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已广泛用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诊疗,特别对NSCLC疗效预测具有重要价值。PET/CT可以动态观察肿瘤组织的代谢,根据治疗前后肿瘤组织对^18F-FDG的摄取变化,通过可视或定量分析,在临床或亚临床水平达到早期预测NSCLC治疗疗效的目的。现将PET/CT应用于评价NSCLC疗效的文献作一综述。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18F-脱氧葡萄糖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高风险胃间质瘤的术前预测系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8年在西京医院行内镜或外科切除治疗的275例直径≤5 cm的胃间质瘤患者资料,经多因素分析找出高风险胃间质瘤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根据其回归系数对独立危险因素进行赋分,建立术前预测分。以评分系统为检验变量,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结果肿瘤直径>1.75 cm(OR=6.474,95%CI:2.335~17.948)、肿瘤不规则形态(OR=3.548,95%CI:1.745~7.216)和溃疡(OR=2.412,95%CI:1.154~5.041)是预测直径≤5 cm高风险胃间质瘤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评分系统设置:溃疡为1分,不规则形态为2分,肿瘤直径>1.75 cm为3分。评分系统的AUC值为0.781,最佳截断值为4;将评分0~3分定义为低危组,4~6分定义为高危组,低危组的高风险胃间质瘤发生率为13.3%(26/196),高危组的高风险胃间质瘤发生率为48.1%(38/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266,P<0.001)。结论对于≤5 cm的胃间质瘤,肿瘤直径>1.75 cm、肿瘤呈不规则形态和溃疡,这3个因素构建的术前评分系统具有较好的高风险个体预测能力。

  • 标签: 危险因素 预测 胃间质瘤 高风险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脑卒中后抑郁(PSD)风险预测模型。方法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INAHL、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建库至2022年6月1日收录的PSD风险预测模型相关文献,采用预测模型构建研究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价清单(CHARMS)对纳入文献中的模型进行质量评价,并对纳入模型中具有共性的预测因子的预测价值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包含11个PSD风险预测模型,所有模型的建模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为0.726~0.854,其中7个模型的AUC≥0.8,预测效能较高,但仍存在偏倚风险,主要原因包括未报告缺失数据的处理、模型效果评价不完整以及未对模型进行内外部验证。Meta分析结果显示抑郁或其他精神疾病病史(OR=6.73,95%CI:3.87~11.73)、艾森克人格问卷(EPO)评分(OR=1.13,95%CI:1.03~1.23)、高血压(OR=0.47,95%CI:0.30~0.74)、Barthel指数(OR=0.98,95%CI:0.98~0.99)均是PSD的有效预测因子。结论PSD风险预测模型整体预测性能良好,但也仍存在一定的偏倚风险,未来应对建模方法进行改进;PSD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可重点关注抑郁或其他精神疾病病史、EPQ评分、高血压、Barthel指数等预测因子。

  • 标签: 脑卒中后抑郁 风险预测模型 系统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ICU早期输血预测系统在ICU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于我院2022年1月-2023年1月的92名ICU患者作为本次探究的主要对象。将其平均分到观察组和参照组每组46名患者。观察组患者采用ICU早期输血预测系统,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比患者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ICU滞留时间、ICU交接时间低于参照组,输血成功率高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ICU早期输血预测系统能够提高ICU患者的输血质量,缩短急救时间,提高护理管理质量,值得在ICU管理中推广使用。

  • 标签: ICU早期输血预测评分系统 ICU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非计划重返ICU风险预测模型的预测价值。方法系统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知网等中英文数据库,收集有关非计划重返ICU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月1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及资料提取,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同时评价不同模型的准确度。结果最终纳入15篇文献,非计划重返ICU比例为2.54%~13.13%,各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660~0.858。15篇纳入文献中,只有5个预测模型进行了外部验证,大多数模型在建模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偏倚风险,但整体适用性表现良好。结论多数非计划重返ICU预测模型存在一定的方法学和统计分析的缺陷,医护人员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应谨慎解释其预测效果,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模型的外部验证。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 非计划重返ICU 预测模型 系统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改良产后出血预测分法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50例孕产妇纳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随分均分为对照组(n=125)和研究组(n=125)。对照组采用常规产后出血预测分法进行评估结合产科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改良产后出血预测分法对产妇的个体情况进行评估,针对中高危产妇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观察比较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以及产后出血率。结果:研究组产后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研究组产妇在产后2h、12h、24h的出血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改良产后出血预测分法,可对产妇做出精准评估,结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明显降低中高危产妇产后出血情况,具有临床采纳推广价值。

