统(美国Spacelabs90217型动态血压仪)对120例监测者进行结果分析。结果120例监测者结果显示门诊测高血压患者中“白大衣高血压”7例,占12.7%;杓型血压21例,占38.2%;非杓型15例,占27.3%;反杓形9例,占16.4%;极度杓型3例,占5.5%。门诊可疑高血压17例,其中8例为隐匿性高血压。高血压药物治疗者48例,血压控制达标者23例,达标率47.9%。结论动态血压有利于发现“白大衣高血压”及隐匿性高血压,发现血压昼夜节律,正确评价血压程度,指导临床治疗。在高原医院中应用动态血压监测对于少数民族地区高血压规范管理有重要作用。

  • 标签: 动态血压监测(ABPM) 高血压 西藏高原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总结缬沙坦在治疗老年的高血压对动态高血压的影响,进一步寻求更好的治疗措施。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10月于我医院心内科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的老年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人。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因素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采用缬沙坦治疗,对照组采用氢氯噻嗪治疗。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的高血压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血压均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实验组患者血压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患者的血压下降明显,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缬沙坦对老年的高血压患者动态高血压的控制情况较好,且安全性高,有很好的临床意义和推广价值。

  • 标签: 缬沙坦 老年动态高血压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动态心电图(DCG)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方法对1500例不同年龄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结果心律失常发生率54.40%,窦性心动过缓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老年组与中青年组无明显差异,其他心律失常发生率老年组明显高于中青年组。结论心律失常是老年人致死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及早诊断,及时予以治疗,而动态心电图是检出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心律失常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特征。方法收集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199例,选择同期血压正常者96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昼夜血压水平、24h平均血压水平以及24h血压负荷值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高血压合并靶器官损害患者的血压显著高于单纯血压患者(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24h动态血压变化与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监测24h动态血压有利于诊断原发性高血压并预测高血压合并症,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治疗方案。

  • 标签: 动态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 靶器官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缬沙坦的长效降压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010年7月至2012年6月我科及住院收治的216例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男性118例,女性98例,平均年龄(51±11)岁服用安慰剂2周后及服用缬沙坦胶囊80mg8周,分别于早晨800来医院佩带24h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连续30h动态血压测定,计算谷/峰比值(T/P)及每小时平均血压,同时在服缬沙坦80mg的第2.4.8周诊所测坐位血压。药物安全性主要观察血钾及血尿酸。结果216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服药后通过诊所测坐位血压评价,降压总有效率为67.7%;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按全部患者计算或有效病例计算,T/P比值结果相近。全组计算收缩压(SBP)与舒张压(DBP)的T/P比值分别为0.81和0.80.服缬沙坦胶囊与服安慰剂后第25-30h动态血压监测发现,血压分别为(134.2±12.1)/(89.2±9.1)mmHg(1mmHg=0.133kpa)及(142.2±12.1)/(92.2±7.2)mmHg(P<0.01)。对24h动态血压最大降压幅度≥20/10mmHg的66例有反应者,分析其最大降压时间,93%在8-19h。其中14-17h为最高峰。服药后血尿酸轻度升高者36例(16.7%)。结论缬沙坦能够在24h很好的控制血压。若患者偶尔延后服药时间,它至少能在服药后的25-30h之间稳定降压。达峰时间延迟到14-17h,可能与其降低左室肥厚有关。

  • 标签: 抗高血压药 缬沙坦 血压监测仪 左室肥厚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情况,指导患者用药,观察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7月-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根据动态血压检测结果,分为勺型高血压35例和非勺型高血压14例,勺型患者每日600和下午血压最高值前3h分别服用依那普利5mg,非勺型患者每日600和1900分别服用依那普利5mg,2周后,如患者坐位舒张压≥90mmHg,依那普利加倍;2个月后再次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对照组每日600和1800分别服用依那普利5mg,患者如有不适,测量血压后调整用药。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疗效。结果观察组血压控制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运用时间治疗学理论,指导高血压患者用药,可以有效控制血压,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临床效果明显。

  • 标签: 动态血压监测 高血压 降压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动态影像变化,探讨高血糖状态对糖尿病结核病灶变化的影响。方法68例糖尿病结核患者均行胸片及病灶体层检查,其中38例同时进行CT检查。在正规降血糖、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动态观察其2~6个月肺部结核病灶的变化以及血糖水平的变化,并与30例非糖尿病灶结核病的动态影像变化相对照。结果68例糖尿病结核表现为中、重度者97.0%(66/68)。其X线影像以大片状(80.9%,55/68)或多发小片状(19.1%,13/68)浓密影、空洞(89.7%,61/68)为主要表现,CT表现基本相同。经2个月时间治疗,血糖控制差组片状阴影增大者占23.7%(9/38)、空洞增大者占28.6%(10/35),其总体恶化率为65.8%(25/38),明显高于血糖控制良好组(13.3%,4/30)(χ2=16.4,P<0.01)。但治疗3个月及其以上时间血糖均得到良好的控制,上述两组变化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χ2=0.81,P>0.5)。非糖尿病结核(30例)的病变演变过程与血糖控制良好组相似,其恶化进展程度则明显少于血糖控制差组(χ2=5.46,P<0.025)。结论糖尿病结核的影像表现具有特点,高血糖状态是影响糖尿病肺结核病灶动态变化的重要因素。

