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基础远外侧存枕骨大区腹外侧区病变的应用。方法回顺性分析15例枕骨大区病变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基础远外侧手术、其中下斜坡腹侧和腹外侧肿瘤12例,椎动脉动脉瘤1例,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2例.结果12例肿瘤中,全切除9例,次全切除3例;3例动脉瘤均顺利夹闭。术后脑神经功能障碍加重2例,肢体活动障碍1例,继发小脑梗死1例,无脑脊液漏或皮下积液,随访14例,时间2-6年。3例次全切除病人术后复发,接受伽玛刀治疗:余病人术见复发。失访1例。结论根据病灶特点,基础远外侧治疗枕骨大区腹外侧病变的效果理想,术中磨除枕髁并非必要步骤。

  • 标签: 脑肿瘤 颅内动脉瘤 枕骨大孔 入路 基础远外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椎间与经后方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腰椎失稳症患者60例,根据患者的病情分为PLIF治疗组与TLIF治疗组,每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卧床时间、融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将两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结果椎间隙高度与椎间高度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的卧床时间、融合时间以及同时间中椎间隙高度与椎间高度比较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方面,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LIF与PLIF对于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有着良好的效果,但相对于PLIF,TLIF的操作更为简单,且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患者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经椎间孔入路 经后方入路 椎间融合术 腰椎失稳症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和经椎间椎间融合术(transfor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治疗116例腰椎退变性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56例患者采用OLIF[OLIF组,男21例,女35例;年龄(65.2±8.7)岁;Lenke-SilvaⅡ型41例,Ⅲ型15例]和60例采用TLIF[TLIF组,男19例,女41例;年龄(61.3±11.6)岁;Lenke-SilvaⅡ型43例,Ⅲ型17例]。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分及并发症;分析两组的各自手术前后的腰椎矢状位、冠状位Cobb角和顶椎中心偏移距离。结果OLIF组和TLIF组VAS评分分别由术前的(7.7±1.6)分和(8.1±1.2)分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9±1.5)分和(2.2±0.9)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LIF组和TLIF组ODI分别从术前47.5%±9.1%和52.6%±5.8%增加到末次随访时的22.4%±6.7%和25.1%±8.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矢状位Cobb角,术前OLIF组为8.6°± 5.7°,末次随访时为23.6°±4.3°;TLIF组术前为9.2°±4.2°,末次随访时为21.3°±4.8°;末次随访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8,P=0.01)。腰椎冠状位Cobb角,OLIF组术前为16.4°±9.6°,末次随访时为2.8°±2.1°;TLIF组术前为15.2°±7.8°,末次随访时为6.4°±2.7°;末次随访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6,P<0.001)。顶椎中心偏移距离,术前OLIF组为(26.3±9.4)mm,末次随访时为(4.3±1.9)mm; TLIF组术前为(23.4±5.5)mm,末次随访时为(7.5±4.2)mm;末次随访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6,P=0.03)。OLIF组融合率为97.7%(127/130),TLIF组为91.1%(164/18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神经并发症发生率:OLIF组为16.1 %(9/56),TLIF组为8.3%(5/6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LIF组椎间融合器塌陷率12.3% (16/130),TLIF组椎间融合器塌陷率21.9%(35/1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3,P= 0.03)。结论OLIF技术是治疗伴有椎管狭窄症的腰椎退变性侧凸的有效手段,与TLIF相比可实现类似的临床效果,且能获得更好的腰椎冠状位和矢状位的矫正。

  • 标签: 腰椎 脊柱侧凸 脊柱融合术 外科手术,微创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经岩骨切除颈静脉区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0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经岩骨手术治疗36例颈静脉区颅内外沟通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神经鞘瘤12例、颈静脉球瘤7例、脑膜瘤6例、软骨肉瘤4例、血管周细胞瘤2例、转移癌2例、透明细胞癌1例、海绵状血管畸形1例、鳞癌1例。颈静脉球瘤主要为Fisch分级C级和D级,神经鞘瘤主要为Kaye-Pellet分型B型或D型。肿瘤的生长方式:局限于颅内-岩骨2例,岩骨内8例,岩骨-颈部12例,颅内-岩骨-颈部14例。手术包括Fisch颞下窝A型(12例)、经岩枕(8例)和迷路下经乳突入(16例)。患者术后定期行临床及影像学随访。结果36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14例,近全切除18例,大部切除4例。术后出现脑脊液鼻漏2例,经手术修补后均好转;出现脑脊液耳漏1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出现脑梗死1例,出院前症状好转;出现切口皮下积液1例,切口感染1例,经对症治疗后均缓解。36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4个月(8~62个月),共29例(80.6%)患者术后脑神经功能改善(9例)或无变化(20例);症状加重7例,其中面瘫加重3例,后组脑神经麻痹加重4例;术后新发面瘫1例,颈静脉球瘤复发1例。结论经岩骨手术对侵犯岩骨及颈部的颈静脉区肿瘤显露充分,其肿瘤全切除及近全切除率相对较高,而且术后并发症较少。