  • 标签: 阴道分娩 产后出血 针对性护理 宫缩强度
  • 简介:嘉祥县自开展计划免疫以来,已连续20余年无白喉疫情。为了解该县健康人群白喉免疫水平,客观评价免疫预防效果,预测流行趋势,为消除白喉提供科学依据,2005年9月我们对该县438名健康人进行了白喉免疫水平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免疫水平监测 健康人群 白喉 测评 免疫预防效果 预测流行趋势
  • 简介:摘要为了提高我国临床医学考试医师临床思维能力测评水平,创建一种适用于我国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相对客观化、结构化的考试形式,自2017年开始,国家医学考试中心组织15名医学教育学专家和3名心理测量学专家开展研究,于2018年提出了医师临床思维能力测评(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assessment,CTA)指标,构建了CTA框架,开发了CTA系统,并在2018年和2019年的临床执业医师资格分阶段考试实证研究考试中使用和完善。本文介绍CTA框架和系统,以使院校和考生了解CTA,推动CTA系统应用,提高我国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中临床思维能力测评水平。

  • 标签: 医师资格考试 考试方式 临床思维能力测评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ICU获得性衰弱预测模型,为临床工作者选择合适的预测模型提供客观依据,为今后模型的更新及新模型的开发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六大国内外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10月15日,语种限定中英文。2名研究者依次进行独立的筛选文献、提取资料、纳入文献质量评价,再采用PROBAST工具对纳入文献中的模型进行质量评价。结果共纳入8篇高质量文献。5项模型ROC曲线下面积均≥0.7。模型偏倚风险评价结果显示,仅Witteveen的模型被评为低偏倚,其余7项模型存在较高的偏倚风险,但所有模型适用性好。结论ICU获得性衰弱预测模型的预测性能较好,但在开发、报道方面存在一定的偏倚。今后应规范报道模型开发验证的全过程,以减少方法学偏倚,为临床实践提供高质量证据。未来研究应侧重于模型的外部验证和模型更新,不断改进模型预测性能,为临床提供实际可用的模型。

  • 标签: ICU获得性衰弱 预测模型 系统评价 危险因素
  • 简介:现代主流观点认为压疮是压力、剪切力和摩擦力三者与机体多种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研究表明人血白蛋白≤35g/L、〉35g/L的病人压疮发生率分别为21.4%、7.7%。据文献报道:麻醉和手术中的特殊体位及术后疼痛等原因,病人处于被动体位,局部受压6h以上就可能发生压疮。术后3d内是压疮预防的重要时期。老年病人与压疮有关的死亡率达22%~31%。

  • 标签: 压疮预防 评估报告 高危预测 设计 人血白蛋白 术后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式产后出血预测分表的构建以及临床实践运用。方法:以我院2019年1月-2020年6月接诊的1623例产妇为研究对象,组间研究小组,通过文献查阅和专家咨询,基于1984版评分标准基础上增加19项完成改良式产后出血预测分表,基于产后出血情况评价改良式产后出血预测分表的准确性和应用价值。结果:本组1623例产妇产后出血率为8.32%;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妊娠合并症、孕次、产次、孕周、分娩方式、多胎妊娠、新生儿体质量、产妇精神状态、总产程

  • 标签: 改良式 产后出血预测评分表 构建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儿童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风险预测模型,为选择合适的预测模型提供客观依据,为模型的更新及新模型的构建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Wiley Online Library、Scopus、ProQuest、万方、中国知网、维普网,搜集关于儿童VTE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月13日。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采用预测模型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工具(PROBAST)工具对纳入研究进行评价。结果最终纳入共纳入11篇文献,共11个儿童VTE风险预测模型,其中6篇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3篇为回顾性队列研究,2篇为前瞻性队列研究。10篇文献报告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进行内部验证,1篇研究进行了外部验证,预测性能指标AUC为0.670~0.945,10篇均>0.7,预测效能较好。预测模型中包含较多的预测因子为中心静脉导管、年龄、感染、肿瘤和手术。10篇存在较高的偏倚风险,但所有模型适用性较好。结论儿童VTE风险预测模型的预测性能较好,但存在一定的偏倚。未来应规范报道模型构建验证的全过程,以减少方法学偏倚,应侧重于模型的外部验证和模型更新,不断改进模型预测性能,为临床提供实际可用的模型。

