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DNA是一种含有遗传信息的重要生物分子。现代铀矿开采、放射医疗以及核电站等行业环境中存在电离辐射,人体防护不当会引起多种类型的DNA损伤,导致基因组拼接不稳定,引发与癌症和衰老等相关的多种生物学疾病。DNA辐射损伤检测技术的发展有助于研究人员对生物辐射损伤的程度进行评估,对核辐射患者进行疾病诊断和治疗。综述了国内外DNA辐射损伤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阐述了相关检测方法的原理、功能及优缺点,并对其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 标签: 辐射,电离 DNA损伤 检测方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 要】近年来,随着临床核医学在医学界领域的逐渐发展与应用,为疾病诊断及治疗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可以帮助患者实现机体健康发展。但相关研究表示,核医学发展与应用的同时仍然存在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比如放射性物质的扩散、废物处理以及污染等。因此,为更好的降低核医学辐射产生的危害,临床应将核医学辐射防护作为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主要是对核医学辐射防护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今后的防护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核医学 辐射防护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治疗方式的多样化,医源性辐射也变得越来越被大众所关心,医源性辐射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影像学检查,随着检查次数的增多,辐射量的积累也变得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是放射治疗。目前对于辐射的危害调查研究已经比较深入,现对目前辐射的危害以及辐射防护措施进行讨论。

  • 标签: 辐射防护 防护措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辐射旁效应是指受辐射的细胞产生信号,并诱导未受辐照的细胞产生反应,即受辐射和未受辐射细胞之间的通讯以及这两种细胞内的信号转导效应。辐射对肿瘤细胞造成杀伤作用的同时,也会产生辐射旁效应给邻近的正常组织带来潜在危险。研究发现,电离辐射可直接改变miRNAs表达,并影响未受辐射的邻近组织中基因的表达,因此,miRNAs可能是受辐射细胞和未受辐射细胞之间信号通路调节的重要物质。本文就miRNAs在辐射旁效应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标签: miRNAs 辐射旁效应 外泌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核医学科护理人员手部的风险及应对措施。方法:随机选取该院核医学科中任职的护士30 名为研究对象,总结本组护士日常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并经综合分析后,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有效增强其自我防护意识,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风险。结果:本组30 名护士身体手部受辐射剂量的平均值为(3.769±0.662)mSv,年照射剂量的平均值为(50.84±0.61)mSv,都处于安全要求的范围之中。30 名护士中无1 名在工作期间发生风险事件。结论:通过分析核医学科护士的特点,制定出完善的规章制度,同时严格按照相关的要求完成各项操作,可在较大程度上减少辐射剂量,降低职业风险事件发生率,确保护士人身健康。

  • 标签: 核医学科 应对措施 护理人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型特异性辐射剂量(SSDE)在儿童头部CT辐射剂量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9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GE Discovery CT750HD 64排机器上行头部CT平扫的252例儿童患者的图像资料,记录其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通过自主开发的软件测量头部中间扫描层面的头围、面积及CT值,利用美国医学物理学会(AAPM)293和220报告计算水等效直径(WED)、体型转换系数(f293和f220)和吸收剂量(SSDE293和SSDE220)数值。根据头围大小按照四分法分成3组(<47.8、47.8~52.7、> 52.7 cm),按照年龄分为4组(0~2、3~6、7~10和11~14岁)。比较不同组患者f220和f293、SSDE220和SSDE293、SSDE293和CTDIvol的差异性,并分析头围与f293、SSDE293的相关性。结果f220比f293高估11.11%(t=252.61,P<0.05),SSDE220较SSDE293高估10.31%(t=228.21,P<0.05),SSDE293较CTDIvol低估了9.60%(t=-31.34,P<0.05)。按头围分组时,所有组的SSDE220较SSDE293分别高估了8.41%、10.37%、11.57%(t=73.73、438.58、275.52,P<0.05);SSDE293较CTDIvol分别低估了1.30%、9.79%、14.61%(t=-1.91、-60.95、-47.64,P<0.05)。按年龄分组时,所有组的SSDE220较SSDE293分别高估了8.45%、10.00%、10.57%、11.36%(t=63.58、232.29、247.84、302.95,P<0.05);SSDE293较CTDIvol分别低估了1.49%、8.27%、10.63%、13.78%(t=-1.83、-28.27、-37.30、-49.80,P<0.05)。头围与f293、SSDE293具有较高的相关性(r2=0.88、0.76,P<0.05)。结论在儿童头部行CT扫描中,AAPM 293报告能更准确地评估其所受辐射剂量,CTDIvol会高估实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AAPM 220报告相较AAPM 293报告会明显高估辐射剂量,并且头围与f293、SSDE293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利用头围能够准确估算SSDE,精确地评估儿童头部CT扫描时所接受的辐射剂量。

