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公民是人在与公共生活相关的审议与行动中,超越个人善、推进公共善的确定倾向.公民从树立法治观念、参与公共讨论、参与政治事务的方面塑造“好公民”,为法治发展奠定基础,提供动力.中国已经处于法治转型的关键时刻,为了解决政府主导型模式带来的弊端,完成法治的正当性供给,需要发挥并培育公民.目前,中国公民养成存在政治体制、法律制度、历史传统等方面的问题,我们需要立刻着手解决这些问题,为中国公民养成提供更好的条件.

  • 标签: 公民德性 法治转型 法治观念 公共讨论 政治参与
  • 简介:亚里士多德指出,德性是那些值得称赞的品质,人的德性就是既使得一个人好又使得他出色地完成他的活动的品质。我们认为,公民是指公民为了实现人的价值、追求幸福生活和实现社会的善,正确行使一国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和履行宪法规定的基本义务而应具备的优秀品质和能力,这些品质和能力体现在道德、理智和实践三个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德性资源,这些德性资源对今天的公民道德建设和公民培养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 标签: 人的德性 公民德性 传统文化
  • 简介:高校德育目标是高校德育的首要问题,它决定着高校德育的内容、方法和形式等,对整个德育过程起着指导、调节、控制的作用。文章认为,高校德育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最根本的问题是其终极目标问题,它由一系列子目标组成。养成公民意识、提升公民责任意识及能力等公民应成为21世纪高校德育的基本目标取向与价值基点。

  • 标签: 高校 德育转型 目标指向 养成公民德性
  • 简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实践,而要使它成为公民自觉接受和遵从的价值观,更需要培育.通过宣传、引导和公民的道德实践体认,让公民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独特的魅力,从而在内心深处对它产生一种认同.只有这样,才能产生强大的道德力量.

  • 标签: 以德治国 执政伦理 公民德性 核心价值观
  • 简介:在西方公民教育思想史上,公民教育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受到高度重视的问题。但是,在不同的社会和历史时期,人们对于公民教育核心理念和具体内容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我们大致可以把西方公民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即古典公民教育思想阶段、古典公民教育思想的转型阶段、现代公民教育思想阶段和当代公民教育思想阶段。回顾和反思西方公民教育思想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对于我们把握西方公民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和建构我们国家的公民教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教育思想史 现代公民 德性教育 历史演变 西方 思想发展
  • 简介:程红艳、孙永敏等在《当代教育论坛》2013年第6期撰文指出,正义感是基本人性的体现,是公民首要的基本素养之一。现代公民的正义感,是对人类生活需要合作,合作需要规则,规则必须是平等互惠的一种坚定信仰。作为一种道德情感,它是复合性的,它至少包含了感激、愤恨、负罪感与义愤。重申公民正义感的重要性,重申学校德育培养学生正义感的必要性,迫在眉睫。

  • 标签: 正义 公民 红艳 素养 人类生活 复合性
  • 简介:大学期间是德性养成的关键时期。德性决定了一个人对生活和他人的反应方式,好的德性有利于社会,也有利于德性拥有者自身。经过现代转换的传统德性体系可以为德性养成提供丰沛的资源,大学里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应该携手创造一种校园文化,使德性成为每个人的自觉关注。

  • 标签: 德性 德目 大学 传统
  • 简介:德性是人追求卓越的获得性品质,在与外界交互中养成。教师德性是以德性为基础的职业性品质,是教师根据教育教学活动要求所形成的获得性内在职业精神品质和以职业品德状态表现出来的人格特质。教师德性养成应遵循建构论的理路,身份是教师德性养成的起点,教师身份不是先天赋予而是后天自致的,由此决定身份认同构成了教师职业生活的内在框架,教师德性养成是在身份认同框架下进行自主建构的过程。

  • 标签: 德性 教师伦理 教师德性 德性养成 教师德性养成
  • 简介:摘要亚里士多德的公民理论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而德性论的公民观作为亚里士多德公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述主要集中于《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一方面从最优政体的意义上规定公民德性;另一方面从政治生活的意义上规定公民德性。前者是公民论的公民观,后者是公民的具体规定,它们共同形成了其德性论的公民观。他在城邦公民德性与非公民德性之间划清界限,在一览无遗地将柏拉图的烙印暴露出来的同时,又为其对城邦公民的判断提供了更深层次的依据。

  • 标签: 亚里士多德 德性 公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美国公民教育中心推出的“公民养成”项目发起于1996年,是一项面向中小学生的活动,旨在促进学生对美国立宪民主制度及其所依托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的理解,帮助学生掌握成为积极且有效的公民所必备的技能并形成应用民主程序决策和管理冲突的意愿。

