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前,镇静镇痛是重症神经系统病症患者治疗的关键阶段,对于完善病患预后具备非常重要的意义。文中就近几年重症神经系统病症患者常见镇静镇痛的评定、治疗对策及应用开展具体描述,以求医护人员可以良好的掌握镇静镇痛的医治现况,为开展高效的镇静镇痛计划方案提供借鉴。

  • 标签: 神经重症 镇静 镇痛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瑞芬太尼对剖腹产孕妇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为某院74例剖腹产孕妇,收治时间2021年01月-2022年01月,随机将其均分为对照组37例,行传统麻醉方法,观察组37例,行瑞芬太尼麻醉,比较两组麻醉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VAS评分、Ramsay评分和麻醉优良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给予剖腹产孕妇瑞芬太尼麻醉能够有效提升麻醉效果,镇痛、镇静效果显著,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瑞芬太尼 剖腹产 麻醉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症医学科(ICU)患者程序化镇静时使用不同镇静评分系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3-12月桂林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科行机械通气并需要镇静治疗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Ramsay镇静评分系统程序化镇静组(A组),使用Riker镇静、躁动评分(SAS)程序化镇静组(B组),以及RASS镇静评分程序化镇静组(C组)3组,3组分别使用护士根据统一的方案对患者实行程序化镇静以达到理想的镇静目标,观察三组患者镇静时间、镇静深度、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ICU病死率,不良事件发生率(意外拔管、人机对抗、褥疮),谵妄发生率等指标。结果A组、B组、C组患者镇静时间及理想镇静状态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C组患者发生过度镇静的比例较B组和A(10%20%23.3%)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C组及B组谵妄发生率较A组(10%13.3%26.6%)明显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三组组患者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及住ICU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的镇静评分系统均可以达到理想的镇静水平,RASS镇静评分系统分级更细更清晰,不易导致过度镇静及谵妄状态,有必要在ICU程序镇静方案中加以使用。

  • 标签: 镇静评分 重症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Ramsay镇静评分在小儿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4年10月-2017年11月小儿重症监护病房中84例患儿运用镇静的情况,采用随机数字表达法将他们分为两组,患儿在基础治疗后镇静深浅的评估,对照组患儿由医生进行主观判断,研究组患儿采用Ramsay镇静评分。观察对比两组患儿镇静后不良反应情况以及患儿一般资料和咪达唑仑的用药情况。结果研究组患儿镇静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患儿咪达唑仑的用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Ramsay镇静评分在小儿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应用不仅可以降低患儿镇静期间的不良反应,还可以减少药物的使用量,有效地提高了患儿的生活质量水平,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 标签: Ramsay镇静评分 小儿重症监护病房 应用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引导阻滞麻醉对疝囊高位结扎术患儿术后FLACC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7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90例接受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的患儿,将数字随机方法将其分成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5例;实验组于术前选择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麻醉,对照组选择生理盐水注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镇痛、镇静效果。结果实验组的术后住院时间为(3.8±1.4)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5.1±1.5)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3 d的曲马多平均用量为(14.3±5.4)mg,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8.2±6.8)m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4 h、12 h、24 h的FLACC评分分别为(2.1±1.4)分、(1.5±0.3)分、(1.3±0.3)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1.2)分、(2.7±0.6)分、(3.3±0.5)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4 h、12 h、24 h的Ramsay镇静评分分别为(2.5±0.5)分、(2.4±0.5)分、(2.3±0.4)分,实验组分别为(2.6±0.4)分、(2.3±0.4)分、(2.2±0.4)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疝囊高位结扎术患儿中应用超声引导阻滞麻醉,能对术后疼痛进行有效缓解,让镇痛剂用量减少,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超声引导 阻滞麻醉 疝囊高位结扎术 镇痛效果 镇静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中文版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量表(RASS)提高护士对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后谵妄状态(PECTD)的识别率。方法对350例MECT呼吸恢复后的患者分别进行我国《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手册》ICD-10谵妄诊断,护士根据RASS评估PECTD的类型和程度,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PECTD发生率与诊断、性别、服用药物无关,与年龄差异有关,≥55岁的患者更易发生。结论RASS评估PECTD有良好的信度和诊断效度,有效提高了护士对PECTD的识别率,保证了患者的安全,减少风险的发生。

  • 标签: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后谵妄状态 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量表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镇静时Narcotrend与OAA/S评分相关性研究。方法使用双盲研究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腰硬联合麻醉下择期行下肢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药物剂量分为D1、D2、D3三个组别。结果三组患者组间Narcotrend指数,OAA/S镇静评分和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镇静时Narcotrend与OAA/S评分之间具有相关性,且随着剂量的增加相关性越明显。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针对ICU患者而言镇痛镇静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常规护理干预与镇痛镇静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对比观察,其中研究对象自2023年1月至2024年2月本院ICU患者中随机抽取,共计抽取8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镇痛镇静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焦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焦虑及抑郁情绪明显出现缓解,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镇痛镇静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疼痛感,缓解患者抑郁焦虑的情绪,有利于患者的后续康复。 

