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1 个结果
  • 简介:2005年学会在第21届理事会的领导下,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围绕我国生理学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学术活动、外事活动、继续教育培训、科普活动、期刊工作、为会员服务及会员管理等工作。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开展各项活动,完成了本年度的中心任务,在学会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 标签: 中国生理学会 科学技术发展 第21届 求真务实 学术活动 教育培训
  • 简介:中国生理学会第20届理事会于1998年9月21日江西省庐山召开的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经选举后成立。理事会成立至今已近四年,中国科协和卫生部领导的关怀、支持和帮助下,我们认真贯彻执行中国科协学会作为“学术交流主渠道,科普工作主力军”等的各项指示,遵照本会会章的规定,成功地组织和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得到了广大会员的赞许,有些工作还曾得到科协领导的多次表扬。以下是我受本届理事会、杨雄里理事长的委托,向学会第2l届会员代表大会提出的理事会工作报告,请大家审议。

  • 标签: 中国生理学会 第20届理事会 工作报告 专业委员会 会员登记
  • 简介:目的为建立SHIV艾滋病动物模型提供毒力较强的病毒株,将新合成的SHIV-XJ02170病毒适应猴体,并增强其毒力.方法实验前采集猴血清并进行血清学检查和PCR检测.选出13只无SIV,STLV-1,SRV/D和B病毒感染的猴.第一批实验,将SHIV前病毒DNA质粒经肌肉注射到猴体内,每只500μg;SHIV病毒液,经静脉注射到猴体内,每只2ml.病毒质粒和病毒液各接种2只猴.当第一批猴体检出病毒后,10ml感染猴的全血,抗凝后静脉注射到第二批猴体内,当第二批猴检出病毒后再将10ml感染猴的全血静脉注射到第三批猴体内,连续传代4次.每批实验均定期采集血液标本,分别用肝素和EDTA抗凝,进行病毒分离;病毒基因PCR检测;CD4,CD8测定;病毒抗体检测.结果SHIV-XJ02170病毒和SHIV-XJ02170前病毒DNA质粒猴体内的传代中均能分离出病毒;从传代猴的血浆和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检出了病毒DNA和RNA基因;CD4,CD8测定结果显示有暂时性倒置现象,后变为正常倒置与正常交替出现;传代的猴血清中检测出特异性HIV病毒抗体.结论SHIV-XJ02170病毒与SHIV-XJ02170前病毒DNA质粒,均能在恒河猴体内复制.

  • 标签: 体内 复制 病毒DNA 外周血单核细胞 PCR检测 静脉注射
  • 简介:全国中医生理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工作会议于7月21日-22日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召开。来自北京、上海、辽宁、山西、四川等省市专业委员会委员和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志雄教授主持,会议集中对贵阳工作会议以来的学会工作进行了认真的总结、

  • 标签: 中国生理学会 专业委员会 工作会议 中医院校 上海 中医药
  • 简介:遗传标记经历了形态标记、细胞学标记、生化标记和分子标记等4个阶段,其中分子标记的发展最为迅猛和有效.本文比较了几种主要分子标记方法的特点,为更好地利用分子标记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对分子标记在林木遗传多样性研究、遗传育种、DNA指纹图谱的构建、亲缘关系鉴定及分类研究等方面的应用做了介绍.

  • 标签: 遗传标记 分子标记 林木
  • 简介:原生质体转化法是丝状真菌转化的传统方法,但其过程繁琐且转化效率低.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方法原本是进行植物遗传转化的标准方法,但近年来发现该方法还可用于丝状真菌的转化.根癌农杆菌介导的丝状真菌转化具有操作简便、转化效率高、重复性好等优点,从而可以解决丝状真菌转化难的问题.本文中,就其转化机制、特点和转化条件优化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根癌农杆菌 丝状真菌 转化 T-DNA
  • 简介:马蹄纹天竺葵柄锈菌(Pucciniapelargonii-zonalisDoidge)最初1926年发现于南非,随寄主植物已传播到新西兰、澳大利亚、欧洲和美洲,严重危害天竺葵属花卉.我们昆明西南林学院校园内的天竺葵(PelargoniumhortorumBailey)上发现此菌,植株受害严重.此菌我国从未报道过,可以肯定是外来入侵种,它通过何种渠道侵入我国,尚待考证.本文对此菌的形态特征作了描述,并对相关知识作了简要介绍.研究标本保存于西南林学院标本室(HMSFC)和中国科学院菌物标本馆(HMAS).

