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35 个结果
  • 简介:为了考察不同数学能力水平儿童的执行功能差异,根据331名学前儿童的数学能力得分选取了潜在数学学习困难儿童组、低分组、典型发展儿童组和数学优秀组等4个实验组。首先分析了各组儿童的执行功能差异特点,之后使用判别分析进一步探索了各执行功能子结构对儿童早期数学能力差异分组的贡献。结果表明:相对于典型发展儿童组,潜在数学学习困难儿童在执行功能的更新、抑制和转换方面普遍缺损;低分组儿童则仅表现出数字更新能力不足;数学优秀组在数字更新和有时间要求的认知转换方面比典型发展组有明显优势。进一步判别分析表明,对早期数学能力差异分组贡献最大的并非独立执行功能子结构,而是更新和转换的共同因素结构。

  • 标签: 学前儿童 潜在数学学习困难 执行功能 早期数学能力
  • 简介:在全国范围内采取四阶段分层随机抽样,以1391名4儿童为被试,采用追踪调查,先后两次(间隔一年)测查儿童的认知能力,建立两水平回归模型考察幼儿园入园年龄与4~5儿童认知发展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家庭学习环境对入园年龄效应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入园年龄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且入园年龄效应在儿童5时仍然存在;(2)对于家庭学习环境差的儿童,较早入园使得儿童获得认知发展的优势;对于家庭学习环境较好的儿童,则存在一个适中的入园年龄段,能最大程度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 标签: 幼儿园教育 入园年龄 认知发展 家庭学习环境
  • 简介:采用实验法和结构访谈法,考察66名5~6儿童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公平分配玩具行为的心理机制.结果发现:(1)根据在幼儿因分配玩具的过程中的表现,可以把儿童分为三类:公平型儿童、不公平型和不稳定型,每类儿童的自我评价各不相同;(2)对自己做出的公平行为能做出准确的自我评价,而且对假想的不公平行为也能做出正确的自我评价,这是形成稳定的公平行为的重要心理机制,自我概念、自我形象在道德准则的内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心理机制 儿童 自我形象 自我评价 道德准则 心理研究
  • 简介:通过计算机呈现任务和记录反应,对55半和6儿童解决多单位量比较问题的正确率和反应时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表明:(1)6之前的儿童难以正确解决多单位量比较问题,从6开始,儿童开始逐渐掌握这种问题的解决方法;(2)在解决多单位量比较问题时,儿童采用了比较较高级单位的策略,而没有对每个单个物体进行计算;(3)进位规则没有对儿童解决多单位量比较问题的正确率和反应时产生显著影响。

  • 标签: 多单位量比较 位值 进位规则
  • 简介:研究采用对偶选择的范式考察了3~5儿童基于能力特质进行信任判断的策略。让144名3~5儿童在面对能力强和不挑食这两类人时做出信任判断。结果发现3~4儿童的信任判断受老师评价偏向的影响,他们的信任选择与老师评价偏向一致。5儿童的信任判断则不受老师评价偏向的影响。这些结果表明3~4儿童信任判断的策略是依据特质效价,5儿童的策略是依据特质意义。

  • 标签: 信任 能力特质 特质理解 策略使用 学前儿童
  • 简介:以卡通面孔图片为刺激材料,赋予5~6儿童三种不同的加工任务,包括卡通面孔识别、分类和吸引力评价,旨在比较其在不同任务情境中的眼动差异。结果表明:(1)任务情境会影响儿童对卡通面孔的加工。在不同的面孔加工任务中,儿童的反应时、正确率、注视时间和次数等存在差异;(2)随着三种任务难度的逐渐加大,儿童的加工程度也相应地加深;(3)儿童在三种任务中的加工方式一致,对面部不同部位的关注程度不同:加工初期特别关注鼻子,而后眼睛部位耗费最多的注意资源,其次是鼻子、嘴巴、前额和脸颊,极少关注下巴;(4)男女童在卡通面孔分类任务中表现出较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童具有速度方面的优势,而男童对于关键信息的搜索则更为积极主动。

  • 标签: 儿童 卡通面孔 任务情境 面孔加工 眼动
  • 简介:采用实验室观察和问卷法考察3~5儿童气质活动性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3~5儿童气质活动性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存在相互关系。不同活动性儿童的父母在溺爱性和放任性上有显著差异。(2)父母对3.5不同活动性儿童的教养方式存在性别差异。3-5不同活动性的男孩其父母的教养方式没有差异。而3.5不同活动性女孩其父母教养方式在溺爱性和放任性上差异显著。

