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6 个结果
  • 简介:海啸啊请你掀开无常的面纱印度洋洋底地震引起的海啸造成的死亡人数至今日已达到六万,这一突如其来的天灾更让人感受到了世事人生的无常,尚且安稳生存的我等众生为什么还不努力修行呢?

  • 标签: 中国 佛教 教义 修行
  • 简介:乐,男,汉族,1948年4月10日生。浙江乐清市人,自幼读书,1966年毕业于淮南二中高中部。1968—1972年下放农村,1972—1978年上抽至淮南谢三矿工会;1978—1986年淮南二十三中任教,(其间1978—1981安师大中文系学习,1981—1983年毕业于安徽教育学院,大学本科。1985—1987年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进修管理心理学研究生课程);

  • 标签: 简介 安徽教育学院 1948年 研究生课程 管理心理学 心理研究所
  • 简介:斗转星移,云飞山动,宇宙万物是一个无始无终的过程。如果你身处逆境,你不必自叹不幸,苦难只是一个转眼即逝的过程,只要你在努力中期待,在期待中奋争,无路处也会柳暗花明。

  • 标签: 《过程》 中国 当代 杂文 仁文
  • 简介:历代学者关于《论语·颜渊》“片言可以折狱者,由也与”以及“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的注疏存在诸多分歧。结合春秋时期的狱讼实践以及孔子在其他场合的论说可知,“片言可以折狱”系孔子采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赞扬子路断狱之能,大意为可以用三言两语裁决狱讼,解决纠纷;“必也使无讼乎”则意谓让人停止争讼,而非彻底消除狱讼之产生。

  • 标签: 《论语》 听讼 片言 无讼
  • 简介:晨,鸟啼声声经文:"耶和华啊,早晨你必听我的声音……你们要向耶和华唱新歌,全地都要向耶和华歌唱。"(参诗5:3,96:1)"嘀铃铃!嘀铃铃……"窗外,那棵大、树的华盖当中,倏然响起了曼妙的鸟啼!尽管浓黑的帘幕尚未开启,启明星的光晕也霰吞噬,一声声歌唱竟越响越强。它在练音?它在唤友?细听之,竟是一声声的"哈利路亚"。好似一颗硕大的星星,訇然落入茫茫夜海。一圈圈涟漪推展开来,一直到广袤的地平线处。

  • 标签: 哈利路亚 间关 虹霓 主耶稣 撒但 小虫
  • 简介:铁像寺原来占地三十亩,“文革”中被当地村民占去,落实政策后退还其中的十亩。1995年村上又退还了山门左边的十亩地,本打算在这十亩地上修宗喀巴大师殿,但没有资金,直到现在那块砌了红墙的地还没有盖房子。

  • 标签: 宗喀巴 大师 生活 学院 当地 “文革”
  • 简介:一些传道人及信徒认为,讲道要凭圣灵感动,讲道之前,只需要好好祷告.,上了台随圣灵的引导,该怎么讲就怎么讲,而事先写好讲,则有"不属灵"之嫌,因为写讲是人的工作,传道人在台上若看准备好的讲,是靠知识,立功之法,是自己掘池子,是不靠圣灵,这样的讲道对信徒没有造就……这种观点看似很"属灵",实则过于偏颇。其实,预备讲的过程非常重要:

  • 标签: 传道人 信徒 圣灵 祷告
  • 简介:我有一位忘年交的朋友岑师傅,人称“花王”,是一间公园花圃的园艺师,年逾古稀,慈祥和蔼,骑单车上下班,矫健如中年人。除了莳花养草,平时勤练书画,陶冶性情。笔者阳台上姹紫嫣红的花草多是岑老所赠,人与之相交,如沐春风。

  • 标签: 矫健 春风 人称 心灵 书画 朋友
  • 简介:旅游者从南亚归来,瞻仰了喜马拉雅山中的隐士国——不丹王国,深赞那里世外桃源的景色,佛教的昌盛。那里的山中,遍地是古松翠绿,一望无际的枞树林,兰花开满深山幽壑,成群的糊蝶五彩缤纷,空气中花香扑鼻,远山在云雾之间,人们生活在碧水苍翠之中。

  • 标签: 桃源 隐士 喜马拉雅山 南亚 佛教 生活
  • 简介:福海大师,谁也不知道他是什么地方人。清朝光绪初年(1875—1908年),他从福建来到了广东潮州。他衣衫蓝缕,容貌怪异,头发好久都没有剃了,两边黑灰色的鬓毛,棱角分明,整个人显得蓬头垢面。他平时居无定处,只见他经常出没于各寺庙的屋檐下,人们大多都

  • 标签: 福海大师 清朝 生平 圆法大师 佛教
  • 简介:2016年是牙含先生诞生一百周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郑信哲研究员选编整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及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理论研究中心资助的《牙含文集》适时出版。作为毕业于该所的学生,能够负责此文集的编辑出版工作,荣幸至极。

