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乳腺表皮乳腺皮肤附属器的良性肿瘤,并非少见病,本病以20~50岁发病率最高;因临床症状与体征不明显,在日常工作中易被忽视,而造成误诊.现对X线片误诊的乳腺表皮6例分析如下.

  • 标签: 乳腺表皮囊肿 乳腺肿瘤 误诊 X线诊断 病因 临床表现
  • 简介:表皮是一种常见皮肤病,好发于头、面部,为圆形、隆起硬固肿物,直径在0.5—5cm之间,多单发。好发于青年人。且极少数人可发生癌变,以往多用手术治疗。易留瘢痕,影响美容,不为患者所接受。作者采用了搔刮术治疗面部表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标签: 表皮囊肿 搔刮术 疗效观察 皮损内 囊壁 虹膜刀
  • 简介:表皮囊肿是手外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常见的软组织肿物之一,但骨内表皮囊肿是相当罕见的.骨内表皮囊肿多见于手的末节指骨[1],一般认为是由于在创伤或医源侵袭性操作中将外胚层组织植入而引起的.

  • 标签: 骨表皮样囊肿 病例报告 末节指骨
  • 简介:目的探讨板障表皮囊肿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板障表皮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术中所见及治疗结果,结合文献讨论其诊治方法。结果病变位于额部2例,顶部1例,颞顶部1例。头颅X-线示圆形或类圆形骨质缺损,边界清楚,有或无边缘硬化。CT平扫示颅骨局部破坏,内外板变薄、中断,囊肿呈不均匀低密度。MRI检查均呈长T1、长T2为主的混杂信号,FLAIR成像显示不均匀高信号。肿瘤全切3例,次全切1例。随访1-44个月,无肿瘤复发。结论板障表皮囊肿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主要靠影像学,尤其是磁共振FLAIR像有助于与蛛网膜囊肿或囊性坏死性脑肿瘤鉴别。治疗以手术切除为首选,预后良好。

  • 标签: 表皮囊肿 颅骨肿瘤诊断 外科手术
  • 简介:患者,男,50岁.因左拇指外伤后发作性肿痛13年,于1995年7月入院。患者于1982年10月左拇指被压伤后,一周即愈,但至1985年及1988年曾发生其拇指肿痛,在当地按“左拇末节骨髓炎”行手术治疗,迄1995年7月肿痛再发作,达1月余,无明显发热,经抗感染治疗无效。入院检查:左拇指末节肿胀、压痛,指间关节活动轻度受限,皮肤感觉正常。

  • 标签: 拇指 肿痛 表皮样囊肿 指骨 末节 入院
  • 简介:患者女性,30岁,因发作性意识丧失伴肢体强直2年余,于2005年3月22日入院。患者2年前夜间熟睡时自床上摔下,随即意识丧失,双目凝视,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四肢强直,持续约50min后自行缓解。此后间隔2~3个月发作1次,每次持续约40~60min。3个月来患者自感左侧面部麻木不适,伴左眼视物模糊。入院查体:双侧瞳孔不等大,右侧直径约2.5mm,对光反射灵敏,左侧直径约3.5mm,对光反射迟钝;右眼视力0.8,左眼0.3;左侧周边视野大部分缺损;左侧颜面部浅感觉减退。CT示左鞍旁有一均匀低密度区,形状不规则,考虑表皮囊肿。MRI示左颞叶有一占位性病变,呈长T1、长T2信号,大小约4cm×6cm×3cm,考虑左颞叶表皮囊肿

  • 标签: 硬膜外 表皮样囊肿
  • 简介:目的分析颅内表皮囊肿的MRI表现。方法收集经手术嫡理证实的颅内表皮囊肿15例,重点分析肿瘤的好发部位、大小形态及MRI扫描与增强扫描的信号特点。结果在本组嫡例中,桥小脑角区8例,鞍旁2例,斜坡区2例,枕骨1例,侧脑室三角部、第四脑室各1例。肿瘤在T1加权像上呈不均匀低信号,T2加权像、FLAIR图像上呈不均匀高信号,所有病例均行增强扫描,肿瘤均无强化。结论典型的颅内表皮囊肿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MRI检查可以作出准确诊断,并能与其他类似的颅内囊性病变相鉴别。

  • 标签: 表皮样囊肿 磁共振成像 诊断 MRI 颅内表皮样囊肿
  • 简介:目的:研究乳汁潴留性乳腺囊肿的超声表现,评价超声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共28个乳汁潴留性乳腺囊肿的超声表现,并与病理特征相对照。结果:22例,病变均为单侧,单发19例,多发3例,处于哺乳期12例,哺乳后10例,根据二维声像图特征分为四种类型:Ⅰ型,囊内低弱回声型;Ⅱ型,脂液分层型;Ⅲ型,囊内混合回声型;Ⅳ型,类实型。结论:超声检查对乳汁潴留性乳腺囊肿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很大价值,超声引导下针吸细胞学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 标签: 乳腺 乳汁潴留性囊肿 超声诊断
  • 简介:众所周知,由气层不稳定试井(?)得的视表皮系数,也括以下两个部分:S′=S+DQ式中:S-气体视表皮系数,无量纲量S-气层表皮系数,无量纲量D-紊流系数。(m3/d)-1Q-气层日产量,m3/d(1)式明,视表皮系数S′随产气量而变,而表皮系数S则是个定值。只有从S′中求得S值,才能对气层的污染情况作出正确的判断:S值为正,说明气层受到了污染或完井