  • 标签: 活动性 父母教养方式 儿童气质
  • 简介: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用实验验证短时距守恒性的存在,并考察不同年龄的儿童在短时距守恒性判断上的特点和发展水平。本研究提出了衡量儿童短时距守恒性判断发展水平的参照指示。结果显示:(1)儿童在短时距时间守恒性判断上有年龄特征上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为连续发展的过程,具体体现在儿童短时距守恒有三个发展水平,-8为第一水平,9-10为第二水平,11-12为第三水平,各水平儿童使用的策略不同。(2)各组儿童所采用的认知策略随儿童思维发展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由具体到抽象不断进步,在时距守恒中各认知策略出现的顺序为:恒等性———同时性———互补性———逻辑性。(3)儿童时间守恒能力的发展和完善要迟于、难于空间守恒能力。

  • 标签: 儿童 短时距守恒 年龄特征 认知策略
  • 简介:该研究在两种理论背景下,探讨了3~5幼儿执行功能年龄发展特征.通过运用8种不同的执行功能任务,结果发现,从3到4是幼儿执行功能发展的重要时期;但执行功能的不同类型在发展的趋势上有所不同,表现为:抑制控制及"热"执行功能的发展主要在3~4之间,而计划控制和"冷"执行功能在3~5期间都有显著的发展.

  • 标签: 执行功能 抑制控制 计划控制 “冷”“热”执行功能
  • 简介:以288名9儿童和他们的班主任老师、母亲为被试,使用同伴提名的方法鉴别出94名行为退缩儿童。以儿童的气质特征(害羞、消极情绪)、亲社会行为和母亲对儿童的控制为分析变量,使用聚类分析统计技术对行为退缩儿童的类别进行划分,94名行为退缩儿童中有效观察值77个,被区分为三个亚类型,分别被命名为“弱社交型”、“害羞型”和“被控制型”。这三类儿童的行为特征不同,三个类别比率差异不显著,行为退缩儿童整体上不存在性别比率差异,三个亚类型的划分与性别没有关系。

  • 标签: 儿童 退缩 亚类型
  • 简介:使用追踪设计,以68对母婴为被试,探讨母亲养育质量、陪伴时间影响儿童共情发展的机制。在婴儿期(9、14个月)评估母亲将心比心并调查母亲每周陪伴婴儿的总时间与母亲参与的互动时间;在儿童5时,采用"陌生人假装受伤情境"范式测查儿童共情。结果发现:(1)婴儿期母亲恰当的心理相关评论能够正向预测5儿童的行为共情,而对情绪共情与认知共情的预测则受到婴儿期母亲陪伴总时间的调节:母亲恰当的心理相关评论能够显著正向预测陪伴总时间短的儿童的情绪共情与母亲陪伴总时间长的儿童的认知共情;(2)婴儿期母亲不协同的心理相关评论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儿童5时的认知共情;(3)婴儿期母亲陪伴总时间能够显著正向预测5儿童的情绪共情。

  • 标签: 婴儿 将心比心 母亲陪伴总时间 共情 调节作用
  • 简介:“心理理论”是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热点,在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年龄和发展阶段问题上仍存在争议。该研究以3所城市幼儿园中的233名3-6儿童为被试,采用“意外转移”和“欺骗外表”两个错误信念测验任务考察儿童“心理理论”的获得年龄和发展阶段。研究得出如下结论:3之前儿童已理解外表与真实的区别,但还不能理解错误信念。4儿童理解了欺骗外表任务中自己和他人的错误信念,5儿童理解了意外转移任务中的错误信念。4-5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关键年龄,但这会因测验任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儿童的错误信念理解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 标签: 心理理论 错误信念 存在 他人 发展心理学 测验
  • 简介:社会性技能是个体社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文献证明,社会性技能与个体的心理健康、事业与生活的成功有着密切的关系。儿童的社会性技能不良常常意味着成年期的人际关系不良。本研究依据有关文献和国内的一些调查,编制了社会性技能筛查表,探讨了265名3-9儿童部分社会性技能的发展状况,检验并证明了其有效性,并对社会性技能的内容、评价方法和其它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 标签: 社会性 儿童 社会技能 教师评价 幼儿园 父母评价
  • 简介:本研究通过儿童辨认空间图形、将空间图形转译成立体结构的能力的发展,探讨儿童对形体转换关系认知的发展过程。研究对象是4—9儿童。实验材料是4张空间结构不同的三维体图形。要求被试计数出空间图形实际所含的小立方体数,并将构成空间图形的小立方体分别涂成不同的颜色。结果表明儿童对立体空间图形的认知是从二维图形认知通过一定过渡形式转化来的。从年龄阶段看,空间图形认知发展进程,要经过三个不同层次的水平方能达到正确认知。

