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13 个结果
  • 简介: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外语,包括英、日、俄、韩、德、法、越南语等。老舍的作品超越了原来的满语、汉语语境和民族局限性,在国际文坛上也有广大读者并受到批评界的广泛讨论。就其在世界上的接受程度与其经典程度而言,老舍的作品早已成了世界文学的一部分。笔者将以老舍作品在国外的翻译和接受为例,结合戴姆罗什等人的当代世界文学理论,尝试探讨老舍著作是如何成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的,并借机对中国文学如何成为世界文学进行反思,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 标签: 老舍 民族文学 世界文学 翻译 文化交流
  • 简介:法国现代作家马尔罗(AndréMalraux,1901--1976)是20世纪文坛的传奇人物。上世纪30年代,他作为“左派斗士”,曾去苏联访问。在西班牙内战期间.曾率飞行中队抗击佛朗哥的法西斯政府军。“二战”期间,他是著名的“阿尔萨斯一洛林旅”的指挥官,抗击德国占领军。有传记作家称,“马尔罗的生平就是他的代表作”。

  • 标签: 马尔罗 中国革命 文学化 西班牙内战 现代作家 传奇人物
  • 简介:在欧洲近代文化日新月异的启蒙时期及浪漫主义时期,圣经阐释史上发生了研究范式的整体转型,其特点是从张扬信仰的神学思辨转向基于理性主义的社会—历史批评。本文聚焦于那场深刻变革,回顾莱玛鲁斯、罗伯特·洛斯、塞姆勒、康德、柯勒律治等人做出的贡献,并考察施莱尔马赫如何将针对特殊文本的圣经阐释学提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阐释学。

  • 标签: 圣经研究 范式转型 启蒙 浪漫主义 理性主义 一般阐释学
  • 简介:在2013年第8期和第10期《英语世界》里,我们分别写了写翻译家林语堂和刘尊棋,其着眼点皆与中国文学和文化走向世界有关。在助推中国文学和文化“走出去”方面,还有很多翻译家也颇值得介绍,沙博理先生即其中之一。“沙博理”系英文姓名SidneyShapiro之绎译,寓意“博学明理”。读“沙博理”之前二字(即“沙博”)时,脑子里不期然蹦出“撒播”一词,再联想到先生之人生“主业”(即将中国文学译介至英语世界),本文标题因此“得来全不费工夫”。

  • 标签: 中国文学 英语世界 沙博理 翻译家 文化“走出去” 印象
  • 简介:近年来,关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话题愈谈愈热。经过学界推荐、文献调研、学者研讨、专家评议、投票确定等程序,“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及其翻译研究”成功跻身2013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

  • 标签: 中国文学 走出去 “铭” 印象 中国当代文学 文献调研
  • 简介: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加拿大作家爱丽丝·门罗(AliceMunro),在刘意青教授看来,加拿大的首个诺贝尔文学奖给了门罗是众望所归,门罗之所以获奖显然因为她那现实主义的、充满加拿大本土风情和人文关怀的作品比政治含义为主、将后现代技巧玩弄于股掌之中的作品更能得到诺奖评委们青睐。刘教授觉得,以后现代手法示人的阿特伍德,凭借其几乎每年发表一部小说的速度和优秀作品在世界范围的影响,迟早也会获诺贝尔文学奖。刘教授担忧,在目前世界和中国这样一个追逐功利、只在意经济效益的大环境下,文学整体会逐渐失声,更不要说边缘文学了。如果不及时关注,恐怕加拿大研究和文学教学在中国会继续衰落,并接近无声无息。她呼吁,在目前世界的多元环境中,我们还是应该大力扶持边缘国家文学

  • 标签: 刘意青教授 爱丽丝·门罗 加拿大文学 边缘文学
  • 简介:英美文学一直是大学英语专业的核心知识课程和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是大学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近些年来,文学教学和研究被边缘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本文对这种现象背后的症结进行分析,提出要让文学回归其原有的位置,成为实现大学人文理想与精神的重要环节。本文认为,文学教学和研究需要紧扣文学本体性,即文学话语的本质及其背后的发生机制。文学教学和研究需要兼顾文本内外,既强调文本内部的内容、形式和审美,又不忽视外部的作家、历史文化语境和意识形态,两者互动互补,糅合作品、作家与现实等多元因素进行创新,传播人文思想与知识,加强理论思辩,提高审美情趣,进行与文学形态本身一样充满生机和智性的文学教学和研究。

  • 标签: 文学的回归 文学本体性 英美文学教学和研究 人文教育
  • 简介:诺贝尔文学奖在当今世界各种繁多的文学奖项中影响最大,规格最高,具有权威性,获奖者分别来自世界上各种语言的国家或民族。在这些获奖作家作品中,来自于英语国家的获奖者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在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史上亦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对“1984—2013”这30年间英语国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在中国大陆研究的状况进行一次较为系统的统计、分析和评价,旨在把握其在中国大陆的研究特点、热点和盲点,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思考。

  • 标签: 诺贝尔文学奖 英语国家 统计分析 研究状况
  • 简介:美国西部文学是最具美国特色的通俗文学。它以19世纪美国开发西部为背景,把善与恶的冲突作为故事的主要线索,描写在“天高皇帝远”的边疆地区牛仔式英雄“替天行道”,与匪徒格斗、追杀、保护受欺凌的弱者,并与温