  • 标签: 体型特异性辐射剂量 儿童 头部 计算机体层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青少年学生的核与辐射科普需求,为做好精准科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于2020年12月在京津冀地区抽取了1所小学、5所中学和2所大学,并通过教师发放问卷,采用便利抽样方法在朋友圈等发放问卷扩大调查范围,调查对象共计1 345名。利用SPSS软件对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对核与辐射科普了解及关注情况以及对核与辐射科普需求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调研共收回有效问卷1 120份。学生群体中,52.4%对辐射认知主要停留在概念层面;52.2%偶尔关注核与辐射科普;关注目的为生活参考和兴趣爱好的占比分别为65.3%和41.3%;希望获取的科普知识方面,辐射防护和来源及影响的关注度较高,分别为72.6%和68.3%;图解及短视频是学生群体比较喜爱的科普形式,分别为45.7%和44.3%。不同性别学生对辐射认知、科普关注程度、关注目的及辐射防护的科普内容需求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017、26.859、56.237、17.305,P<0.05)。结论核与辐射科普应遵循需求规律,精准定位青少年学生的需求特点,并结合不同性别公众特点,以生活性、趣味性为切入点,重点选取防护及救治类和损伤效应及危害类知识,以提高公众关注程度,提升全民核科学素养,营造良好核安全文化氛围。

  • 标签: 核与辐射 青少年学生 科普需求 性别差异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确保落实先天性监测工作,减少出生缺陷的漏报,提高出生缺陷监测的质量,并探索有效和准确的管理方法。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09年1月,和2019年1月~2020年1月两个阶段当地医院的原始数据,按照当地妇幼保健院制定的统一质量控制要求,在辖区内与监视医院有关部门按原管理标准进行监督操作,并采用新的管理方法进行监督操作,比较工作前后的出生缺陷漏报率。结果:出生缺陷漏报率从最初的14.3%下降到0%。结论:根据当前的质量控制要求,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管理措施来有效减少出生缺陷漏报情况的发生。

  • 标签: 出生缺陷 管理 监测质量
  • 简介:【摘 要】目的:为了探究消毒监测技术对口腔医疗器械消毒效果的影响。方法:本文应用了采样检测的方式,依据相关医疗卫生消毒标准和规范,对某院口腔科室的室内空气环境质量、医护人员手部、物体表面、使用中消毒剂、紫外线消毒灯以及蒸汽压力灭菌锅等方面进行了消毒监测,并现场采样对消毒效果分析评价。结果:通过采样调查以及实验检测后,口腔科室内环境空气、医护人员手、物体表面、使用中消毒剂、紫外线消毒灯、口腔器械以及压力蒸汽灭菌锅的监测结果的合格率分别为58.3%、94.0%、97.5%、100.0%、90.0%、98.0%、94.7%。结论:由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其中环境空气、紫外线消毒灯以及医护人员手部的消毒效果并不是很高,合格率相对较低,需要口腔科室进一步加强消毒工作。

  • 标签: 口腔诊疗器械 消毒 监测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电离辐射对小鼠耳蜗带状突触损伤情况,并探讨α-硫辛酸(LA)对其的保护作用。方法随机区组法将小鼠分为健康对照组、照射3 d组、照射3 d+LA组、照射14 d组和照射14 d+LA组,每组10只。各照射组使用辐照仪进行16 Gy X射线照射;照射+LA组,照射后给予LA每日1次;健康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所有小鼠在照射和处死前行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免疫荧光标记蛋白ctBP2,观察带状突触数量变化。Western blot对蛋白otoferlin、AP-2表达水平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照射组ABR阈值显著增高(P<0.05),且照射14 d组最高(P<0.05);照射+LA组阈值则明显降低(P<0.05);照射3 d组和照射14 d组,12、24 kHz分别与8 kHz阈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2与8 kHz阈移比较显著增高(t=-2.38、-5.48, P<0.05)。各组带状突触数量,照射组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且照射14 d组最少(P<0.05);照射+LA组则明显增多(P<0.05)。AP-2和otoferlin蛋白水平,照射组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且照射后14 d组更低(P<0.05);照射+LA组则明显升高(P<0.05)。结论LA对耳蜗内毛细胞带状突触的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标签: α-硫辛酸 电离辐射 带状突触 耳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