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俞宣孟(以下简称“俞”):你是国际上少数几位从事中西比较研究并且也取得相当成就的学者之一,我们交流一下各自研究的体会,机会难得。听说前几天你到社科院哲学所去讲学。你谈的题目是什么?我们能不能从这里谈起?

  • 标签: 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对话 哲学所 社科院 讲学
  • 简介:胡适一生的感情生活充满矛盾,而这些矛盾的根源来自他所接受的传统文化教育与西方自由主义、经验主义思想相互碰撞产生的中西杂糅的婚恋。在胡适的婚恋中,既有对中国传统父母之命、容忍、自觉心等思想的继承,也有在西方思想影响下对女性自立、平等、自由的追求,并对中国传统的贞洁进行了激烈批判。与其矛盾的婚恋相对应,胡适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情感历程,晚年的他更是得出了以“忍”为先的处事之道,无论是对于家庭、感情抑或是对生活。

  • 标签: 胡适 婚恋观 尊重女性
  • 简介:由于中西在经济、政治、地理、心理和思维习惯等方面的殊异,导致了中西诗学理论中对悲剧理解的差别,粗略划分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题材上,西方悲剧往往选取英雄人物和上层人物,中国悲剧则多选取日常百姓的生活故事;二是在结局上,西方悲剧追求"一悲到底",中国悲剧则多为"双重的悲剧",以大团圆结束;三是在审美效果上,西方悲剧多追求"真",中国悲剧则着力表现一种"善"。

  • 标签: 中西文学 悲剧观 西方悲剧 中国悲剧 英雄人物 思维习惯
  • 简介: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时间并不如哲学长,但在哲学初始之际,人们的审美意识就已然存在并随着哲学的进步而进步。儒家、道家与古希腊的哲学流派虽然分属于东西方,在思想的表现形式上有不同之处,但是他们的思想也有许多相同之处,比如儒家力求通过“仁”来达到和谐,道家追求的是通过“道”的感悟达到超脱尘世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毕达哥拉斯则通过“数”来实现和谐,柏拉图则是以形式求得真善美的统一。可见,中西方的美学虽然发展步伐不一,但在人类迈入文明之初,哲学中所包含的美学思想是共通的,可以为现代美学所用,以使美学得到更好的发展。

  • 标签: 哲学 美学思想 中西对比
  • 简介:随着哲学这门学科的不断发展,它所包含的领域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形而上学的范畴。哲学在诞生之初并没有精细的分支学科划分,而它发展到今日,又要求我们突破专业领域的限制。2013年的西方哲学研究正体现了这一点:除了对传统形而上学问题的关注之外,政治哲学、实践哲学比较哲学等领域都在逐渐成为新的焦点;在传统的古希腊哲学、近代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等领域,研究工作也越来越呈现出多样性,与诸多实践或现实问题间的距离越来越近。这可以作为我们总结和反思2013年研究工作的一条线索。

  • 标签: 西方哲学研究 中西比较 专业研究 传统形而上学 述评 德国古典哲学
  • 简介: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对话是当前思想界和学术界的热点和难题。破解当下中国现实问题与推进当代中国哲学的发展和创新,成为哲学对话的现实目的和要求;对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质疑、学者自身理论素养的限制、“对话”衡量标准的不确定性、意识形态的预设及发生学机理解析的困难,构成三者对话的主要障碍;自觉和有效的哲学对话,应基于平等交流、着眼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强化问题意识与世界意识、树立大哲学观念等原则。

  • 标签: “中西马”哲学 哲学对话 困境 出路
  • 简介:金岳霖在诗歌、哲学著作、小说、戏剧等文体的翻译方面颇有建树。他从哲学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结合中西方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构建了一种新的翻译思维模式。他对翻译的论述主要集中在“译意”与“译味”两方面。

  • 标签: 金岳霖 翻译思想 译意 译味
  • 简介:维特根斯坦在其后期哲学著作中对“语法”有多种意义的使用,他既像传统语法学家那样对词序、动名词一致、时态等进行了论述,但他更多的是探讨意义和使用的关系.这一阶段他探讨的核心是意义和无意义、规范和非规范、语义和句法的区分.他的论述主要集中以下三个主题:语法与本质、意义与解释、规则与实践.

  • 标签: 维特根斯坦 语法规则 语言解释 语言实践
  • 简介:餐桌礼仪是在交际过程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西餐桌礼仪在宾客的座次安排、餐具的使用、上菜次序和离席时的礼仪存在着许多不同点。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涵、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饮食结构形成了不同的餐桌礼仪。了解这之间的差异,将会有助于我们更好的跨出国门,更好地与西方人交流、合作,更好地树立中国人的形象,也能更好地交流与学习。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的同时,对西方的精华进行吸取,从而取得社会文明的进步。

