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9 个结果
  • 简介:<正>“诗眼说”是在文学土壤上产生的,然而,何以以“眼”说诗而提出诗眼概念,这是受到哲学和绘画理论的影响。孟子尝云:“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孟子·离娄章句上》)这里,孟子生动地说明了“眸子”这一局部与“人”这一整体的关系,最早涉及到了以“眼”体现人的精神的问题。我国古代绘画在魏晋发生了重大变化,由着重于借签得失的功能转向于表现人的内在精神。在这一变化中,顾恺之的“传神论”有

  • 标签: 诗眼 述评 孟子 说诗 妙悟 句法
  • 简介:徽州地处皖南,自古以来,物产丰富,文教发达。与发达的文教相适应的徽州私人刻书(下称“徽刻”)也历史悠久,成就辉煌,在中国出版事业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在域内外有着一定影响,所以值得探讨,现概述如下。我国雕版印刷术何时发明,学者们观点不一,但有一点是统一的,那就是最迟要源于唐代中后期。那么徽刻又源于何时呢?笔者认为,它源于晚唐。据宋王谠《唐语林》卷七载:“僖宗入蜀,

  • 标签: 徽派版画 雕版印刷术 插图 中国版画 成就辉煌 徽州
  • 简介:河西是承载中西文化交流的主要孔道,也是古代中国率先接受西方物质、精神文明的洗礼,融胡汉、东西文明为一体,日益开放、日益发展、日益繁荣的一个"特区"。多元性、开放性、过渡性、内聚性便是河西文化的鲜明品格。历代文人咏河西的诗词作品,便是河西历史生活、地域文化精神的生动记录,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富有特色、独具魅力的篇章。《全唐诗》中边塞诗约有两千首,其中歌咏西北边塞的约占一千五百首,而涉及"河西"者分量最大。明清时期咏河西诗相对于唐边塞诗而言,又有其"青出于蓝而青于蓝"的独特品格。地域文化研究是中华文化研究探原析微不可或缺的一项基础工作。地域文化与文学或诗歌的关系,也是一个愈来愈受学界关注的研究课题。朱瑜章老师编选《历代咏河西诗歌选注》,是具有开拓精神和深远意义的工作。

  • 标签: 《历代咏河西诗歌选注》 序言
  • 简介:唐代是汉语对偶形态归类总结的高峰,创说甚多。至宋,论家对对偶的分类明显减少,元明两代有新发现的是根据词曲中对偶所做的归纳,而清代对偶的研究则更多倾向于运用高下的品评。

  • 标签: 唐宋元明 汉语对偶 形态分类 论析
  • 简介:新时期的集体主义要同时实现“双重超越”。一方面,是对于单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绝对集体主义的超越。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既依靠全体社会成员,又惠及全体社会成员;坚持实事求是、承认差别的原则,为每个人充分施展才能和实现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坚持科学发展观,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中满足人的需求。另一方面,从世界历史范围来说,新时期的集体主义又是对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本主义价值取向的超越,

  • 标签: 集体主义 现代演进 马克思 “以人为本”原则 回归 计划经济体制
  • 简介:在素有“衣冠王国”之称的中国,服饰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和其他一些地区遗址发现的骨针和骨锥,证实古代先民已经初步懂得了缝纫技术.这一时期,以砾石、鱼骨、蚌壳等为原料略作加工的头饰与颈饰也出现了.原始图腾崇拜的绘身、纹面、统理发式则是另一种重要的装饰类型.

  • 标签: 中国服饰 审美趣味 中山服 中式服装 周口店山顶洞 图腾崇拜
  • 简介:本文试图从中国历代考试制度的介绍着手,说明考试制度的产生、发展历程及其不断完善的努力,力图以史为鉴,说明考试制度产生和存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 标签: 中国教育史 考试制度 察举 九品中正制 科举
  • 简介:丧葬习俗是畲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畲族人民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民族文化系统和民族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凝聚作用。畲族丧葬习俗在历史上发生过从悬棺葬、火葬到拾骨葬的演变,变迁之中有传承,这种演变与民族迁徙活动密切相关。

  • 标签: 畲族 丧葬习俗 悬棺葬 拾骨葬
  • 简介:"怕"是现代汉语的高频词,既是一个高频动词,又有虚词的用法。从上古到现代"怕"的词义处于不断演变中,"淡泊宁静"是其本义,后来"泊"代替了"怕"表"淡泊"义。"怕"表"害怕"义出现于东汉时期,后逐渐发展出"担心""疑虑"和表示推测的含义,"怕"字不断虚化。本文考察了"怕"字的来源,分析了其词义演变的过程和诱发"怕"字语法化的原因

