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民元北大校长严复被迫去职,主要由两股力量促成:一为教育部的反严者,特别是次长董鸿秭、参事蒋维乔等;一为北大学生中的少数激进革命分子,以理科化学门的彭佛公为代表。严复在处理北大事务过程中与教育部之间产生的尖锐矛盾和冲突,是后者决心将其更换的主要原因;同时他吸食鸦片、作风散漫的毛病,也为新派人物所不能容忍;而他公然违背国务院通令和教育部照会、接受总统府顾问官兼职,则使其落炳于教育部,成为后者发难的契机。但由于严复得到袁世凯和绝大多数教职员、学生支持,教育部反严者采取了非正常手段,利用在报社服务、曾经造谣攻击过严复的彭佛公,制造了严复在前门车站“携烟被拘”的谣言,使严复吸食鸦片的隐私由一个小范围而曝光于天下,从而饱受攻击与非议,不得不去职。对北大而言,严复被迫去职不但是教育与学术上的失败,而且引发了学生同此后几任校长及教育部之间持续不断的冲突。

  • 标签: 严复 北京大学 教育部 章士钊 彭佛公
  • 简介:邓之诚在北大史学系任教近四年,1931年6月悄然离开。其原因显得扑朔迷离,甚至邓本人亦不明所以。实则,邓氏于1927年9月"国立京师大学校"时期入史学系任教,与先后掌校政的"浙派"和"新文化派"都甚为疏离。故四年来,邓氏每周上课至十小时而始终不得"教授"。1931年傅斯年负责史学系的改革,教员大幅更换,学术异同往往决定进退,是为主要推动力。因邓氏在史学系学生中深得人心,任事也颇勤勉,校方颇有顾忌。后"史一学生事件"发生,有诋邓氏"不堪任教"语,且斥诸报端。终至邓氏自动辞职,校方虽有挽留却已乏诚意,他的去职实为整个史学系人事革新中的重要一环。邓氏离开北大后,史学系的课程受到一定的影响,而他专任燕大史学系后史学观念渐倾向旧派,对胡适、傅斯年等多有抨击。

  • 标签: 新文化派 不明所以 傅斯年 史学观念 人事改革 大史
  • 简介:图书馆员的去职业化现象日益显著,很多学者对这一现象提出批评,认为图书馆员应该坚持职业化发展方向。我们认为,图书馆员去职业化既然已经作为既成的事实存在,就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一味批评图书馆员去职业化的不合理性倒显得有些不合理了。但这决不意味着认同图书馆员去职业化合理性的无限性,相反,必须把图书馆员去职业化的合理性保持在一个限度内,一旦超出这一限度,这一合理性就不存在了。

  • 标签: 图书馆员 去职业化 合理性
  • 简介:一、“去职业化”概念的提出在现代社会,职业的变更已是不争的事实。同时,职场上出现越来越多的“多面手”,如汽车维修师既可以是学徒培训师,也可以是汽车修理铺老板,又可身兼驾校教师等职。这是否意味着职业终结时代的来临?也就是说,劳动者原来具有某一特定职业的烙印逐渐被消解。在德国,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去职业化”(Entberuflichung)。

  • 标签: 职业教育 职业化 劳动力市场 德国 现代社会 汽车维修
  • 简介:本文通过四起杭州产职业工会理事长的"去职"风波案,考察战后国民党政权整合城市社会失败的原因。战后国民党政府一方面坚决维护总工会的组织权威;另一方面又对产职业工会提出的加薪要求不断让步,为部分活动能力强、善于谈判的工会理事长提供了施展空间。在劳、资、政三方的博弈中,资方可以暗中操作,将工会理事长"拉下马",用迂回的方式起到威慑工会的作用。政府可以用强行干涉的方式撤换工会领导人,向工会指派新会员。工会理事长的"非正常"变更,为战后城市社团组织的稳定发展与社会整合带来不利因素。总工会与政府及下属工会之间的立场分异,既增加了其在处理劳工事件中的斡旋余地,也使其与政府及下属工会之间暗生罅隙,削弱了社会整合所必需的组织凝聚力与组织权威。

  • 标签: 杭州 工会 社会整合 “去职”风波案 市民社会
  • 简介:为了解特岗教师的“去职”规模、原因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对四川省N市进行了实证研究。调查数据显示:特岗教师中近三成“去职”;去职后近九成“考调”到条件更好的学校当“公职教师”或政府机关当“公务员”,以改变工作环境为主要目的;特岗教师无论是最初选择“特岗”还是后来去职的原因都很复杂,“形势所迫”是其选择的首要因素,“条件艰苦”是其“去职”的主要原因,对偏远农村教育发展前景缺乏信心是其“去职”的重要影响因素。对此,政府部门及相关学校要在加强价值引导、完善政策保障、改善福利待遇、优化工作环境等方面下大功夫。

  • 标签: 西部农村 特岗教师 离开特岗职位 职业认同 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