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文章对壮族古文的起源问题,以及壮族古文的演变过程和古壮字在民间流传使用状况作探讨。发现壮族自古就有自己的文字,并随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发展。

  • 标签: 壮族 文字 传承
  • 简介:分别考释了“麓、鹰、刀”三个古文,以期对古文学学习者有所启示。

  • 标签: 古文字 考释
  • 简介:<正>对于域外文明的研究者来说,一个基本的素养是通晓研究对象的语言和文字,乃是因为,语言是深刻理解它所传载的特定文明的精神、价值、思想与文化的途径。法国最著名的古典学家让一皮埃尔·韦尔南(Jean-PierreVernant)引证昂利·德拉克瓦(HenriDelacroix)的话说:"语言即思想"("lalangueestpensee"),即是说,语言本身包含着特定的思维方式,特定的难以用其他语言准确翻译和表述的观念,因而仅仅依赖翻译

  • 标签: 古代文明 德拉克 古希腊文 Henri 埃尔 林志纯
  • 简介:摘要中国古文博大精深,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也同样历史悠久。而在西方人每日吃牛羊肉的日子,中国人依然把猪肉当作最为普通常见的肉类食物,猪肉在中国的交易量也是首屈一指。古文在其演变中,逐渐体现了中国人对于一些事物的看法,态度,某些字的偏旁、演变也可以查出这种食物的演变、发展。本文利用对古文的查找、研究、推测,来研究中国人对于食物的态度,对于饮食文化的态度和看法,分析猪肉成为中国人最普遍的食物的原因。

  • 标签: 饮食文化 古文字 &ldquo 猪&rdquo 字研究 猪肉发展
  • 简介:中国书法家协会提出"敬畏经典,继承传统"的口号,并在去年举办的"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中增加了"审读"环节,使评审机制及流程管理越来越完善、越来越严格,《征稿函》特别强调"文字审读":"评审中,加强对书写内容、文字正误、篆法。

  • 标签: 评审机制 印文 文字审 书法篆刻作品 书写内容 篆法
  • 简介:《国语》中部分词保存了古老的意义,其后逐渐遗失,韦昭注多有疏误,根据出土古文材料可予以纠正;《国语》韦昭注中还有一些词语的僻义或异说,结合古文材料,对解决其他古书中的疑难问题有一定作用。将古文研究与训诂研究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解决古书中的疑难问题和深入认识古书的传抄过程。

  • 标签: 国语 韦昭 古义 训诂 古文字
  • 简介:太极图古文证国光红1.汉字除了它所记录的词义(包括本义、引申义,以及假借义)之外,它自身尚有“字形之意”。“字形之意”是尚未进入语言层次的模糊意义,它与字本义相应,是字本义的基础,而与字本义不属于同一层次。“字形之意”这一术语是段玉裁提出来的,《说...

  • 标签: 字形之意 极图 古文字 甲骨文 字本义 《易》
  • 简介:有了文字,古代的历史就容易了解.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经有6000年左右历史了.而在世界别的地方发现的文字也有许多,主要有三种:图画式的象形文字(埃及人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发明),文字笔划上粗下细象木头楔子的楔形文字或称箭头字(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在公元前3500年发明)和字母文字(腓尼基人在公元前1000多年发明).

  • 标签: 古文字 象形文字 字母文字 商博良 罗塞达石碑 苏美尔人
  • 简介:摘要:在渊源流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中国古文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后期的甲骨文、金文。文字作为传承和弘扬文化的独特载体沿用至今。在字形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虽然发生了一些重大变化,但是从根本上并没有改变文字的性质,文字形体变化是一脉相承的。

  • 标签: 古文字 演变 甲骨文 分化
  • 简介:摘要: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是文化的载体。从甲骨文到小篆,字形的演变、字体的构造背后都折射出悠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古文构造离不开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心理层次的文化的影响。从创制之初到基本成形,汉字的结构形象的反映了人们的意识形态,也记载了文化不断演进的历史,文章将以古文为载体分析背后蕴含的心理文化。

