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兔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儿发生血清病的相关因素,总结临床经验,分析血清病是否影响AA预后。方法收集并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2016年3月至2018年12月AA应用免疫抑制治疗(IST)后出现血清病患儿的临床数据,分析其发生时间、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结果共收集AA患儿48例。中位年龄5岁5个月(2岁1个月~15岁6个月),男女比例1.4∶1.0;75.0%(36/48例)发生血清病,中位发病时间为IST第11天,72.2%(26/48例)发生在第7-14天;临床表现前3位为关节痛(63.9%,23例)、发热(52.7%,19例)、皮疹(52.7%、19例)等。血清病组与无血清病组IST前和血清病发生时的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IST结束后持续应用糖皮质激素预防血清病的患儿发病率(2/12例,16.6%)低于未应用者(34/36例,9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037,P<0.001)。发生血清病后经糖皮质激素[甲泼尼龙2~4 mg/(kg·d)]治疗症状均好转。随访至IST治疗后6个月及6个月以上的患儿共37例,发生血清病者25例,19例达到治愈或明显进步标准,6例未愈;不发生血清病12例,10例达到治愈或明显进步标准,2例未愈。2组患儿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A患儿IST治疗易出现血清病,发病高峰期为IST第2周,以关节痛、发热、皮疹为主要临床表现,血清病发病情况与治疗前及发病时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绝对值无相关性;IST结束后继续应用糖皮质激素开展预防性治疗可降低其发生率,发生后再应用糖皮质激素也可有效控制病情;血清病发生与否不影响IST治疗AA的预后。

  • 标签: 儿童 再生障碍性贫血 免疫抑制治疗 血清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并发急性胰腺炎(AP)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中心收治的ALL并发AP患儿39例作为病例组,同期按照同年龄、同性别1∶2完全匹配的方式随机选取78例ALL患儿作为对照组。2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并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ALL并发AP的危险因素,同时探究各指标与严重程度的关联。结果ALL并发AP的发病率为8.55%(39/456例),3~10岁为高发年龄段。64.9%(24/37例)发生在早期化疗阶段,66.7%(26/39例)与门冬酰胺酶相关。2组患儿的ALL危险分层(χ2=21.404,P<0.001)、C反应蛋白(CRP)(U=232.000,P<0.001)、降钙素原(PCT)(t=3.950,P<0.001)、红细胞比容(t=3.981,P<0.001)、血钙(t=-9.609,P<0.001)、未结合胆红素(U=1 142.000,P<0.05)、三酰甘油(t=3.600,P=0.001)、白蛋白(t=-6.296,P<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病例组腹部CT敏感性为70.8%,腹部超声敏感性为81.6%,胰腺磁共振成像(MRI)敏感性为1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白蛋白(OR=11.444,95%CI:3.240~40.423)、三酰甘油(OR=18.047,95%CI:5.020~65.074 )及危险分层(OR=8.894,95%CI:1.889~41.885)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度胰腺炎患儿与轻度或中度重症胰腺炎患儿之间的PCT(U=3.000、2.000,均P<0.05)、血钙(U=4.500、8.500,均P<0.05)差异显著。结论ALL并发AP多发生在化疗早期,主要由门冬酰胺酶所致。影像学检查中胰腺MRI敏感度最高,腹部超声次之。危险分层、白蛋白下降、三酰甘油升高是ALL并发AP的危险因素,有助于对ALL并发AP的高危患儿进行早期识别。PCT与血钙水平可能对重度胰腺炎有提示作用。

  • 标签: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急性胰腺炎 危险因素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