  • 标签: 脑肿瘤 神经外科手术 颈静脉孔 经岩骨入路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经岩骨切除颈静脉区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0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经岩骨手术治疗36例颈静脉区颅内外沟通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神经鞘瘤12例、颈静脉球瘤7例、脑膜瘤6例、软骨肉瘤4例、血管周细胞瘤2例、转移癌2例、透明细胞癌1例、海绵状血管畸形1例、鳞癌1例。颈静脉球瘤主要为Fisch分级C级和D级,神经鞘瘤主要为Kaye-Pellet分型B型或D型。肿瘤的生长方式:局限于颅内-岩骨2例,岩骨内8例,岩骨-颈部12例,颅内-岩骨-颈部14例。手术包括Fisch颞下窝A型(12例)、经岩枕(8例)和迷路下经乳突入(16例)。患者术后定期行临床及影像学随访。结果36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14例,近全切除18例,大部切除4例。术后出现脑脊液鼻漏2例,经手术修补后均好转;出现脑脊液耳漏1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出现脑梗死1例,出院前症状好转;出现切口皮下积液1例,切口感染1例,经对症治疗后均缓解。36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4个月(8~62个月),共29例(80.6%)患者术后脑神经功能改善(9例)或无变化(20例);症状加重7例,其中面瘫加重3例,后组脑神经麻痹加重4例;术后新发面瘫1例,颈静脉球瘤复发1例。结论经岩骨手术对侵犯岩骨及颈部的颈静脉区肿瘤显露充分,其肿瘤全切除及近全切除率相对较高,而且术后并发症较少。

  • 标签: 脑肿瘤 神经外科手术 颈静脉孔 经岩骨入路 治疗结果
  • 简介:目的:通过影像学测量观察,探讨经皮椎间内镜手术与椎间、神经根及邻近组织的解剖学关系,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5年1月在天津市天津医院行腰椎影像学检查的患者影像资料,按脊柱序列正常、无畸形、无移行椎的要求共纳入100例正常腰椎的横断面MRI资料和100例正常腰椎正侧位X线图像资料。选取L2/3~L5/S1节段椎间盘上下缘两个层面的MRI横断面图像的,分别测量椎间盘上、下缘的椎间宽度最小值(Gs、Gi)、神经根-椎间盘距离(Hs、Hi)、神经根-关节突距离(Is、Ii)和靶角(Js°、Ji°)。选取L4/5和L5/S1节段正侧位X线图像,分别从正位和侧位测量分析髂脊-椎间盘距离(Qa、Qb)和靶角(Ra°、Rb°)。结果MRI横断面图像资料分析显示Gs均〉Gi,其中L4/5节段Gi最小[(2.72±1.40)mm],L2/3节段Gs最大[(5.16±1.53)mm]。神经根-椎间盘距离从头端向尾端逐渐减小,并且在椎间盘下缘层面距离最近。L2/3和L3/4节段神经根位于椎间盘的背侧;而在L4/5和L5/S1节段,神经根位于椎间盘的腹侧。Is〈Ii,其中L4/5节段Is最近[(-2.55±4.94)mm],L5/S1节段Ii最远[(-8.23±11.11)mm]。椎间盘上、下缘横断面靶角从头端向尾端逐渐减小。L2/3和L3/4节段Js°〉Ji°;L4/5和L5/S1节段Js°〈Ji°。正侧位X线图像分析显示L4/5节段位置与髂脊约处于同一高度,L5/S1节段靶角明显大于L4/5节段。结论下腰椎(L4/5和L5/S1)椎间变小、神经根与椎间盘更近、靶角变大变陡,手术更复杂、难度更大;行经皮椎间镜手术时需采用环锯扩大椎间,使工作通道充分进入椎管内,减小神经根损伤的风险。

  • 标签: 椎间盘 磁共振成像 放射摄影术 椎间盘切除术 经皮 内窥镜 手术入路
  • 简介:目的探讨枕下远外侧显微外科切除枕骨大区前方及外侧肿瘤的手术方法.方法自1995年9月至2002年10月应用枕下远外侧切除枕骨大区前、外侧肿瘤10例,其中脑膜瘤5例、复发性脊索瘤2例、舌下神经鞘瘤2例、颈静脉球瘤1例.结果本组10例中,肿瘤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1例、术后出现后组颅神经麻痹2例,无手术死亡.结论该可增加术野空间,从更大程度上显露肿瘤组织,有利于减少对脑干和重要血管、神经的牵拉.

