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4 个结果
  • 简介:今夏赴闽,应著名家具收藏家傅瑞欣先生之邀,前往参观。傅先生收藏甚丰,但我独对四件珍贵佛龛感兴趣。傅先生说,明清家具中佛龛确实不多,因此专门留下来,放在家里欣赏。我曾经见过不少与佛教有关的家具,但是像这种精美的佛龛却是初次见到,很有眼福。

  • 标签: 佛龛 明清 南派 收藏家 家具
  • 简介:一水陆法会的缘起与仪轨水陆因水陆法会而设,水陆法会藉水陆画而宣演。(一)水陆法会的举起水陆法会是佛教追荐亡魂的一种仪式,也称水陆道场,所谓“水陆”,宋僧遵式(963-1032)在《施食正名》上说:“水陆者,所以取诸仙致食于流水,鬼致食于净地之谓也。”

  • 标签: 元明清 水陆法会 水陆画 佛教 道场
  • 简介:禅宗自晚唐、五代兴盛之后,至明清时已入末流,发生了变异。这种变异,可以从禅净融合、向儒学靠拢、重新重视文字、居士禅学兴起几个方面表现出来。正是由于有了这几方面的变异,才使禅宗能够能得以流传下来,繁衍不息。说明中国佛教史上各宗派的流传兴衰,往往与是否具有民族特性直接相关。民族特性愈少的宗派,很快趋于衰落,民族特性愈多的宗派,则能持久地保持下去

  • 标签: 禅宗 佛教 明清之际 明清时期 不立文字 个性解放
  • 简介:道教传入云南,早在东汉末年五斗米道创立之时。张陵创教时所立“二十四治”中,有“蒙秦治”、“稠粳治”分别辖有越嶲郡、犍为郡地盘,而汉时越嶲郡大体相当于今云南西北部及四川西昌等地区,键为郡则大体包括今川南及滇东北地区。五斗米道创立后不久,由于受到中原封建统治者的挟制而陷入了暂时的沉寂。据《三国志·和洽传》言,曹操征服汉中张鲁的五斗米道政权后,“竟徙民弃汉中”;大批的五斗米道徒被迫迁出他们的根据地,使得西南地

  • 标签: 刘渊然 邵以正 二十四治 越嶲郡 道家金石略 犍为郡
  • 简介:乡饮酒礼是我国古代历史悠久的一种礼制。随着儒学的兴起,儒家在其中注入了尊贤敬老的思想。到明清时期,统治者又赋予其宣法、教化和安定社会秩序的功能,使乡饮酒礼从内容到形式出现了许多变化,内容上增加了替朝廷读律普法,告诫民众安分守己等举措,其仪式也更为简化,更适合普遍推广。乡饮酒礼对形成尊贤、敬老、礼让、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大有裨益,为明清统治者所重视和利用。但到了清朝后期,由于财政困难和社会危机加深,乡饮酒礼日益荒废而怠于举行。

  • 标签: 明清时期 乡饮酒礼 敬老 尊贤
  • 简介:明朝开国者朱元璋初期对道教正一派极力推崇,以至后来的统治者竭力效法。明代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套严格完整的道教管理机构,道教大体上分为正一、全真两大派系。

  • 标签: 道教 派系 正一派 茅山 明清时期 统治者
  • 简介:明清时期,苏北地区的集市镇大量兴起,并不断得到发展.这些集市镇在商品流通中显示出各具特色的市场结构.本文主要从其市期、集期特色、集市镇上交易商品的种类特色和集市镇的规模特色三方面分析其结构特色.

