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0 个结果
  • 简介:“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富裕梦,但首要的政治前提是民族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中国梦”既是当代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理想的生动体现,也深刻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辈们不懈奋斗和求索的光荣传统。朱德早期探寻“中国梦”的历程可以分为发端、求索、追寻、筑聚四个阶段,期间他由一位爱国主义者、旧民主主义者逐步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为我们树立了道路探索的生动例证。朱德身上所体现的革命精神,正是我们今天共圆“中国梦”需要汲取的精神力量。

  • 标签: 朱德 “中国梦” 民族独立 富强 社会主义
  • 简介: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结构、功能的研究既关系到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的深入研究,更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高和教育目标的实现。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结构及功能二者的关系,表现形态和内容等的研究与探讨,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一基础的理论问题的研究更加深入。

  • 标签: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结构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层次结构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功能
  • 简介:王明珂探讨匈奴辅助经济与国家组合的内在联系,可视为兼跨人类学与历史学领域研究游牧族群问题之滥觞。论证的逻辑:游牧是匈奴人群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却不能自给自足;匈奴人群对掠夺一类辅助生业,也有很大的依赖;匈奴的国家组织,则主要是由辅助经济决定的。本文意在讨论游牧在匈奴国家组合成立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北亚地区的地理特征,是否对匈奴国家组合的成立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 标签: 匈奴 辅助性经济 国家组合
  • 简介:在汉语谚语中,存在着具有道德教化功能的伦理型谚语,在言语教化中,谚语的教化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谚语教化的独特性在网络时代具有双重,这种双重对我们今天的道德教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谚语 伦理 道德教化 现代价值
  • 简介: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武汉市403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考察了家庭功能在文化适应与心理适应关系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流动儿童在文化适应中处于中等水平,城市文化适应较农村文化适应好。城市文化适应对自尊和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农村文化适应对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在城市文化适应对自尊、生活满意度的正向预测关系中,家庭功能起部分中介作用,在农村文化适应对生活满意度的正向预测关系中,家庭功能起部分中介作用。

  • 标签: 流动儿童 家庭功能 文化适应 心理适应
  • 简介:本研究使用眼动技术及模拟操作任务考察了图示写实对飞机安全须知卡可理解的影响。三组被试分别阅读写实照片、卡通插画、目标实物-t-其余图画的混合呈现等三种不同呈现形式的安全须知示意图,随后完成模拟操作任务。结果显示,混合组较写实组能更好地引导被试注意投放到与安全操作有关的关键区域上;混合组与写实组的模拟操作绩效均优于卡通组。基于上述结果,笔者建议使用“混合呈现方式”的飞机安全须知卡向乘客传递安全信息。

  • 标签: 飞机安全须知 图片写实性 眼动
  • 简介:张明在《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撰文认为,毛泽东的理论与实践中是否含有现代因子,其究竟是否是一位现代主义者,构成了不断拷问现代中国政治思想史的重要命题。现有研究大致可界划为“四大解读模式”,即承认毛泽东现代主义者理论谱系学定位的“肯定契合型”解读模式、从对西方现代价值反拨或超越维度上展开的“另类现代”解读模式、新“左”派基于理论资源与象征情结意义上进行的“扩张式”解读模式,以及从后现代与后结构主义立场出发的“后式”解读模式。

  • 标签: 现代性价值 毛泽东 中国政治思想史 解读模式 吉首大学学报 现代主义
  • 简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与网络文化的双重变奏中其社会动员、社会整合和精神教化等社会功能日益凸显。网络文化的特点决定了隐性渗透与显性灌输协调互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功能强化的核心主题。为此,可以将红色文化创新与社会活动聚力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功能的优化策略,并以调适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的支撑点。

  • 标签: 网络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功能 渗透 红色文化
  • 简介:先进和纯洁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从认识论角度而言,先进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的优势的价值评价,纯洁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否脱离自己本质的事实判断。先进属于"上位"概念,具有优先;纯洁属于"下位"概念,具有服从。先进包含和统领纯洁,纯洁支撑和保障先进。在党的建设中,先进建设是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引领党的纯洁建设;纯洁建设是基本要求和基础工程,支撑党的先进建设,促进党的先进保持和发展。当前,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需要进一步认识党的先进和纯洁的位阶关系和统属关系,以更好地处理党的先进和纯洁建设的关系。

  • 标签: 先进性 纯洁性 逻辑关联 历史互动
  • 简介:邓小平领导党和人民解决了一系列关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前途命运的重大关键问题:高举正确的旗帜。坚定地举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旗帜,确立了毛泽东的领袖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坚持正确的道路。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领导党和国家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作出伟大战略决策。力促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着手实施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制定基本路线。经过长期探索,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创立邓小平理论。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思想阐明了九大相互联系的观点,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 标签: 邓小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
  • 简介:德日进宇宙进化思想是基督信仰与现代科学对话的产物,20世纪中叶得到各界的重视。其中'宇宙基督'(TheCosmicChrist)在其演化论神学和基督教灵修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理解其神学的重要概念。本文对德日进'宇宙基督'的特点和意义、圣经依据及其与教会传统神学的关联进行探讨,指出宇宙基督并非泛神论,它提供了探讨基督论的'自内而外'的模式,它是对传统基督神人二探讨的延续,它指出基督论虽然和救恩论不可分离,但是更要从创造论的角度来理解,同时它也为宗教和科学、基督教和现代社会对话提供了新的语言。

