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学术界对“巴”之涵义存有诸多歧解和误解,为了正本清源,本文不揣浅陋,对巴义诸说进行辨伪,并对与巴有密切关联的“板楯”进行考释,以求教于学者大家。一、辨“诸说”学术界对“巴”之本义的理解,可谓见仁见智,莫衷一是。主要的观点有:阆、白二水说。此说认为“巴”为阆、白二水曲折之状,巴居二水,故以之为族称。最初源出三国谯周《三巴记》:“(巴),《禹

  • 标签: 虎图腾 伏羲 土家族 民族研究 潘光旦 十二生肖动物
  • 简介:“学”除各大辞书所列诸解外.在戏曲作品中还可见“比较”、“转述”、“陪伴”、“容易”、“施加”等义项.在诗文中亦有“作”、“思”、“成”等新解。

  • 标签: 义项 新解
  • 简介:<正>笔者提出“文化元典”概念,用以称呼各文明民族的首创性文本.本篇讨论这种特殊文本的内涵、外延及产生的历史背景.(“文本”又称“本文”,指由书写固定下来的话语,构成诠释的对象和基础.)关于“元典”之含义,见本文之附论部分.

  • 标签: 元典 轴心时代 公元前 希腊 希伯莱 民族
  • 简介:本文通过字形的比较,分析“?”、“?”以及相关的一些字的演变,同时利用古文字考证了商代?地的地望。更多还原

  • 标签: 古文字 商代
  • 简介:先秦时代,“焉得”之“得”为助动词时,其否定式为“焉得不”,当“得”为动词时,其否定式理论上虽有“焉不得”的可能性,但在传世文献中却未曾见到。从其借以类推的原型“岂不得“来看,其宾语或较为简单,或无宾语,类似“士人尽力”之类的主谓短语充当宾语的情形也未曾出现。因而“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当断句为与上下文风格一致的“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其中“得”为动词,“焉”为词,“死焉”即死在那里(战场)。

  • 标签: 焉得 死焉不得 否定式 助动词 动词 兼词
  • 简介:什么是篆刻艺术?对它的本质、内涵甚至名称,理论界见仁见智,解释不一。本文欲从篆刻一词的词源入手,通过考证篆刻一词开始具备篆刻一义的时代,说明篆刻艺术是在古代印章发展过程中孕育而出的。这对我们理解篆刻艺术与印章之间的关系,梳理篆刻的众多别称不无益处。

  • 标签: 篆刻词源 篆刻 印章
  • 简介:近年首都博物馆入藏一件战国有铭铜壶,由北京市昌平县人大常委会移交。这件传世品从未见於著録,可能原是大内藏品,何时流入於民间尚待考察。铜壶铭文仅二字,原篆作:

  • 标签: 中国 文物研究 铜壶铭文 文字学 陵阳镇
  • 简介:殷墟甲骨文中有下揭字形:A1:■《上博》21691.46[1](《合》16429)A2:■《合》26986它们所处辞例分别为:1、□[酉]卜,贞:■弗A1。《合》164292、■其A2■。吉。《合》26986A1,《殷墟甲骨刻辞类纂》、《甲骨文校总集》、《新甲骨文编》等皆作"保"。[2]《甲骨文字编》把"保"字置于0636号,把A1、A2与"保"字分列而置于0637号作为不识字处理。[3]我们认为《甲骨文字编》的处理是非常审慎的。在考释A字之前,我们先就"保"字的字形略作讨论。

  • 标签: 刻辞 校释 兼论 辞例 古文字研究 字处理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8-10
  • 简介:清代诗人袁枚,曾用四言诗的形式,写了三十二首(每首十二句)诗论,名之曰《续诗品》。这组诗论侧重于创作理论与方法的总结和探讨。披阅之下,觉得它言简而意赅,有许多精到的见解,很能给人以启迪。创作诗歌与杂文,形式虽异,而其理却处处相通,阅读之暇,曾随手把它作了译,目的是让不懂古文的青年人也看得懂。译之后,又觉得意犹未尽,便“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在“浅说”的名目之下,发一些议论,谈自己对为文的感受和见解。虽自知浅陋,但仍希望它对文事的繁荣能有

  • 标签: 《续诗品》 文章写作 袁枚 译释 理论与方法 主题思想
  • 简介:《韩诗外传》卷八第二十六章“齐景公使人为弓”条(参见许维通校《韩诗外传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页297)有“蔡人之子”、“蔡人之夫”。“齐景公使人为弓”一事与刘向《列女传》卷七《辩通》“晋弓工妻”文句大同小异,唯后者所载之事与晋平公有关,而《韩诗外传》为齐景公时事。今本《韩诗外传》凡为“蔡人”处,《列女传》均为“繁人”。

