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平面及长平面内技术对肥胖患者周静脉穿刺效果比较。方法选取开封市中心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4月周穿刺肥胖患者100例,根据抽签法将其等分为长组和组,各50例。长组患者给予长平面内技术,组给予患者超声引导下平面技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的变化。结果对外周静脉穿刺肥胖患者超声引导下平面技术后,组的穿刺效果显著优于长组,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长组,组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平面与长平面内技术比较,平面能明显缩短周穿刺肥胖患者的穿刺时间、改善其穿刺效果以及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满意程度,促进患者更好的康复,故值得临床于应用及推广。

  • 标签: 短轴平面外 长轴平面内 肥胖患者 静脉穿刺 满意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桡动脉穿刺置管技术的两种穿刺方法的穿刺效果及并发症。方法选择择期外科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平面内技术组(A组)和平面技术组(B组)。记录两组总穿刺时间,穿刺尝试次数,第一次成功率,第一次成功者穿刺时间,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与A组相比穿刺时间(172±2)svs.(168±3)s和穿刺次数2(1,2)vs.1(1,3)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与A组相比,第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A组(76%vs.60%),第一次成功穿刺时间于A组(94±1)svs.(106±2)s,穿透法例数多于A组(40%vs.20%),动脉周围血肿发生率多于A组(20%vs.1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平面桡动脉置管技术与平面内技术相比能提高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所需操作时间更短,但穿透法发生率增高。

  • 标签:
  • 简介:摘要肱骨上髁炎又称“网球肘”,是临床较为常见的肘部慢性损伤。临床上一般采用理疗、封闭或普通针灸治疗,效果欠佳。本人自创双针刺法治疗该疾病38例,取得满意疗效。

  • 标签: 肱骨外上髁炎 双针短刺 网球肘
  • 简介:阴部动脉皮瓣(superficalexternalpudendalarteryaxial-patternflap,SEPA皮瓣)是基于阴部动、静脉系统的型皮瓣.本院于1991~1999年采用SEPA皮瓣早期修复手部电击伤26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 标签: 阴部 外动脉轴型皮瓣 电击伤 手部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单边轨道式固定架双平面截骨一期矫正儿童股骨远端骨骺损伤后遗下肢缩、成角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市骨科医院采用单边轨道式固定架,一期于股骨远端截骨即时矫形、股骨中上段截骨缓慢牵张延长治疗的5例股骨远端骨骺损伤后遗下肢缩、成角畸形的患儿资料,其中男2例、女3例,平均年龄13.6岁(10~17岁),平均缩5.1 cm(3.9~6.5 cm),股骨远端平均成角24.9°(17.0°~30.5°)。测量并分析患肢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股骨远端外侧机械夹角(mLDFA)、股骨远端后侧机械夹角(mPDFA)、机械偏移(MAD)、膝关节活动范围及双下肢长度。结果5例患儿均获得随访,术后平均随访22个月(15~32个月)。所有患儿下肢机械轴线恢复满意,mLDFA,mPDFA,MAD均恢复至正常范围,肢体长度均达到术前计划,平均延长5.6 cm(3.9~8.0 cm),平均愈合指数为35.6 d/cm(29.0~45.0 d/cm),末次随访时X线片显示牵张区骨痂及截骨端均愈合良好。牵张期结束时,所有患儿屈膝活动度基本达到90°,至末次随访时,所有患儿膝关节活动正常。所有患儿无血管、神经损伤,无髋、膝关节脱位,无去架后再骨折、深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单边轨道式固定架双平面截骨一期矫正股骨远端骨骺损伤后遗下肢缩、成角畸形安全、可行,避免了多次手术,提高了患儿治疗期间的舒适度。

  • 标签: 外固定器 骨骺损伤 短缩/成角畸形 牵张成骨 畸形矫正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PICC置管中在B超引导下平面内技术与平面技术联合运用的效果。方法此次74例研究对象均选自2015年6月至2018年5月期间本科收治的需要置管的乳腺癌患者,根据入院治疗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研究组(n=37)和对照组(n=37),对照组在将B超引导下平面内技术应用于PICC置管中,研究组则应用平面内技术联合平面技术,将应用两种方式后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穿刺总成功率、穿刺时间以及出现误穿动脉、血肿情况上,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且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在PICC置管中应用B超引导的平面内技术联合平面技术效果显著优于单用一种技术,能有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并减少并发症发生情况。