  • 标签: 德日进 宇宙进化 宇宙性基督
  • 简介: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一路高歌猛进,尤其是阿尔法狗围棋(AlphaGo)以4:1的比分击败前世界围棋第一人李世石之后,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发展比较乐观,当然对人工智能的风险也产生巨大的担忧。那么,人工智能将带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未来?人工智能的风险是否存在?风险生成的机制是什么?相互之间的关联度如何?人工智能风险防范的边界在哪里?这些问题亟待不同视角的探讨,哲学在其中有其特有使命。

  • 标签: 人工智能 技术风险 人机边界
  • 简介:作为一部拿了有“科幻界奥斯卡”之称的“雨果奖”的中篇小说,与同样拿了雨果奖的《三体》相比,《北京折叠》更像是一部现实主义悲剧小说。小说主人公的命运在阶级鸿沟和科技发展的洪流中,卑微如蝼蚁,同时,小说对现实社会的种种隐喻也让人心生恐惧。所幸,小说中闪耀着的人性光辉成了救赎这个悲剧的关键。小说里的人物和情节引发读者对主人公的怜悯和对未来世界的恐惧,结尾处的人文关怀又让读者压抑的情感得到了疏解。从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的角度来看,这是一部很有探讨价值的作品。

  • 标签: 《北京折叠》 现实主义 人文关怀 悲剧 净化
  • 简介:《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用于形容“现实的个人”的“现实”,与感性、经验、个体、具体、受时间限定等意义内在相关,或含有“有生命的”“历史的”“单独的”及“肉体的”之意义。主要指一种受生产力、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的性质。受施蒂纳的影响和刺激,马克思恩格斯曾突出强调个体性的现实意义,但同时他们也强烈意识到个体性所具有的现实的有限性,强调阶级甚至仍然坚持“类”的现实意义,在个体性与普遍,经验与本质之间维持一种张力,而绝没有导向仅仅在20世纪初和改革开放初被中国学者大力弘扬的个体性之中寻求现实。另外,虽不是强调的重点,但自然仍然是历史唯物主义现实性观念的重要内涵,而实践活动的创造才是整合、提升实存与本质之统一的最重要的“现实”含义之所在。

  • 标签: 现实的个人 现实性 个体性 自然性 创造性
  • 简介:乡村精英作为村庄中的先进分子,在村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乡村精英在具体的村庄治理实践中究竟具备怎样的角色定位、产生了哪些作用,这一问题可以从乡村治理的个案中寻找答案。本文以湖北省枝江市Z村为例,在梳理乡村精英角色发展的基础上,试图将乡村精英对村庄治理的作用归纳为"三位一体":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三种功能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为村庄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 标签: 乡村精英 角色定位 村庄治理
  • 简介:基于工作要求-资源理论和挑战-阻碍压力二维模型,采用问卷调查法,以225名企业员工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挑战-阻碍压力源与工作投入和工作倦怠的关系,情绪导向应对策略和问题导向应对策略在这一关系中的多重中介作用。结果发现:挑战压力源对工作投入和工作倦怠均有正向的预测作用,阻碍压力源对工作倦怠有正向的预测作用,对工作投入有负向的预测作用;问题导向应对策略在挑战压力源与工作投入和工作倦怠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情绪导向应对策略在阻碍压力源与工作倦怠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 标签: 挑战性压力源 阻碍性压力源.问题导向应对策略 情绪导向应对策略 工作投入 工作倦怠
  • 简介: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国内外对宗教这一概念的心理学研究进展,根据侧重的角度列举了一些比较有代表的概念,将容易与宗教这一概念混淆的精神性和精神信仰进行了区分。并在分析常用的宗教测量工具基础上,总结出了影响宗教的因素,提出了对宗教研究的新方向。

  • 标签: 宗教 宗教性 精神性 心理测量
  • 简介: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批判理论谱系中,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批判具有独特的问题意识、理论气质和批判路径,集中体现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基于生态危机理论展开对现代的'生态学诊断',基于资本逻辑反生态的批判分析展开对现代的'生态学批判'以及基于生态理性展开对现代的'生态学重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批判不仅彰显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现代批判强大的生命力,而且对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的中国道路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现代性批判 资本逻辑
  • 简介:阶级艺术论争,是20世纪前期无产阶级文学阵营和纯文学阵营之间展开的文学论争。20世纪10年代后期,以本间久雄、大杉荣和加藤一夫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文学阵营,明确指出第四阶级的文学才是当下最重要的艺术,由此诞生了早期无产阶级文学的萌芽,但这时的认识局限于对'民众'和'民众艺术'概念的讨论上。进入20年代后,以中野秀人和平林初之辅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认为,无产阶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无产阶级文化是高于资产阶级文化的。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性质对比来看,无产阶级劳动大众的精神和文学精神都比资产阶级高贵,因此无产阶级文学也是优于资产阶级文学的,这就肯定了艺术的阶级。而以菊池宽、久米正雄和芥川龙之介为代表的纯文学主义者,则主张艺术本身所具有的自律,即超阶级,认为若无产阶级艺术从属于无产阶级运动,那么无产阶级艺术也就不可能存在艺术至上主义思想。阶级艺术论争是之后展开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有力前提,也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文学论争的理论源泉之一。

  • 标签: 阶级性 超阶级性 无产阶级文学 纯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