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5 个结果
  • 简介:6至10世纪处在中华5000年气候变迁过程中的第三个温暖期,开封的温暖气候从隋唐经五代,一直持续到北宋初年.公元1000年左右,开封气候转寒.与气候的前后变化相伴随,唐宋开封的水、旱、蝗、风沙等自然灾害也不断出现,但这些灾害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温湿的总体气候特征.

  • 标签: 开封 唐宋 宋初 隋唐 五代 北宋
  • 简介:本文从旱、涝、蝗、盐碱、风、沙、雹、震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明清时期河南省自然灾害的发生情况、主要原因及所采取的对策,认为森林植被的破坏和水利事业的衰落是当时自然灾害频繁的主要原因,今日仍应引起注意。而当时人们所采取的诸多对策今日仍有现实意义。

  • 标签: 明清时期 河南 自然灾害
  • 简介:<正>11月15日-16日,亚太旅游教育和培训学院网络(APETIT)第三次执委会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召开,来自8个国家和地区的18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其中有来自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ESCAP)的3名高级官员。APETIT成立于1997年9月。目前,该组织已有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38名成员,其中9名执委会委员,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是中国大陆唯一的成员和执委会委员。

  • 标签: 旅游教育 培训学院 执委会 网络 上海旅游 社会委员会
  • 简介:清至民国的306年是陕西自然灾害频发的一个时期,其中危害最为严重的是旱灾和水灾,总计旱灾发生年193年,水灾发生年242年。根据资料分析,平均1.55年有一个旱灾年,1.26年有一个水灾年,频繁性是水旱灾害发生的一个显著特点;水旱灾害的发生还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增长趋势,其高发期也与“明清小冰期”的气候冷暖波动或冷暖交替时期基本对应;从灾害影响的范围来看,旱灾具有广泛性的特点,较大面积以上的旱灾年可占旱灾年总数的51.3%,水灾则具有局部性的特点,较大面积以上的水灾年仅占水灾年总数的29.34%;就水旱灾害发生的地区而言,旱灾主要集中于关中和陕北,水灾则主要集中于关中和陕南,地域性是水旱灾害的一个共同特点;水旱灾害的发生都具有比较明显的季节性,关中和陕北地区的旱灾主要集中于夏、秋二季,陕南的旱灾则主要集中于夏、春两季;陕西各地的水灾则以秋季为最多,夏季次之;水旱灾害在年际发生特点上具有各自的周期,陕北旱灾变化的周期是40、80年,关中是80年,陕南是20、50年,陕北水灾变化表现出35、90年的变化周期,关中和陕南为30、80年的变化周期。

  • 标签: 清代 民国 陕西 水灾 旱灾
  • 简介:民国时期是河南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时期,不仅灾害出现的频率高,而且灾害的强度也非常大。本文通过对民国时期河南水旱灾害资料的爬梳,重建了河南省水旱灾害的等级序列,并且对水旱灾害的变动和趋势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 标签: 民国时期 河南 旱灾 水灾 空间分布
  • 简介:苍山洱海构建了大理独特的人居环境。作为洱海区域的核心城市,自南诏、大理国以来,不论是寺观庙宇还是居家民宅,大理地区的传统建筑一直受到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以大理地区的寺观园林、公共园林及私家园林为分析对象,借鉴中国古典园林景观环境的构成要素与布局方法比较分析,探讨大理园林所展现的特点。从中归纳总结大理白族在学习吸收中原文化过程中,没有忘却自我,而是结合自身发展需要所做的努力与创造,为当代大理城镇与风景区的园林景观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 标签: 大理 园林 构成要素 布局方法
  • 简介:陕北地区城镇历史发展研究。吕卓民陕北地处黄土高原,沟谷纵横、丘陵起伏,构成其区域地貌的主要特征。另一方面,陕北在历史时期多属边徼,中原王朝与北方民族在此屡兴兵争,是一个战争多发区。自然条件和政治、军事因素对陕北地区城镇的形成与发展影响甚大,从而也形...

  • 标签: 陕北地区 统万城 历史发展 延安地区 隋唐时期 城镇发展
  • 简介:本文对科技地区布局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科技地区布局的相关因素,基本原则、集中与分散进行了系统探讨;总结了我国科技活动地域分布的特点;并针对我国科技地区布局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调整的战略原则和调整的主要方向.