  • 标签: 中西方 礼仪 比较
  • 简介:小网球、大舞台女秘书长的快乐家园因为网球,国家机关各部委、直属单位、金融机构的女秘书长在中央国家机关网协培训班里相知、相识、相互了解,结下友谊;因为网球,更多的女性爱好者成为网友、知己、好朋友、好姐妹、好搭档,情深意重。网球的魅力不仅如此,它就像是一块吸铁石,将兴趣相投的人吸引到一起。中央国家机关网球活动的开展,改变了女秘书长的业余生活,丰富了我们的兴趣爱好,强壮了我们的身体,提高了我们的竞技水平,网球培训的普及和宣传,也彻底改变了大家对网球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 标签: 秘书长 中央国家机关 哲学观 网球文化 直属单位 金融机构
  • 简介:近代以来,中国哲学对于世界空间范围的认知一直是在扩展的。起初多以中国为世界,后来多以亚洲为世界,现在则以全球为世界。在一个全球化时代里,无论我们愿不愿意,一个人独善其身基无可能,一个民族—国家闭关锁国亦无可能,我们需要把自己放在一个更大的世界中去思考问题。

  • 标签: 世界哲学 中国哲学 哲学视野 吴根友 意识 全球化时代
  • 简介:戴茂堂、罗金远教授所著的《伦理学讲座》一书分上篇、中篇、下篇三个部分。全书26讲,结构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揭示人性的结构是伦理学产生的终极依据开始,论证了人离不开道德、社会需要伦理,提出人类走向德性、科学与美德并举、构建和谐社会是解决当今道德危机问题的希望之路。

  • 标签: 伦理学 讲座 中西 构建和谐社会 道德危机 社会需要
  • 简介:西方的协商民主理论(DeliberativeDemocracy)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西方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研究,是西方在对自由主义民主和共和主义民主的批判吸收中发展起来的。事实上,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的政治文化背景及我国民主现实有许多契合之处,本文通过阐述协商民主的内涵,回顾西方协商民主的理论发展,分析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对中西方协商民主理论进行了比较,为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总结出几点启示。

  • 标签: 协商民主理论 自由主义民主 共和主义 政治协商 批判吸收 代议民主
  • 简介:中西的分野不在其是持“天人合一”的观念还是持“主客二分”的立场,而在其“天人”和“主客”各有其特征和内涵的侧重。通过对先秦和古希腊哲学的分析,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先秦和古希腊哲学都有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而且可以说都是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核心内容的。其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的“天人”主要是从性情的角度来讨论的,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人的生命活动中的行为实践问题,主要是道德论意义上的,而后者的“天人”则主要是从理性形式的层面来讨论的,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人的生命活动中的认识问题,主要是认识论意义上的。

  • 标签: 先秦 古希腊 中西方哲学 “天人”观 “主客”观
  • 简介:比较哲学比较文化的研究旨在沟通不同哲学传统与体系,增进人类各民族、各族群之间的相互理解。从人类认知的角度看,比较哲学其实也在不断拓展人类的认识视野;从历史发展到当今实际来看,哲学始终与科学研究的进展、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变化密切相关。自然科学的研究可以拓宽哲学的认知视野;人类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及其变化,尤其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都可以拓宽哲学的认识视野。

  • 标签: 比较哲学 社会政治生活 人类认知 哲学传统 比较文化 相互理解
  • 简介:德育作为一个世界性话题,关系到每一个国家的思想、道德和教育发展。中国德育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遵循集体主义原则,重点在于对他人和社会问题上个体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主要内容是对权利、义务、责任进行强化教育。与中国德育不同的是,西方国家的德育旨在以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出合格公民,重点在个人,对个人权利、品德和个性的维护、尊重与支持,西方国家的德育通常以社会共同参与的方式进行,尤为重视个体作用的发挥。

  • 标签: 德育 内涵 方法 功能 比较 借鉴
  • 简介:自新课改以来,有关“好课”的研究大量涌现。对比专家学者、教研员、一线教师、学生这四类群体有关“好课”的研究,可以发现:由于不同群体文化资本占有的不同,教学过程偏向的不同以及对新课改认识的不同等原因,导致“好课”研究呈现出普遍性与个性、全景式理论概括与感性经验提升、教师本位与学生本位取向的差异。

  • 标签: 好课 不同群体 比较研究
  • 简介:马克思的自然建立在感性劳动的基础之上,感性劳动的发展体现了人自身的进化过程。这种思想注重人本质的实现,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但是,在当下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违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的行为,进而导致了社会机体的生态危机。马克思自然中所蕴涵的科学方法论在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同时,也指导人类运用正确的理论处理当下社会中出现的各种不和谐因素,马克思自然进而成为了科学发展的核心理论基础。

  • 标签: 马克思自然观 生态问题 哲学启示
  • 简介:【导语】“时间”是一个一直困扰着哲学家的问题,从古希腊哲学家芝诺的“飞矢不动”到近代莱布尼茨、康德哲学中的“时间”问题,无不代表着哲学家对这一问题的探究。传统哲学在认识论维度上通过对“时间”问题的研究进而探讨人之心智如何认识的问题。现代哲学批判传统哲学的“时间”,对“时间”的讨论呈现出不同的样态:“时间”或是可以“直观”之“意识”,或是“人”存在之维度,或是“生命”之“流动”。2013年国内学界对“时间”问题的讨论方兴未艾,这里选取的几篇文章有助于我们管窥目前国内关于“时间”研究之现状。

  • 标签: “时间” 现代哲学 康德哲学 时间观 认识论维度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