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变性疾病,早期临床表现为近期记忆力下降,后来逐渐发展为生活不能自理最终死亡。目前,有许多种假说阐述其发病机制,如β-淀粉样蛋白、载脂蛋白E、一些金属元素、炎症因子等,但都不全面,也有人认为其可能与朊蛋白有关。部分药物被用于治疗AD,如美金刚、胆碱酯酶抑制剂等,但疗效均不显著。一些新的治疗理念和方法也逐渐被发现,如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以及免疫疗法等,但其远期疗效还需进一步证实,且一些副作用还并未被人们所知晓。本文主要对阿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发病机制 药物治疗 研究进展
  • 简介:【目的】近年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获取境外珍贵的肉物种资源已成为一种重要渠道,大量濒危物种通过第三方物流方式非法流人我国.甄别濒危物种并梳理出肉物种资源重点查验名单,能够为物种资源查验尤其是植物肉类濒危物种查验提供参考.【方法】以跨境肉物种资源交易的热门平台“肉之家”为研究对象,基于网络爬虫技术平台,获取电商肉植物926条种类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筛选和归类分析.【结果】“肉之家”平台上交易的肉植物共涉及23科878种,其中包含18种CITES附录I以及120种CITES附录n濒危物种,约占16%.进一步对濒危植物进行归类分析发现,濒危植物中仙人掌科和大戟科肉植物种类最多,分别为66和36种,两者占总计濒危植物种类的74%.【结论】网络爬虫技术在获取电商类平台的交易植物的种类数据上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 标签: 多肉 濒危物种 电商 网络爬虫 CITES
  • 简介:目的Tg2576转基因小鼠与阿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AD)患者的病理改变相近,本文动态研究了Tg2576小鼠在AD发病不同阶段的血清代谢物特征,为临床AD的早期诊断提供代谢依据。方法收集Tg2576小鼠在AD发病初期(6个月)和末期(12个月)时的血清样本,采集样本的1HNMR谱并运用多变量分析方法进行代谢特征的分析。结果结果显示Tg2576与C57小鼠分别在6和12个月时的血清代谢特征有明显差异,且不同AD发病阶段的Tg2576小鼠具有明显的代谢差异。与C57小鼠相比,在AD出现的初期阶段,Tg2576小鼠血清中乳酸、肌醇和氨基酸(如亮氨酸、异亮氨酸、丙氨酸)的含量升高,而脂质、胆碱、磷脂酰胆碱/甘油磷脂酰胆碱、甜菜碱、甘氨酸和葡萄糖含量降低;在AD发病的末期,血清中乳酸、肌醇和丙氨酸的含量继续上升,脂质、胆碱、磷脂酰胆碱/甘油磷脂酰胆碱、甜菜碱和甘氨酸含量持续降低,同时谷氨酸和肌酸含量初步显示出下降趋势。通过比较AD的初期和末期血清代谢物,我们能够发现疾病末期血清中乳酸、肌醇和丙氨酸含量升高,脂质、胆碱、磷脂酰胆碱、甘油磷脂酰胆碱含量降低。在这些代谢物中,乳酸、脂质、胆碱、磷脂酰胆碱和甘油磷脂酰胆碱在AD发生初期已具有显著性变化,且与AD发生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结论结果表明Tg2576小鼠中乳酸与阿茨海默病程度的加重呈正相关变化,而脂质、胆碱、磷脂酰胆碱和甘油磷脂酰胆碱呈负相关改变,且这些代谢物随着疾病的发展呈动态进行性变化,可能是AD早期诊断的重要代谢标志物。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Tg2576小鼠 核磁共振氢谱 代谢组学
  • 简介:目的应用植入式生理信号遥测系统和全身体积描记法肺功能检测技术系统,观察清醒大鼠的昼夜节律变化,并用索茶碱进行性能验证,为今后该技术系统用于药物安全药理学评价提供依据。方法SD大鼠8只,雌雄各半,采用外科术将植入子植入大鼠腹腔建立遥测系统,并结合肺功能检测技术,在术后14d观察清醒大鼠24h的生理参数及昼夜节律的变化,包括心率(HR)、血压、心电图Q波到血压的舒张点的时间差(QA间期)、呼吸、活动、体温和肺功能等指标,分为正常对照组、索茶碱40和80mg/kg组(雾化吸入),观察给药后上述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14d清醒大鼠的生理指标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索茶碱40mg/kg组大鼠HR、潮气量(TV)、每分钟通气量(MV)、50%呼气流量(EF50)、吸气流量峰值(PIF)和呼吸流量峰值(PEF)均明显增加(P〈0.01),呼吸频率、QA间期和增强呼气间歇(PENH)均明显降低(P〈0.05,P〈0.01),但对血压、活动和体温变化不明显;索茶碱80mg/kg组大鼠HR、血压、TV、MV、EF50、PIF和PEF均明显增加(P〈0.01),呼吸频率、QA间期和PENH均明显降低(P〈0.01),但对活动和体温变化不明显。结论本技术系统对大鼠的生理昼夜节律无明显影响,并可灵敏监测到心血管呼吸系统的相关变化,可用于清醒大鼠心血管呼吸系统安全药理学研究。

  • 标签: 遥测系统 肺功能 清醒大鼠 安全药理学 多索茶碱
  • 简介:目的:研究雷公藤苷片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RA患者60例,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应用雷公藤苷片联合甲氨蝶呤治疗,对照组单纯应用甲氨蝶呤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及类风湿因子(RF)水平。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症状(晨僵时间、关节压痛及肿胀数、关节疼痛度及肿胀指数)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ESR、CRP、RF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13.33%,低于对照组的1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公藤苷片联合甲氨蝶呤治疗RA能够有效控制炎症反应,改善临床症状,临床疗效显著,且不增加副反应,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联合治疗方案,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类风湿关节炎 雷公藤多苷片 甲氨蝶呤 炎症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