  • 标签: 民族问题研究 牙含章 乌斯藏
  • 简介:从现代圣经观的研究,得知上帝将他的真性实德揭示给所造的子民。希望他们将此启示转告普世众生,使他们都能认识希伯来民族所事奉的上帝。该民族因努力于求知上帝,所以他们对于上帝的认识每年都有进步,到上帝的儿子亲临人世,上帝的真体更加彰明。这种神人交往的经验,写在书上而流传于后世。圣经就是这经验的记录。

  • 标签: 基督教 圣经 灵感 神学观念 思想道德
  • 简介:1920年春,毛泽东在上海为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筹备旅费,向士钊求援。即向沪上工商界名流募捐了一笔巨款相助,表示了对勤工俭学的支持。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毛泽东到重庆谈判,曾与士钊会晤。毛泽东提走为解决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的旅费向士钊求援事,表示感谢,听了非常感动。谈判后期,有一天毛泽东会见,问他:你看怎么样?在手上写了一个'走'字,并小声说道:'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意思是说重庆乃虎穴之地,不可久

  • 标签: 章士钊 三十六计 重庆谈判 可久 沪上 三一
  • 简介:《论语·泰伯》“曾子有疾”两都是关于曾子临终场景的记录,编次的倒置彰显了孔子守死善道教诲的主题。守死、善道是曾子守死心态和修身意志的表征,因而守死得以守护死亡、喜悦全归,善道得以留存礼之不善而“贵乎道”之善。检视身体、踏上9-3途之守死是对死亡的接纳,因而守死指涉修身的外延;人之将死,尚能“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此之善道是对生命的坚持,因而善道指涉修身的内涵。曾子的身体爱欲,是孝和仁的巅峰体验;“言不远身”,“行不远身”,是“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的君子风范和儒家修身哲学革命性、彻底性的表达。

  • 标签: 《论语》 曾子 守死 善道 爱欲 修身
  • 简介:《孟子》论性,唯“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最为难解。考该“性、故、则、利、凿、致”六字尤其是三见之“故”字及孟子的论证理路或修辞,可知该是言性崇本之意并扬性善、顺性说。“故”字初义从“欠、古”二符出,有人为、过去两基本义,后义又衍生出原本、本初义。“则故”之则、故二字各与“惟尧则之”、“夷子二本故也”之则、故用法同,“本、故”字义同而联构的“本故”一词又义同《荀子》“将皆失丧其性故也”之“性故”。刘宝楠以“性”解“故”,杨惊以“本性”释“性故”,又以“本”释“故”,此用法亦见《中论》“丧其故性”及《庄子》“始乎故,长乎性”等。孟子持性善论,其“天下之言性也”强调就本性而言性:言本性则当利本性,就人言之则当顺人之善性而为,“则故—求其故”并称即皆求其原、效其本;“则故一求其故”而循本顺性则若治水之“行其所无事”.反之则是穿凿.

  • 标签: 《孟子》 性故则
  • 简介:【原文】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生而动,动皆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备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错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校订】(1)本章第四句,《韩非子·解老》作“民之生生而动,动皆之死地”,唐傅奕校定《老子》古本亦同此,河上公、王弼两本和其它版本或碑刻都作“人之生,动之死地”,这两种不同的句法,前一种比后一种多四个字,意思较为明显,又与下文“生生之厚”句有联系,今从《韩非子》。但“民”和“人”在字义上是有区别的,“民”是统治者对于被统治者的称呼,“人”是泛指一切人类而言,本章说的是人类生死问题,与国家政治无关,今从诸本把“民”字改作“人”字,似更为合理。

  • 标签: 《韩非子》 河上公 解老 傅奕 生死问题 善摄生
  • 简介:《论语》“色斯举矣”向来难解。前人解此,多由文字训诂而入,就文本说文本,而乏史料以为佐证。今据《史记·孔子世家》及《孔子家语》所记卫灵公与孔子事,并参以理据,对“色斯举矣”予以新解。

  • 标签: 《论语》 色斯举矣 新解
  • 简介:《华严金师子》是华严学的重要著作,是中国唐代高僧法藏大师所著,对中国华严宗的开创和华严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是解读华严学"法界缘起"思想的重要著作,对华严学的形成和奠定至关重要,概括了整部《华严经》的中心思想,提出了华严学的宗旨和指导思想,是研究华严学思想的重要文献著作。本文就《华严金师子》的形成背景、版本与注释、基本大意和社会价值等方向略作考辩,提出一点个人的认识和理解,对研究华严学和修学华严宗提供一点基础文献!

  • 标签: 《金师子章》 法藏 华严学 法界缘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