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57 个结果
  • 简介:以德性伦理视角探讨人与自然的交往和关系,是环境伦理学摆脱理论困境、回应实践吁求的一个发展方向。环境德性伦理关注环境问题、人类兴盛与环境德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通过扩展传统德性、解读环境典范、构建德性理论寻求环境德性的界定和说明。、它的发展前景取决于环境伦理与德性伦理如何相互支持,协同共进,也关乎德性伦理能否、以及如何实现“当代复兴”。

  • 标签: 德性伦理 环境伦理 环境德性伦理
  • 简介:伦理学是"成人","做人"之维.人离不开伦理,伦理学首先是"成人"之道."人"成为什么样的人也离不开伦理,伦理学又是"做人"之维.伦理要内化成人心理的存在,才能成为"成人"之道,"做人"之维.道德建设要符合"成人"与"做人"的要求.

  • 标签: 伦理 道德 成人 做人 道德建设
  • 简介:制度伦理是对建构和谐社会'良序情结'的一种回应,不管从制度伦理对建构和谐社会的功能助益,甚或二者在理性诉求和终极眷注方面的公度与通约,都可以看出,制度伦理与和谐社会二者之间是一种互构互益性的关系.制度伦理与和谐社会伦理生态之契合还体现了人类社会共同的美学期待.

  • 标签: 和谐社会 制度伦理 伦理生态 互构互益
  • 简介:居住是一个富含伦理的价值话题,亦即居住是关乎人类所展开的一切生存活动与有人生和社会意义的价值实践。居住伦理则为人们在居住生活中反映出来的,对个体的人格和人生塑造、人际交往和社会风尚有着直接影响的价值观念系统,以及居住生活应当遵循的基本行为规范和良序美俗。当代中国的居住问题日益突显,居住伦理研究以伦理道德视角关注居住生活,对于提升人们的幸福生活指数与家园认同感,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居住伦理研究有四个基本的思维视野即居住伦理的历史学阐释,居住伦理的空间学研究,居住伦理的社会学研究和居住伦理的批判重建研究。

  • 标签: 居住 居住伦理 居住空间 居住方式
  • 简介:戴茂堂、罗金远教授所著的《伦理学讲座》一书分上篇、中篇、下篇三个部分。全书26讲,结构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揭示人性的结构是伦理学产生的终极依据开始,论证了人离不开道德、社会需要伦理,提出人类走向德性、科学与美德并举、构建和谐社会是解决当今道德危机问题的希望之路。

  • 标签: 伦理学 讲座 中西 构建和谐社会 道德危机 社会需要
  • 简介:池田大作说,宗教既直接在教义中阐述伦理规范.又以教义为依据,间接地制定了各种伦理规范,”宗教在现实社会中所表现出的影响力主要在于它的道德规范”(《社会与宗教》,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14页)。宗教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为宗教的道德作用和伦理意义。正因为这样,宗教伦理已成为宗教界与伦理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中国文化是一种伦理型的文化,在它的形成与发展中,佛教伦理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1986年出版的两部《中国伦理思想史》,已关注到佛教伦理在中国伦理上的地位与作用。近几年大陆和台湾出版的如业露华的《中国佛教伦理》、李明芳的《大乘佛教伦理研究》、张怀承的《无我与涅槃》、王月清的《中国

  • 标签: 佛教伦理 宗教伦理 伦理规范 大乘佛教 伦理思想史 教义
  • 简介:诠释制度伦理●梁禹祥南敬伟近年来,我国伦理学界开始重视对“制度伦理”的研究,先后提出过“制度的道德性”,“伦理制度化”、“制度伦理学”、“伦理制度”等概念。但是,由于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大家对制度伦理的理解莫衷一是,差别很大。通过阅读比较,我们发现学...

  • 标签: 制度伦理 道德建设 制度化 道德性 道德评价 伦理中心
  • 简介:“国进民退”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学界关注的经济热点之一,由于学者的产权伦理偏好不同、对“国进民退”社会效用的善恶评价标准不同,因此褒贬不一,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国进民退”争议现象实质上是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的利益矛盾纠葛在伦理上的折射.这一争议虽然干扰了人们对改革形成的原有思想共识,但其积极意义体现在它警醒我们继续深化改革的任务还远没有完成,警醒我们政府的转型升级比企业的转型升级更为迫切,警醒学者研究如何释放民营经济活力更有价值,警醒民营业主在道德上深刻反省.

  • 标签: "国进民退" 善恶评价 道德反省 伦理效用
  • 简介:<正>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许启贤副教授著的《伦理的思考》一书,最近已由中国矿业学院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作者多年从事伦理学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文集。中国伦理学会会长罗国杰教授为该书写了序。书中收集的九类问题,包括了马恩伦理思想研究、伦理学的对象、任务、方法、道德的本质、道德与其它意识形态的关系、共产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道德的发展规律、青年伦理问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高校品德教育等等内容。而且,其中的有些内容仍然是目前研究较弱的领域。譬如,关于马恩伦理思想的研究,现在国内潜心研究的真是

