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在中国社会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之后,人们的民生诉求已经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求的范畴,而更多地关注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领域、生态领域的权利保障与实现,并以此为依据,对执政党的执政动机、执政能力做出独立判断,执政党及其领导的政府的整体形象、社会公信力以及建立其上的执政合法性便与民生直接挂起钩来。由于执政资源各要素在执政资源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及所发挥的效能不同,执政资源各要素的开发从来就不可能是平行推进、均衡发展的,而是立足时代特点,围绕执政资源体系中的核心元素,即以民生资源为内核的合法性资源的开发与优化来展开,这就是围绕民生开发执政资源的基本逻辑。现阶段我国民生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而民众的民生需求又是多方面的,这就决定了围绕民生开发执政资源,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层面入手,系统加以推进。

  • 标签: 民生 执政资源 开发
  • 简介:按照圣经中的观点,婚姻是上帝赐予人类的宝贵礼物,因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圣经对如何选择配偶、婚姻中的夫妻应该如何相处、婚姻关系出现问题时应如何处理等,都给出了一些劝告和建议。这对于审视和反思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出现的婚姻方面问题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 标签: 婚姻观 圣经 婚姻关系 社会转型 上帝
  • 简介:尼尔斯·玻尔的语言是他的整个哲学的基础。而且,从1927年以来基本上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尽管他并没有对这个专题进行过专门的阐述,我还是能够从他的许多文章与手稿中找到他对语言问题的阐述。玻尔认为,所有的量子力学实验都必定借助于由日常语言表达的经典物理学概念来描述,这些描述是互补的。经典物理学概念是对日常语言的提炼,它们都是无歧义的。从认识论的观点来看,无歧义的两个必要条件是:我们能明确地在主体和客体之间划出分界线和我们必须遵守二值逻辑的规则。无歧义的描述条件是无法替代的。玻尔的语言与他的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等观点是一致的。

  • 标签: 尼尔斯·玻尔 量子力学 日常语言 无歧义
  • 简介:价值的生成、发展与完善,离不开人们主观因素的制约而具有主体尺度。这种主体尺度侧重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的本性需要,成为价值生成的主体动因;二是取向正确,成为价值发展的主体诉求;三是能动性发挥,成为价值现实化的主体条件。

  • 标签: 价值观 主体尺度
  • 简介:在张载理学思想中,含有丰富的生态伦理,包括“太和”之道、“天人合一”、“乾父坤母”、“民胞物与”等著名命题。张载的生态伦理与社会伦理观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乃至一致性,而这二者又都是以张载的天道论或宇宙论哲学为基础的。以天道论或宇宙论哲学为基础的张载生态伦理,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太和”之道、“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原理;其二,“乾父坤母”、“民胞物与”: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源和准则。张载人与自然和谐对于今天重建人与自然之间的新型关系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 标签: 张载 生态伦理观天道论天人合一 乾父坤母 民胞物与
  • 简介:瓦茨的神秘体验宗教心理受到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和佐佐木指月的深刻影响。瓦茨神秘体验宗教心理的主要特点是,反对西方文化与宗教中的狭隘思维方式,欣赏东方文化与宗教中的整体思维方式,强调现实的神秘体验是个体宗教的来源。瓦茨神秘体验宗教心理的历史贡献在于,在揭露西方文化与宗教心理的狭隘性方面切中时弊,在促进东西方宗教心理的交流与传播方面成效显著。其历史局限表现在,竭力推崇神秘体验必然陷入主观唯心主义的泥坑,对宗教心理的比较研究没有摆脱泛神论的束缚。

  • 标签: 瓦茨 宗教心理学 背景 特点 地位
  • 简介:密尔是19世纪自由主义最坚定的捍卫者,他清醒地认识到,当广大民众获得广泛的政治权利之后,另一种压制力量——“多数人的暴政”——正在隐秘地侵袭个人自由。密尔试图以“自我保护”为原则给个人自由划定一条不受公共权力干涉的边界。伯林面对20世纪人类自己造成的巨大灾难,认为“理性一元论”所形成的“观念的压迫”是其根本原因。他把自由区分为“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以“消极自由’’对抗“观念的压迫”,提醒人们警惕“积极自由”的变异。伯林的自由是在继承、批判和发展密尔自由基础之上形成的。

