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门”的基本意义多达二十多个,我们探讨其中比较常见的十个义项,分析其语义,探讨其引申机制发现,“门”的语义主要是隐喻、语义虚化、使用范围扩大、名词活用为动词、词缀化等作用的结果。从历史角度看“门”的语义发现,周、春秋战国、两汉、魏晋六朝这四个时期的语义比较频繁,而唐宋元时期没有产生新的语义,直到清代出现了新的语义

  • 标签: “门” 义项 语义 演变
  • 简介:今天,倘若有谁说兰是臭的,一定为人嗤笑。但是翻开古代儒家尊为“五经”之一的《易经》,却可以读到“其臭如兰”的话。因此,不禁令人生疑:自古以来,兰都应是香的,怎么会是“臭”的呢?原来,“臭”这个词,本指一切气味,包括香味和臭味,所以古人可说“其臭如兰”;而现在,“臭”则只指臭味了。这在语言学上,叫做词义缩小。

  • 标签: 语义演变 “臭” 《易经》 “五经” 词义缩小 语言学
  • 简介:“糟了1”最初是一个松散结构,由动词“糟”后接动态标记“了”,表示“用酒糟腌制了”,后泛化为“糟蹋义”,属于行域范畴。“糟了2”句法位置后移,用作形容词性谓语和动词补语,表达“糟糕义”,具有评价性功能,属于知域范畴。用作话语标记的“糟了3”不仅表达意外之情和否定态度,还常常与建议、批评、指责等言语行为连用,属于言域范畴。语义泛化、句法位置、主观化、使用频率和双音化作用是“糟了”语法化的重要动因。

  • 标签: “糟了” 语义演变 三域 语法化
  • 简介:文章对“求之不得”语义的考察表明,其在现代汉语的基本义中不包含“得到了”这层意思。“求之不得”先后发展出“行域”“知域”“言域”三域的用法,其语义的机制为转喻引申,属于正常的语义,不属于流俗词源。“行域”与“现实域”构成一个无标记的配对,“知域”和“言域”一起,与“非现实域”构成一个无标记的配对。

  • 标签: “求之不得”词汇化 行域 知域 言域 流俗词源
  • 简介:本文从历史语义学角度对两汉以来与汉语语义相关的研究进行回顾和述评,并在此基础上对当前和今后的汉语语义研究提出若干思考和建议。

  • 标签: 语义演变 汉语史 历史语义学
  • 简介:现代汉语“莫大”是形容词,为“极大”义,但是并不具有构词方式的像似性和语义表达的透明度。文章归纳出“莫大”的历时句法格式变化,认为“莫大”的词汇化源于“莫大”句在语义范畴上由比较级比较到最高级比较再到通比性比较的更替,而对“焉”的重新认识及其使用上的省略使其固定义“极大”稳定下来,相应地在结构上经历了“代词+形容词”到临时跨层组合再到词汇词的演变。在共时上,“莫大”的使用呈现明显的倾向性,而“P莫大焉”以构式方式整体保留下来。

  • 标签: 莫大 比较 通比性 词汇化 语义演变
  • 简介:现代汉语中的“我说”从一个表示“行为义”的主谓短语发展为兼表“认知义”,后又发展为作“话语标记”的语言结构,经历了一个语法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主观性不断增强的过程。文章考察“我说”格式的语义情况,分析其中一些特殊现象,并探讨其主观化演变的过程。

  • 标签: 我说 语义演变 主观化
  • 简介:在全面总结官话方言“搁”多种功能的基础上,文章讨论了“搁”的语义,发现“搁”经历了与“放”、“着”等其他“放置”义动词平行的语义,“放置义〉处所/处所源点/经由/方向/终点”和“放置/添放义〉工具”都是汉语中反复出现的语义模式;“搁”所处的句法结构、其后相关部分的省略以及它所支配的宾语的扩展等,都对它的语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标签: 官话方言 放置义动词 “搁”语义演变
  • 简介:摘要“道”在现代汉语中是个较常用的量词,前人学者对“道”的产生及其历时演变都有过一定的研究,但是数量不多,研究范围也不算广,因此对量词“道”的发展和语义的深入研究,对于现代汉语量词的研究及学习具有一定的意义。首先,本文主要讨论了量词“道”的产生及发展。在三国以前的文献中,“道”基本用以名词功能,而在三国以后,其量词用法逐渐显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广泛应用;到了唐朝更加成熟;但自清代以后量词“道”的发展因各种因素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其次,讨论了量词“道”所限定的名词的类型及量词“道”的语义特征。

  • 标签: 量词 “道” 历时演变 语义特征
  • 简介:榆林(特指榆阳区)方言中的"奶奶"有"岳母"、"婶婶"之义,与"奶奶"的常用语义完全不同。梳理"奶奶"在现代汉语通语及榆林方言中的使用情况,分析"奶奶"在榆林方言中"岳母"、"婶婶"义出现的原因可考辨语言文化的地域特征及其形成规律。

