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8 个结果
  • 简介:儿童时期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各器官尚未发育成熟,生理、生化功能以及肝、肾、内分泌系统发育还不甚完善.免疫机制亦不健全.在儿童时期药效学、药物动力学具有特殊性.对药物的吸收、代谢、排泄,不能完全等同于成人。儿童时期对药物的不良反应耐受力比较弱.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几率大大高于成人。

  • 标签: 儿科用药 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动力学 生长发育阶段 儿童时期 生化功能
  • 作者: 张琳
  • 学科: 医药卫生 > 药学
  • 创建时间:2019-05-15
  • 出处:《药物与人》 2019年第5期
  • 机构:四川省南充卫生学校附属医院张琳血常规是目前儿科临床最为常用和方便快捷的化验项目之一,能够为常见疾病的及时诊断、严重程度与疗效判断等提供具有较大参考价值的数据信息.虽然,以往血常规的英文缩写为CBC(completebloodcount),即全血细胞计数,但事实上目前临床常用的各类检测仪器所能显示的化验结果中,除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it)等外周血细胞的主要数据之外,还能反映各系细胞形态、分类等,并在特殊情况下显示细胞的成熟程度等,化验单上打印的项目可多达20项以上.一次手指或静脉采血就能够为临床提供较为全面的相关疾病的诊治参考信息.因此,血常规在儿科临床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将有关血常规检测结果数据的意义与解读、在儿科临床中的常见问题介绍如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该文章主要针对儿科患者静脉输液外渗情况进行了分析,并且探讨了儿科专科静疗护理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和效果。方法:实验研究在开展之前,选择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40名儿科患者开展了相应的实验研究,在对这些儿科患者进行分组时,采用了时间顺序的方法进行分组,两组患者分别采用儿科专业静疗护理以及常规的护理,在此过程中需要对儿科患者的静脉输液外渗率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在进行护理干预之前,对患者之间的基线进行了比较不具备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实施护理干预之后,外渗率比较低的是采用专业静疗护理的一组儿科患者(P<0.05)。结论:要想很好的对儿科患者的静脉输液外生率进行降低,可以应用专科静疗护理模式,这样能够保证输液过程的安全有效。

  • 标签: 儿科患者 静疗护理 作用分析
  • 简介:现代的护理观念不再只是单纯的护理,而是向护理加健康教育的模式转变。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有计划、有目的、有评价的、系统的教育活动,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病人或健康人既是教育的接受者。又是教育的评价者,是一种双向的交流过程。

  • 标签: 儿科 健康教育 护理观念 心理护理
  • 简介:儿科门诊输液室是面向社会的一个窗口,是高风险、高技术的科室。其特点是病人多,周转快,病情复杂、病情变化快,而且现在的患儿大多是独生子女,年龄小,认知及理解能力差,不合作,患儿家长对病情变化及治疗护理不能完全理解,容易造成冲突。近年来,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法制观念不断加强,对医疗护理治疗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 标签: 门诊输液室 安全管理 儿科 病情变化 自我保护意识 护理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科临床用药过程中的安全风险管理,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方法:本研究将儿科临床用药的安全管理作为主要方向,选取部分住院患儿作为主要分析对象,共计60例,均发生过用药不良事件,收集患儿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所有的患者采用安全风险管理,之后分析儿科临床用药的不安全因素,并提出相关管理对策。结果:所有的患儿用药不良事件的原因主要包括:医嘱执行不到位或出现错误、缺乏完善的查对、用药操作引起的错误、护理素质因素、实习带教缺乏严格性、过期药品未检出所致的错误,分别有24例(40.0%)、13例(21.66%)、11例(18.33%)、6例(10.0%)、5(8.33%)、1例(1.67%)。结论:在儿童临床用药的过程中,存在较多护理安全隐患,需要临床中加强用药安全风险的管理,并对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能力进行提升,并提高护理人员责任意识,从而避免用药不良事件的发生,为儿科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提供保障。

  • 标签: 儿科 临床用药安全 风险管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调查我院儿科病区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与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抽取我院儿科2010年10—12月间住院患儿的病历560份,对其中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儿科病区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偏高,应用最多的是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其次是头霉素类及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用药频度(DDDs)排序前5位的抗菌药物为头孢唑肟、头孢甲肟、阿奇霉素、头孢美唑和头孢他定,抗菌药物使用存在不合理现象。结论:儿科应进一步加强对抗菌药物的管理,加强临床医生对抗菌药物知识的学习。