  • 标签: 《韩诗外传》 《列女传》 中华书局 公使 校释 刘向
  • 简介:李善注号称精审,其注释虽然多引前人典故解释正文,但也出现“引后明前”的现象,还没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实则李善注引后明前的原因非常复杂,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出现在史实、地理及注文中,二是“义出于此”类。其中“义出于此”类涉及到事、义是否的问题。从“义出于此”类的原因和事、义是否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背景来看,李善注虽不乏“事、义”之处,但李善的自觉追求还是偏向于征引式的注释训诂,而非自由释义。李善的这种选择跟其注释对象的特点一致。

  • 标签: 文选李善注 引后明前 义出于此 事义兼释
  • 简介:本文考察了《周易》古经的成书及流变过程,提出了解释《周易》古经应该遵循的五个基本原则。据此,笔者对《周易》古经中的《离》卦、《兑》卦作出了新的解释。作者认为,《离》卦以狼群袭击人类喻异族入侵。其中的“离”就是狼。狼很可能是异族入侵者的图腾,也是对该族人的称呼。笔者认为,《兑》卦反映了先秦比较常见的巫术之一——“说”。“说”是向神灵祈祷的一种巫术。从出土的占卜材料来看,占卜时若遇到有“忧”或有“祟”,贞人往往建议人们进行“说”以除之。

  • 标签: 《周易》古经 解释原则 《离》卦 《兑》卦 “说”
  • 简介:苏轼的《前赤壁赋》,选入全国高校公共课《大学语文》教材,单就讲解这篇文章的思想而言,关键在如何看待苏轼对人生的那段议论。而其中的哲学观点,又是苏轼借以解脱苦闷的精神依靠。这段文字说:苏子曰:“客亦知乎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

  • 标签: 《前赤壁赋》 《大学语文》 逝者 哲学观点 洗盏更酌 喻朝刚
  • 简介:突厥人曾经信仰袄教,祭祀祆神时不立祠庙,而是将“刻毡为形”的祆神像悬挂在竿上进行祭祀,这种祭祀方式与突厥人的游牧生活相适应。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一些突厥人也在袄祠中祭祀。“刻毡为形”,就是以缂毛工艺织造出袄神的图像,这种图像可能与敦煌等地袄祠和赛祆仪式中悬挂的祆神画像类似。突厥人以“脂苏”涂抹祆神像的做法,源自波斯祆教徒以麝香和苏涂抹祆神像的祭祀仪式,突厥人通过粟特人学习到这种仪式。

  • 标签: 刻毡为形 缂毛 突厥 祆神祭祀
  • 简介:本文根据王力先生关于同源词的标准,通过大量的例证,认定“赝”“伪”“讹(Wei”是同源关系;同时,对“赝”的假借定“赝”的训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

  • 标签: 同源 "雁"字 训释 "伪"字 "讹"字 "赝"字
  • 简介:<正>关于“散”的本义及其本字,在现有辞书中都没有切实明确的阐释。我国新近编纂的《汉语大字典》(下简称《大字典》),在“散”字字头下,首先以引代:“《说文》:‘散,杂肉也。从肉,(?)声。’王筠句读:‘散字从肉,故说曰杂肉。实是散碎通用之字,故元应取杂而删肉也。’林义光《文源》:‘散为杂,无杂肉之义……(古)从月不从肉,月即夕字,象物形,本义当为分散之散……经传皆用散。’”从以上引文看,《大字典》编纂者对“散”字本义为“分散”之说是认同的。可是,《大字典》在随后的义项排列中,却把

  • 标签: 本义 《汉语大字典》 麻皮 《说文》 “敝” 剥麻
  • 简介:<正>中国封建社会流通的钱币,早在汉朝就形成了钱--陌--贯三级货币单位制。钱是基本单位,钱一枚又称文;陌是中间单位,百钱为陌,陌又有通用字百、佰伯;贯是最高单位,十陌为贯,贯又有同义词千和缗:计数为千,穿成串叫贯,借穿钱的绳索之名来指称这外单位叫缗,千又有通用字仟。贯是大串,主要用于贮存;陌是小串,主要用于交易;用于交易的贯,每陌两端打结,分隔成十段。这个三级货币单位制沿用两千多年,直到清朝灭亡。

  • 标签: 短陌 单位名词 货币单位 数词 量词 通用字
  • 简介:从中医文献看传统训─—谈中医文献的语言研究张显成中医文化是极其古老又极其发达的文化,中医典籍非常丰富,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中医文化的影响也极其巨大深远所以,中医文献理应是语言研究的重要文献之一。然而,在涉及见载于中医文献的一...

  • 标签: 中医文献 《汉语大词典》 《汉语大字典》 中医术语 训释 马王堆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