  • 标签: 表皮系数 不稳定试井 原始地层压力 无量纲量 压力恢复曲线 井底流动压力
  • 简介:目的探索来源于人的表皮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为其进一步作为皮肤组织工程中的种子细胞或临床应用奠定前期研究基础。方法取3~9岁健康儿童包皮环切术后包皮,经分离酶处理分离真表皮,再将表皮以胰蛋白酶消化为细胞悬液,分别接种于有血清培养基DMEM和无血清培养基K-SFM中进行细胞培养,观察表皮细胞生长融合情况及克隆形成率。结果表皮细胞在DMEM和K-SFM培养液中均能融合成片,但在K-SFM中的融合成片时间明显短于在DMEM中所需时间;在K-SFM中2周时克隆形成率显著高于在DMEM中的克隆形成率。结论两步酶法分离表皮细胞接种于K-SFM中培养,是一种简便有效的表皮细胞分离培养方法。

  • 标签: 表皮 细胞分离 细胞培养技术 血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及手术中应注意的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手术治疗病例,其中囊肿切除术32例、囊肿-腹腔分流术39例。结果随访6个月到8年,影像学结果显示囊肿切除术组中,11例患者囊肿完全消失,消失率为34.4%;19例患者囊肿体积明显缩小,有效率为59.4%;2例患者囊肿复发,分别在9个月和14个月后再行囊肿-腹腔分流术,复发率为6%;囊肿-腹腔分流手术组中,15例患者囊肿完全消失,消失率为38.5%;23例患者抑滋寤飨运跣?1例患者囊肿体积无明显变化,3个月后手术探查示分流管被大网膜包埋,调整分流管位置后囊肿体积体积缩小,总有效率为61.5%。癫痫治疗的有效率囊肿切除术为80%,分流手术组为33.3%,两者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囊肿切除术和囊肿-腹腔分流术均对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由于囊肿-腹腔分流术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可靠、复发率低等优点,可作为儿童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治疗首选。

  • 标签: 蛛网膜囊肿 囊肿切除术 囊肿-腹腔分流术
  • 简介:目的总结72例囊肿切除、胆道重建手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经验,探讨有关的治疗问题.方法回顾1984年至今72例囊肿切除、胆道重建手术治疗的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者,其中行囊肿切除、间置空肠十二指肠吻合15例;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y吻合57例,所有病例均行紧贴囊壁剥离法切除胆总管囊肿.对手术方式,手术后近、远期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除1例因严重肝硬化死亡外,余71例均痊愈出院,在57例肝总管Roux-y型吻合术中,随访6个月~5年,1例出现腹痛、黄疸、发热,余56例,经B超检查,未见胆管狭窄及扩张.X线钡餐检查,未见有钡剂反流人胆道.结论紧贴囊壁剥离法切除胆总管囊肿,肝总管Roux-y型吻合术是治疗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较好方法.

  • 标签: 囊肿切除 胆道重建 外科治疗 小儿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
  • 简介:背景:表皮松解坏死型游走性红斑被认为是一种副肿瘤性皮肤病。典型症状与Q细胞型胰岛细胞瘤或胰高血糖素瘤相关。一般情况下,这种疾病的皮肤外表现包括体重减轻、糖尿病、贫血和腹泻。观察:作者报道1例39岁女性患者,有3年顽固的银屑病样皮损病史,常规检查无其他相关症状。组织病理检查提示为表皮松解坏死型游走性红斑。腹部CT示胰尾部肿瘤。胰腺远端切除术后一段时间,患者皮肤症状消失。切除的肿瘤组织病理符合胰高血糖素瘤。4年后,该患者临床痊愈,无症状且无转移迹象。结论:仅有表皮松解坏死型游走性红斑、高血糖素血症和胰岛细胞瘤而没有其他皮肤外症状的胰高血糖素瘤综合征很罕见。据作者所知,在文献报道中本例为第2例。皮肤症状很重要,常常是诊断胰高血糖素瘤综合征的线索。

  • 标签: 表皮松解坏死型 游走性红斑 胰高血糖素瘤综合征 组织病理检查 胰岛细胞瘤 副肿瘤性
  • 简介:用SEM-EDAX法研究蔗秆表皮层的超微结构及元素组成.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蔗秆表皮层的外表面由C、O、Mg、Al、Si、Cl6种元素组成,Si的含量为30.464%;颗粒状物的Si含量为53.833%.蔗秆表皮层径切面中含C、O、Mg、Al、Si、K、Ca7种元素,自外向里各种元素的含量呈规律性变化.表皮层是Si等矿质元素高度密集、超微结构非常复杂的多层结构;表皮层中的Si绝大部分在碱法制浆的低温蒸煮阶段就被溶解转移到黑液中,残留物几乎为纯C组成.蔗秆表皮层的超微结构、Si等元素的存在状态及脱除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蔗秆表皮层 SEM-EDAX法 超微结构 元素组成 造纸原料 硅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