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6 个结果
  • 简介: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九大对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制定了系列顶层政策,并将“生态产品”“生态价值”“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写入国家重要文件中.在此背景下,笔者从基本特征、时代性、生态性等角度对马克主义劳动价值理论进行了深入分析:(1)探讨了马克劳动价值理论的形成与基本特征;(2)研究了新时代下马克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时代发展,包括马克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新时代内容与形式、马克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逻辑支点,并分析了马克劳动价值理论时代发展的实现路径;(3)从新时代生态价值观、生态延伸的主要内容、生态延伸的途径和特点阐述了马克劳动价值理论的生态延伸;(4)从劳动一致性、研究对象一致性、目标一致性等层面分析了马克劳动价值理论与新时代生态思想的内在统一性.研究成果可为新时代下对马克主义劳动价值理论的再认识提供参考.

  • 标签: 劳动价值理论 生态价值 自然资源资产 基本特征 时代特性 生态性
  • 简介:马克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立足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现状,从4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下的具体表现,揭露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积累,工人却越来越贫困的根源。当前,我国存在贫富差距扩大、收入分配不合理、贪污腐败等社会现实矛盾,如何抓住重点、扭转发展困境,必然需要运用马克的异化劳动理论进行分析。异化现象并非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要有私有制的存在,就会有异化现象生长的沃土。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异化问题是关键的制约因素,异化现象既体现在生产过程,也体现于人际关系。

  • 标签: 异化劳动 对象化劳动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简介:当代环境伦理思想启发死亡伦理,弱式人类中心论环境伦理启发弱式生存论死亡伦理。弱式生存论死亡伦理智慧在时间和空间的结合体现命运共同体战略意义的当代实践智慧。当代意义的“弱式生存论死亡伦理思想面向死亡焦虑的破解以生存价值来建构智慧,但并不以生存的物质需求和肉体欲望作为核心生存依托,既会尽可能考虑到人与环境和谐生存(甚至敬畏自然),也会时刻提醒自身身体生理的承载支撑力。当代意义死亡伦理智慧在大自然环境观与大生命命运观的结合中作为挑战死亡的大健康智慧。当代人类生存智慧的思考离不开对环境的智慧思考和对命运的智慧思考,而且环境意义的智慧与命运意义的智慧需要结合死亡思考的生存智慧,这种富有意义的命运智慧思考中需要伦理意义的价值智慧,特别需要生死意义或生死价值的伦理智慧。当代中国广义死亡伦理的战略智慧体现了当代命运意义的生死存亡攸关智慧。就当代意义产业社会而言,死亡伦理智慧也正是环境与命运结合的智慧境界。当代中国产业社会的命运与当代中国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经济社会发展不能以牺牲生存环境为代价,而当代中国环境建设的价值前提就是环境公正的建设,可见环境伦理智慧也与产业社会的存亡命运与共。而且死亡伦理智慧在命运与环境的结合视角中凸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智慧。

  • 标签: 环境 命运 死亡伦理 环境伦理 战略智慧 命运共同体
  • 简介:十九世纪的美国正处于由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型的阶段,面对充斥着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工业社会,亨利·梭罗(HenryDavidThoreau)以超前的眼光预见到了工业社会精神失落的后果,并毅然选择在瓦尔登湖畔度过为期两年的“与禽兽相伴,与飞鸟为邻”的农耕生活.《瓦尔登湖》(Walden)一书便蕴藏着梭罗批判现实社会、回归自然的渴望和探索内心的呼吁.他强烈反对以牺牲自然的方式来发展经济以及用物质享受来代替精神进步的做法,深切地希望像守住瓦尔登湖那样守住人类的精神家园.梭罗呼吁人们勤劳节俭,褪去华丽的装饰,过质朴的生活,找回人类最本真的东西.人类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梭罗认为改变人类心灵深处的价值倾向,可以提升社会风气,最后实现社会整体道德品质的升华,从而使人类自觉地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职责.他呼吁人类减少对欲望的过度关注,将疲于奔命的时间用在思考人类应当如何正确发展,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上,减少一些自己给自己的束缚,让肉体和精神共同回归自由.这种深刻的人性复归的生态思想对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它可以使我们从物质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做大自然的旅居者而不是占有者,放慢脚步去探索内心深处的瓦尔登湖.

