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颈动脉硬化性狭窄与卒中发病及复发风险增高相关。易损斑块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包括存在脂质坏死核心、斑块内出血、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活动性炎症以及薄/破裂的纤维帽。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会促进斑块内出血,且与斑块破裂、局部栓子形成及远端栓塞相关。对比增强超声能通过评价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来识别颈动脉易损斑块

  • 标签: 颈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新生血管形成 对比增强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超声对颈部血管内膜厚度与动脉硬化斑块的关系评价。方法选取我院进行动脉的超声检测的患者93例,对患者的颈部血管内膜厚度与动脉硬化斑块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有动脉硬化组的颈部血管内膜厚度大于无动脉硬化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动脉硬化组发生冠心病的概率大于无动脉硬化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颈部血管内膜厚度小于治疗前,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过超声检测,发现颈部血管内膜厚度与动脉硬化斑块具有重要的关系。

  • 标签: 超声 颈部血管内膜厚度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对颈动脉硬化斑块的评价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和OCT检查的颈动脉硬化性狭窄患者。比较有症状组与无症状组人口统计学、基线临床资料以及DSA和OCT影像学资料。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有症状颈动脉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39例患者,有症状组21例,无症状组18例。有症状组纤维斑块检出率显著低于无症状组(38.1%对77.78%;P=0.023),而斑块破裂(38.1%对5.56%;P=0.023)和巨噬细胞浸润(42.86%对11.11%;P=0.037)检出率显著高于无症状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斑块破裂(优势比6.982,95%置信区间1.068~45.660;P=0.043)和巨噬细胞浸润(优势比6.480,95%置信区间1.009~41.625;P=0.049)与有症状颈动脉硬化性狭窄存在显著独立相关性。结论OCT对颈动脉硬化性狭窄斑块特征具有评价价值。斑块破裂和巨噬细胞浸润为有症状颈动脉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斑块,动脉粥样硬化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旨在开展对比实验以探究采用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硬化斑块在预防缺血性脑卒中领域是否能够产生显著效果,降低患者疾病恶化的程度。方法:随机在社区卫生服务站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

  • 标签:
  • 简介:动脉硬化斑块是引发急性冠脉综合症的重要原因,因此动脉硬化斑块的基本结构、影响斑块稳定的因素及防治,是心血管疾病研究的热点,动脉实验及临床研究均证明中药对动脉硬化斑块有很好干预作用。中医中药在对动脉硬化斑块的防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中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声与磁共振(MRI)在颈动脉硬化斑块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情况,分析两种检查技术特点。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0月在我院确诊为颈动脉硬化的96例患者,均接受超声与MRI检查,将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超声能准确检测出管腔狭窄的程度与动脉壁内膜(MT)的厚度,并能通过斑块回声辨识斑块的形态特征。MRI在斑块性质检测方面上独具优势,具备高组织分辨率。结论和超声技术相比,MRI更能清晰的呈现出颈动脉的血管腔与血管壁结构,提升硬化板块成分与稳定性判断的精确度。

  • 标签: 颈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 超声 磁共振 诊断分析
  • 简介:摘要在动脉硬化中,动脉硬化较为常见,斑块若是破裂或脱落就会导致血栓形成,诱发脑卒中,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故而尽早对颈动脉斑块予以检测、治疗,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

  • 标签: 颈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诊断 治疗
  • 简介:心脑血管病如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导致人类死亡的所有疾病之首,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作为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主要原因之一,为动脉硬化(AS)易损斑块破裂引发的急性血栓栓塞。病理学上,AS易损斑块的主要特征包括:(1)大脂质核薄纤维帽;(2)斑块内出血(IPH);(3)纤维帽破裂或溃疡形成;(4)炎性细胞的浸润和(或)新生血管化。近年来,作为易损斑块特征之一的IPH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心肌梗死 卒中 类胰蛋白酶类 毛细血管通透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硬化斑块的作用价值性。方法在2015年1月—2018年6月期间选取对照组100例健康体检者、观察组100例疑似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中,均进行超声影像检查,随后分析超声检查的诊断价值性以及对比两组DE(增强密度)、IE(增强强度)、PI(峰值强度)、BI(基础强度)。结果观察组DE(17.63±1.52)dB、IE(16.88±1.49)dB、PI(15.97±1.42)dB、BI(10.19±1.52)dB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超声造影在疑似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中敏感度、特异性、漏诊率、误诊率分别为97.65%、93.33%、2.35%、6.67%。结论对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加强超声造影检查,能够预示斑块进展情况。

  • 标签: 超声造影 评价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讨心脑血脉宁对兔动脉硬化易损斑块模型斑块内血肿、斑块内新生血管成熟的影响状况。方法采用主动脉球囊中皮拉伤术和高脂饲料喂养复制动脉硬化易损斑块模型,把实验中所纳入的90只兔分模型组30只,心脑血脉宁组30只,假手术组30只,时间为15周,处死后,在其腹主动脉给予苏木精-伊红染色处理,观察其新生血管构成,计算出斑块出血量,检测免疫组方式为源性血小板生长因子表达。结果对比假手术组与模型组PDGFR指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模型组与心脑血脉宁组PDGFR指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脑血脉宁对兔动脉硬化易损斑块模型,斑块中血肿得到减少,对新生血管成熟有促进作用,机制可能和PDGFR表达上调存在关系。

