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6 个结果
  • 简介:“潜意识”领域,竭力向“意识”呈现是精神分析基点,而存在分析“意义治疗学”则寻求精神现实意识,体现了主体竭力向客体世界建立联结事实。文本构建了存在分析双重X模型,运演了第二重X模型大我在心灵动力驱使下,唤醒第一重X模型小我在本能和冲动游离状态中对自身人性重视,唤醒一个作为万物灵长所必须承担责任。存在分析治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精神分析治疗原理,即作为第一重X模型的人(主体)认识到自己(自我中超我层面)与第二重X模型客体大我世界(即世界爱、良心、责任、意义等)存在差距,进而产生心灵动力——紧张,在意义意志指引下,个体自我在世界客体中寻求现实意义,唤起自我在被抛世界中生存下去。宗教对精神或神经病患者有治疗作用,而且对正常人,对所有人心理发展和人格成长都有一种治疗作用。

  • 标签: 宗教心理学 存在分析 双重X模型 意义疗法
  • 简介:宗教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宗教学和社会学之间一门边缘学科,在民国初期传入我国后经历了跌宕起伏发展,现如今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关注。本文介绍了中国宗教心理学发展历史、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以及研究队伍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不足和建议。

  • 标签: 宗教 心理学 心理机制 心理治疗 佛教 道教
  • 简介:第一章引言中国心理咨询产业经过近三十年发展,已具有一定规模。但是由于文化习俗等诸多客观因素限制,该行业还存在着发展不规范,入行门槛低,从业人员良莠不齐等诸多问题。观现实,近年来不断发生"富士康员工跳楼事件""幼儿园暴力伤害案"等凸显了社会转型期民众心理问题严重性。这不仅对双方当事人造成巨大伤害,还破坏了社会稳定与和谐,阻碍社会正常发展。

  • 标签: 行业发展研究 咨询行业 美国心理学会 精神卫生 心理挫折 心理学理论
  • 简介:西方实验研究方法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同样是可行,这一点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特色个体宗教心理发展研究”中已经得到证实。目前课题组进行了多项关于信仰基督教儿童和信仰天主教儿童宗教认知发展、宗教情感发展、宗教行为发展实验研究。实验结果采用多变量统计方法进行处理,主要考察任务、年龄、性别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积极作用,是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提出一项战略任务。因此,如何挖掘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教义中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进行有关实验研究,不仅对落实党十八大报告精神具有非常现实意义,而且对丰富中国文化背景下宗教心理学实验研究时代内涵具有重要学科建设价值。

  • 标签: 中国 宗教心理学 实验研究 可行性 重大主题
  • 简介:宗教应对是近20年来西方宗教心理学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当人们遭遇疾病、丧失、战争等严重威胁个体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压力事件时,往往转向更高力量以帮助自己应对,宗教也常常成为他们应对资源。在中国,关于宗教应对理论和实证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国内宗教信众逐年增多、癌症等重大疾病威胁越来越多民众时代背景下,探索宗教如何影响个体应对疾病,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基督徒为例,探索重大疾病患者宗教应对过程,揭示个案可能采用宗教应对策略和持有的宗教应对资源,及应对过程中宗教应对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可能存在变化。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原因在于:宗教是一种复杂现象,宗教应对领域目前仍缺乏坚实理论,质性研究可以深入研究对象经验世界,进行细致、动态描述和分析,寻求解释和理解。本质性研究主要采用半结构式访谈,与10名身患癌症等重病基督徒共同建构他们宗教应对过程。数据分析和理论建构以扎根理论为指导,对10名研究对象产生数据进行三级登录,产生一级编码53个,二级编码16个,其中主要类属为:宗教应对过程中情绪/心境和态度,宗教认知应对,宗教应对行为,宗教应对资源,宗教应对结果;三级编码得出具有统领作用核心类属“重大疾病患者宗教应对动态过程”。效度检验采用研究者检核、研究对象检核、资料之间相互验证、共同编码、反馈法等。成文采用类属作为基本结构,在部分类属下穿插一些小型个案及情境分析。从应对结果来看,本研究对象普遍在应对过程中取得了生理、心理、灵性上正向变化。从总体应对方式看,他们基本采用积极宗教应对方式,他们并非没有经历灵性挣扎,但在这个过程中依然�

