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0 个结果
  • 简介:调节性内斜治疗前后视力变化 ,调节性内斜治疗前后斜视度变化治疗前后远注视平均差18.63°,调节性内斜治疗前后斜视度纠正极为明显

  • 标签: 临床疗效 内斜视临床 疗效观察
  • 简介:目的回顾性总结分析婴幼儿先天性内斜手术麻醉过程,探讨其术中麻醉问题。方法46例先天性内斜手术患儿,分两组:阿托品组和非阿托品组。两组均采用全身麻醉方法,手术过程中监测脉搏氧饱和度(SPO2)、BP、P、ECG、呼吸末二氧化碳(PetCO2),必要时进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术中除了心率改变明显,其余各项监测指标均在正常范围;术前给与阿托品心率上升幅度10%-40%,可以预防眼心反射引起的心动过缓;术中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与其他手术相比无明显增加。结论婴幼儿先天性内斜手术可采用全身麻醉方法,术中麻醉要保持一定深度,需严密观察心率变化,出现明显的心动过缓时应及时给予处理。(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06,6:231-232)

  • 标签: 婴幼儿 先天性内斜视 麻醉 眼心反射 阿托品
  • 简介:摘要调节性内斜是儿童最常见的内斜类型,常需配戴远视矫正眼镜矫正眼位,以提高视力和双眼视功能。但调节性内斜的病程较长,需要长期监测患者屈光状态的变化,维持远视足矫会干扰眼球的正视化发育过程,而远视低矫又有内斜失代偿的风险,临床医师在治疗时常有困惑。同时高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值的调节性内斜配戴双光镜的收益以及三棱镜对残余内斜的矫正作用也一直存在争议。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结果,围绕上述问题展开讨论,针对调节性内斜的光学矫正原则提出观点,以供同行探讨和参考。(中华眼科杂志,2021,57:331-335)

  • 标签: 内斜视 调节, 眼 屈光不正 眼镜
  • 简介:如果把出生6个月后急性发病的有复视的共同性斜视称为急性共同性内斜,对成人急性共同性内斜病人15例进行内直肌徙后的调整缝线手术,14例看远、看近复视均消失

  • 标签: 临床观察 共同性内斜视 内斜视临床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先天性内斜术后护理要点。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2月到2021年2月收治的先天性内斜术患者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屈光性调节性内斜的综合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分析58例调节性内斜的治疗情况,分析评定疗效.结果所有病例恢复正常眼位,恢复双眼单视功能.结论调节性内斜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治疗过程,双眼视力基本平衡时可手术干预残余斜视角.强调双眼单视功能的检查和训练.

  • 标签: 屈光 调节 内斜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外斜视患者手术后发生继发性内斜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眼科2011年1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外斜视手术患者5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手术治疗和矫正治疗。结果50例外斜视患者手术治疗后,其中发生间歇性内斜者5例,占10.0%,集合不足型外斜视2例,为4.0%,伴有垂直斜视2例,占4.0%。手术治疗后伴有近视和近视散光的患者4例,占8.0%。结论外斜视手术后患者发生继发性内斜的治疗效果与患者的外斜视类型和所采取的手术方法有关,同时应对患者观察半年后进行手术。

  • 标签: 外斜视 继发性内斜视 治疗
  • 简介:摘要1例主诉为发现眼斜27年、要求手术改善眼部外观患者就诊眼科,入院后眼部检查发现患者右眼明显上斜视合并内斜,且伴有右眼下转功能不足,同时眼眶CT及MRI检查提示右眼下直肌缺如,行双眼斜视矫正手术,术中探查发现右眼有菲薄的下直肌存在,确诊为右眼先天性下直肌麻痹,内斜。Ⅰ期手术将右眼上直肌后徙5 mm联合下直肌缩短6 mm,左眼内直肌后徙5 mm联合外直肌缩短4 mm,术后仍残余小度数内斜。Ⅱ期手术将右眼内直肌转位至下直肌附着点鼻侧缘旁开2 mm处,术后眼位基本正位,手术效果理想。(中华眼科杂志,2020,56:626-628)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直肌外眦眶骨膜悬吊联合内直肌断腱术治疗高度近视致固定性内斜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五年来收治的高度近视合并固定性内斜患者9例(18只眼),观察手术前、后眼位,外观,眼球运动及双眼视觉,平均随访时间1年。结果9例患者经内直肌断腱联合外直肌外眦眶骨膜悬吊术治疗后,眼外观及视功能均得到改善。结论采用内直肌断腱联合外直肌外眦眶骨膜悬吊是治疗固定性内斜的有效手术方式,且具有手术方法简单易于操作的优点。