  • 标签: 公民教育 美国 中小学生 价值观 主程序
  • 简介:个体道德德性的形成包含两个基本过程,一是个体道德理性的形成,一是个体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完整的德性养成教育实际上也包含了两个基本过程,一是个体道德理性的启蒙教育,一是个体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前者是后者的精神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生活外化.当代社会从经济、政治到文化领域,越来越多地走向开放,社会呈现的不再是单一的伦理价值体系,而是多元共存的价值图景.如何加强价值启蒙,同时注重生活养成,是当前未成年人德性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

  • 标签: 养成教育 价值启蒙 生活养成
  • 简介:春节前夕,我们一行四人来到民主德国首都柏林选片。虽然这个国家只有一家故事片厂,每年只生产15部影片,但多年积累的可供选看的影片还是相当可观的。对我们许多人来讲,这是个并不十分陌生的国度,歌德、海涅、席勒,马克思、李卜克内西、卡尔曼,以及臭名昭著的第三帝国……但对这个同我们共和国有着相同年龄的民主德国以及它的电影,我却几近无知,

  • 标签: 选片 民德 李卜克内西 柏林国际电影节 儿童影片 卡尔曼
  • 简介: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公民教育逐步进入国家政策领域,教育理论从此开启了一个新的研究话题,学校德育也迎来了新的世纪。然而,公民育在我国尚缺少有力的政策依靠,我们不能过多期待公民育的政策改进和支持。相反,公民教育理论的传播和影响则是推进公民育实践更为重要的力量和元素。因而,努力寻找公民育的理论支持和微观实践中的意识革命,才是我国公民育建设的基本模式和思想路径。

  • 标签: 德育政策 公民德育 教育实践
  • 简介:法律信仰是指人们坚信法律具有促进公正、自由、平等、秩序的价值与功能,并自觉维护法律的尊严与权威。法律信仰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内在动力。在我国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面临着人治色彩浓厚、法律缺乏权威性、立法质量不高等问题,公民的法律信仰缺乏。因此,应当通过开展普法工作、推进司法公正、提高立法质量等方式,培育公民的法律信仰。

  • 标签: 依法治国 法律信仰 公民 司法公正
  • 简介:摘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法治精神是法治实践的指导思想和精神源泉,法治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但法治精神如何培养,还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本文以典型案例为分析对象,从中可以看出法治精神形成不是一句空洞口号,而是需要一些法律知识、法治观念和法治方式为公民的行动指南,培育法治精神,养成合格公民的习惯。

  • 标签: 法治精神法治意识公平
  • 简介:严复、梁启超探讨了新制度对于形成新民德不可替代的优势:民主制度设定了国民道德新的选择集,为新道德的合理性提供支持并营建保护域;新制度调动道德的利益驱动机制,引发对新价值理念的认同,形成利益的感性驱动力和理性驱动力的良性互动;新制度建构国民道德的“整体理性”,形成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道德选择方式,对个体自身的保护,使国民道德具有了真正意义的主体性特征。

  • 标签: 新制度 新民德 路径 道德搏弈 道德理性与道德主体性
  • 简介:摘要:大学生思政教育应根据国家不同时期的发展需要,自觉调整意识形态引领和党的执政理念共识的达成。新时代的中国,受数据时代的影响,直接导致大学生心理与认知的变化,致使大学生关注的点变得发散和多样,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多样化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贯穿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每一节课和每一个角落,通过心理引导技术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使师生角色发生实质性变化,能够突出课堂的主体地位,满足多元化教学的需求。心理引导技术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应用,能够引导大学生形成道德认知、体验道德情感、增强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大学生思政教育,同时为构建文明自觉的道德培养机制提供“心思路”。

  • 标签:
  • 简介:重灌输轻养成、重理论教育轻行为训练是青少年道德建设成效不高的重要原因,而养成训练则被证明是未成年公民道德素质生成的有效路径。这是由品德生成的客观规律、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体验教育、实践育人的任务决定的。要切实提高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实际效果,德目指标应易记易循,行为准则须明确具体;活动方案设计应贴紧未成年人实际,训练活动要注重可操作性,强化情感体验环节,抓好“小处”、“小事”,注意训练活动的持续性和家校(园)之间的良性互动,不断巩固养成成果。实践证明,从基本道德行为习惯养成训练入手正是促进未成年人道德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

  • 标签: 养成训练 未成年人道德建设 德目指标 活动方案 情感体验 家校(园)互动
  • 简介:继承传统家训教化与实施新型家训教化的关系也就成为一个必须认真探讨的课题,    二  传统家训在对子弟家人实施上述基本内容的道德教化时,传统家训都把家庭和睦

  • 标签: 中国传统 传统家训 公民道德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