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4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比较直接药敏试验与常规药敏试验在临床血液细菌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9年9-2020年9月本院400份血液培养结果为阳性的血液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常规药敏及直接药敏试验。分析试验结果。结果 直接药敏试验较常规药敏试验操作时间及反应时间更短,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临床血液细菌检验中直接药敏试验及常规药敏试验均有较高的准确率,但是直接药敏试验用时更短。

  • 标签: 血液细菌检验 直接药敏试验 常规药敏试验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临床试验是药物研发的一个关键环节,它是了解药物质量、特性、不良反应以及代谢状况的一种重要的研究途径,在临床试验中,必须对药物进行规范的管理,保证临床试验的整个过程都是安全、规范的,然而,因为药物管理的疏忽,导致了很多药品的安全性事件。文章在对临床试验中药物管理流程、药物管理常见问题的基础上,找到了药物管理的重点,并针对药物管理的需要,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建议。

  • 标签: 临床试验 药物管理 药物临床实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细菌药敏试验在指导临床医生合理用药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1年6月未进行药敏试验的200张处方作为对照组,选取2021年7月-2021年12月进行药敏试验的200张处方作为观察组,对比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用药合理性。结果:比较发现,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50%、用药合理性为78.00%,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0%、用药合理性为94.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医生中根据细菌药敏试验来进行用药,药物的合理性更高,较少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值得临床的推广和使用。

  • 标签: 药敏试验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输血是临床治疗中采纳度较高的治疗措施,主要适用于大量失血的患者,通过血液供输的方式来稳定患者的体征状态。由于输血方和供血方之间的体质差异较大,盲目地进行输血很容易引发其他不良症状,目前,主要依赖于配血试验来确定该血液与患者的适配性。配血试验能够在临床中通过科学的方法比对相关指标,对于不良输血反应的出现有较好的预防作用,现阶段已经有较多配血试验在临床中得到推广,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已经备受重视。本文主要阐述院内收治的相关病例,并在病例分析的基础上对配血试验的临床使用价值和意义做出研究,现内容如下。

  • 标签: 配血试验 临床诊治 意义分析
  • 简介:摘要:通过试验结果分析得出以下几点体会。无菌检查试验是确保大输液安全的重要环节,能有效防止细菌感染。无菌检查应该包括外观检查、生长培养试验和内毒素试验,以全面评估输液的无菌性。无菌检查试验的方法应该标准化,操作员应具备正确的技能和严谨的态度。及时记录和报告无菌检查试验结果,对于异常结果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本研究对提高大输液无菌检查的质量和可靠性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大输液 无菌检查试验 细菌感染
  • 简介:摘要:在药物研发的过程中,当药物投入临床使用之前,需要进行临床试验,这是开发的重要环节,只有经过试验才能够保证这种药物是安全的、没有风险性的。药物临床试验的质量管理是遵循《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对药物临床试验中各个环节采取不同措施进行质量控制的过程。药品临床试验全过程质量控制,是确保数据真实、完整、规范的坚实基础。

  • 标签: 药物临床试验 药物 质量控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药物临床试验的质量控制管理。方法:对我院2019.1-2022.12期间进行的10项药物临床试验进行回顾分析,选取其中病患数量为203例,分析试验期间出现的质量问题以及问题发生原因。对问题发生情况予以汇总,并调整质量控制管理方式,采取PDCA循环管理方式,探究管理方式调整后产生的效果。结果:10项药物临床试验中,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知情同意书签署情况、报告完整性、记录符合实际情况发生问题的概率分别为10.00(1/10)、20.00%(2/10)、10.00%(1/10)、30.00%(3/10)。其中涉及患者分别为0.99%(2/203)、2.46%(5/203)、1.48%(3/203)、2.96%(6/203)。在此基础上,管理人员通过PDCA循环管理方式,对患者实行系统性管理,找到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并予以针对性解决。结论:PDCA循环管理方式下,及时发现导致试验项目产生问题的原因,并予以深入分析,从各个环节入手加强监督管理,能提升药物临床试验质量。

