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幽州与敦煌均是唐朝的边陲重镇,中西交通之枢纽。本文利用敦煌文书与幽州的材料比对,系统探讨幽州地域社会及两地的文化交流。据敦煌文书S.529背面,中晚唐五代时期,幽州地区经济优越、佛教发达、带有胡化气息。这些特征在契丹统治之下几乎全盘保留下来。敦煌藏经洞发现辽燕京高僧诠明和幽州石壁寺沙门传奥的著作,说明幽州与敦煌有佛教文化交流。敦煌写卷本与应县木塔《契丹藏》残卷中都发现诠明的著作。前者是“民间文本”,后者是“官方文献”。从晚唐、五代到辽,幽州地区虽然政权更迭频繁,但民众的经济生活、精神文化及佛教格局却几乎没有变化。

  • 标签: 敦煌文书 幽州 佛教文化交流 晚唐五代时期 敦煌藏经洞 中西交通
  • 简介: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 标签: 兰亭 幽州 黄河
  • 简介:古人的诗文中经常出现登高望远、登楼感怀的题材。那些作品中,有朋友聚会的快乐,有思念亲人的忧愁,有胸怀天下的壮志,也有着无处述说的孤独和感伤……

  • 标签: 《登幽州台歌》 小学 语文教学 阅读
  • 简介:张华为西晋名重一世的名士,史书记载张华曾在太康三年出镇幽州。然而关于张华何时离任担任太常的时间却语焉不详。就张华出镇幽州的原因及其担任太常的时间进行考证,认为太康三年正月张华出镇幽州,同年十二月晋武帝欲征张华为尚书令遭到冯紞的阻挠而作罢。太康四年正月太常郑默因事被免官,张华不久即出任太常一职。至太康五年,因太庙屋栋折,张华又被免去太常一职。

  • 标签: 西晋 张华 幽州 太常
  • 简介:安史之乱是一次突发的动乱,性命所系,故极隐秘,事前少有人能预知其事。诗人李白既非唐廷要员,不参机密,何以能察觉安氏必反?若其诗辞为文学笔法,则天宝十一载冬其北游幽州究竟为何?本文从逻辑角度否定过去对李白《赠韦良宰》一诗有关其幽州之行词句的过度诠释,并参考诗人的个性、家世与此行背后安禄山、哥舒翰的边塞幕府情况,将史料呈现的种种信息放置于较合理的解释框架内重新检讨,由此得出结论认为:李白此行为的是投奔幽州幕府。可见研究安史之乱前后的史事,需要对史料的客观度保持警觉并努力对史料进行更为圆通的把握。

  • 标签: 幽州 李白 家世 安史之乱 文学笔法 过度诠释
  • 简介:唐代的幽州地区位于农耕与游牧文化交界处,是一个特殊的文化地理单元,佛教十分盛行。在这一地区不仅有举世闻名的房山刻经事业,还分布着大量佛寺。本文更广泛地爬梳了唐代文献材料和石碑,并利用房山石经、辽代的碑刻材料,对唐幽州地域的佛寺及其分布状况做了考察。作为河北北部中心城市的幽州城及其所辖县是整个幽州地域佛寺分布最密集的区域,其次是北方地区禅宗的重要基地——蓟州。这充分证明:尽管唐代的幽州地区带有浓郁的胡化特征,但当地强势的佛教文化仍然影响很大。汉文化因子仍然在当地宗教活动和政治生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 标签: 幽州 唐代 佛寺 地域 文献材料 佛教文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所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不是自我夸大以空前绝后自许,重点在一“见”字。盖谓人生短暂,孤另另的一橛,往者不及见,来者亦不及见,平夙浑浑噩噩,无知无觉,一旦独自登台万虑俱消,面对宇宙之大,顿觉在空间时间上自己渺小短促得可怜,能不怆然涕下乎?这正是佛家所谓的“分段苦”。

  • 标签: 陈子昂 可怜 梁实秋 佛家 自我 古人
  • 简介:本文根据敦煌文书与晚唐五代、辽代的石刻材料,以及后出的僧传和禅宗灯史,全面考察了中晚唐幽州地域禅宗的发展轨迹及其与当地社会的关系。通过考察揭示出:安史之乱后,幽州地域的云居寺流行北宗禅。幽州地区的盘山系北方重要的禅宗基地,有著名禅僧在此活动。尽管后出的禅宗典籍将它描绘为马祖道的天下’但t~-Y-的石刻和敦煌文书所描述的盘山佛教却不是这幅景象。显然,中唐时期马祖道已经渗入盘山的说法是被后出的禅籍建构出来的。敦煌文书与晚唐五代、辽代的石刻材料在叙述中侧重人物生平事迹、时间、地理空间,与当地世俗社会和历史背景紧密相连,重在写实。而后来传世的禅籍却意在突出马祖禅的观念、修行及传导方式,编造一套看似清晰的师承谱系,凸显马祖一系特有的语言系统,在表述中虚实相问。

  • 标签: 唐朝 幽州 云居寺盘山禅宗
  • 简介:陈子昂在年近不惑①时,痛彻心扉地意识到自己当初设定的人生目标,已全然没有实现的可能。这位杜甫口中"千古立忠义"的"雄才"②,自然应属鲁迅笔下那种真正的猛士。他固然敢于正视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浓黑的境遇,但一旦真的要他放弃多年来对人生愿景的热切追求,放弃多年来对武周政权的倾情追随,内心还是难免翻江倒海般的剧烈震荡。

  • 标签: “猛士” 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
  • 简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中蕴含着浓厚的悲剧性——个体价值在人格自我实现、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被毁灭。"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传达出诗人在现实世界无法找到归属感的寂寞与孤独,表现了诗人对现实世界荒谬性的嘲讽。《登幽州台歌》时间刻度上的模糊性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时代背景,并使文本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从而使诗中有志不遇、忧愤不平的情感引起了古今无数失意文人的共鸣。

  • 标签: 生存困境 悲剧性 陈子昂 幽州台歌
  • 简介:一、佛图澄灭幽州四门火事自汉魏以后,北方的佛教高僧几乎均擅长方术。在十六国时期,后赵统治者大力推行佛教,高僧佛图澄深得后赵皇帝石勒、石虎的信任,他常常运用讲经、咒术、方技等方式积极弘法。正所谓'河北佛法之盛,亦起自澄(即佛图澄)和尚'2。据《高僧传》所记,石虎之子石斌为幽州(今北京)长官。有一天,佛图澄与石虎'共升中堂,澄忽惊曰:‘变.

  • 标签: 佛图澄 《金刚经》
  • 简介:魏晋十六国北朝时期,骑兵成为战争胜负的关键。幽州作为民族战争频繁的地带,幽州骑兵在这一时期也名闻天下。建立骑兵的物质基础,首先是拥有马匹的数量和质量。这时期幽州战马的来源是多渠道的,主要有国家养马场的饲养;战马自备;民马转换为官马;互市贸易和贡马;战争俘掠几种。

  • 标签: 幽州 骑兵 战马来源 养马场
  • 简介:在纂修志书中的本地“建置沿革”时,常有一些重要的古代建置,因文献记载简略、零碎,使后人对设置的原因和具体情况难以明了。对这些建置,需要多方搜集资料,进行考证,把问题搞清。本文出于此种目的。对唐在幽州设置的都督府与节度使作一初步考察。

  • 标签: 唐代 幽州 都督府 节度使 政治制度
  • 简介: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千古绝唱。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丰富的文学意蕴,具有超越有限的品性

  • 标签: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