  • 标签: 儿童 静脉血栓栓塞症 预测模型 系统评价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2019,COVID-19)已成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现有医疗资源造成重大负担。COVID-19以轻型、普通型多见,重型-危重型所占比例虽然较少,但病死率明显升高,所需医疗资源也往往更多。多种基于其他疾病及COVID-19的评分被用于COVID-19不良预后风险的评估,其中包含社区性肺炎、病毒性肺炎、脓毒症早期识别等常用评分。但上述评分普遍存在通用性、适用性不明,高偏倚等风险。本文将对现有COVID-19评分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为临床不良预后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射频消融术(RFA)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术前预测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9月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RFA治疗的168例HCC患者资料,应用X-tile软件确定术前循环肿瘤细胞(CTC)最佳的截断值并进行分组,分析术前不同CTC值与各临床因素之间的关系。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RFA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按每项独立危险因素赋值为1分组成预测分,分为低危组(0~2分)、中危组(3分)及高危组(4~5分),并运用Kaplan-Meier法绘制累积复发曲线,统计各组累积复发率。结果168例患者中男性151例,女性17例,年龄(58.33±9.53)岁。在CTC的检测中,131例肝癌患者CTC≥1个/3.2 ml(77.98%),范围为0~20个/3.2ml。X-tile软件确定HCC患者术前CTC临界值为2个/3.2ml,故CTC≤2个/3.2ml为阴性组(93例),CTC>2个/3.2ml为阳性组(75例)。分析术前CTC与各术前临床参数的关系,发现CTC与肿瘤结节数目、肿瘤最大径及甲胎蛋白(AFP)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CTC阳性[HR(95%CI):1.990(1.332~2.974)]、AFP>20 ng/ml[HR(95%CI):1.659(1.111~2.477)]、异常凝血酶原(PIVKA-II)>40 mAU/ml[HR(95%CI):1.580(1.022~2.443)]、肿瘤结节数目≥2个[HR(95%CI):1.568(1.057~2.326)]、肿瘤最大径>30 mm[HR(95%CI):1.544(1.007~2.369)]均是HCC患者RFA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三组患者6个月、12个月、18个月的累积复发率低危组为14.9%、35.6%、56.4%,中危组为38.9%、70.5%、85.0%,高危组为64.5%、84.5%、100%,三者患者累积复发曲线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CTC阳性、AFP>20 ng/ml、PIVKA-II>40 mAU/ml、肿瘤结节数目≥2个、肿瘤最大径>30 mm是HCC患者RFA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此构建的术前预测分,对指导临床实践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癌,肝细胞 射频消融术 循环肿瘤细胞 预测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分析、评价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患者的出血风险预测模型,以期为护理实践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Wiley Online Library、CINAHL、Scopus、ProQuest、Clinicalkey、万方、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中关于VTE患者出血风险的预测模型,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年8月19日。2名研究员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相关文献10篇,4项为回顾性研究,6项为前瞻性研究。1个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值>0.7,4个模型的C指数>0.7。预测模型中包含较多的相关因素,包括出血史、年龄、贫血、肿瘤、抗血小板治疗、性别、肾功能不全等。在偏倚风险和适用性评价中,10项研究的适用性较好,但存在一定的偏倚,主要原因为应变量事件数不足、连续变量转化为二分类变量、未报告缺失数据。结论VTE患者出血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仍处于发展阶段,未来可开发各方面性能优良、偏倚风险低的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外部验证。