  • 标签: 西部文学 西部小说 美国西部 阿斯托里亚 系列小说 西部人
  • 简介:英美文学作为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专业知识课程,在整个英语专业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阐述英美文学教学的意义、作用和方法,说明英美文学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

  • 标签: 英美文学 语言教学 教学方法
  • 简介:中美比较文化研究会第六届年会于8月26日至28日在北京大学召开。本届大会是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中美比较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的。中美比较文化研究会自一九九二年成立后的八年中,已举办全国性的学术研讨

  • 标签: 中国比较文学 中美比较 学会中美
  • 简介:英语文学在南非经过漫长的发展,大致走过了三个阶段:肇始期,种族隔离期以及种族和解与共同发展期。作为南非文学中成就最高的一个分支,南非英语文学以艺术的形式表达了种族政治对人的重压和扭变,同时在创作主题、写作手法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本土特色。

  • 标签: 南非英语文学 种族政治 本土特色
  • 简介:艾略特不仅深入研习过英国十六、十七世纪诗歌和戏剧文学,而且其诗学主张和文学创作也深受影响。十六、十七世纪是欧洲巴罗克文化时期,学界讨论艾略特接受的文学传统时,较多关注到了维吉尔、但丁、惠特曼、以及现代象征主义文学对艾略特的影响,忽略了艾略特与英国巴罗克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事实上,艾略特不仅熟悉英国巴罗克文学,而且其诗歌主题和形式取向显示出巴罗克文学遗风。清理艾略特与巴罗克文学传统之间的可能性关系,能在微观层面较好地揭示艾略特诗学主张和诗歌实践的丰富源泉。

  • 标签: 艾略特 英国巴罗克 文学传统
  • 简介:2008年10月9日,法国小说家让·马瑞尔·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因其诗般的历险和“感官迷狂”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 标签: 诺贝尔文学奖 古斯塔夫 小说家
  • 简介:该书由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初版,20年来20次重印,为全国许多高校采用。2005年9月出增订版。增订版对原书进行了较多增删、改进,主要是增选了二十世纪英美13位重要作家的作品,涵盖面延伸到上世纪末。这次增订仍然坚持“少而精”的原则,精益求精,所选内容有助于“老师高兴教,学生喜欢学。”我国外文学界一代宗师范存忠教授曾为初版作序,认为该书内容“简略扼要”,英文注释“明白易懂。”

  • 标签: 增订版 文学选读 英美文学
  • 简介:四川外语学院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具有较长的发展历程,培养了刘小枫、张京媛、杜青冈等在该领域颇有影响的优秀学者,也汇聚了一支稳定的学术队伍,建立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点。20世纪80年代中国比较文学全面复兴之初,四川外语学院的杨武能教授与四川大学的曹顺庆教授共同发起并成立

  • 标签: 比较文学 学科点 西方大学 四川 外语 研究方向
  • 简介:2007年10月26日~29日,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九届年会在我院隆重召开,这是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对我院学术水平以及承办大型学术会议能力的肯定。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是外国文学界规格最高的学术组织,其研究覆盖所有语种。近年来四川外语学院在外语界学术实力的迅速增强以及在全国影响的逐步扩大,引起了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的关

  • 标签: 外国文学 年会 四川 学会 外语界 学术水平
  • 简介:本文针对国内高校英语专业英国文学课程传统开课方式存在的弊端,提出了英国文学“研讨型”教学。通过分析实施“研讨型”教学方式的原因,实施的方法,比较“研讨型”教学方式较传统讲课方式的优点及实施这一教学方式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期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英国文学课程学习中去,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 标签: 英国文学 “研讨型”教学 学生参与 学习效果
  • 简介:从对言语活动的行为本质属性出发,阐述了言语行为框架及其形式、功能、情景间的运作规律;以此为观照,作者对翻译过程与译本特征开展了讨论,结果表明:由于翻译这一言语行为较之于原文创作时情景的改变,译者与作者在不同社会文化环境涵化下形成的不尽相同的经验与价值观,以及译者的主观性因素作用和贯穿于原文解码和译文编码之始终,这样译本无论在意义(功能)上还是言辞表征(形式)上都常常与原文不完全一致。就文学翻译而言,基于如上的原因和文学的本质与语言个性,文学作品的复译就应运而生,不同译本呈现出面貌上的千人千面并不足为奇。但另一方面,文章从对不同译本的具体分析,论述了文学翻译并不是"怎么样都行",而是在"原文"制约下的"创造性叛逆"——忠实于原文神韵、精神和意旨,而不是拘泥于对原文字眼的亦步亦趋。

  • 标签: 言语行为框架 翻译过程 文学翻译
  • 简介:在我国,圣经诗歌翻译经历了翻译主体从传教士汉学家到教内翻译家再到文学翻译家的更替,先后采用过文言、浅文言、白话和现代中文四种语体,呈现出从直译的散文体到意译的新诗体再到"以诗译诗"的文学化的演进.中国翻译传统和诗学传统对圣经诗歌的翻译具有强大的操纵作用.

  • 标签: 圣经诗歌 以诗译诗 文学化 诗学 操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