  • 标签: 宗教应对 中国基督徒 重大疾病 扎根理论 质性研究
  • 简介:最近十年,国内学者对中国人身体自我和饮食行为进行了理论和实证上本土化探索,主要涉及对中国化身体自我和饮食行为测量工具研制,身体自我结构和特点;提出了"负面身体自我图式"概念和"负面身体图式指导负面身体自我者认知加工"重要观点,对该认知加工机制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探讨了负面身体自我形成影响因素、预测模型;探讨了限制性饮食者认知加工偏好、饮食失调人群特点和学生超重干预模式;初步探讨了负面身体自我注意偏好、限制性饮食者及饮食失调亚群对食物线索加工脑机制。

  • 标签: 身体自我 饮食行为 负面身体自我图式 限制性饮食 风险因素 信息加工
  • 简介:后悔是一种基于认知高级复杂社会性消极情绪。文章根据张洁海(1999)对事件类型划分,在kahneman关于后悔做/不做效应(1982)和标准理论(1986)基础上,结合以往研究证据,认为一类事件后悔表现为“做效应”,二类事件后悔表现为“不做效应”。

  • 标签: 后悔 做/不做 事件类型
  • 简介:旨在探讨颜色属性对基于时间图形预览搜索影响及其机制。实验采用视觉标记实验范式变式考察三种颜色图形刺激预览收益。结果发现:搜索与旧干扰物相同颜色靶子和搜索新异颜色刺激并未出现反应时差异,而且,两者都快于搜索与新干扰物颜色相同靶子。这说明,在图形刺激预览搜索中,观察者没有主动抑制旧干扰物颜色,而是主动加工新出现刺激。还探讨了基于颜色标记抑制机制和主动非抑制机制。

  • 标签: 预览搜索 预览收益 颜色 视觉标记
  • 简介:为考察儿童对说服行为理解及其与自身作出说服行为之间关系,以及心理理论在其中发挥作用,研究采用情境故事法,考察72名3-6岁儿童(M=4岁10个月,SD=9.72月)对说服行为理解、自身做出选择性简单说服行为、互动性复杂说服行为和心理理论(包括错误信念理解、情绪心理理论等)。在控制了年龄、性别和言语能力后,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只有心理理论能直接预测儿童简单说服行为;而说服理解对儿童复杂说服中采用正面说服策略次数影响则受到了心理理论调节。结果表明,儿童对说服行为理解和心理理论能力共同决定了其主动作出说服行为。

  • 标签: 学龄前儿童 说服 说服行为 说服理解 心理理论
  • 简介:通过个案跟踪和控制实验探讨了词汇飞跃本质。研究结果表明命名洞察力具有现实性,且词汇飞跃与命名洞察力出现紧密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儿童词汇量快速增长原因。命名洞察力获得促进了词汇快速增长,标志着儿童建立起词汇与指称之间匹配关系。词汇飞跃之后,儿童很快建立起词语间符号关系,并最终促进了儿童语法发展。基于此实证结果,本研究还建构了诠释词汇飞跃本质理论模型。

  • 标签: 词汇飞跃 命名洞察力 实证研究 理论模型
  • 简介:研究以独裁者博弈任务为载体,考查了小学儿童分享行为发展趋势,并探讨了不同来源正向反馈信息对于儿童分享行为促进效应。研究随机选取了小学二、四、六年级学生共386名,每个年级三个实验组在自然分享条件后分别接受来自权威、同伴和自我正向反馈信息,继而完成后续任务。结果表明:(1)在自然分享情况下,六年级儿童分享数量显著多于二、四年级儿童分享数量;随着年级升高,儿童从倾向于利己分享逐渐转为以平分为主;(2)来自同伴和权威正向反馈可以提高二、四年级儿童分享数量;自我评价正向反馈明显提高四、六年级儿童分享数量。结论:小学儿童分享数量和进行平分的人数比例都随年级升高而增加,来自同伴、权威和自我正向反馈分别适用于特定年龄阶段儿童分享行为促进。

