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1859年11月,达尔文的巨著《物种起源》正式出版,公开发表生物进化理论。这在英国科学界、思想界和宗教界立时引起轩然大波,支持者不乏其人,反对者更众,俨然形成两大对立阵营。1860年生物学家赫胥黎和牛津教区主教威尔伯福斯围绕进化论和创论进行了一场著名的大辩论,史称"牛津

  • 标签: 神创论 生物进化理论 《物种起源》 宗教与科学 威尔伯 基督宗教
  • 简介:6月4日至5日,中国天主教哲学院教师职称评审会议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这次会议是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圣召培育委员会为落实国家宗教事务局关于"宗教院校教师资格认定和职称评审聘任办法(试行)"有关规定的重要举措,对中国天主教修院的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办学水平都将起到重要作用。会议审议通过了15位教师的拟任职称评审工作。圣召培育委员会主任沈斌主教指出:这次会议充分显示了"一会一团"对人才培养的重视,这也是

  • 标签: 评审会议 教师职称 中国天主教 国家宗教事务局 教师资格认定 职称评审
  • 简介:希伯来圣经经卷《但以书》以巴比伦宫廷中的犹太人但以为主人公,讲述了他和其他犹太人在异邦宫廷中经受异族统治者的考验,并最终克服重重困境、得到高升的故事。经卷中的主要人物但以和他的友人,以及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异象中出现的与其他属灵人物等,形象鲜活,个性突出,显示出作者高超的人物塑造技巧。本文从圣经文学研究视角,对经文中的众多人物形象归类研究,并分析出作者塑造人物所采用的艺术手法,从而在更深层次上揭示经文所蕴含的神学、历史、文化内涵,为进一步深入理解经文带来启示。

  • 标签: 《但以理书》 人物形象 静态—动态人物 群体性书写
  • 简介:基督教的神性爱是全无差异的普遍之爱,儒家的人性爱则是亲疏有别的差等之爱,这是学界中具有广泛性的一种看法。然而,对《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以及后儒的文本分析显示:儒家仁爱涵盖天、地、人,既是君子人格和政治伦理之基,也是天地大化、生生不已之源,本质上乃是一种具有普遍性、超越性的爱。在实现之道上则讲究由亲到疏、由近及远、推己及人直至天地万物的次第性之序。然而,这一次第之序既合乎自然人伦,也因合着生生之道的大仁而成为天伦之序。对此,既要看到仁爱具有以爱亲行孝为起点,然后外推的差别性,也要看到仁爱上达天命、下贯万物、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的普遍性。在本质上和践行上,仁爱都带有普遍性和超越性与顺序性和差异性的双重性特征。

  • 标签: 儒家仁爱 基督教神爱 仁爱的普遍性 仁爱的次第性
  • 简介: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的治国政的探索与实践中,邓小平对通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进行治国政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强调经济建设对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二是'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三是'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法制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四是'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做好群众意识形态工作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五是'马克思主义者应该站出来讲话',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才能有力排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障碍。邓小平治国政的基本经验为当前治国政提供了有益借鉴:坚持并发展邓小平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夯实治国政的物质基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治国政的政治方向;完善法律体系建设,建设治国政的法治体系;做好宣传工作,巩固治国政的群众基础;整合多元社会思潮,优化治国政的文化环境。

  • 标签: 邓小平 意识形态建设 治国理政
  • 简介:社会主义实践的一个普遍态势,是历史起点、制度设计、目标愿景三者的连续性统一。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同样遵循了这一普遍性,形成了“破解新难题、建构新秩序、开创新历史”这样一种执政脉络。第一步,立足于“全面深化改革”新起点,提出“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问题倒逼改革”的工作思路,形成“四个伟大构想”的发展共识。第二步,对新秩序的战略构想,涵盖了发展的新常态、秩序的新需求、现代化的新内涵三个层面。第三步,向世界展示了两个行动框架:中国的第五个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前者,要在2020年左右建成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制度框架:后者,要在第三个30年的历史进程中,打造一个新的历史辉煌。

  • 标签: 治国理政 执政脉络 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