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院普外科伤口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2007----2009年度普外科200例住院手术患者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调查的患者中共发生伤口12例,感染率为6%。高龄、引流管放置、恶性肿瘤、手术相关因素(如急症手术、手术时间长、二,三类手术切口)、术前术中未抗生素预防性使用、呼吸循环系统慢性疾病、耐药菌株感染伤口有明确关系。

  • 标签: 感染 普外科 抗生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小儿手术伤口发生感染的原因,探讨防治小儿手术伤口的有效措施。方法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共有1236例患儿在我院小儿外科行手术治疗,其中36例患儿术后出现手术伤口,回顾性分析患儿临床资料,探讨小儿伤口的原因。结果年龄不足3岁、体重较轻、多人病房、Ⅲ类切口、主刀医师年资不足5年、责任护士年资不足3年的患儿伤口发生率显著高于年龄为3岁及以上、单人与双人病房、Ⅰ类及Ⅱ类切口、主刀医师年资为5年及以上、责任护士年资为3年及以上者。结论小儿手术伤口的主要危险因素为患儿年龄小、责任护士经验不足、采取Ⅲ类切口、居于多人病房等。在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应进一步提高无菌操作的意识,在术前完善各项准备工作,术后应加强病房环境管理、伤口护理并给与充分的营养支持,从而促使小儿手术伤口率有效降低。

  • 标签: 小儿 手术伤口 感染原因 防治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普外科伤口的原因并探讨相关临床治疗措施。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普外科患者10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出现伤口的患者有53例,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引起伤口的原因。结果患者伤口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性质、手术类型、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有一定的联系。结论影响普外科伤口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治疗,尽量避免伤口的发生,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普外科伤口 感染因素 治疗手段 伤口类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普外科切口感的原因、及感染后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我院普外科收治的手术后的患者120例,观察其发生切口感的数量,探讨导致其出现感染的原因,对发生感染的患者进行优质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导致普外科患者发生切口感的原因是可以通过观察分析明确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手术时间过长,占所有发生感染因素的50%,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发生感染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的满意度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普外科导致手术切口感的原因多种多样,在手术前进行预防性护理,可有效避免发生感染,为临床工作预防切口感提供新的方向。

  • 标签: 普外科 切口感染 影响因素 护理对策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普外科伤口相关因素及护理方法。方法对普外科200例住院手术患者的相应护理方法以及感染因素展开回顾性的探讨和总结。将患者任意的分成对照组100例,宣教组100例,两组全部利用抗生素预防感染以及常规换药等基本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宣教组针对手术患者展开健康教育。结果宣教组感染率为5.0%,对照组感染率为81%,200例患者中共出现伤口88例(其中宣教组7例,对照组81例);对照组于宣教组进行对比感染的几率要高。结论根据术前、术后健康宣传教育的方法促进患者对疾病的了解程度,术后显著的减少患者感染的几率,协助患者改变临床症状,节省医疗资源,大大减小住院时间,在临床应用上有很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普外科 伤口感染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室干预在预防外科伤口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来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n=60)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n=60)接受手术室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伤口的发生率、伤口愈合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伤口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为16.67%,P<0.05;观察组患者伤口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6.67%,对照组为80.00%,P<0.05。结论手术室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外科伤口的发生率,对于促进患者伤口的愈合,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均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手术室 护理干预 外科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科手术切口感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进行外科手术患者72例手术切口感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72例患者切口感受年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切口类型等因素影响。结论普外科手术老年患者切口感率极高,总结其感染因素并制定出相应护理对策是降低切口感率、缩短住院时间的关键。

  • 标签: 外科手术 伤口感染 预防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普外科伤口的原因,并探讨普外科伤口的临床治疗过程。方法选取在我院普外科接受治疗的患者387例,其中发生伤口66例,统计分析发生伤口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情况、住院时间等。结果性别、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性质、手术类型、切口类型与普外科伤口存在密切的关联,不同性别、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性质、手术类型和切口类型的伤口率明显不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年龄与发生伤口无相关性。结论普外科伤口的原因与患者性别、接受手术的时间及性质、住院时间、手术类型、切口类型等因素密切相关,在治疗过程中应认真分析感染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手段,另外也应做好预防感染工作,降低伤口率。

