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1 个结果
  • 简介:一、医学与心理医学心理(medicalpsychology)是研究心理因素与健康的相互关系,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预防、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的科学。

  • 标签: 医学心理学 心理学基础 心理因素
  • 简介:本文从宗教心理学科发展的角度,着重关注了宗教和心理的关系,宗教心理的学科内涵、问题,表达了作者对该学科的体认,研究主体、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并展望了该学科的发展前景。

  • 标签: 宗教心理学 学科内涵 研究主体 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 简介:本文介绍了中国宗教心理产生的西方背景,从中国宗教心理的著作出版、国外著作译介、论文发表、学者队伍、学科重要活动等方面简单梳理了中国宗教心理的发展,指出了中国宗教心理发展中的几个问题,从几个方面对中国的宗教心理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 标签: 宗教心理学 发展现状 展望
  • 简介:本文从背景(动力场)、危机、探索、遭遇、互动、承诺、后果以及未来几个阶段模型出发,介绍了皈依心理与信仰转换在西方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历程,期望这一领域能够得到学界的重视,尤其是为中国宗教心理研究者提供参考。

  • 标签: 皈依 阶段模型 信仰转换
  • 简介:本文评述了冯特及其《民族心理》一书,同时高度评价了陆丽青博士将其翻译为《民族宗教心理纲要》,并且指出这本译著对中国宗教心理的贡献,同时作者也为中国的宗教心理指出发展的必由之路。

  • 标签: 民族宗教心理学纲要 宗教心理学
  • 简介: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到了“更加注重协同创新”,这使我想起了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即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大力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简称为“2011计划”。“2011计划”的核心是协同创新,

  • 标签: 中国心理学 协同创新 国家 世界 高等学校 胡锦涛同志
  • 简介:在进化论思想指导下,冯特从心理角度对宗教的起源、发展、本质等诸问题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宗教起源于由死亡和疾病带来的恐惧;经历了魔鬼崇拜、图腾崇拜、英雄和诸神崇拜以及人性宗教四个发展阶段;宗教在本质上是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的产物,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其发展符合民族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宗教和其他文化现象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他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宗教人类学理论,而且对宗教心理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 标签: 冯特 宗教心理 民族心理
  • 简介:詹姆斯对宗教心理的关注,与其浓厚的家庭宗教背景、青少年时代的心理冲突和晚年激进的经验主义倾向有密切关系。其主要特点是:强调从非理性的角度看待个人的宗教经验;主张按照实用性原则处理信徒的人格差异;力求通过个案比较促进研究方法的多样。其贡献在于:开创了从个体人格差异角度剖析宗教经验的独特之路,开辟了依据心理原理指导信徒日常生活的应用之路,开拓了引领宗教心理研究朝着多样发展的探索之路。其历史局限表现在:忽略了群体宗教意识对个体宗教意识的制约作用,对个体宗教经验特别是神秘经验的解释含混不清,在宗教心理理论构建方面缺乏严密的逻辑体系。

  • 标签: 詹姆斯 宗教心理学 背景 特点 地位
  • 简介:目的:了解社会心理课程的教学效果,探讨影响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和方法。方法:采用自编《课程教学效果调查问卷》对我校历届应用心理专业的21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通过系统课程学习,学生对自我意识、人际沟通、爱情等方面有很大收获,在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与方法中,“开展课堂小组活动”、“多媒体课件内容”、“学生自己课堂上的自由阅读”和“学生当‘老师’教学法”四种途径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结论:系统学习社会心理课程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掌握,有效利用多种途径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 标签: 社会心理学 课堂教学 大学生 心理健康
  • 简介:本文认为佛教的“心学”是人类的无价之宝,对整个人类文化有着巨大的价值,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的陈兵教授的新著《佛教心理》,即是一本对佛教“心学”进行系统梳理与阐释的专著。该书希望能有更多的研究者重视佛教心理,重视东方传统文化中蕴藏着的深邃智慧。

  • 标签: 佛教 心学 佛教心理学 陈兵
  • 简介:积极心理从兴起至今虽然只有十余年,但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积极心理以普通人的幸福为核心,强调人类在关注人的各种问题时更应关注人自身的积极潜力和积极品质.积极心理的研究对象是普通人的心理活动,针对大部分人的心理状况来指导人们如何追求幸福生活,以及给团队和机构带来昌盛;积极心理还致力于使人们能够发挥最佳功能的环境、氛围和过程的研究.