  • 标签: 密尔 伯林 自由 划界 观念
  • 简介:实在的自然界是统一的自然界,自然遵守确定性的因果律;反映该自然的科学理论,必须是从简单原理出发,以确凿的逻辑建立起的赋予美感的理论。要从简单而最基础的原理出发,演绎出普遍的一般性理论,再将其与实际现象相联系,通过实验进行检证;理论必须建立在物理实在的基础上。

  • 标签: 统一的自然观 客观的建构主义 科学的审美主义
  • 简介:1月16日-17日,中国佛教协会在成都举办的佛教生命研讨会引起了境内外媒体广泛关注。《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11家中央主要媒体,西藏及四省藏区主要媒体,以及中国网、中国西藏网等32家媒体、61名记者与会,对研讨会进行了充分报道。

  • 标签: 中国佛教协会 生命观 媒体 中央电视台 《人民日报》 新华社
  • 简介:时间问题的关键在于:时间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如何,以及它们与人类的理智或心灵有何种关系。以康德为代表的近代哲学家认为,时空的观念依赖于心灵的本性,物质的空间性被隐含地赋予了比时间更基础的地位——因为空间性作为因果范畴的根基保证了逻各斯秩序的确定性与必然性。柏格森则反对这种先验主义时间,在他看来,时间的本性就是绵延,它意味着连续、流动、内在、多样,它与空间、测量、间断、同质等无关。他借由绵延引入了一种流变的哲学,在连续变化而又纯粹融合的时间(即绵延)中,逻各斯的序列荡然无存。这正是柏格森主义与康德的先验主义哲学在时间问题上的根本差异。

  • 标签: 时间 空间 绵延 逻各斯
  • 简介:随着中国儒学传入日本,中国儒者推崇孔子的传统也随之传入日本。但日本江户时代中期的儒学家荻生徂徕却与其他的儒家学者不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孔子。由于徂徕认为自己不是圣人,所以不能凭借私意来判断孔子是否为圣人,只好随众一起姑且称孔子为圣人。孔子将“先王之道”传于后世,所以徂徕认为孔子是“传礼者”或传道者。而徂徕认为自己同孔子一样也是将“先王之道”传于后世即当时的日本,所以徂徕也将自己定位为传道者;加之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政治主张同孔子十分相似,所以徂徕也以日本的孔子自居,即将孔子作为自己的自画像。

  • 标签: 荻生徂徕 孔子观 圣人
  • 简介:“无我”不仅是佛教心理学的核心,也是佛教心理学关于自我本质的独特见解:微细难知的末那识是自我产生的根源;东方式禅定是自我研究的方法;自我是五蕴和合的幻相,无我是假我与真我的统一。佛教心理学以“无我”揭示了自我的真谛,是对西方心理学自我研究范式的一种补充与超越。

  • 标签: 无我 佛教 自我观 末那识 禅定
  • 简介: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如今"相亲时代"的大背景下,80后、90后青年的婚恋悄然发生变化。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和分析,发现"85前"、"85后"和"90后"在恋爱动机、婚姻角色、婚姻自主观、婚姻忠诚、婚恋新特征等方面有显著的差异,并对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行了相应的分析。

  • 标签: 青年 婚恋观 时代变迁
  • 简介:在人的尊严这一研究领域,一方面学者们对康德推崇备至,另一方面许多学者对康德的引证乃至研究都充斥着误解。本文首先简述了学术界关于康德的尊严的两种对立的诠释:一种观点认为,在康德看来,尊严就是内在的价值,它是尊重的基础,每个人都有尊严,所以人人都应该被尊重,因此人的尊严也是人权的基础。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在康德那里,根本没有作为形而上学属性的内在价值概念,人的尊严也不可能是尊重的基础,尊重的义务出自理性的绝对命令;康德的尊严基本上属于传统范式,康德用尊严一词只是表达了一物比另一物高的关系,其中并不包含平等的含义,因此尊严也不可能是人权的基础。本文结合康德的文本,对康德关于尊严和价值、尊严和尊重、尊严和平等这三重关系做了阐释,分析了以上这两种对立诠释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第一,康德所谓人的尊严,首先是指有理性的人是自在目的,而不是工具,这表达了人格高于物品的思想。康德所谓内在价值或绝对价值,不是指一种形而上学的属性,而是指自在目的。如此理解内在价值,则以上两种解释之间的对立就能得以部分消除。第二,康德谈论人的尊严,其重点是强调道德是目的王国由理想变成现实的关键,也就是说,道德让人配享尊严。第三,对康德而言,人的尊严有两个层次:因具有理性而有道德能力从而具有尊严,和履行了道德义务而配享尊严。与此相对应,尊重也有两个层面:自我尊重和相互尊重的义务和因履行了道德义务从而配享尊重。第四,康德的尊严在人有尊严而不同于物这一基本层面上包含平等的含义,但在其重视人因道德而配享尊严这一层面上则是不平等的。比起他谈尊严的文本来,康德的其他文本也许能对当代捍卫人权理论提供更大的支撑。