  • 标签: 斑块 动脉粥样硬化 新生血管 心脑血脉宁
  • 简介:摘要目的测量实验性动脉硬化斑块平滑肌细胞及巨噬细胞含量,为控制斑块易损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新西兰雄性白兔8只,制作动脉硬化模型。处死取出腹主动脉,测量动脉硬化斑块纤维帽厚度,并计算纤维帽的厚度与脂核横截面厚度的比值;测量斑块平滑肌及巨噬细胞负荷;进行相应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斑块纤维帽厚度以及帽/核比值与平滑肌细胞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巨噬细胞负荷均呈负相关关系。结论动脉硬化斑块内平滑肌细胞及巨噬细胞负荷会造成斑块形态学改变,从而影响斑块易损性,造成斑块不稳定。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巨噬细胞 平滑肌细胞 易损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冠状动脉CT和MR血管成像在硬化斑块狭窄诊断中的优劣性。方法选取上海中山医院2013年3月到2014年3月住院的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的38例冠心病患者,均给予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和冠状动脉MR血管成像(CMRA)检查,CCTA采用64层螺旋CT,MRA采用呼吸导航触发的高分辨三维FIESTA序列。CTA上将斑块分为非钙化和钙化斑块,由至少2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双盲评价CMRA和CCTA诊断的斑块的相关性狭窄(≥50%),并与CAG结果分析对比,评价CMRA和CCTA诊断硬化斑块和狭窄的价值。结果CCTA和CMRA判断钙化斑块显著性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4.3%、34.6%和82.1%、74.8%,CCTA和CMRA判断非钙化斑块显著性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7.5%、84.7%和48.5%、73.4%。斑块的钙化与否是CMRA和CCTA诊断斑块的准确性差异的主要原因。结论CMRA和CCTA诊断硬化斑块和狭窄的效能接近,CMRA对显示钙化斑块导致的管腔狭窄比CTA有优势,而CCTA诊断非钙化斑块引起的显著性狭窄有很好的准确性。

  • 标签: 64层螺旋CT MR血管成像 冠状动脉造影 粥样硬化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帧频超声造影(H-CEUS)评价颈动脉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0年2月间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行颈动脉斑块超声造影的患者27例,共计33个斑块;对研究对象分别行常规超声造影及H-CEUS检查并留存图像资料,再由2位观察者(A和B)分别对超声造影和H-CEUS图像进行分析,给出评价结果和分级,观察指标包括斑块的厚度、回声、表面纤维帽是否完整,造影后斑块内有无新生血管和新生血管的结构。对超声造影和H-CEUS图像特征和分级结果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比较2种造影模式下的差异,采用Kappa检验对2名观察者检查的一致性进行检验。结果2名观察者对于斑块内有无新生血管的评价结果,2种造影模式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CEUS对于新生血管结构的显示均优于常规造影,两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者A:χ2=4.11,P=0.040,观察者B:χ2=4.20,P=0.040);对于斑块内新生血管分级的评价中,2种造影模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超声造影模式下,2名观察者间的一致性检验Kappa系数为0.6716(95%可信区间:0.4737~0.8695);H-CEUS模式下,2名观察者间的一致性检验Kappa系数为0.7500(95%可信区间:0.5681~0.9319);与超声造影模式相比,采用H-CEUS观察2名观察者间的一致性有明显提高。结论H-CEUS可以使斑块内的新生血管血管结构的显示更加清楚,而且对不同观察者间评价结果的一致性上有着明显提高,H-CEUS对评价斑块内新生血管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超声造影 高帧频 斑块 新生血管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颈动脉斑块超声指标与冠状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以57例疑似心血管疾病患者为例,均于2020年3月至2023年6月在我院诊治,均行冠状动脉造影(CAG)诊断,根据其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分别有患者37例和20例,通过比较两组基本资料及血脂水平,分析颈动脉斑块超声指标与冠状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结果:两组年龄、吸烟例数、高血压患病率、冠心病家族史、尿酸(UA)水平比较,(P>0.05),但是冠心病组TC、LDL-C、HDL-C均更高,TG水平更低,(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超声指标与冠状动脉硬化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临床医师可通过检测颈动脉斑块超声指标对冠状动脉硬化程度进行评估。

  • 标签: 颈动脉粥样斑块 超声指标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以2011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32例临床拟诊颈动脉硬化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硬化斑块,随后实施CT及MRI检查。结果本组32例患者中,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共62处硬化斑块,CT检查显示共28处硬化斑块,MRI检查显示共56处硬化斑块。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CT、MRI影像检查均能显示颈动脉硬化患者硬化斑块的部位、大小、形态等,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有着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 标签: 颈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彩色多普勒超声 CT MRI
  • 简介:对于颈动脉斑块的评估,经典的策略是通过影像学进行狭窄程度分级,从而决定临床干预方式.而随着临床经验和研究证据的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斑块稳定性这一指标比狭窄程度更能准确反映患者的症状和预后、评估再血管化指征.本文整合了近年来经典或新型影像技术(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分子成像等)的研究进展,分析了这些技术在斑块形态及稳定性方面评估的原理和优劣,为临床提供参考.

  • 标签: 颈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