  • 标签: 小学儿童 分享行为 正向反馈 反馈来源
  • 简介:心灵健康指情绪、心智、心理和身体健康。中医认为这些能量之间存在着微妙相互联系,而人通过宗教行为实践则使他们彼此补充,达到自性认知,从而在建立精神和心理健康上发挥了重大支持作用。治疗过程是从深度心理学角度讨论,并提出如何运用宗教促进心灵重新平衡以恢复健康。本研究同时也结合对孩子健康幸福有重要影响家庭关系探讨。本文核心部分展示了一系列个案研究,来阐释对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研究工作应用。这些案例体现了荣格思想,即心灵健康和个体对完整性追求相关。一旦追求受阻或遭破坏,人就会出现症状,从而寻求治疗,或转向宗教或参与其他文化习俗来寻求医治。人们通过冥想、祷告、诵经、音乐、密宗艺术、密宗礼佛、圣餐礼和朝圣宗教习俗让一些非理性事物进入他们精神领域,促成内心再平衡以恢复健康。荣格强调研究深层无意识(他称之为“灵魂”或“自性”)中非理性,他认识到实现健康需要平衡心灵中对立成分,特别是有意识与无意识。应用建立在道教太极图之上平衡和转化循环不息原则,本文讨论了四个家庭治疗过程。中国宗教与它古代文化相互交织而不可分离,在这一终极平衡原则根基上,中国宗教和宗教组织处在一片理想土壤中,对治疗过程和完整性平衡过程发展具有帮助。

  • 标签: 荣格 心灵健康 平衡 完整性
  • 简介:选取大学生被试,采用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实验设计考察不同评估反馈类型(个体反馈,任务反馈,社会反馈,无反馈)对大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成绩影响。结果发现:(1)随着时间推移,4组成绩均升高,任务反馈对学习成绩有积极影响,其余三组无显著差别,评估反馈与动机水平交互作用不显著;(2)任务反馈能够提高大学生学习动机,其余三组降低学习动机。

  • 标签: 评估反馈 学习动机 学习成绩 干预
  • 简介:文章以“集体主义—个体主义”这一基本文化差异维度为基础,围绕文化、基因和大脑之间关系,介绍了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研究显示当人类执行各种文化任务时,那些为人类生存提供有力帮助基因会被选择和保留下来;在自我表征,注意和知觉,决策、情绪和意向推断等心理状态或过程上“集体主义—个体主义”文化差异都可追溯到脑功能差异。研究者先后提出社会脑假设、文化—基因协同进化论、神经—文化交互作用模型等理论来解释基因、文化与大脑交互作用现象。文章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问题,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 标签: 文化差异 集体主义-个体主义 基因 大脑
  • 简介:采用Most(2000)持续动态实验范式,以圆圈、抽象面孔和真实面孔为非期望刺激,研究其生态意义信息对无意视盲影响。研究发现:(1)相对于正性面孔和中性面孔,被试对负性面孔作为非期望刺激时觉察率更高;而对正性面孔和中性面孔作为非期望刺激时觉察率无显著性差异;(2)相对于圆圈,抽象面孔和真实面孔作为非期望刺激觉察率更高,而抽象面孔与真实面孔作为非期望刺激时觉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负性、精细非期望刺激无意视盲率更低,即生态意义信息强非期望刺激更易捕获注意。

  • 标签: 无意视盲 非期望刺激 生态意义信息 注意捕获
  • 简介:本研究使用儿童一般性信任信念量表和卡特尔十四种人格因素测验,考察8-12岁小学儿童信任倾向年龄特点,以及人格特征对其信任倾向影响。结果显示:(1)三个年龄组儿童之间在信任倾向发展上存在显著年龄差异,即随着年龄增长,信任倾向水平越来越高,并且女生信任倾向要显著高于男生。(2)人格特征各维度与信任倾向之间偏相关(控制性别)在不同年龄是不同。随着年龄增长,与信任倾向有显著相关维度越来越多。即在8岁组中,只有聪慧性与信任倾向有显著相关。在10岁组中,人格特征中自律性和紧张性与信任倾向有显著相关。而在12岁组中,除了自律性和紧张性与信任倾向相关与10岁组相似外,乐群性、稳定性、兴奋性、轻松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都与信任倾向有显著相关。(3)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发现,8岁组中只有聪慧性对儿童信任倾向有显著预测作用,10岁组中只有自律性对信任倾向有显著预测作用,而12岁组除了自律性仍有显著作用外,还增加轻松性这一人格特征。

