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总结布洛芬治疗小儿发热的临床疗效及使用价值参考。方法选择我院儿科门诊2013年3月-2013年12月中高热患儿5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吲哚美辛栓进行降温,治疗组采用布洛芬进行降温,在患儿服药后留观3小时,每隔1小时测量患儿体温变化并进行记录,通过记录体温变化以判定疗效,同时观察患儿有无恶心、呕吐、头痛、头晕、耳鸣及皮疹等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0%高于对照的总有效率92.0%。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不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组患儿出现1例恶心,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O%;对照组共出现4例恶心、2例呕吐、2例皮疹,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0%,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在停药后症状均消失,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布洛芬应用于小儿发热的治疗,具有起效快、疗效肯定、安全性高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布洛芬混悬液 小儿发热 吲哚美辛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布洛芬口服及联合物理降温治疗小儿高热效果及护理体会。方法将60例高热患儿随机分为2组,第1组给予口服布洛芬,第2组在第1组的基础上联合物理降温(温水擦浴),观察患儿体温下降情况。结果两组降温总有效率均为100%;联合擦浴组体温下降较单纯口服布洛芬组快,体温下降幅度大(P<O.05)。结论布洛芬口服治疗小儿高热降温效果满意,联合物理降温具有协同效应。

  • 标签: 布洛芬混悬液 小儿高热 效果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布洛芬联合物理降温治疗儿童发热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21年2月到2022年2月收治的100例发热患儿进行研究,均分为观察和对照组,对照组仅用布洛芬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物理降温法。结果:观察组用药后0.5h、1h、1.5h、2h体温较对照组更低;临床有效率高达96.00%,较对照组的82.00%更高,2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心理护理 胃炎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布洛芬针对治疗小儿发热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对小儿安全性分析。方法选择2014年6月到2014年12月儿科门诊收治的发热患儿60例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给药种类不同将60例患儿分为布洛芬组30例和氨基比林组30例。布洛芬组给予口服布洛芬,氨基比林组给予肌肉注射复方氨基比林,观察两组临床资料中退热时间、治疗效果、不良反应三项数据并比较。结果布洛芬组总治疗有效为93.33%,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7%,平均退热时间均优于氨基比林组73.33%,33.33%以及退热时间。两组组间比较存在统计意义,且P<0.05。结论小儿发热治疗中采取布洛芬可持续快速退热,口服便捷易被患儿所接受,可为儿科常用药之一。

  • 标签: 布洛芬混悬液 小儿发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发热患儿行布洛芬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9月本院收治的100例发热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配法分组,对照组(n=50)行金莲清热颗粒治疗,观察组(n=50)行布洛芬治疗,分析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00%高于对照组80.00%(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4.00%比对照组16.00%更低(P<0.05)。结论:对发热患儿行布洛芬治疗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 标签: 布洛芬混悬液 小儿发热 临床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发热患儿治疗过程中应用布洛芬的临床效果。方法:在2021年1月~2022年1月期间选取100例发热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对乙酰氨基酚干剂治疗,研究组给予布洛芬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退热用时短于对照组;研究组不良事件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治疗发热小儿时应用布洛芬,对缓解患儿症状的干预意义。方法:试验者是2021.04至2022.04在我院治疗的发热患儿共计100例,采取数字奇偶法均分作2组,治疗中对照组采用氨酚黄那敏颗粒,观察组采用布洛芬,比对两组施治后总疗效、体温变化及用药安全性指标差异。结果:观察组施治总疗效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1h及治疗后3h体温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用药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治疗中采用布洛芬进行治疗,可尽快缓解患儿发热症状,提升疗效的同时,还具备较高用药安全性,适宜基层医院借鉴。

  • 标签: 发热症状 小儿群体 布洛芬混悬液 施治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主要对发热患儿使用布洛芬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探讨。方法 选取我院100例的发热患儿作为研究样本,将其随机分成两组,依次将其命名为对照组、观察组,两组数量均等分为50例,其中单一应用小儿柴桂退热颗粒治疗的组别为对照组;应用布洛芬治疗的组别为观察组,之后对组间患儿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不同时间段的体温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在对照组之上(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发热1小时后及发热3小时后的体温缓解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发热患儿实施布洛芬予以干预,可以明显降低体温,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应用效果显著。