  • 标签: 镇痛镇静护理 ICU 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孕产期是妇女一生中最为特殊和关键的阶段,高风险孕妇更是需要额外的关注。本文主要基于产房护理的视角,深入研究高风险孕妇的警觉与干预方案。研究首先对高风险孕妇的定义与识别进行明确,并通过收集与分析多起临床实际案例来阐明产房护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接下来,文章提出一套针对高风险孕妇的警觉与干预战略,并系统评估该战略的有效性与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科学的分类和评估,及时的警觉与适当的干预,不仅可以显著降低高风险孕妇的分娩并发症,还能有效提升孕妇的分娩体验,保障母婴健康。综上,本文的研究成果为高风险孕妇在产房的护理实践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标签: 高风险孕妇 产房护理 警觉与干预 母婴健康 分娩体验
  • 简介:目的:在整形外科局部麻醉手术中,比较病人自控镇静技术(PCS)与麻醉医师控制镇静技术(ACS)的临床效果。方法:50例择期整形个科手术,采用局部麻醉辅助镇静技术,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麻醉医师控制镇静技术,即在手术开始前分别给予镇静镇痛药,负荷剂量咪达唑仑0.05mg/kg,芬太尼0.05μg/kg和氯胺酮0.3mg/kg;根据镇静深度,按需逐步减量法间断使用上述三种药物。P组采用病人自控镇静技术,镇静药配方包括咪达唑仑、芬太尼和氯胺酮;负荷量1ml(含咪达唑仑0.4mg,芬太尼4μg和氯胺酮2mg),泵输速度200ml/h,病人自己按组给药以达到满意的镇静深度,初始锁定时间为0,待咪达唑仑用量达0.1mg/kg后,锁定时间设为2min。术中观察生命体征及镇静评分(SS),记录有无低氧血症、呼吸暂停以及术中、术后24h恶心呕吐等副反应。结果:两组病人术中镇静镇痛效果均满意,用药量基本相同。P组用药量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按组次数在3-438次之间。术中P组的镇静深度平均为3.5分,A组平均为4.5分,有显著性差异(P=0.001)。P组术中呼吸抑制和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降低。结论:PCS与ACS用于整形外科局部麻醉手术均可取得良好的镇静镇痛效果,但PCS能实现个体化用药,提高病人的满意度,可有效减少和避免术中镇静过量或不足,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新型个体化给药模式。

  • 标签: 病人自控镇静 术中 麻醉医师 咪达唑仑 镇静深度 局部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不同给药方式对胃癌根治术老年患者围术期认知功能及Ramsay镇静评分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择期拟行胃癌根治术的65~75岁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定不同给药方式组(A组和B组)及对照组(C组),每组50例。麻醉诱导前,A组、B组分别静脉泵注0.5 μg·kg-1·h-1和0.3 μg·kg-1·h-1右美托咪定15 min,C组静脉泵注等负荷剂量的0.9% NaCl溶液15 min;随后A组和B组均以0.3 μg·kg-1·h-1的剂量持续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至术毕前30 min,C组泵注等负荷剂量的0.9% NaCl溶液至术毕。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评价三组术前1天及术后第1、3、7天的认知功能,统计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PND)发生率;比较三组术后30 min及术后24、48 h的Ramsay镇静评分。结果A组3例及C组3例因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转入重症监护室而出组。三组间术后第1、3、7天MoCA量表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中A、B、C组术后第7天MoCA量表评分分别为(26.9±0.7)分、(26.6±1.0)分和(26.3±1.2)分,A组和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间术后第1、3、7天PND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A组均低于B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组术后30 min及术后24、48 h的Ramsay镇静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中C组均低于A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A组术后24 h的Ramsay评分均高于B组和C组(均P<0.01)。结论右美托咪定辅助麻醉可减少胃癌根治术老年患者PND的发生,增强镇静效果,其中麻醉诱导前以0.5 μg·kg-1·h-1剂量给药效果最明显。

  • 标签: 胃肿瘤 麻醉 右美托咪定 认知功能 Ramsay镇静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程序化镇痛镇静(ProceduralSedationandAnalgesia,PSA)在机械通气患者治疗中的镇静效果。方法将本科室收治的60例机械通气危重患者随机分为M(咪达唑仑)组和PSA组各30例。两组机械通气期间经过中心静脉泵入咪达唑仑,PSA组加用瑞芬太尼。比较镇静效果,观察不良反应及对呼吸循环功能的影响。结果PSA组的镇静效果明显优于M组,并且达到相同镇静效果下静脉泵入镇静剂量明显减少;低血压、高血压、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谵妄发生率明显低于M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SA用于机械通气患者镇静镇痛疗效确切,血流动力学稳定,并发症少。

  • 标签: 程序化镇静镇痛 机械通气 镇静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重症监护室患者中将镇痛镇静护理方法进行应用对患者的影响效果。方法:以我院患者为例展开研究,时间为2020年12月——2021年12月,选取此期间在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的100例患者为例,对患者进行护理,分别将常规护理方法和镇痛镇静护理方法进行应用,分别命名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0人,对比分析不同护理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00%和30.00%,数据差异大,P

  • 标签: 镇痛镇静护理 重症监护室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ICU接受镇静镇痛治疗患者中以镇静镇痛管理小组模式施护的价值。方法:试验对象选择于2021.01-2022.02期间,在我院ICU接受镇静镇痛治疗的90例患者,以随机盲选法均分为2组,在施治期间提供常规护理与镇静镇痛管理小组模式,统计组间施护价值。结果: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以镇静镇痛管理小组模式施护,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感的同时,还能降低不良事件发生风险,适宜临床推广。

  • 标签: 镇静镇痛 ICU 管理小组 施护价值
  • 简介:摘要病人自控镇静术(patient-controlledsedation,PCS)是继病人自控镇痛术(patient-controlledanalgesia,PCA)之后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术中镇静技术,其目的是探索一种安全、有效,能满足在局麻、各种阻滞麻醉下手术的病人对不同程度镇静要求的镇静方法。本文就PCS的起源、药物选择及近年来的临床应用进展情况作一综述。

  • 标签: 病人自控镇静 术中镇静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