  • 标签: 药物临床试验 质量控制管理 PDCA循环管理法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制何首乌提取物的长期毒性。方法:通过制何首乌提取物长期毒性试验评价其长期服用安全性。结果:各剂量组制何首乌提取物给予大鼠灌胃90天,试验期间,各剂量组动物体重、进食量、食物利用率、血液学指标、血液生化指标、脏器重量及脏/体比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大体解剖和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明显与制何首乌提取物有关的异常改变。结论:制何首乌提取物90天喂养对大鼠未见明显毒副作用,长期服用安全无毒。

  • 标签: 制何首乌提取物 长期毒性
  • 简介:摘要  目的:了解本院HIV感染者结核潜伏性感染情况,同时对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s)和两种皮肤试验(PPD和EC)检测方法进行分析比较。 方法:抽取本院符合入选标准的HIV感染者进行常规体格检查,DR胸片检查,采集静脉血,以QFT法进行γ-干扰素释放试验,并进行卡介苗纯蛋白衍生物皮内注射(PPD皮试)和重组结核杆菌融合蛋白皮内注射(EC皮试),对2种皮试方法和QFT法结果分别进行描述性分析和一致性分析。 结果:QFT法检测、PPD皮试(以硬结平均直径≥10mm为阳性评价标准)、EC皮试(以硬结平均直径≥10mm为阳性评价标准)阳性率分别为24.9%、16.1%、16.9%。随着年龄增长, QFT法检测、PPD皮试、EC皮试阳性率均是随着年龄增长先升后降,40~49岁年龄组阳性率最高。以PPD皮试硬结平均直径≥10mm为阳性评价标准时,QFT法和PPD检测方法一致率为81.1%,Kappa值(95%CI)为0.43(0.40,0.46);以ET皮试硬结平均直径≥10mm为阳性评价标准时,QFT法和ET检测方法一致率为85.9%,Kappa值(95%CI)为0.57(0.54,0.60)。随着年龄增长, QFT法和PPD皮试方法结果一致率是先降后升, 40~49岁年龄组(75%)最低, 20~29 岁组最高(86%),Kappa值越来越小,20~、30~、40~年龄组0.5>Kappa值≥0.4,50~59岁年龄组Kappa值<0.4;QFT法和EC皮试方法结果一致率是先降后升, 40~49岁年龄组(81.4%)最低, 50~59 岁组最高(88.2%),均是0.6>Kappa值≥0.5。 结论:QFT法和PPD皮试检测方法20~、30~、40~年龄组一致性较好,50~59岁年龄组一致性均较差;QFT法和EC皮试检测方法各年龄组一致性均较好。其中QFT法和EC皮试检测方法一致性比QFT法和PPD皮试检测方法一致性略好些。对于HIV感染者这一特殊人群,PPD皮试检测方法干扰因素较多。

  • 标签: 结核杆菌 感染 诊断 卡介苗纯蛋白衍生物试验 重组结核杆菌融合蛋白试验 γ-干扰素释放试验 一致性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介绍"以患者为中心细胞治疗研究管理模式",期望对国内医疗机构开展细胞治疗临床试验有所启示。方法通过总结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应对开展细胞治疗研究面临的技术评估、伦理评估风险以及规范实施等挑战的具体策略,探索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多方共同决策的研究管理体系的相关思考与实践经验。结果"以患者为中心的细胞治疗研究管理模式"通过多方共同决策与管理,进行充分技术评估、有效伦理审查以及有组织的科研管理,确保研究结果可靠,不仅能满足患者迫切的临床治疗需求,也促进规范开展创新技术。结论"以患者为中心"的研究管理模式适用于细胞治疗临床试验,值得进一步评价与应用。

  • 标签: 细胞治疗 以患者为中心的试验 共同决策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