  • 标签: 高度近视 内斜视 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A型肉毒毒素用于麻痹性内斜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将2018年9月~2021年9月收治的52例麻痹性内斜患者为例,其中26例患者使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为A组,在此治疗基础上使用手术治疗的26例患者为B组。结果:治疗前以及治疗后,A组和B组患者的平均斜视度数均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即P>0.05;A组与B组患者的治疗前、治疗后患者的平均斜视度数分别进行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型肉毒毒素治疗麻痹性内斜患者的过程中,采取眼内肌注射的方法能够有效避免内直肌痉挛,并且能够促进外直肌肌力恢复,能够对手术治疗的患者提供科学的辅助,奠定良好的手术基础,有利于提高临床效果。

  • 标签: A型肉毒毒素 麻痹性内斜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展训练加交替遮盖治疗对非调节性内斜眼位的影响,评价其在非调节性内斜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非调节性内斜病患者采用外展训练加交替遮盖治疗。结果32例患者均在训练一个月内取得明显效果,三个月内眼位恢复正常。结论外展训练加交替遮盖治疗可使患者眼外肌力量的不平衡逐渐达到平衡,使两眼分离的眼轴重新合一。

  • 标签: 非调节性内斜 眼外肌 外展训练.交替遮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01例急性共同性内斜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连续纳入2018年11月至2020年11月于武汉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急性共同性内斜患者101例,其中男71例,女30例,年龄5~76(20.7±11.3)岁。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基本资料、眼部情况以及头颅影像学检查等。采用配对t检验对看近和看远斜视度及手术前后斜视度进行比较。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患者屈光状态的差异。结果:101例患者中近视81例,远视19例,<12岁组以远视为主,12~30岁组以中高度近视为主,>30岁组以低中度近视为主。发病年龄12~30岁有71例,占比70.3%(71/101)。其中学生有63例,近距离用眼时长大于8 h的占比46.5%(47/101)。裸眼看近斜视度(+42.0±18.3)△,裸眼看远斜视度(+43.7±17.2)△,裸眼看远斜视度大于看近斜视度(t=2.82, P=0.011);戴镜看近斜视度(+41.6±18.6)△,戴镜看远斜视度(+43.2±17.7)△,戴镜看远斜视度大于看近斜视度(t=2.61, P=0.007)。裸眼与戴镜看远斜视度数大于看近斜视度数患者占总人数24.8%,裸眼与戴镜看近斜视度数大于看远斜视度数患者占总人数7.9%。83例内直肌止端距角膜缘的距离平均为4.74 mm,小于正常值的5.50 mm。最常用的手术方式为内直肌后徙联合外直肌缩短术,所有患者手术均一次成功,术后患者看近看远的斜视度的均数为0△。结论:急性共同性内斜患者多为青少年和20多岁的年轻人,可能与近距离用眼时长过长有关。不同屈光状态患者均有出现急性共同性内斜的可能。内直肌止端前移解剖异常。急性共同性内斜患者中裸眼和戴镜看远斜视度数大于看近斜视度数占比高于看近斜视度数大于看远斜视度数。采用内直肌后徙联合外直肌缩短术治疗的患者术后均有良好的手术效果。