  • 标签: 明清时期 苏北地区 集市镇 特色 市场结构 商品流通
  • 简介:五、清朝笪重光弘扬茅山全真道及编撰清《茅山志》清朝茅山道教出现了一位重要的高道,他就是在清代书画、诗词方面颇有成就的人物笪重光。关于笪重光在茅山修道的事迹,清《茅山志》没有专门的传记,现仅从其它资料,可以了解到一些情况。

  • 标签: 茅山 道教 全真道 修道 明清时期 弘扬
  • 简介:就宋元明清四朝而言,儒家思想仍然是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但儒家内部的分里是相当明显的。从学术流派的归属上看,四朝的儒家学派大致可分为:独尊儒术型、儒道互补型、三教合一型、四教会通型。这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学派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以丰富自己的体现。

  • 标签: 宋代 元代 明代 清代 儒家学派 独尊儒术
  • 简介:各个朝代的帝王及其谋臣们为了维护帝王统治,使帝王江山永固、国运长久,都对皇家建筑进行了精心规划和设计,建设了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城市建筑,力图通过完善的都城建设,达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的目的.北京明清皇家建筑,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建筑群,集中传输着中国的哲学、美学及艺术等概念.易学象数作为一种隐喻、借喻、象征的工具和手段,在中国传统建筑特别是皇家建筑的规划设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体现.本文从三极之道、坤元用六、乾元用九、九五至尊、阴阳象数及河洛象数等六个方面,研究了易学象数对中国建筑特别是北京明清皇家建筑产生的影响.

  • 标签: 易学 象数 明清皇家建筑 象征 隐喻
  • 简介:受某种意识形态影响,通行的文学概念抽象地看待"具体",忽略写作过程的复杂性,因此有必要考察这一概念的由来。文学一词自文艺复兴时期以来含义多次变化,其过程显示了社会一文化关系的历史变迁。18世纪以来文学概念演化出现过三种趋势:(1)判别文学性的标准由"学识"转向"趣味"和"感受力";(2)由泛指"出版物"逐渐转向专指"创造性"、"想象性"作品;(3)"民族"、"传统"概念的发展引发了"民族文学"观念。通过考察可以确证:文学概念是一定阶级对普遍社会实践进行特指和控制的形式。以往"马克思主义批评"作出过意义非凡的贡献,但由于没有彻底摆脱旧的文学概念的影响,所以未能在文学领域贯彻马克思的"实践意识"。但决定性的理论突破是人们已认识到文学是社会—历史范畴。与语言相关的新技术的出现改变了语言这一社会物质实践的"生产方式",进而改变着社会关系和文化关系。因此,文学不应受束于某种既定概念,它是一种既恒定持久又不断超越自身旧形式的实践。本文选译自已故的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家文化学者雷蒙德·威廉斯晚期代表作《马克思主义与文学》(牛津大学出版社1977年),是该书第一部分("基本概念")中的一章。威氏创建阐发著名的"文化唯物论"时尤擅作"关键词历史分析"。本文也表现了这一特色。

  • 标签: 文学价值 概念 民族文学 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 文化关系
  • 简介:理想不是空想、幻想,它是心灵思维向上的运动。能为人们描绘一幅美好的精神图景,能唤起人们的强烈的奋斗动机与拼搏潜能,把尚未实现的东西转化为现实。文学理想是人类理想之一翼,体现了人类普遍的真善美的价值追求。设立理想维度,将其作为文学价值系统中居于最高位置和核心地位的构成,是因为理想乃是统帅一切元素,聚合所有奋斗目标的核心价值。文章提出,理想能照亮黑暗角落和前进的路程;理想是一种聚合向上之力,推动人类和文学前行;理想教人追求更高的生命境界、艺术境界。理想为人们提供"道路感"、"方向感"和向上目标。永恒之理想,引导我们飞升。