  • 标签: 康德 尊严 价值 尊重 人权
  • 简介:《周易》明德慎罚的刑罚,止讼、息讼的狱讼,都是周人的政治理性的清晰表达。它说明了周人崇尚德治,以明察为前提去折狱用刑,其目的不是止于威,而是止于义。这种道德与文明使得刑罚与狱讼具有了教化功能,它化消极为积极,化纷争为和谐,化不断应对动态事件为稳定的长治久安。周人长期实践而凝定出的理念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大观念,在悠久的文化发展史中发生着深刻影响。

  • 标签: 明德慎罚 止讼 息讼 政治理性
  • 简介:晚唐李商隐的另类文学被埋没一千多年了。其原因,和宋、明人、清人对李商隐思想的误读及对李商隐诗的偏好有关,也与今人受宋、明人与清人的影响有关。李商隐另类理论的一个重要侧面,就是崇道文学。该文学的文本呈现,主要是《容州经略使元结文集后序》与《重祭外舅司徒公文》等。它们以道家哲学与道教规训及创世神仙系统等为基础,建构了一套独特的文学性质论、文学本体论、文学发生论及文学内容形式论。李商隐的重情说和言志说等与此紧密联系,不属于儒家儒学的文论体系,而是崇道文学的自然延伸。

  • 标签: 文学观 李商隐 崇道 理论家 文学本体论 道家哲学
  • 简介:众所周知,《金刚经》是佛教最核心的经典之一,而“有”和“无”则是佛法中最关键的问题,因此,只言片语难以尽述。不过,古印度有句名言,“尝一滴水可知大海的成味”。因此我想,我们可以从一个细小的话题谈起,或许能够见微知著,窥一斑而得全豹!那么,这个话题是什么呢?就是“佛陀到底有没有说过佛法?”

  • 标签: 《金刚经》 佛陀 “无” “有” 古印度 佛法
  • 简介:在扩充样本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集体主义概念内涵,挖掘“集体”的具体指向,明确“集体”构成.研究一通过40个被试的内隐访谈和质性分析,得到集体主义概念五个方面内容(集体认同、集体优先、联结信念、责任与义务、发生的条件),指出“集体”的具体指向为泛集体和关系集体,集体主义程度与冲突情境有关.研究二通过102份问卷调查和聚类分析,得到三类集体,即关系比较亲密集体(由母亲、亲兄弟/姐妹、配偶、好友构成)、关系一般集体(由认识的人、亲戚、同事、邻居构成)和关系疏远集体(由本地陌生人、国外陌生人构成),并进一步明确了“集体”的具体构成.结论认为:集体主义概念内涵包括集体认同、集体优先、联结信念、责任与义务、发生的条件五个部分;集体主义中的“集体”由泛集体和关系集体构成,其中关系集体又分为关系比较亲密集体和关系一般集体.

  • 标签: 集体主义 内隐观 关系集体 泛集体 聚类分析
  • 简介:中国传统的义利可以分为两大流派:重义轻利的德性主义和义利并重的功利主义,到底哪一种思想更适合现代市场社会,还有待于具体分析。重义轻利论的核心是公利重于私利,义利并重论的本义是无利不成义,一个是注重国家社会的公利,一个是注重利益本身的正当性,二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看待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实际上并无根本的冲突。市场经济不等于利己主义,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多元价值系统中,“正其谊不谋其利”与“正其谊以谋其利”各有其针对性,不可偏废.

  • 标签: 市场经济 传统道德 重义轻利 义利并重
  • 简介:现代服装企业面临着品牌营运之压力,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服装设计师。引领企业走在时尚的前沿,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无论学习或者工作,设计师都应该从主体出发,从实践的角度来解决问题。设计师应根据品牌所面对的市场取向、客户群体。结合自身的审美情趣、艺术风格,从理论的高度选择各种国际流行时尚的元素,灵活运用面料与工艺,最终创作出能够引领时尚、符合市场需求的设计产品。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服装设计师 流行时尚 品牌营运 服装企业 理论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