  • 标签: 分类学 锈菌目 天竺葵 新记录
  • 简介:目的阐明β-葡糖醛酸酶(β-)正常恒河猴组织中的分布。方法对实验恒河猴主要组织的冰冻切片采用后偶合技术进行了染色和显微观察。结果肾上腺皮质柬状带和网状带细胞,肝脏、睾丸、卵巢、胃肠道的实质细胞、枯否细胞、软骨细胞、卵巢间质腺细胞等富含β-G而深染蓝色。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血细胞、脑、肌肉、胆囊和胰腺的实质细胞等酶含量少而染色较弱。软骨基质,小脑皮质分子层和颗粒层等部位酶呈阴性。结论动物的种系和品种不同,器官组织内β-G的含量也不相同。

  • 标签: 恒河猴 肾上腺皮质 细胞 葡糖醛酸 骨基质 冰冻切片
  • 简介:粘膜免疫是机体防御系统的主要成分.致病性细菌侵入机体后,首先遭遇到天然免疫的抵抗,随后产生获得性免疫,两者共同执行机体的防御功能,消灭入侵细菌.最近的研究表明上皮细胞对细菌感染有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天然免疫与获得性免疫防御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本文重点介绍肠上皮细胞天然免疫中的作用.

  • 标签: 肠粘膜上皮细胞 天然免疫 作用 粘膜免疫
  • 简介: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LRH)是动物下丘脑分泌的一种十肽,分子量为1180,通过调节脑垂体分泌LH和FSH以及直接作用于性腺发挥生理作用,控制机体生长发育和性周期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畜牧业生产上,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能有效诱导和加速排卵,促进发情,提高动物繁殖率,能有效治疗卵巢囊肿。目前生产普遍使用化学合成的LRH类似物,但成本高。如果能人工表达LRH,将会在畜牧业

  • 标签: 促黄体激素 释放激素 大肠杆菌中表达 卵巢囊肿 机体生长发育 大学研究
  • 简介: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是一种以丝氨酸为活性中心的蛋白酶,它能使特异地与血栓中纤维蛋白结合的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从而选择性地溶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因此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为适于tPA基因在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中的高效表达,将tPAcDNA片段从原来获得的重组质粒pMM6005中用HindⅢ和BamHⅠ酶切出,经Klenow酶补平后插入CMV启动子下游

  • 标签: 启动子 TPA CHO细胞 重组质粒 纤溶酶 表达质粒
  • 简介:CTLA4Ig是人CTLA4胞外区与人免疫球蛋白铰链区、CH2区、CH3区组成的融合蛋白,可以与B7结合,通过阻断B7与CD28的结合,从而阻断B7介导的T细胞活化必需的共刺激信号,可作为免疫抑制剂用于器官移植。将CTLA4Ig融合分子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I-dhfr,并用脂质体方法转染到COS7和CHO-dhfr-细胞中,用氨甲喋呤筛选转染的CHO-dhfr-细胞。用RT-PCR、ELISA、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blot鉴定重组蛋白的表达。采用A蛋白纯化重组蛋白。