  • 标签: 理想 理想维度 引领文学 美好
  • 简介:本文从学术史的角度考察了二十世纪以来明清之际“逃禅”现象的研究状况。根据研究进程的发展特点,可以大致分成三个阶段,1900--1949年,为起步与拓荒阶段;1950-1978年,为缓慢进展阶段;1979年至今为深化与展开阶段。在起步与拓荒阶段,由于中华民族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明清之际“逃禅”现象具有了借古喻今的现实意义。以陈垣为代表的历史研究,本身就是在书写历史。在第二阶段,虽然进展缓慢,尚能不绝如缕。在第三阶段,“逃禅”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具有了资料详实、视野开阔、方法多元的特点,在明清佛教乃至中国文化的研究中都占据一席之地。在本部分,笔者从文献、历史和哲学三个层面梳理了一些基础性和代表性研究成果,在必要的情况下,给予了一定的评析,尤其是在哲学和文化研究方面提出了可以继续讨论和研究的议题。明清之际“逃禅”现象,是特殊时期的历史产物,然而却有着超越时空的精神价值,有必要确立其独立的学术意义,希望本文的回顾与展望,能够为学界同仁提供绵薄的帮助。

  • 标签: 二十世纪以来 明清之际 逃禅 遗民僧
  • 简介:民族区域自治是党和国家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法是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关心下,历届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党的民族政策的落实,遵守和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 标签: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法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民族自治地方 民族政策 巩固和发展
  • 简介:文学艺术在今天时代巨变下所遭到的冷遇,应该说是由它的自身特点及其在人类文化中的位置所决定的.文学艺术是最为精致的文化形态,它与欣赏人的关系超越了感官层面而直达抽象的精神呼应,文学语言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是现代城市精神建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更高层次的精神审美现象.城市文化建设中的标志性文学品牌,并不是作家的创作本身,而是帮助作家的创作在城市文化建构中广泛流布,真正沟通文学创作与城市文化之间的中介性的平台,具体地说,是文学期刊和文学批评.

  • 标签: 文学功能 城市精神建设 城市文化建设 文学艺术 人类文化 自身特点
  • 简介:文学能做什么?本文试图通过考察杜威和福柯关于经验的理论对这一问题加以回答。杜威认为,文学提供的是"一个经验",即一种统一的整体经验,这一个经验对读者的经验产生作用,使得读者经验发生转变。福柯则认为文学提供的是一种不寻常的、独特的经验,它能够介入个人或者群体的日常经验中,使他们的主体性形式发生转变。结合杜威和福柯的观点,我们可以说文学引起了作者和读者的经验的改变,从而改变人们的存在方式,因为"存在如经验一样是历史建构起来的"。

  • 标签: 杜威 福柯 经验 一个经验 不寻常的经验
  • 简介:审美是文学的重要特性,但不应把文学的本质只理解为审美本质,文学的本质是系统本质。文学是具有意识形态性的,但不能把文学的意识形态性理解为哲学意义上的理性和思想体系,也不能把文学的意识形态性只归结为审美意识形态。鉴于文学本质的系统性,理应对文学开展多维的、宏观的、辩证的综合研究。

  • 标签: 文学 审美 意识形态
  • 简介:以色列是一个独特的文化群体,持守着其独特的善恶价值观和道德教育传统。这种主要通过"智慧人"和家长传递的传统,同律法和先知的传统一样,对维系和加强以色列的社会生活,增进每个社会成员的人生修养和处事能力,都起到巨大作用。家庭长辈和智者在后来的时代中发扬光大的人生哲学教育,可谓源远

  • 标签: 智慧文学 以色列人 信仰 文学背景 社会生活 个人道德
  • 简介:基督教,英文为Christianity,公元一世纪源于巴勒斯坦,包括天主教、正教、新教及一些小的教派。《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早期的《圣经》包括《圣经旧约》、《圣经后典》和《圣经新约》。1520年后,基督教分为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新教的《圣经》只包括《圣经旧约》和《新约》,天主教《圣经》除此之外,还包括《后典》。《圣经》的前一部分为希伯来文,后一部分为希腊文。及至公元5世纪才有了统一的拉丁文译本。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前后,《圣经》在欧洲逐渐被译成各国文字。

  • 标签: 基督教 《圣经》 西方文学 宗教改革运动 文学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