  • 标签: 枕下远外侧入路 切除 枕大孔 肿瘤 脑膜瘤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实施经皮椎板间和经皮椎间两种方式的短期疗效。方法:对比病例选择在2018.6~2020.6时段就诊于我院的腰椎间盘突出症78例,以方式不同为依据实施分组,均分例数(n=39),实施经皮椎板间和经皮椎间两种方式的患者分别归纳入实验组和对照组,对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改良旁正中(modified paramedian interlaminar, mPI)与椎间(transforaminal, TF)在腰段硬膜外腔注射类固醇药物时药物扩散程度与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根据不同进针路径分为改良旁正中组(mPI组)和椎间组(TF组),每组各32例。穿刺至硬膜外腔后两组患者均给予2 ml造影剂,观察造影剂在硬膜外腔及神经根处分布情况,随即两组均给予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1 ml)与生理盐水混合液共2 ml。操作中观察两组造影剂在硬膜外腔前间隙分布情况、患者造影剂血情况及出现神经刺激症状的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时的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 Rating Scale, NRS)和5点利克特量表(5-Point Likert Scale, Likert)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的治疗有效率。结果mPI组造影剂扩散至硬膜外腔前间隙的程度(2级与3级总和)高于TF组(P<0.05),造影剂扩散等级为3级的例数多于TF组(P<0.05)。mPI组的造影剂血和患者出现神经刺激症状的比例低于TF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NRS、Likert评分及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两组疗效相同的基础上,mPI能更加具有针对性、安全地将药物注射至硬膜外腔前间隙。

  • 标签: 硬膜外腔 造影剂 腰椎间盘突出症 改良旁正中入路 椎间孔入路
  • 简介:作家通过领袖重上井冈山这一事件为主线,以点带面,以纵叙横,以经织纬,生动而鲜活地写出了"高云端"的曲折多艰。作者以翔实的史料与深入的个人思考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情景交融,豪迈超越,纷繁的历史图像如一条流动的河从作家的笔端泻出,不仅笔情浓至,富有感染力,而且语言精练,在自然平常的状态中表达了细微深入的情意,达到了"极炼而不炼,出色而本色"的效果。该文叙事语言直截了当,朴素明了,作品中句子也多为从具象变成转喻,在起伏波动的韵律中创造出一种氛围,那就是作家在叙事过程中捕捉到的"镜头":"这是高云端的又一个新诠释,这是高云端的又一个新号令。"作家让我们有了强烈的置身于现场的真实感,这是文学本身的寻找与发现。

  • 标签: 叙事语言 井冈山斗争 叙事过程 个人思考 起伏波 具象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腰椎结核前后联合与单纯前方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18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腰椎结核患者,共60例,按入院编号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前方治疗,观察组采用前后联合,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治愈率与复发率相当,无显著差异;观察组畸形角度大和术后丢失角度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腰椎结核时,应用前后联合治疗更能够增强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腰椎结核 前后联合入路 单纯前方入路 对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枕下后正中治疗枕骨大区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神经外一科自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16例采用后正中显微外科结合超声吸引切除的枕骨大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神经鞘瘤5例,脑膜瘤7例,血管母细胞瘤4例,观察16例患者的术后疗效。结果16例患者中肿瘤全切除14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出现后组颅神经损伤加重者2例,无手术死亡。随访3个月~7年,除1例术后仍有肢体乏力、行走不稳外,其余患者症状消失。1例次全切除患者术后3年复发。结论枕骨大区肿瘤显微手术技巧要求高,脑干、后组颅神经和血管保护十分重要,枕下后正中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枕骨大区肿瘤的手术治疗。

  • 标签: 枕骨大孔区肿瘤 显微外科 后正中入路
  • 简介:摘要颈静脉位置较深且隐蔽,局部解剖结构复杂,堪称"颅底第一"。该区肿瘤多以良性或低度恶性常见,根治性手术切除是其主要治疗手段。但迄今为止,颈静脉区肿瘤手术仍是神经外科中治疗的一大难题,相关手术与方法仍存在许多弊端。文章综述颈静脉区相关解剖学研究及手术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讨论现有手术的利弊得失,以期为进一步临床解剖研究或改良手术提供参考。

