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的德治思想开辟了中国政治哲学的传统。文章通过对孔子德治思想的分析,来理解和把握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思想基础和植根于国民性之中的政治心理。

  • 标签: 孔子 德治 儒家
  • 简介: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德治思想的精华在于"仁"、"惠"、"信"、"义".儒家德治思想吸取时代的营养,具有了新的内涵,如自由、公正等,其在高等学校管理中的运用是提高高等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但儒家德治思想的实现必须有完备的制度作为保障.

  • 标签: 德治 高校管理 制度化
  • 简介: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强调“德治”,是在肯定“法治”的重要意义基础上的“德治”,是把“德治”和“法治”看作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德治”。新型的社会主义“德治”是以社会主义道德为其基本内容的,是为维护社会主义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服务的,这就同中国古代的“德治”从根本上有所区别。

  • 标签: “德治” “法治” 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道德 中国古代
  • 作者: 肖德芳陈行辉何利
  • 学科: 文化科学 > 高等教育学
  • 创建时间:2011-04-14
  • 出处:《高教探索》 2011年第4期
  • 机构:摘要:唐君毅德治思想的核心内容是道德之治,而道德是国家之大德与个人之小德的有机结合,其的核心内容是仁义礼智四德。而四德是个人修生养性以及人与人交往时待人接物的基本准则。它是人们要达到的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境界。四德具有自足性和与其他文化活动的相依性,因此其时代价值要在实践中体现。
  • 简介:毛泽东德治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受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影响又有所超越。文章从德治的基本前提、德治的人文基础、德治的地位和作用、德治的基本手段、德治的最终目的等五个方面,论述了毛泽东对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批判继承和发展,从而形成了社会主义新德治理论。

  • 标签: 毛泽东 传统德治 继承和发展
  • 简介:商王朝有六百年悠久的历史,在这六百年中商王朝的统治者采取以德治国的方略,虽有起伏,但一直保持了这个传统.商王朝的历史能保持持久的统治,跟商王的德政有直接的关系.探究商朝的政治统治方式,对今天以德治国的方针会有更加深远的认识.以古为镜,借鉴古代兴亡的教训,看改革的得失成败有更加清楚的认识.

  • 标签: 贤明的王 德行的回归 以德治国 修养
  • 简介: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思想,并把它提高到治国方略的高度加以强调.对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两种治理方略的融合基础以及实践操作中我们需要做的几项工作.

  • 标签: 以德治国 依法治国 江泽民
  • 简介:"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行不悖,对于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道德和文化具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意义,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 标签: 以德治国 依法治国 严治党政 发扬美德
  • 简介:在中国社会体制转型期,必须坚持“法治”与“德治”融合。加强党的建设,提供组织保障;以法彰德,道德法律化;以德辅法,法律道德化;加强宣传教育,培育“法治”和“德治”思维。坚持“法治”与“德治”融合,有助于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有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 标签: 社会体制转型 法治 德治
  • 简介:2001年1月10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第一次强调提出:“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治国方略的重大提升,是在科学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的基础上做出的科学论断,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重

  • 标签: 以德治国 高校 德育 学生 主动性 现代信息技术
  • 简介: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首,全面推进高校“以惩治校”建设步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等学校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应该着力从高校道德建设上加以落实,具体体现在对官德、师德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机统一。

  • 标签: 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德治校 道德建设
  • 简介:阐述了以德治国的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的政德建设.领导干部的政德在社会道德中处于重要地位,在以德治国中有重要现实意义.

  • 标签: 政德 以德治国 关键 途径
  • 简介: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有其两面性,即以“性善论”为根源的儒家文化重德轻法,对法治有抵制;另一方面,其德治中也有民主性的精华。我国目前的法治建设,不能照搬西方,而应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做到依法治国为主,以德治国为辅,真正建成有中国特色的法治社会。

  • 标签: 法治 德治 性善论 自由法学
  • 简介:政、德关系是体现现代性本质的重要问题,也是困扰中国"德治"的难题。把政德之辩这一议题纳入到具有普遍性的政治哲学框架中,置政、德于哲学视域中进行探讨,可实现一种现代政治哲学叙事。在叙事中进行反思,能够明晰政治体系的建构及维持皆依赖于道德的价值支撑,揭示极端政治道德化及道德政治化治理模式的弊端。现代中国"德治"要避免陷入这两种模式,必须保证政治权力的合德性,注重社会资本的发掘,妥善处理德法次序问题。

  • 标签: 政治哲学 政德之辩 德治 社会资本 合德性
  • 简介:张之洞是清末一位颇有作为的封疆大吏,也是洋务运动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同时也是维新运动中的积极参与者。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要求变革时局的维新思潮在中华大地蓬勃兴起,张之洞积极参与其中,激荡了当时的政局。由于时代具有相互承继的关系,张之洞的洋务思想与维新派思想相比,有许多相同之处,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局限和阶级立场的不同,二者之间也有着显而易见的差异。

  • 标签: 张之洞 洋务思想 维新派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