  • 标签: 静脉血栓栓塞症 出血 风险预测模型 系统评价
  • 简介:摘要随着医院诊疗模式的变革,以系统疾病为中心的多学科融合模式将成为未来疾病诊疗的一种重要模式。围术期的血糖管理急需打破单一或松散的协作医疗模式,需要外科、内分泌科、营养科等多学科的融合管理模式。该文根据国内外相关指南和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围术期血糖管理团队的建立和围术期血糖监测方案(包括血糖监测方法、血糖控制目标、血糖监测频率),同时简要介绍了新兴血糖监测技术和监测指标在围术期血糖监测中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围术期血糖监测目前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围术期血糖监测提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高血糖症 多学科 围术期 血糖监测 评价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炎评价(operative link on gastritis assessment,OLGA)系统及基于肠化的胃炎评价(operative link on gastritis assessment based on intestinal metaplasia,OLGIM)系统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发生癌变的风险预测价值,以及可能的其他胃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8年11月在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经内镜结合病理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或肠化的643例患者资料。标准胃镜检查评估有无萎缩及其范围,病理证实并评估萎缩、肠化严重程度,以及有无上皮内瘤变。采用OLGA及OLGIM系统进行萎缩和肠化分期,比较OLGA和OLGIM低分级与高分级患者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检出率。结果OLGA高分级患者HGIN检出率(13.89%,10/72)显著高于低分级患者(3.85%,22/571, χ2=13.618,P<0.001);OLGIM高分级患者HGIN检出率(13.41%,11/82)显著高于低分级患者(3.74%,21/561, χ2=14.150,P<0.001);OLGA与OLGIM均为高分级患者,HGIN检出率进一步升高[21.21%(7/33)比4.10%(25/610), χ2=19.389,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OLGA、OLGIM高分级患者发生HGIN的危险度是低分级患者的2.640倍(95%CI:1.083~6.439,P=0.033)及2.747倍(95%CI:1.156~6.528,P=0.022),OLGA与OLGIM均为高分级患者,比值比为6.300(95%CI:2.497~15.897,P<0.001)。结论OLGA与OLGIM系统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好的癌变风险预测价值,是患者进行胃镜精查和制定随访策略的重要参考依据。

  • 标签: 胃炎,萎缩性 化生 癌变风险评估 胃炎评价 基于肠化的胃炎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产后出血预测分及防治机制在预防阴道分娩产后出血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7月1日—2014年12月31日在本院住院经阴道分娩的产妇1261例(研究组),按产后出血预测分不同分为低危组(0-3分)、中危组(4-7分)与高危组(≥8分)各649例、484例及128例;对其进行分级管理与产后出血的分级防治。同时选取2014年1月1日—2014年06月30在本院住院经阴道分娩的产妇1011例(对照组),按产后出血预测分不同分为低危组(0-3分)、中危组(4-7分)与高危组(≥8分)各326例、304例及81例;对各组进行常规产后出血防治。比较两组产后出血发生率、产后出血预测分与产后出血相关性。结果1、对照组产后24小时出血量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p<0.05),预测分与各阶段出血量呈正相关;研究组产后24小时出血量中危组及高危组高于低危组(p<0.05)、中危组与高危组比较无差异(p>0.05)。2、产后24小时出血低危组(对照组与研究组之间比较无差异(p>0.05)),中危组与高危组(对照组与研究组之间比较有差异(p<0.05),对照组高于研究组)。3、产后出血发生率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低危、中危、高危组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低危、中危、高危组,相互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产后出血预测预测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发生具有可靠性,按产后出血预测分进行分级管理、能有效减少产后出血量及降低产后出血率的发生。

  • 标签: 产后出血预测评分 阴道分娩 产后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缬沙坦的长效降压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010年7月至2012年6月我科及住院收治的216例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男性118例,女性98例,平均年龄(51±11)岁服用安慰剂2周后及服用缬沙坦胶囊80mg8周,分别于早晨800来医院佩带24h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连续30h动态血压测定,计算谷/峰比值(T/P)及每小时平均血压,同时在服缬沙坦80mg的第2.4.8周诊所测坐位血压。药物安全性主要观察血钾及血尿酸。结果216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服药后通过诊所测坐位血压评价,降压总有效率为67.7%;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按全部患者计算或有效病例计算,T/P比值结果相近。全组计算收缩压(SBP)与舒张压(DBP)的T/P比值分别为0.81和0.80.服缬沙坦胶囊与服安慰剂后第25-30h动态血压监测发现,血压分别为(134.2±12.1)/(89.2±9.1)mmHg(1mmHg=0.133kpa)及(142.2±12.1)/(92.2±7.2)mmHg(P<0.01)。对24h动态血压最大降压幅度≥20/10mmHg的66例有反应者,分析其最大降压时间,93%在8-19h。其中14-17h为最高峰。服药后血尿酸轻度升高者36例(16.7%)。结论缬沙坦能够在24h很好的控制血压。若患者偶尔延后服药时间,它至少能在服药后的25-30h之间稳定降压。达峰时间延迟到14-17h,可能与其降低左室肥厚有关。

  • 标签: 抗高血压药 缬沙坦 血压监测仪 左室肥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