  • 标签: 词义演变 语法化
  • 简介:我国家规家训自先秦时期就存在,-直綿延至近代.它的内容浸润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和合思想.中国历代名人家规家训中强调的两大部分内容治人与治家,蕴含了和合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与世界观,是实现“家和”的伦理原则.人自身的和谐是家庭和合的起点,人际之间的和谐是家庭和合的环境保障,而人与自然的和谐则是家庭和合的生存条件.家规家训中体现的和合思想,在处理家庭成员、周邻、人际、人物之间的关系上给了当前诸多启示.

  • 标签: 家规家训 和合思想 探析
  • 简介:土生土长的福州道教,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由于福州山多水秀的优越地形的自然条件,早在秦汉时就有方士活动;及至东汉末三国孙吴时,又有道士活动踪迹,同时他们就在方山(福州五虎山,又称虎头山)建有自己活动场所洞元观.此后逐渐发展、繁荣,至宋代趋于鼎盛,明、清、民国时期日益衰微.由此可以看出福州道教文化的特点及演变过程.

  • 标签: 道教文化 福州历史
  • 简介:自我意识经历了由古代哲学的指向自然物质的自然反思发展到近代哲学指向内心观念的对象性反思,到了现代哲学阶段自我意识一方面开始从理论的转换为实践的,另一方面则开始从个体的转换为群体的、社会的乃至整个人类的自我意识.

  • 标签: 自我意识 哲学 演变
  • 简介:春秋初期周王室统治下的社会已经是大变革与大动荡时代到来的前奏。郑庄公兄弟争王位的叙事就是礼崩乐坏、挑战嫡长子继承制的先声。礼是宗法社会道德和行为的规范,统治者把礼法作为维护统治的工具,礼法下掩盖的是你死我活的争权夺利战。

  • 标签: 春秋 礼法 嫡长子继承制
  • 简介:问题小说话语的演变是复杂的。胡适把问题作为小说写作材料的来源,但不提供问题的答案,这影响了《新潮》小说的创作面貌。周作人提出"问题小说"则是要密切文学与人生的关系,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因创作自由才是最根本的关切,其本意并非造成一种文学流派或创作风尚,而是要端正创作伦理、严肃创作态度。后来,茅盾在论述五四"为人生"的创作倾向时,把"问题小说"作为该倾向的最初表现而加以定型化,用来概括冰心等人的创作特征。作为现代小说的精神源头,问题小说留给后世最大的遗产其实是严肃的态度与创作的自由。

  • 标签: 问题小说 胡适 周作人 自由
  • 简介:制书的发展演变,可从制度层面和文体本身两个角度进行考察:就制度层面来讲,制书作为诏令之属,其发展和完善,是在皇权的维护和国家制度的规范下实现的。随着制书规范性的明晰与强化,其名称、格式、行文、执行制书的程序等等,都具备了明确的标准和严格的律法规定。从制书文体本身来看,其演变则发生了两种情况:一方面,制书功能由普遍地颁布"制度之命",转而变为用于"行大赏罚、授大官爵"等授命封官之事;另一方面,制书文体则衍生出"德音"这一变体形式。

  • 标签: 制书 体式 功能 变体
  • 简介:被列为中国第一部总结历代医案的新安医学专著是明代江罐的《名医类案》。江罐(1503—1565),字民莹,歙县人。曾为诸生,得呕血症,医治无效,遂研歧黄,自药而愈。

  • 标签: 医案 历代 中国
  • 简介:自西周直至近现代,中国的婚恋习俗历经自由-箍束-解放的过程。择取春秋、汉、宋、元、近现代各知名评家对《诗经》中最具价值的"国风"中的爱情诗的评注,来窥探中华民族的婚姻恋爱的习俗和观念的变迁。

  • 标签: 《诗经》 评注 婚恋观
  • 简介:《处州历代书法》力求客观严谨地反映古处州书法活动的景貌。它是国内对古代处州全境遗存的书法墨迹、碑刻、匾额等在内的历代书法进行全面考察与研究的第一部著作,能为相关读者提供珍贵的第一手的原始资料,也为社会各界及青少年爱好者奉献了不可多得的乡土教材。

  • 标签: 《处州历代书法》 原始资料 乡土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