  • 标签: 《瓦尔登湖》 生态思想 精神家园 简单生活 人性复归
  • 简介:文章旨在大专院校当中,对广大青年学生开展"中国梦"的宣传教育,通过对大专院校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文章从意义和方法论两个层次,对大专院校开展"中国梦"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行了考察,从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实践出发,希望将"中国梦"的内涵融入大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培养中,最终建立"中国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长效机制。

  • 标签: 中国梦 大专院校 思想政治教育
  • 简介:从生态伦理角度研究《道德经》,其中的“尊道贵德”可作为生态伦理原则,形而上之道作为天地万物的本源,以德的形式内化于它们,从“道”贯到“德”;遵循“道法自然”的规律,即道以自然作为内在的根据和原因,决定了自身的存在与运动而无须借助外在的动力;内蕴“为物之德”,强调作为道德主体的人类必须担负起对非人类生命的生态责任,达到物我和谐统一、物我同化、物我共存的深层次道德境界.实践上构建“辅万物之自然”的生态行动准则,其具体构思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确立“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的行为基准,以自然为固有尺度的“知足”“知止”资源保护观与不偏不倚、一视同仁地泽及万事万物的慈爱思想.在此基础上,诠释老子生态智慧与深层生态学的逻辑一致性,实现老子生态智慧的现代性转化和重塑.在生态平衡持续失衡的当下,挖掘、梳理、诠释《道德经》的生态智慧,可为构建中国生态伦理范式提供一定的参考.

  • 标签: 《道德经》 玄德 为物之德 深层生态学
  • 简介:动物伦理源于生态伦理学。以“生态伦理”或“生态道德”的视角研究人与动物的相互关系,是关于人与动物关系的伦理信念、道德态度和行为规范的理论体系,强调人类要善待动物、尊重动物以及合理地利用动物。司各特·莫马迪(N.ScottMomaday)是美国印第安吉尔瓦人的后裔,是普利策小说奖获得者,他的主要作品如《通向阴雨山的道路》(TheWaytoRainyMountam)、《日诞之地》(HouseMadeofDawn)、《远古的孩子》(TheAndentChild)等主要关注印第安吉尔瓦等民族的历史、宗教信仰、种族认同、生态伦理等问题。其中动物伦理主题是其作品的显著特征之一,如“人与动物互惠共生”、将动物视作“非人类的人”等,这些理念主要通过宗教神学伦理体现在其作品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崇尚动物的图腾、神话与宗教;崇尚动物的狞猎习俗;众生一体的神圣关联等。莫马迪作品中所蕴含的动物伦理观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对现代生态文明构建有一定的启迪和反思,比如树立生态整体主义观,创造一个“自然——人——社会”的动态平衡、和谐共生、互荣互利的审美理想世界等。

  • 标签: 司各特·莫马迪 印第安神话 动物伦理观 众生一律 生态文明 生态整体主义
  • 简介:中国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第十八届年会拟定于2018年8月15–17日在广西南宁召开,此次会议将为与会代表提供一次学术交流、展示创新成果及可转让技术洽谈的极好机会,将对我国农药的创新与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并搭建行业内农药高校、科研单位和生产企业之间对接交流的桥梁,融合共赢,促进我国农药行业的积极发展。

  • 标签: 农药行业 专业委员会 广西南宁 化工学会 年会 中国
  • 简介:我国的环境伦理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后期才得到了稳步的发展.工业革命和经济全球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日益加剧,滋生出-系列环境问题,人类开始觉醒并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于是,环境危机促使环境伦理学把人类的道德关怀延展到整个生态环境.环境伦理学研究的开展,对人类道德的完善和进步、地球文明的繁荣以及重构人与自然新的和谐关系产生有利影响.国内对环境伦理学的研究逐渐步入学术、规范进程,文献产出数量稳步增长,研究的主体从西方主要学者观点分析转向国内实际情况的多元题材的研究,研究中心也在不同阶段有所转移.本文主要针对我国的环境伦理学现有文献进行计量和可视化分析,探讨国内环境伦理学研究的演进历程和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笔者认为,未来我国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应关注规范研究,形成环境伦理学研究范式,强化环境伦理学史研究;开拓新视角,研究对象多样发展;跨领域协作,推进环境伦理学国际研究.

  • 标签: 环境伦理学 CiteSpace软件 科学计量
  • 简介:环境美德伦理学是近年来在环境伦理学理论研究与理论建构过程中逐渐兴起的一个新的理论形态和研究热点,它在摆脱或规避传统环境伦理学理论局限和困境的同时,同样面临着来自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双向质疑和批评.概括起来,这些质疑和批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环境美德在环境保护的实践层面缺乏具体而明确的指导性;其二,环境美德在应对和解决环境问题时存在效力上的局限性;其三,环境美德伦理学具有“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倾向.环境美德伦理学的存在与发展必然要求对这些质疑和批评予以客观全面的分析和积极充分的回应.首先,环境美德伦理学的理论重心和使命在于为环境保护提供伦理依据和道德理由,这是由其性质决定的,为环境保护提供具体而明确的行为指导已经超出其能力范围.其次,环境美德伦理学对于人类环境美德的关注和重视是从根本上抓住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对于应对和解决环境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积极的实践意义.最后,环境美德伦理学从根本上区别于人类中心主义,它是将环境保护纳入人类对自身德性的至善追求之中,而并非将其视为某种利益的实现途径.而且“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的划分方式本身就是西方形而上学的单向度思维方式的产物,是应当被摒弃的.环境美德伦理学突破了这种非此即彼的“中心主义”理论立场,是实现人与自然走向和谐统一的理论表达和尝试,它与所谓的“人类中心主义”无关.