  • 标签: 急性共同性内斜视 近距离用眼 屈光状态 手术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Ⅲ型急性共同性内斜(AACE)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自身对照研究。收集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接受常规斜视矫正术的Ⅲ型ACCE患者31例,年龄14~39岁。收集患者发病时间、双眼的屈光度、每日近距离用眼时间及术中测得的内直肌附着点、术前与术后的斜视度、融合范围、远近立体视等资料,随访时间6~12(7.4±2.6)个月。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分析患者手术前后斜视度、融合范围的差异,采用传统配对卡方检验分析患者术前与术后远立体视的变化,采用增强配对卡方检验分析患者术前与术后近立体视锐度的变化。结果:31例Ⅲ型AACE患者中,高度近视3例(10%),中度近视25例(81%),低度近视2例(6%),正视1例(3%)。所有患者每日近距离用眼时间为(6~10) (7.8±1.1)h,内直肌附着点距离角膜缘的平均距离为(4.9±0.1)mm。术前患者看近(33 cm)的斜视度的中位数为35 PD,看远(6 m)的斜视度的中位数为40 PD,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36,P=0.002)。本研究中所有患者手术均一次成功,最后一次随访结束时,术后患者看近与看远的斜视度的中位数均为0 PD;与术前相比,术后患者看近、看远的斜视度均比术前明显减小,手术前后斜视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Z=-4.865,均P<0.001)。患者术前融合范围的中位数为14°,术后融合范围的中位数为19°,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49,P=0.002)。与术前相比,术后有16例(84%)患者恢复了远立体视,19例(95%)患者恢复了近立体视功能,术前与术后的远立体视功能(χ2=14.063,P<0.001)、近立体视功能(χ2=24.000,P=0.00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长时间近距离工作、内直肌附着点靠前、中度近视可能是Ⅲ型ACCE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按照常规手术量行斜视矫正术能有效改善Ⅲ型ACCE患者的斜视度、融合范围和远近立体视。

  • 标签: Ⅲ型急性共同性内斜视 手术 融合功能 立体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无肌电图引导直视下球结膜小切口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急性共同性内斜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6月至2019年11月收治急性共同性内斜41例(71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内直肌肉毒素注射术,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术前内斜度数为43.54△±13.63△,术后3个月34例(82.93%)眼位正位,复视消失,6例(14.63%)斜视明显好转,1例(2.43%)无效。术后2周3例(7.31%)出现上睑下垂,3例(7.31%)出现过矫,术后1个月上睑下垂和过矫均恢复。结论无肌电图引导直视下球结膜小切口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急性共同性内斜临床效果良好。

  • 标签: 内斜视,共同性,急性 肉毒毒素,A型,注射,非肌电图引导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双鼻侧遮盖法辅助治疗儿童共同性内斜的效果。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纳入2019年1─7月期间在厦门市儿童医院经阿托品眼膏散瞳验光连续配戴远视全矫眼镜6~9个月后仍有+20△以上内斜的3~10岁非调节性内斜或部分调节性内斜患儿21例。给予双鼻侧遮盖辅助治疗。每个月定期复查观察患儿视力及斜视度的矫正情况。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分析。结果:遮盖前斜视度为(+33±13)△;遮盖3个月后斜视度为(+21±15)△,其中矫正显效3例,有效11例,无效7例;遮盖6个月后斜视度为(+18±12)△,其中矫正显效5例,有效13例,无效3例。3个时间点斜视度比较,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316,P=0.001)。结论:双鼻侧遮盖法可以有效地辅助治疗儿童共同性内斜

  • 标签: 双鼻侧遮盖 辅助治疗 共同性内斜视
  • 简介:摘要美国眼科学会发布的眼科临床指南(Preferred Practice Pattern,PPP)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眼科权威诊断和治疗指南。2017年9月,内斜和外斜视2017年版PPP正式发布。该版PPP采用最新的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分级,基于最可靠的临床试验结果或专家委员会对现有依据的集体判断和评估,对2012年版PPP进行了更新。本文从斜视的定义、流行病学调查、诊断和治疗几个方面对内斜和外斜视2017年版PPP进行解读,并与2012年版PPP进行比较,希望帮助眼科临床医师深入领会2017年版PPP的更新要点,进一步促进我国斜视诊断和治疗的规范化。(中华眼科杂志,2020,56:176-182)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联合玻璃酸钠治疗先天性内斜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A型肉毒毒素联合玻璃酸钠治疗我院就诊的20例先天性内斜患儿,考察治疗后的疗效、斜视率及并发症。结果末次注射A型肉毒毒素和玻璃酸钠水凝胶3周后和3月后的正位率分别为75.00%和65.00%。末次注射3周(2.4±4.3°)及3月后的斜视率(3.9±3.1°)较治疗前显著降低(20.4±6.7°)。3例患儿发生轻度上睑下垂,注射后至3个月时均自动消失。结论A型肉毒毒素联合玻璃酸钠治疗先天性内斜具有较高的正位率,可显著改善患儿斜视度,并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 标签: 先天性内斜视 A型肉毒毒素 玻璃酸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