  • 标签: 结核 糖尿病 诊断显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肌缺血与心律失常发生规律,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进行24h动态心电图观察,通过分析心电图结果,总结危险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左心室肥厚患者危险性期前收缩(Lown分级在3级以上)为25.9%,远高于无左心室肥厚者(1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O1);有心肌缺血患者危险性室性期前收缩发生率(24.29%)高于无心肌缺血患者(1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O1)。结论并发有左心室肥厚或心肌缺血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易于发生危险性室性期前收缩。

  • 标签: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 动态心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慢性肾脏病患者24h动态血压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肾脏病患者30例作为研究组,随机选取到我院进行尿检及肾功能正常者30例作为对照组,均采用动态血压检测仪测定24h两组血压变化情况,并从一般资料、研究方法以及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组昼夜心率均高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24h以及昼夜收缩压、舒张压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昼夜节律比较中,研究组患者非勺形发生率为63.3%,对照组非勺形发生率为26.7%,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4h动态血压监测到的数据变化,能够及时预测患者其它潜在症状,且在其数据变化特点和规律的指导下,通过合理的药物治疗,还能提升其治疗疗效。

  • 标签: 慢性肾脏病 24h 动态血压 特点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了解肿瘤患者在放化疗过程中外周血中性粒细胞(NEU)及网织红细胞(Ret)参数的变化,以确定肿瘤患者骨髓造血功能在放化疗过程中受抑制情况及化疗后的早期恢复指标。方法采用BeckmanCoulterLH75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20例肿瘤患者放化疗前后外周血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网织红细胞百分数(Ret%)、网织红细胞未成熟分数(IRF)进行动态检测。结果IRF于化疗后第5天出现明显下降,而WBC和NEU从化疗后第9天开始出现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和Ret从化疗后第19天出现回升,而IRF从化疗后13天开始回升,与化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RF可作为肿瘤患者放化疗过程中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抑制和恢复的早期较敏感指标。

  • 标签: 网织红细胞 网织红细胞未成熟分数 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 肿瘤 放化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动态血压(24h)检查中晨峰血压与相关指标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动态血压检测394例,根据晨峰血压与相关指标(日间平均血压、年龄、性别)进行配对比较分析。结果全部对象的不同血压组收缩期晨峰血压增高与日间平间收缩压水平有统计学意义(P<0.05)。晨峰血压在不同年龄组中和不同性别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血压检查中晨峰血压随着日间平均收缩压水平增高而增高,与年龄、性别无明显关系。

  • 标签: 动态血压检测 晨峰血压 高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动态血压(24h)监测中日间首次血压在日间平均血压的关系及意义。方法动态血压检测440例,对日间首次血压与日间平均血压进行配对比较分析。结果全部对象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日间首次血压均数明显高于日间平均血压(P<0.01)。首次血压增高组和降低组的均数比较平均血压的均数均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动态血压监测(24小时)中首次血压存在“白大衣效应”和“逆白大衣效应”的双向效应

  • 标签: 动态血压检测 首次血压 高血压 诊室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动态监测出生1周内(早期新生儿)新生儿黄疸变化、各种高危因素对新生儿黄疸的影响及早期干预治疗的效果。方法利用经皮胆红素测定仪对我院产科出生的2200例新生儿每日进行经皮胆红素测定,根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制定的新生儿黄疸干预推荐方案对需要干预的及时给予干预治疗。结果2200例新生儿因高胆红素血症住院321例,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为14.59%,无1例发生胆红素脑病。结论对早期新生儿黄疸进行动态监测和及时干预治疗,可预防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值得推广。

  • 标签: 新生儿 黄疸 高危因素 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低位胆道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53例低位胆道梗阻患者均进行3期动态增强扫描,延迟时间分别为27s、60s、90s。结果本组病例中,(1)胰头癌19例,增强扫描表现为等密度强化为主6例,稍低或低密度强化为主13例。胆胰管扩张12例,胆囊增大15例,肝内胆管明显扩张呈“软藤”征17例,胆总管下段突然狭窄截断10例。(2)十二指肠乳头癌13例,增强扫描表现为中度强化6例,轻度强化4例,明显强化3例。13例均有胆囊增大、胆胰管扩张,肝内胆管明显扩张呈“软藤”征10例。(3)胆总管下段结石21例,增强扫描均无强化。胆胰管扩张16例,胆囊增大8例,肝内胆管中度扩张呈“枯枝”征12例,胆总管下段均逐渐变细。结论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及MPR、4D重建,对低位胆道梗阻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 标签: 胆道梗阻 低位 动态增强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