  • 标签: CTLA4Ig融合蛋白 CHO细胞 表达 免疫抑制剂
  • 简介: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使人们可以方便地调用任何基因序列,但仅有基因序列并不能解释众多的生物学问题,这要求发展一种高通量的技术用于研究基因的生物学功能以及基因的相互作用.DNA微阵列技术以其高通量的特点,已经肿瘤生物学的研究中逐渐被采用.由于癌症是源于基因表达谱改变的基因疾病,通过DNA微阵列技术研究癌症细胞和对应的正常细胞的基因表达差异,将会使人们更好地了解肿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 标签: 功能基因组 微阵列 表达谱 肿瘤
  • 简介:为探讨肿瘤转移发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奠定基础,通过使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从一对同一新本、转移表型不同的人肺巨细胞癌细胞株中分离转移抑制相关基因可核苷酸片段。结果获得5个低转移肺巨细胞癌中高表达的、均与已知的人类基因片段有很高同源性的核苷酸片段,它们可能在维持肿瘤细胞自身稳定防止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 标签: 抑制消减杂交技术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 差异表达
  • 简介:目的(1)建立RT-PCR方法,定性测定SIV感染猴血浆中病毒RNA,比较其与传统血浆病毒分离方法的敏感性;(2)建立DNA-PCR方法,检测SIV感染猴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s)中的前病毒DNA.(3)检验DNA-PCR和RNA-PCR方法猴SAIDS模型应用中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方法用SIVmac251静脉感染恒河猴,定期采血,从血浆中提取病毒RNA,以RNA为模板通过RT-PCR法扩增,凝胶电泳定性;从感染猴PBMC中提取带有整合的SIV前病毒DNA的细胞基因组DNA,巢式PCR扩增,凝胶电泳定性.结果DNA-PCR和RNA-PCR经两轮扩增后均得到一长度为477bp的特异条带,测序鉴定确为目的片段.9只实验猴感染SIV后7d,RNA-PCR结果为7/9阳性,DNA-PCR结果为100%阳性,而血浆病毒分离只有5/9阳性;此后一直到感染后的42d,RNA-PCR和DNA-PCR的结果一直为100%阳性,而血浆病毒分离阳性率感染后35d下降到4/9,到42d时下降为零.结论PCR方法比病毒分离方法的敏感性高.尤其是DNA-PCR,既可检测具有活跃病毒复制的受感染细胞,又可检测那些携带病毒处于转录休眠期的细胞,所以感染的早期和中后期--血浆病毒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或病毒处于潜伏感染的阶段,它作为猴艾滋病(SAIDS)模型病毒学指标之一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个指标的检测方法应该是较血浆病毒RNA检测更为敏感.

  • 标签: 猴免疫缺陷病毒(SIV) RT-PCR 巢式PCR 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s) 病毒分离
  • 简介:肿瘤坏死因子(TNF)是一种应用广泛及疗效肯定的抗肿瘤细胞因子。目前基因重组TNF主要以大肠杆菌为宿主进行发酵生产,由于大肠杆菌自身含有毒蛋白,表达的重组TNF如不经严格的分离纯化,其临床应用毒副反应明显。此外,大肠杆菌的生长需要较贵重的有机物和生化制剂,从而使大肠杆菌表达的重组TNF的纯化工艺复杂、成本较高。蓝藻是光合自养生物,结合简单、生长迅速、适应性强、易于进行遗传操作,且多数不含毒蛋白。利用蓝藻为宿主,进行重组TNF的生产,具有减低生产成

  • 标签: 鱼腥藻7120 肿瘤坏死因子 穿梭表达载体 医学实验中心 人肿瘤 大肠杆菌表达
  • 简介:目的(1)建立RT-PCR方法,定性测定SIV感染猴血浆中病毒RNA,比较其与传统血浆病毒分离方法的敏感性;(2)建立DNA-PCR方法,检测SIV感染猴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s)中的前病毒DNA。(3)检验DNA.PCR和RNA-PCR方法猴SAIDS模型应用中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方法用SIVmac251静脉感染恒河猴,定期采血,从血浆中提取病毒RNA,以RNA为模板通过RT-PCR法扩增,凝胶电泳定性;从感染猴PBMC中提取带有整合的SIC前病毒DNA的细胞基因组DNA,巢式PCR扩增,凝胶电泳定性。结果DNA-PCR和RNA-PCR经两轮扩增后均得到一长度为477bp的特异条带,测序鉴定确为目的片段。9只实验猴感染SIV后7d,RNA-PCR结果为7/9阳性,DNA-PCR结果为100%阳性,而血浆病毒分离只有5/9阳性;此后一直到感染后的42d,RNA-PCR和DNA-PCR的结果一直为100%阳性,而血浆病毒分离阳性率感染后35d下降到4/9,到42d时下降为零。结论PCR方法比病毒分离方法的敏感性高。尤其是DNA-PCR,既可检测具有活跃病毒复制的受感染细胞,又可检测那些携带病毒处于转录休眠期的细胞,所以感染的早期和中后期——血浆病毒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或病毒处于潜伏感染的阶段。它作为猴艾滋病(SAIDS)模型病毒学指标之一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个指标的检测方法应该是较血浆病毒RNA检测更为敏感。

  • 标签: 猴免疫缺陷病毒 PCR技术 RT-PCR方法 外周血淋巴细胞 RT-PCR法 病毒DNA
  • 简介:主要介绍生物信息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特点、研究领域、面临的挑战以及生物信息学菌物研究上的应用成果.分析了生物信息学菌物研究方面的应用前景,并提出了研究和开发的建议.

  • 标签: 生物信息学 数据库 菌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