  • 标签: 儿科 抗菌药物 用药频度 合理用药
  • 简介:目的了解医院儿科门诊抗生素使用情况并评价其合理性,为临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2007年9月到12月门诊处方1103张,统计抗生素的利用及合理用药情况。结果儿科门诊抗生素使用基本合理,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凭经验用药、无指征用药及联用不合理等方面。结论应根据本地致病菌谱、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社会经济水平等制订抗生素应用原则,以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经济、合理、有效。

  • 标签: 抗生素 儿科 门诊 合理用药
  • 简介:目的了解某第一医院2009年至2018年儿科住院患者临床分离细菌的分布及抗菌药物耐药情况。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8年12月儿科病房临床分离的非重复细菌,用纸片扩散法或自动化仪器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按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2015标准判定药物敏感结果,用WHONET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年期间共分离2593株非重复细菌,其中革兰阳性菌占54.5%,革兰阴性菌占45.5%。分离最多的细菌前五位分别为大肠埃希菌(16.0%)、表皮葡萄球菌(14.1%)、屎肠球菌(10.8%)、肺炎克雷伯菌(10.6%)、金黄色葡萄球菌(8.4%)。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24.1%和72.3%,葡萄球菌中未发现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的菌株。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总耐药率为1.1%,对利奈唑胺总耐药率为0.4%,粪肠球菌未检出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菌株。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总耐药率为1.5%,对美罗培南总耐药率为1.9%。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总耐药率为8.9%,对美罗培南总耐药率为9.2%。非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中,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总耐药率分别为39.5%和40.3%,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总耐药率分别为11.1%和7.2%。结论儿科病房临床标本中分离的MRSA、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和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检出率不断增加,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

  • 标签: 细菌耐药性 药敏方法 药敏仪器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我院门诊儿科用药的情况,为儿科用药提供合理参考。方法对2015年我院儿科门诊用药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儿科用药的现状及特点。结果不合理用药的表现主要有用不当、用法用量不当、给药途径不当等。结论我院儿科还存在不合理用药的情况,临床药师应加强指导与监督,提高用药质量,保证儿科用药的合理性、安全性。

  • 标签: 儿科用药,合理用药,抗菌药物,分析
  • 简介:目的:调查医院门诊儿科处方用药情况,促进合理用药.方法:收集2005年1月到6月儿科门诊处方,对处方中用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平均每张处方药品金额为44.88元,使用输液的处方和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分别占处方总数的63.7%和88.9%.每张处方使用药品品种的中位数为4种,用药3种~6种的处方占66.0%.呼吸系统疾病占儿科门诊病人的88.4%,在诊断为呼吸系统疾病的处方中,全部使用了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但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较合理,激素药物有过度使用的情况,值得关注.结论:我院儿科用药基本合理,但也存在一定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合理用药的宣传.

  • 标签: 用药分析 儿科处方
  • 简介:我们自1999年2月~1999年7月,对70例发热患儿,分别以恬倩和扑热息痛退热,并对此观察其疗效,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对象70例均为住院患儿,体温在38.5~40℃,其中男40例,女30例;年龄1~13岁,其中1~2岁15例,3~4岁17例,5~6岁17例,7~10岁12例,11~13岁9例。病种为上呼吸道感染19例,支气管炎13例,肺炎12例,脑炎8

  • 标签: 疗效观察 解热作用 扑热息痛 上呼吸道感染 布洛芬 解热镇痛
  • 简介:目的:了解我院儿科门诊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评价其使用的合理性.方法:随机抽查儿科门诊2003年7月~2003年12月每月第一周的处方共2390张,对抗菌药物的应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我院儿科门诊使用抗菌药物基本合理.

  • 标签: 抗菌药物 儿科门诊 合理用药
  • 简介:目的:调查儿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儿科2011年1—6月1289份出院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采用Excel表对患者基本情况、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病原学送检情况、转归、不良反应、院内感染等方面进行汇总。结果: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8.1%,以静脉滴注为主(96.6%),联合用药率为25.2%。其中,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大环内酯类药物使用率分别为39.2%、37.9%和18.6%;头孢呋辛酯、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阿奇霉素的用药频次分别居前3位。联合用药集中在大环内酯类和卢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病原学送检率不足3%。结论:我院儿科抗菌药物使用在用药指征、品种选择、联合用药、给药频次、溶媒选择等方面存在不合理现象,需加强管理。

  • 标签: 儿科 抗菌药物 合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