  • 标签: 信任倾向 人格特征 小学儿童
  • 简介:婚姻承诺和婚姻质量关系近年来是婚姻研究领域关注重要课题。承诺是保持婚姻意愿,会导致婚姻中牺牲行为产生。然而,承诺和牺牲对婚姻质量影响至今并没有得到一致结论。那么,承诺对婚姻质量影响不一致是否是因为牺牲所起作用不一致导致?以往研究并没有得到探讨。为此,从北京选取389对夫妻,采用夫妻独立作答方式,对他们婚姻承诺,牺牲行为和婚姻质量进行测查,以探讨婚姻承诺、牺牲与婚姻质量关系,以及牺牲在婚姻承诺和婚姻质量关系间作用。结果发现:(1)丈夫对婚姻承诺和婚姻质量感知显著高于妻子;并且丈夫比妻子报告有更多“行动服务”上牺牲行为。(2)夫妻婚姻承诺对自身牺牲频率和婚姻质量均有显著预测作用,同时妻子婚姻承诺还对丈夫婚姻质量有显著预测作用。(3)丈夫牺牲频率在丈夫婚姻承诺对自身婚姻质量影响中起着完全中介作用。同时,丈夫牺牲频率也能显著预测妻子感知到婚姻质量,而妻子牺牲频率在本身对双方婚姻质量均无直接或间接预测作用。说明丈夫牺牲行为对婚姻关系有非常重要作用。

  • 标签: 婚姻承诺 牺牲行为 婚姻质量 夫妻
  • 简介:在北京社区方便取样,共招募有效被试599名,平均年龄为67.50±5.1岁,平均婚龄为41.9±6.5年。要求被试完成限时5分钟自传体记忆快速提取访谈和《老年人夫妻依恋问卷》。从时间分布、情绪效价和依恋风格影响几个方面考察了老年人婚姻相关自传体记忆数量特征。研究结果发现:(1)老年人提取积极婚姻自传体记忆事件时间分布曲线近似U型,存在新婚效应和近期效应;消极事件分布则不存在近期效应;(2)被试回忆总积极事件数显著大于消极事件数,从新婚期到空巢期各婚姻阶段积极事件数也都显著大于消极事件数,即在婚姻自传体记忆提取中,老年人对积极事件存在偏好;(3)依恋风格不同个体在婚姻自传体记忆数量上存在差异:依恋风格为安全型、专注型和冷漠型个体回忆积极事件均显著多于消极事件,恐惧型个体则无显著差异。

  • 标签: 自传体记忆 老年人 婚姻 时间分布 情绪效价 依恋风格
  • 简介:目的:为了发现当代初中生自我同一性与心理健康关系,为了给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共发放162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55份,采用spssl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1)初中生自我同一性水平在“过去危机”、“现在自我投入”、“将来自我投入愿望”这三个维度上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存在年级差异。在“现在自我投入”这一因子得分差异不显著,在“过去危机”这一因子上得分七年级与九年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在“将来自我投入愿望”这一因子上得分差异显著。(2)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性别和年级上差异。(3)初中生自我同一性状态与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相关。

  • 标签: 初中生 自我同一性 心理健康
  • 简介:从内隐和外显两种角度探讨负面评价恐惧性别差异。采用简式内隐联系测验(BIAT)和简明负面评价恐惧量表(BFNES)两种测量方法,实验共72名被试,每名被试先进行简式内隐联系测验,再完成简明负面评价恐惧量表,并借鉴不同方法对两种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被试内隐负面评价恐惧与外显负面评价恐惧不存在显著相关,结果产生实验性分离;(2)负面评价恐惧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3)但有趣是,不同性别被试内隐和外显负面评价恐惧分离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男性外显负面评价恐惧低于内隐负面评价恐惧,而女性结果刚好相反,其外显负面评价恐惧高于内隐负面评价恐惧。这些结果表明被试内隐和外显负面评价恐惧虽然不存在显著性别差异,但不同性别被试内隐负面评价恐惧和外显负面评价恐惧内部存在不同组合状况。

  • 标签: 负面评价恐惧 性别差异 内隐测量 外显测量 FEAR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