  • 标签: 榆林方言 奶奶 语义演变
  • 简介:"视察"于南北朝始见至今,先后衍生出过6个义项,南北朝有"观察"、"监督、巡视"、"检查、察看",宋代出现了"官职名"的用法,而行政义项"上级人员到下属机构检查工作"和"考察"义项到清代才出现。到现代汉语只保留了"检查、察看"及行政义项。这是社会发展,语言精确表达的需要、"视察"内部多个义项的竞争,以级不同语言接触因素的综合作用,使"视察"在清代出现的新义项"上级人员到下属机构检查工作"在民国迅速发展,并成为现代汉语的常用义项。

  • 标签: 视察 历史发展 词义演变 行政语
  • 简介:汉语史和汉语方言中一些表示人体/物体部位的词语,往往还有表达空间方位和时间的用法。它们遵循着“人体/物体部位〉方位概念〉时间概念”这一共同的语义路径。语义的机制是转喻和隐喻,跨域映射先在概念层产生。人体/物体部位名词〉空间方所词是许多语言共有的现象,汉语拥有更多的部位名词〉空间方所词〉时间概念词连续演变的具体表现。

  • 标签: 人体/物体部位 空间概念 时间概念 语义演变
  • 简介:本文探讨“连”的语义过程,我们会发现由于汉语有很强的孤立语的特点,汉语的语义跟印欧语至少有三个不同的地方:第一,汉语的语义引申不局限于某些义域;第二,不同的类型的主观推理可以影响同一个词的语义;第三,汉语的词义可以只增加,不减少。

  • 标签: 引申 主观推理 语法化
  • 简介:当代汉语常用词的语义十分常见。本文以"魔鬼"一词的语义变异为例,通过检阅文献,认为该词由"魔"和"鬼"结合而为合成词的时代可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甚至更早;然后从认知隐喻的角度,着重对"魔鬼"的理性义和色彩义的流变作了描写和分析。

  • 标签: 魔鬼 义变 色变 隐喻
  • 简介:基于语料库,本文采用共时与历时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历时状态的阶段梳理和共时状态的对比分析,揭示了量词“种”的语义及其称量对象的历时演变特点与共时搭配面貌,分析了量词“种”与其称量对象之间的双向互动、相互制约关系,较为全面地展现了量词“种”的语义情况以及语义的影响机制。

  • 标签: 量词“种” 历时 共时 语义演变 影响机制
  • 简介:当代汉语“最高级”在“最高级的X”和“X的最高级”中发生了语义,由表示序列首位的单一功能演变为兼表程度极量与序列首位的双重语义功能。这一演变的实现主要得益于X的扩大化与“最高级”语义的交互作用、构式与构件的互动以及构式原型序列首位与最高程度之间的高度相似性。“最高级的X”与“X的最高级”的语义,受到说话人主观性量级序列临时建构的驱动,同时也与语言接触中外语习得时的母语讲解有关,“最高级”与英语量级语法术语的汉语翻译相契合进一步推动了“最高级”的语义

  • 标签: “最高级的X” “X的最高级” 语义演变 序列 极量
  • 简介:多义性是观察语义的窗口。古汉语副词“方”有多个义项,其中“正好”是原型义,“刚刚/才、正在、仅仅、几乎、马上、P才Q”是衍生义。“方”遵循如下引申路径:1)“正好→仅仅→P才Q”;2)“正好→同时→刚刚/才、正在、(当即→)即将”。衍生义的实现是篇章用法固化的结果,“方”的语义具有共性意义。

  • 标签: 古汉语 副词 “方” 多义性 语义演变路径 篇章用法
  • 简介:本文基于历史语料,就对举式方位结构"上下""左右""前后"的多义表现进行描写分析。对举方位结构"上下""左右""前后"是多义形式,其古今语义表现相差无几;其意义之间依靠隐喻和转喻机制相互联系;其语义伴随着词汇化、语法化和主观化。

  • 标签: 对举方位结构 上下 左右 前后 历时 语义演变
  • 简介:摘 要: 言说类动词是动词下面的一个小类,它通常指的是通过主体的言说活动来“以言行事”,表示陈述或表达意图和态度的动词。 ① 汪維輝( 2003)文章附注中把言說類動詞分為十種:一般的說話、談話討論、告訴、詢問、勸諫、責駡譭謗、欺詐、爭吵起哄、朗讀背誦、跟說話有關的其他語義。表告訴類的動詞有謂、白、告、詔、報、訴、訃、謁、諭和稟十個。下面我就選取“報”字,依託國家語委語料庫資源來淺談它的告訴義是如何產生的。

  • 标签: 言说类动词 语义演变 双音化
  • 简介:佛教文献“形~”诸词有“讥讽、侮辱”义,其来源尚存争议。文章指出,“形”并非无实义的构词成分,也与“五形”“阴部”义无关。“形相/名/言”经由名词“容态”义——动词“品评”义——动词“嘲讽”义的发展路径,是引申和逆向偏指引发的词义演。“形笑/调/骂/毁/呰”是替换“形相”后语素的类推造词。逆向偏指是词义演的一种特殊机制。

  • 标签: 佛教文献 形相 形笑 逆向偏指 词义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