  • 标签: 普外科 伤口感染 原因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普外科手术切口感影响因素及护理预防对策。方法2008年1月~2011年6月普外科切口感患者80例,按照11比例选无切口感普外科80例患者作为对照病例,对可能影响切口感先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变量筛选出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变量共12个,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切口感的5个独立危险因素为手术时间长(OR=3.78)、体重指数高(OR=3.18)、备皮至手术时间长(OR=3.02)、心理准备不充分(OR=2.76)、年龄大(OR=2.52)。结论普外科切口感因素复杂,通过提高患者抵抗力、控制手术时间、缩短备皮至手术时间、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等护理预防对策以减少切口感的发生。

  • 标签: 外科手术 切口感染 相关因素 护理对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长效抗菌材料用于急诊外伤术后伤口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急诊科进行伤口清创缝合的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换药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换药处理的同时,采用长效抗菌材料喷洒创面。观察两组患者伤口愈合及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伤口痊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且伤口分泌物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长效抗菌材料可抑制急诊外伤术后伤口细菌生长,减少创面渗出,促进伤口愈合,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长效抗菌材料 急诊 伤口感染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乳腺手术非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与术后伤口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5年9月来我院就诊的88例实施非感染性乳腺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将患者分成观察组(48)和对照组(40)例。对患者的手术时长,麻醉方法,年龄,抗生素使用,住院时长与创口感等内容进行全面比较。结果患者在手术时长,术后创口感例数,全麻数项目比较中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从治疗费用和住院时长项目中来分析,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数值明显较高,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非感染乳腺疾病手术者,可以不使用抗生药物,即便使用也要全面掌握相关指征,要想做好感染预防工作,应尽可能减少手术时长,积极预防感染,在手术以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术中严格遵守无菌原则,术后做好相关护理,而并不能只将希望寄托在使用抗菌药物方面。

  • 标签: 非感染乳腺手术 抗生素 伤口感染 非预防性用药
  • 简介:目的:探讨术前应用抗生素对急性阑尾炎术后伤口的影响。方法:以麻城市人民医院于2013年7月2016年7月期间收治的220例急性阑尾炎手术患者的资料展开分析。以术前0-2h为限,分为应用抗生素的观察组和未应用抗生素的对照组。手术结束后,随访两周,就两组患者伤口的情况展开分析,总结术前应用抗生素对伤口的影响。同时,由医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就两组患者手术满意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总计发生6例伤口患者,占5.45%;对照组患者总计发生16例伤口,占14.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总满意率96.36%显著高于对照组8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急性阑尾炎患者应实施术前应用抗生素,显著减少术后伤口,帮助患者快速恢复正常生活,提高满意度,值得推广。

  • 标签: 急性阑尾炎 抗生素 伤口感染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探讨预防性护理措施对外科手术患者伤口的作用效果。方法总结在我院手术外科住院期间发生伤口的110例患者资料,分别护理后按照文章数据统计指标进行统计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9.1%(5/55),术后复发率5.5%(3/55),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围手术期前后对被手术者采取优质护理措施,对于降低外科手术患者术后伤口发生率情况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外科手术 伤口感染 预防性护理
  • 简介:目的:分析脊柱手术术后切口感的致病菌分布特点及药物敏感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方法收集2004年6月—2014年6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行脊柱手术后发生切口感的1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切口分泌物或脓液的细菌培养药物敏感实验结果。结果共培养分离出致病菌173株。其中革兰阴性菌(G^-)114株(65.9%),前3位分别是铜绿假单胞菌32株(18.5%)、鲍曼不动杆菌28株(16.2%)、肺炎克雷伯杆菌21株(12.1%);革兰阳性菌(G^+)54株(31.2%),前3位分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22株(12.7%)、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0株(5.8%)及表皮葡萄球菌8株(4.6%);真菌感染5株(2.9%)。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敏感性最高,对青霉素敏感性最低,对氨苄西林、哌拉西林敏感性也较低。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敏感性最高,对青霉素敏感性最低。结论革兰阴性菌及革兰阳性菌在脊柱手术后切口感中均较常见,且革兰阴性菌较革兰阳性菌所占比例更高,临床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结果合理选用抗生素。

  • 标签: 脊柱疾病 外科伤口感染 细菌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