  • 标签: 积极心理学 和谐 学校文化
  • 简介:随着整个社会、各行各业运转速度的加快,拖延问题的严重性以及解决这个问题的紧迫性日益凸显。焦虑,拖延,更焦虑,再拖延,每一种行为的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心理根源。拖延是指在完成一件为了维持生存必须完成的任务中所表现出来的懒惰的,具有自愿、回避和非理性特征的一种行为。从心理视角分析,拖延既是拖延者恐惧失败,追求完美,又是恐惧成功的一种应付恐惧的心理策略;同时拖延也是拖延者避免疏远,避免亲近,使自己处于安全的舒适区的一种维护心理平衡的策略。

  • 标签: 拖延 恐惧 心理平衡
  • 简介:在积极心理的背景下,人格研究取向是更多关注人格中的积极力量和正向特质,即积极人格特质;积极心理视野下的心理健康被称为积极心理健康,它不仅意味着消除或摆脱了各种心理问题,同时还意味着正向力量或积极品质的产生与增加。很多研究已表明积极良好的人格对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影响,那么这种作用具体如何发生,影响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将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 标签: 积极心理学 积极人格 积极心理健康 影响
  • 简介: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批示,贯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提出努力打造一批“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重大”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精神。中国心理界积极行动,共同推动具有中国特色心理智库建设。2013年10月14日,“中国特色心理智库建设”高层论坛会在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召开。论坛会邀请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心理科评审组成员、中国心理会负责人、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负责人、

  • 标签: 中国心理学会 中国特色 论坛会 智库 高层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 简介:本文从宗教心理的起源出发,阐明了宗教心理发展的现状,分析了我国宗教心理问题研究落后的原因及重视和发展我国宗教心理的深远意义。

  • 标签: 宗教 宗教心理学 中国人 无神论
  • 简介:公案是禅宗教育的独特方式之一,在参公案的过程中,参公案者达到“开悟”前的确存在元认知的作用。禅具有最大统一,纯粹直观,无住生念,无我执、法执等特点。而元认知作为认知心理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建立在知见的基础上的,执念有住,不能纯粹直观。本文根据元认知及禅的特点,初步分析元认知在参公案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其有限性。

  • 标签: 公案 元认知 我执 法执
  • 简介:“无我”不仅是佛教心理的核心,也是佛教心理关于自我本质的独特见解:微细难知的末那识是自我产生的根源;东方式禅定是自我研究的方法;自我是五蕴和合的幻相,无我是假我与真我的统一。佛教心理以“无我”揭示了自我的真谛,是对西方心理自我研究范式的一种补充与超越。

  • 标签: 无我 佛教 自我观 末那识 禅定
  • 简介:教育的真谛在于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与享受,构建学生自身丰富多彩的幸福生活,音乐教育更是如此。它以审美体验为核心,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 标签: 积极心理学 音乐教育 真善美
  • 简介:西方心理中的宗教研究有一段有趣的历史,它对理解人类经验中灵性方面的尝试提供了很多经验。过去,心理家在研究宗教的时候往往使用如下三种范式:诠释现象学、实证自然主义、宗教整合。这些范式中的每一个都有很多理论假设,还有首选的一套具有不同优缺点的方法论。强调数量调查方法论的实证自然主义范式是最有影响的,但是对从心理角度理解宗教来说也是最没有帮助的,尤其是在非西方背景下。而与之相对应的,历史调查的范式通常会对在21世纪如何研究宗教心理提供很多有益的观点和实践中的建议。

  • 标签: 宗教心理学 历史 理论 方法
  • 简介:现象学是20世纪西方哲学发展的一大主流思潮。实证主义与现象学是现代西方心理的两大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现象学哲学对人本主义心理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实证主义,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人本主义心理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

  • 标签: 现象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 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