  • 标签: 肿瘤 解剖学 颈静脉孔 神经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法与五法经腹膜外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ELRP)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柳州市人民医院泌尿外科2013年6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90例行ELRP的患者资料,其中观察组行三法ELRP 48例,对照组行五法ELRP 4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围手术期结果、并发症、尿控恢复情况和肿瘤结局指标。结果全部90例前列腺癌患者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手术。两组患者在年龄、体质量指数、Gleason评分、术前PSA、临床分期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前列腺体积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留置引流管时间、留置导尿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漏尿、尿道狭窄、尿失禁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尿控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切缘阳性分别为2例和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随访6~36个月,平均12个月,对照组术后随访6~48个月,平均17个月,两组生化复发分别为1例和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五法ELRP相比,三法ELRP治疗前列腺癌创伤小、具有相似疗效,且未增加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三孔法 五孔法 前列腺癌根治术 腹膜外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胫骨骨折实施髌上和髌下的具体效用。方法:60例接受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胫骨骨折患者经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分析组,对照组予以髌下,分析组予以髌上,对比两组疗效。结果:分析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更少,差异P<0.05;分析组膝关节功能更优,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P<0.05。结论:在胫骨骨折的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中,髌上相较于髌下的效果更加显著,值得推行。

  • 标签: 胫骨骨折 髌下入路 髌上入路 膝关节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胫骨骨折实施髌上和髌下的具体效用。方法:60例接受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胫骨骨折患者经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分析组,对照组予以髌下,分析组予以髌上,对比两组疗效。结果:分析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更少,差异P<0.05;分析组膝关节功能更优,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P<0.05。结论:在胫骨骨折的髓内钉内固定治疗中,髌上相较于髌下的效果更加显著,值得推行。

  • 标签: 胫骨骨折 髌下入路 髌上入路 膝关节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经椎间与椎板间脊柱内镜下治疗老年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及对VAS,JOA评分的影响。方法:从2021年1月—2022年6月本院收入的老年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筛选出82例研究对象,并将其分椎间组和椎板间组,每组41例。椎间组采用经椎间脊柱内镜手术治疗,椎板间组采取经椎板间脊柱内镜手术治疗。结果:椎板间组的手术时间短于椎间组、术中透视次数少于椎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组和椎板间组临床治疗效果的显效率、住院时间、术后1个月VAS、术后1个月JOA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间与椎板间脊柱内镜下治疗老年椎间盘突出症均能获得良好的疗效,且能有效改善VAS和JOA,但经椎板间脊柱内镜手术时间更短、术中透视次数更少。

  • 标签: []椎间孔入路 椎板间入路 脊柱内镜 老年 椎间盘突出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通道下经椎间椎间融合术(MIS-TLIF)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18年11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MIS-TLIF手术治疗的17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其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术后复查腰椎X线及腰椎CT评价有无终板损伤,评估椎弓根螺钉位置情况及有无移位、断裂,融合器有无移动、下沉以及椎间融合情况等。随访并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79例患者中25例(14.0%)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脑脊液漏3例(1.7%),切口相关问题4例(2.2%),椎弓根螺钉位置不正确7例(3.9%),术后尿潴留1例(0.6%),椎管内血肿1例(0.6%),术后残余疼痛麻木9例(5.0%)。术后随访期内大多数患者VAS、JOA、ODI评分较术前得到改善(P<0.05)。结论MIS-TLIF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并具有良好且稳定的长期疗效。

  • 标签: 腰椎 并发症 微创经椎间孔入路 椎间融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改良髂股联合有限Pfannenstiel治疗复合髋臼骨折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1月期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伤骨科采用改良髂股联合有限Pfannenstiel治疗的43例复合髋臼骨折患者资料。男28例,女15例;年龄为15~78岁,平均48.7岁;骨折按Letournel-Judet分型:T形骨折7例,前方伴后半横形骨折7例,双柱骨折2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20 d,平均7.6 d。所有患者均采用顺行后柱螺钉结合前方钢板固定。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患髋功能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90~240 min,平均157.3 min;术中出血量为300~1 500 mL,平均537.2 mL。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解剖复位32例,满意复位10例,复位差1例。43例患者术后获9~19个月(平均14.3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为10~15周(平均12周)。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折断及伤口感染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erle d'Aubigne & Postel评分系统评定患髋功能:优12例,良19例,中7例,差5例,优良率为72.1%(31/43)。结论改良髂股联合有限Pfannenstiel治疗复合髋臼骨折可以获得良好复位,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等优点,疗效相对满意。

  • 标签: 髋臼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外科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