  • 标签: 青年伦理 伦理思想 中国伦理学 共产主义道德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意识形态
  • 简介:在康德伦理学中把恶作为一种隐匿的、对立的存在,是不符合康德原意的误读。同时,忽视恶的存在的康德伦理学是不完整的,善与恶共同构成了康德伦理学的完整体系。康德伦理学体系细致分析了恶的来源、形态层次以及作用功能。抑恶的伦理并不能用来概括康德伦理学,但对于有限的理性人而言却是必要的。善的培育和生成是在恶的土壤中,要在感性世界中凭借自身的力量克服根据不在此的恶,需要道德信念的坚定、道德偏好的纠正更需要勇气和力量,才能彰显人的德性光辉。

  • 标签: 康德伦理学 抑恶
  • 简介:当代西方规范伦理学在理论形态上表现为美德伦理学与规则伦理学的对立互竞。这种对立局面导源于对立双方理论动机上的共同错误:单极化企图以及对伦理学限度的认知不足。现实道德生活是多样化的,这就决定了伦理学必须采取多元化的基本概念。因此,美德伦理与规则伦理的协同互补将是规范伦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 标签: 规范伦理学 美德伦理 规则伦理
  • 简介:环境伦理是对传统伦理的新发展,拓展了传统道德人格概念的内涵。这种拓展意味着对道德人格的规定不能仅仅局限于人际道德的领域,而应扩展到自然道德上来。生态文明时代必然通过环境伦理这种新型道德形态来塑就人,而生态文明又必须通过生态人格来反映这个时代的特征和内涵。

  • 标签: 环境伦理 道德人格 生态人格
  • 简介:康德从纯粹实践理性出发建构的伦理学存在着缺乏道德动机、德福矛盾等问题,其理论也因此而缺乏现实性。立足于神经伦理学这一视角,以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可以对康德伦理学进行“科学地”解读。

  • 标签: 康德 神经伦理学 认知神经科学
  • 简介:"风险社会"已是人类可经验到的事实.风险是一个表明自然终结和传统终结的概念,它是预测和控制人类活动的未来结果,即激进现代化的各种各样、不可预料的后果的现代手段,使一种拓殖未来的企图,一种认识的图谱..在风险社会,风险是永恒存在的,它只具有有限的可控性,对人类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风险和责任是内在关联的.风险社会赋予了伦理以更加丰富的内涵,加强风险社会的伦理研究,建立风险伦理学,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防范风险.

  • 标签: 风险 风险社会 贝克 吉登斯 风险伦理学 正义
  • 简介:廉政属于伦理范畴和道德规范.文中从"廉""政"的语义入手,阐述了"廉政"的伦理内涵,探讨了"廉政"伦理内涵的层次.

  • 标签: 廉政廉政建设伦理内涵层次性
  • 简介:公益伦理的特点主要有:第一,主要以凭借自身力量和条件无法维护自身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权利、不能过上合乎人类尊严的生活而需要社会或他人给予救助的弱势群体为关怀对象;第二,以无条件利他主义价值观为核心价值观;第三,突出人道主义道德精神,主张每个人必须尊重弱势群体的道德权利;把弱势群体当作目的,而不是当作供这个意志或那个意志任意利用的工具。

  • 标签: 公益伦理 弱势群体 无条件利他主义价值观 人道主义
  • 简介:纵观世界的政治局势,西方民主制度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作为植入型的民主政治型国家乌克兰,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苏联历史遗留问题、民族主义问题和经济改革问题。对此,利普哈特的共识民主符合了政治伦理中关于自由、平等与公正的核心内容,也同时为乌克兰问题的解决提供方法,可以通过公民与政府之间形成道德共识、共同协商共识与利益公平分配共识,最终在政治伦理与共识民主的基础上重建社会秩序。

  • 标签: 政治伦理 共识民主 重建秩序
  • 简介:放弃治疗与积极安乐死和消极安乐死不同,它所放弃的是包括针对病因的根治性措施及维持生命的一切支持措施,是病人在特定情形下享有的具有请求性或选择性质的权利。医务人员实施放弃治疗的责任和义务与病人及其家属的意愿、病人的病情等密切相关。一般性的医疗决策授权不应成为放弃治疗代理的理由,放弃治疗及其知情同意权的代理必须基于严格的程序和条件。只有在既符合临床标准又充分尊重病人自主权利的情形下,放弃治疗才能得到伦理辩护。

  • 标签: 放弃治疗 死亡权 代理知情同意
  • 简介:高科技发展所带来的伦理问题引发了社会对于科技伦理责任的关注。本文主要对科技伦理责任功效问题进行探讨,指出科技伦理责任能够提供科技进步的精神动力,引导科技行为的道德选择,影响科技主体的价值信念。同时,分析了科技伦理责任功效的实现基础,即观念、态度、动力和控制四大系统。

  • 标签: 科技伦理 责任 功效
  • 简介:信任在日常生活中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信任研究如果缺失伦理的视角,就等于将信任的生活背景遮蔽了。从信任的发生学角度考察,真正的信任应该是具有伦理性格的。为了确证其伦理蕴涵,首先我们应确证信任是以承认信任是一种德性为基础的;既而我们需要展开关于信任与善和正当的讨论,从而深入挖掘出什么才是真正的信任。而现实中信任在现代性场域中的“缺席”状态,要求我们对信任的伦理性格予以充分关照,厘清信任的正当性与应当性问题,让信任必然性地要求获得他者的承认和认同,成为人与人交往得以实现的基础。

  • 标签: 信任 德性 正当性 应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