  • 标签: 古文字 思维方式 伦理道德 农耕文明意识 宗教信仰
  • 简介:文章从史的角度,分析了清末民初湖湘学派的领军人物叶德辉在文字学方面的著作,认为他的研究虽涉及到一些出土材料,但并非现代意义上的严格的古文研究,从整体来看,仍属于《说文》研究的范畴。这实际上也就是当时湖湘学派在古文研究方面的水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材料的缺乏有关,也与当时湖湘学人的主流学术思想有关。

  • 标签: 清末民初 叶德辉 湖湘学派 古文字研究
  • 简介:中国上古史研究一向被学术界视为畏域,究其因由,一则因其史料相对较少,一则传世史料记载驳杂且真伪难辨,给后世学者相关研究增添无尽困扰,使得一些重要的学术问题长期悬而未决,众说纷纭。但近代以来,甲骨文、金文、战国简帛文字资料的不断出土。

  • 标签: 中国 古文字 文化 早期 视域 史料记载
  • 简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近两年的高考历史试题用课程观取代教材观,注重创设新情境,突出利用材料考查考生的能力,让人耳目一新。值得一提的是出现了一些利用文字作为材料的选择题,比如甲骨文“田”字(2007年广东单科·1)、

  • 标签: 高考历史试题 古文字 新课程改革 教材观 课程观 选择题
  • 简介:<正>吴大澂,江苏吴县人,生于道光十五年五月十一日(公元1835年6月6日),原名人淳,因避清穆宗讳改名大澂,字止敬,又字清卿;有别号恒轩、白云山樵、愙斋、白云病叟。六岁(公元1840年)入塾,师从冯云槎(名受祉),十一岁(公元1845年)时,受业于王逊甫(名崧)门下。十八岁(公元1853年)时入陈硕甫(名奂)门下。也曾师从俞樾。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通籍(得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授编修;同治

  • 标签: 白云病叟 吴大澂 逊甫 同治七年 战国文字 清穆宗
  • 简介:摘要郭沫若既博古通今又兼顾中西,他审视中国历史的同时了兼顾了对中国美学发展的关注,进行历史研究的过程中予以了历史美学的阐释。他以历史学的考据和文献学的校注为特点,使其在古文研究中的历史审美观自成气象。郭沫若思想中关于美学的思想对于中国美学特别是历史美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探讨郭沫若的历史审美观有着一定的学术研究意义。本文从古文的文献作用与审美作用、兼具断代作用和审美作用的文字和纹饰、郭沫若美学研究特征的历史意义这几方面探索郭沫若古文研究中的历史审美观。

  • 标签: 郭沫若 古文字研究 历史审美观 青铜器
  • 简介:中山大学古文研究所是专门从事古文与出土文献研究的学术机构,是当代古文研究的重镇。1956年,容庚(1894-1983)和商承祚(1902-1991)两位教授共同创立了中山大学古文研究室,1965年经国家高教部批准成立,成为我国高校第一个古文研究专门机构。1999年由中山大学批准成立中山大学古文研究所。

  • 标签: 古文字研究 中山大学 研究所 学术机构 文献研究 专门机构
  • 简介:汉字形体讹变现象在甲骨文即已出现,在整个古文阶段普遍存在并伴随着汉字发展的各个阶段。唐兰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比较系统地分析了古文的讹变现象,但此后一段时期内几乎无人在汉字结构演变过程的视野下讨论讹变,直至近40年这一问题才受到重视,李孝定、张桂光等十多位学者对其概念、类型、原因、结果等有比较热烈的讨论。在回顾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古文讹变现象,发现几乎所有的古文都出现过或多或少、或轻或重的讹变字形,讹变和简化、繁化处于三足鼎立的状态。其类型有意符讹变、声符讹变和整字讹变三种。形成讹变的原因有六:因结构相近、因误解记号、因误解字形、因以字形附会字义、因字形断裂、因字形粘连。讹变有消极和积极两方面的影响,而以消极影响为主。

  • 标签: 古文字 讹变 讹变之类型 讹变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