  • 标签: 环境美德伦理学 美德 道德理由 人类中心主义
  • 简介: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当中,以互联网和手机以及电视作为代表的新媒体也层出不穷,并且和报纸、广播以及期刊等形成了当前的媒介形态。在全媒体时代的背景下,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在这种背景下高校也应该将自身的政工作的策略进行调整,从而提升高校学生的全媒体时代意识。文章就以全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政工作策略的调整展开分析,供相关教育部门参考。

  • 标签: 全媒体时代背景 高校思政工作 策略调整
  • 简介:高校的政教育改革在当前面临着诸多的挑战,提高政教育的整体质量,就要注重改革的深化开展,而多元文化对高校政教育改革产生的影响比较大,文章先就高校政教育改革中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及发展机遇加以阐述,然后就多元文化下高校政教育改革措施详细探究。

  • 标签: 思政教育 多元文化 改革
  • 简介:中国对虾“黄海5号”(品种登记号:GS-01-008-2017)是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完成选育。培育单位自2009年开始,利用人工定向交尾技术,每年度大规模、标准构建全(半)同胞家系;以WSSV抗性、生长速度和养殖存活率等作为育种目标性状,利用VIE荧光染料标记家系个体,在混养条件下,开展WSSV感染、生长速度和养殖存活率性状测试试验,记录家系个体的抗WSSV存活时间、收获体重和养殖存活率等信息;性状测试结束后,建立遗传评估模型,利用BLUP方法评估家系和个体的性能差异;制定多性状选择指数选留优秀的家系和个体,参考亲缘关系制定配种方案,生产下一世代家系。

  • 标签: 黄海水产研究所 中国对虾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 WSSV感染 BLUP方法 目标性状
  • 简介:奶业,是关系健康中国、强壮民族不可或缺的产业,也是食品安全领域代表性产业、农业现代标志性产业和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为提振广大群众对国产乳制品信心,进一步提升奶业竞争力,国务院办公厅近期出台了《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

  • 标签: 中国奶业 补钙 国务院办公厅 农业现代化 食品安全 协调发展
  • 简介:文章主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就高校政教学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高校政教学中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策略,以期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 标签: 高校思政教学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切入点分析
  • 简介:要了解"高丽参"一词的由来,首先要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由于缺乏对中国历史的了解,许多人把属于中国古代的东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高句骊(高句丽)、高丽,错误地认为和现代朝鲜半岛生活的民族有关系。实际上,古今这两个民族完全不同。历史上,曾出现过两个名为高丽的政权。一是公元前37年,据《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记载,北夫馀王子邹牟(音译朱蒙)因与部族不和,逃离北夫馀到卒本川,

  • 标签: 王氏高丽 高句丽县 辽东参 朝鲜半岛
  • 简介:2018年5月30日,在中国木材与木制品流通协会七届三次理事会暨第二届板材——全屋定制绿色生态链发展高峰论坛上,20家企业荣膺"中国板材国家品牌"。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造板产量已稳居世界第一位。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7年底我国人造板企业近万家,产能达3亿m3以上,人造板行业的高速发展为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保护天然林工程发挥着巨大作用。

  • 标签: 人造板企业 木制品 中国 板材 木材 品牌
  • 简介:《资本论》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马克从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两方面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性展开了批判,构筑起其生态思想的基本框架。马克认为人与自然存在辩证统一关系,劳动在人与自然关系中起着重要的媒介作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了劳动异化,也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只有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真正和谐。《资本论》蕴含的生态思想对指导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价值。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主义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马克的生态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实践。

  • 标签: 《资本论》 生态思想 当代价值
  • 简介:文章通过对4大洲17个国家的60名外国高层次人才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他们对中国茶及茶文化的了解情况,提出做好中国茶文化的国际传播,要加强国家层面的对外推介和宣传,加大茶叶茶文化类书籍、广告、宣传片的外文传播,充分利用教育渠道推介中国茶文化,大力开发茶叶产品和茶文化旅游。

  • 标签: 中国茶文化 国际 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