  • 标签: 布洛芬混悬液 小儿发热 应用价值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布洛芬治疗小儿发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于2019年10月至2020年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发热治疗中应用布洛芬的作用效果。方法:将儿科收治的发热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共有80例,就诊时间在2018年10月-2020年1月期间,借助随机抽签法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各自计入40例,前者应用乙酰氨基酚治疗,后者应用布洛芬治疗,对比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统计,观察组患儿临床有效治疗率为97.5%高于对照组患儿临床有效治疗率75.0%,两组作用效果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布洛芬有助于小儿发热患者症状尽快缓解,缩短症状改善的同时,促进临床疗效升高,且药物安全性已得到保障,副作用较少,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小儿发热 布洛芬混悬液 治疗效果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布洛芬治疗小儿发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6年5月来我院进行发热治疗的102例患儿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均51例。对照组患儿采用乙酰氨基酚剂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布洛芬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效果(50例,98.04%)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45例,88.24%),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例,5.88%)低于对照组(7例,13.73%),两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发热患儿采用布洛芬治疗其退热效果好,持续时间长,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布洛芬混悬液 小儿发热 疗效和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儿童发热采用布洛芬的治疗效果。方法于2014年6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103例发热患儿,随机分成研究组52例与对照组51例。研究组采用布洛芬口服退热;对照组采用乙酰氨基酚滴剂口服退热治疗,评价退热效果。结果研究组患儿服药后60min、90min内的体温均明显下降,优于对照组;(t=-5.638、-2.917,P<0.05)。两组患儿服药后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对儿童发热采用布洛芬,退热效果较好,患儿未发生不良反应,用药具有安全性。

  • 标签: 发热 布洛芬 儿童 临床疗效 安全性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小儿患者发热应用布洛芬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6年10月到2017年12月治疗的发热患儿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患儿给予金莲清热颗粒,观察组患儿给予布洛芬,比较两组患儿用药后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退热时间。结果观察组患儿退热时间(3.14±1.01)h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退热时间(5.16±1.31)h(P<0.05);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2.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总有效率为80.0%(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3.6%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为9.1%(P<0.05)。结论小儿发热患者应用布洛芬治疗能有效缩短患儿发热时间,缓解患儿发热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应广泛应用。

  • 标签: 布洛芬 小儿患者 发热 临床效果
  • 作者: 刘宏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29
  • 出处:《药物与人》2023年第9期
  • 机构:赣州市人民医院药剂科,江西赣州341000
  • 简介:目的:探究在治疗小儿高热的过程中应用布洛芬联合对乙酰氨基酚的作用价值。方法:从我院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之间接收的小儿高热患者中随机选出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之按照随机性的分组原则划分为两组,并对这两组患者施以差异化的治疗方案,其中对照组选用布洛芬进行治疗干预,研究组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加用对乙酰氨基酚进行治疗干预,组间比较干预成效。结果:统计各组的临床疗效、用药后体温、症状恢复时间,经比较,均显示研究组的表现更为理想(P<0.05)。最后,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面进行分析,组间差距较小(P>0.05)。结论:针对小儿高热患者而言,在其治疗期间应用布洛芬联合对乙酰氨基酚能够以较快的速度为患儿降温,并且这一疗法所产生的不良反应风险较小,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可以推广普及。

  • 标签: 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小儿高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小儿高热采用布洛芬联合对乙酰氨基酚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遴选200例高热患儿,并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成采用单一布洛芬治疗的对照组和联合应用对乙酰氨基酚治疗的观察组。统计和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用药前体温(40.35±0.25)℃与对照组患儿用药前体温(40.30±0.29)℃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患儿用药1h后体温(38.46±0.30)℃、用药2h后患儿用药前体温(37.75±0.35)℃、用药4h后患儿用药前体温(37.52±0.20)℃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用药1h后体温(39.68±0.36)℃、用药2h后患儿用药前体温(38.56±0.49)℃、用药4h后患儿用药前体温(37.68±0.73)℃,(P<0.05)。观察组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时间(1.45±0.15)d、住院时间(5.75±1.05)d显著短于对照组患儿体温恢复正常时间(3.61±0.28)d、住院时间(7.25±1.19)d,(P<0.05)。结论:高热患儿采用布洛芬治疗的同时联合应用对乙酰氨基酚,有助于体温恢复正常,降温效果理想。

  • 标签: 布洛芬混悬液 对乙酰氨基酚 小儿 高热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小儿高热效果。方法 将2021年5月~2022年5月儿科收治高热患儿80例随机分两组,A组布洛芬治疗,B组乙酰氨基酚治疗,对比疗效。结果 临床总有效率以观察组的100.00%,大于对照组90.00%,而退热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患儿体温均有下降,但以观察组下降幅度较高;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以观察组较低。结论 与乙酰氨基酚对比,布洛芬用于小儿高热的退热效果较佳,且安全性可靠。

  • 标签: [] 布洛芬混悬液 乙酰氨基酚 小儿高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小儿高热治疗中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阶段为2016年1月~2017年12月,共纳入研究对象123例,均为高热患儿,根据入院顺序先后分为对照组(n=60)和观察组(n=63),对照组采用对乙酰氨基酚治疗,观察组采用布洛芬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第1h体温改变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第2h、第3h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81.67%(49/60)低于观察组总有效90.48%(57/63),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8.33%(11/60)高于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7.94%(5/63),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洛芬用于小儿高热的治疗临床疗效明显,可有效降低患儿体温,减少不良反应发生,具有良好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小儿高热 布洛芬混悬液 对乙酰氨基酚 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