  • 标签: 科技地区布局
  • 简介:5月12日的巨大灾难对全体人类来说,是一场浩劫。持续至今的抗震救灾一直牵挂着无数人的心。当一切处于恢复之中时,立足旅游业,我们回想,这何尝不是对旅游业发展的一次考验。天灾不可违,但人有所为,由于目前还不能全部、清晰的对灾区旅游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汇总、反映。我们联想到年初的那场冰冻自然灾害,想以此对重大自然灾害下的旅游业进行一些反思和警示。

  • 标签: 重大自然灾害 中国旅游业 预测 预警 旅游业发展 抗震救灾
  • 简介:宋代淮南地区城镇的发展与变迁吴佳新大约从唐末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数量的急剧增加,商业的日益发达,一些州府县城,逐渐改变了原有单一的行政中心功能。至宋代,商业性质不断增加,城市形态发生重大转变,使原有的坊制、市制被破坏,城市不断外扩,对地...

  • 标签: 淮南地区 榷货务 淮西 宋会要辑稿 淮南东路 扬州
  • 简介:作为汉代三级城市体系的组成部分,以邯郸、涿、蓟等名都大邑为联结点的河北地区城市网络呈现出自身的诸多特点.南密北疏的分布格局影响至今,新旧城邑的地域差异极为明显,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大的侯邑城市的数量变动也非常引人注目.城、郭的合而为一,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的细化,完善的交通与排水系统的大规模建设,均反映了这一时期城市发展的水平与趋势.

  • 标签: 汉代 河北 城市体系 区域
  • 简介:<正>西安地区在历史上有十三个朝代在此建都,以著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世人所瞩目。西安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独特,是古文化孕育空间的核心,汉文化的策源地,黄土高原与古代东西文化交流的辐射中心。自改革开放以来,西安地区的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

  • 标签: 西安地区 文化旅游资源 供给调节 旅游供给结构 旅游供给体系 境外游客
  • 简介:庙上村地坑窑院位于豫西三门峡市陕州西张村镇,是由该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而形成的“地下”建筑,是黄土高原地带独特的、成熟的民居样式之一,具有显著的地域特点和较高的研究价值。在对庙上村地坑窑院民居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研究,从庙上村地坑窑院的区域生境、形态特征以及民居建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揭示豫西地区黄土窑院建构类型及特点,为地坑窑院民居建筑保护提供思路,进而引发对地坑院建筑未来发展的关注和研究。

  • 标签: 豫西地区 陕州区 庙上村 地坑窑院 田野调查
  • 简介:<正>一粮食作物的地域分布元朝版图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差异很大,粮食作物的地域分布特征十分明显。北方中原汉地多实行麦、粟轮作,北边诸地则多种一季旱作。由于水利的兴盛,北方的稻作区也较前代有所扩大。江南水乡灌溉便利,水源充足,农作物以水稻为主。长江

  • 标签: 地域分布 南方地区 湖广行省 江浙地区 福建地区 木棉
  • 简介:锦州地区文化遗产丰富,类型较多,分布广泛,特色鲜明。这些文化遗产包含着丰富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历代人民劳动与创造的产物,积淀了历代人民的智慧、情感、理想和愿望,反映了锦州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精神传统。因此,研究锦州地区文化遗产,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合理开发利用,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锦州地区经济、文化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锦州地区 文化遗产 保护 利用
  • 简介:本文通过爬梳墓志材料,结合历史文献,对唐后期河北道北部地区屯田的发展、变化情况进行了探讨.与唐前期相比,后期本区军镇的生产性质明显加强,出现生产与防御并重的局面.除军镇屯田外,本区还存在以民户为劳动者的非军镇屯田--民屯,但以军屯为主.后期本区屯田的地理分布,北边一线西起文德县的雄武军,中经妫、檀、蓟诸州,东至平、营二州,南至涿州.在此区域内,屯田分布的特点是,妫、檀、蓟、平、营诸州屯田生产明显高于民间耕地水平,幽、涿二州民间农业生产高于屯田.这种地域分布特征的形成有其地理与历史的原因.后期幽州节度使的士兵主要来源于本管州县,军镇屯田的劳动者为来自军镇附近的土兵.土兵长期屯田防守,在屯田之所有了田地住宅,世代定居下来.部分屯田土地转变为土兵的私有土地,军镇屯田的土地所有制关系发生了变化.

  • 标签: 屯田 幽州 墓志 私有土地 涿州 历史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