  • 标签: 空间图形 二维 三维 转换
  • 简介:摘要采用三个典型的随机性认知任务(点分布认知,一维分布认知,二维分布认知)系统考察了7~14儿童随机性认知的发展特点。结果发现,随机性认知的发展随年龄增长而动态变化,7~10表现出上升趋势,而11~14表现出下降趋势。点分布认知的发展在7~11为缓慢上升,至12~14保持稳定。一维分布认知的发展在7~10为缓慢上升,在ll开始迅速下降,至13~14趋于稳定。二维分布认知的发展在7~14始终处于较低水平。10~11是随机性认知发展的重要时期。

  • 标签: 发展 随机性认知 点分布认知 一维分布认知 二维分布认知
  • 简介:母亲的教养行为是家庭影响儿童社会化的主要途径。本研究采用母亲教养行为问卷对408名3-6儿童母亲的日常教养行为的结构进行了考察;并对其中142名母亲施测了儿童消极行为特征问卷,以进一步探讨儿童年龄、性别、消极行为特征与母亲教养行为特点的关系。研究发现:(1)3-6儿童母亲的教养行为包括敏感性、接触与参与、交往指导、认知发展指导、积极情感的表达与消极情感的表达等6个主要成分;(2)儿童的年龄对母亲教养行为的参与程度、促进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表达等方面具有显著影响,儿童性别仅在母亲的敏感性方面具有显著影响;(3)儿童的消极行为特征与母亲教养行为的不同方面具有不同的关系。

  • 标签: 幼儿 母亲教养行为 儿童特征
  • 简介:学前期是儿童多种推理能力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本研究(以64名3儿童为被试,采用Frye和Zelazo等所设计的“二进二出”装置,通过对3儿童的规则因果推理能力进行训练,从而探索儿童规则因果推理的内在机制。在本研究条件下,结果发现:1.年龄与训练的交互效应不显著,各年龄组儿童经过训练后,成绩的提高没有显著差异;2.规则与训练的交互效应显著,竖直规则下,儿童通过训练后提高的成绩不显著,但在交叉规则下前测后测成绩差异极其显著;3.训练效应显著,暴露因果机制,给予及时反馈和阐述规则时附加手势这些信息能促进年幼儿童对高级规则的掌握。

  • 标签: 3~4岁儿童 规则因果推理能力 交互效应 训练效应
  • 简介:3-9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谢军北京青年政治学院一、问题的提出自我控制是个体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是个体行为由不自觉到自觉的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本领域的研究对自我控制能力做...

  • 标签: 儿童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力 性别差异 社会性发展 坚持性 关键期
  • 简介:采用访谈法对119名4~6儿童合作行为认知的发展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幼儿的合作选择认知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其中超过一半的幼儿知道在面对问题时可以与同伴合作解决,而在日常游戏中知道与同伴合作共玩的幼儿更是超过了3/4;(2)幼儿的合作归因主要以结果归因为主,客观条件归因次之;同时,在结果归因中,幼儿主要以个体或活动归因为主,同伴关系和共同利益归因所占比例都相对较少;规则和权威归因在幼儿中仍有一定存在;(3)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合作选择认知和合作归因的水平都不断提高;(4)情境是影响幼儿合作选择认知与合作归因的一个重要因素.

  • 标签: 归因 幼儿 同伴关系 合作行为 高水平 认知发展
  • 简介:<正>无忧子:我是一名刚刚毕业的学生,毕业后回到家乡一个小县城工作,从去年起工作才5个月。我发现一个女同事和我大学的初恋非常相似,于是便刻意开始接近她,渐渐地知道了她的一些事情:她比我大5,有一个4大的男孩,和丈夫已经分居了,但还没有离婚。与此同时我也感觉她并不是我初恋的替代者——我真正爱

  • 标签: 无忧子 女同事 替代者 婚姻问题 李亚鹏 定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