  • 标签: B超引导 平面内技术 平面外技术 PICC置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尺骨斜行截骨缩术治疗桡骨远端关节骨折畸形愈合的疗效。方法我科自2010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15例桡骨远端关节骨折畸形愈合患者(背倾或掌倾畸形角度小于20°),均单纯采用尺骨斜行截骨术。记录术前、术后尺骨的变异程度,并比较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时患侧前臂旋前、旋后,腕关节屈伸,手部握力,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Mayo评分。结果15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12~50个月,平均28.4个月。术后X线片示尺骨截骨部位全部愈合,愈合时间为9~13周,平均11.5周,无一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骨板断裂、螺钉松动。术后尺骨平均缩短5.6 mm。末次随访时前臂旋前、旋后,腕关节屈伸,VAS评分及Mayo评分较术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尺骨斜行截骨缩术治疗桡骨远端关节骨折畸形愈合(背倾或掌倾畸形角度小于20°),可以明显减轻腕关节疼痛,改善腕关节的功能,治疗效果满意。

  • 标签: 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桡骨骨折 尺骨截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单边轨道式延长固定支架治疗肱骨缩合并近端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8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采用单边轨道式固定支架治疗的10例肱骨缩合并近端畸形患者资料。男8例,女2例;年龄15~27岁,平均19.6岁。肱骨缩伴近端内翻8例,伴肱骨近端内翻并后凸畸形2例;肱骨缩6~11 cm,平均8.5 cm。上臂外侧置入半钉,安装单边外固定支架,于近端截骨后即时矫正肱骨近端畸形,中段截骨后予以缓慢延长。根据Cattaneo等制定的标准评价肢体功能。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时间15~41个月(平均20个月)。延长长度5~12 cm(平均7.5 cm);肩关节展幅度平均为160°(130°~180°),比术前(平均90°)改善。9例患者延长区成骨良好,1例因延长区成骨不良,进行了自体髂骨移植后愈合。未出现钉道深部感染、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肢体功能根据Cattaneo等的标准:8例9侧肢体为优,2例为良。结论单边轨道式延长固定支架是治疗肱骨缩合并近端畸形的可靠选择,掌握固定支架安装技术,防治并发症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

  • 标签: 外固定器 肱骨 畸形 牵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胫骨开放性骨折的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对20例固定架和型皮瓣修复胫骨开放性骨折进行护理。体会20例胫骨骨折术后胫骨开放性骨折均能很好的愈合,无护理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节约医疗资源。

  • 标签: 外固定架 轴型皮瓣 胫骨开放性骨折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基于CT数据的数字六固定架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中西医结合骨科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应用自主研发的基于CT数据的数字六固定架治疗的43例胫腓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7例,女性16例,年龄(36.0±9.4)岁(范围:25~50岁)。AO分型42A型 15例,42B型 11例,42C型17例。其中开放性骨折7例,Gustilo分型:Ⅰ型2例,Ⅱ型4例,Ⅲ型1例。将2个或3个平面环与六根连接杆连接组装成完整的六固定架,通过固定针将远近段骨折块分别与平面环连接固定,术后根据 CT数据,利用配套软件计算出6根连接杆需要调节的长度,然后逐一调节连接杆长度,即完成骨折的复位。通过测量术后X线片,评估六固定架的复位精度;收集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情况,记录固定架拆除时间,末次随访时根据Johner-Wruhs评分评价患肢功能。结果术后即刻X线片显示,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复位,侧方移位[M(IQR)]2.3(2.5)mm(范围:0.3~7.3 mm),前后移位2.1(2.4)mm(范围:0.3~5.7 mm),前后成角2.5(2.4)°(范围:0~5°),内外成角2.1(1.5)°(范围:0~4°),外观未发现明显的内外旋畸形。术后第2天,所有患者均可扶双侧拐杖部分负重行走,膝关节和踝关节活动度均正常。术后1个月,患者可完全负重行走,骨折处无疼痛不适,部分患者针孔处疼痛,均可忍受。43例患者均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随访时间(33.3±7.3)周(范围:24~42周)。待骨折愈合后,拆除外固定架,拆除时间为术后20(3)周(范围:18~25周)。截至末次随访,患者均未发生二次骨折,患肢Johner-Wruhs评分为优39例,良4例。结论基于CT数据的数字六固定架治疗胫腓骨骨折,具有复位精确、固定牢靠、操作简单、骨折愈合快、创伤小等优点,患者可早期下床活动,是治疗胫腓骨骨折的一种微创方法,尤其适合开放伤等皮肤软组织条件不好的患者。

  • 标签: 骨折 胫骨 腓骨 数字六轴外固定架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超声引导动态针尖定位(DNTP)和长平面内(LAX-IP)技术用于腋静脉穿刺置管术中的效果。方法选择行腋静脉穿刺置管术患者10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BMI 20~28 kg/m2,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49):DNTP组和LAX-IP组。2组分别采用DNTP和LAX-IP技术在超声引导下行腋静脉穿刺置管术。记录首次穿刺成功、置管总体成功情况、针尖重定向例数,腋静脉穿刺时间和置管时间。记录腋动脉穿刺、腋静脉穿透后壁、血肿形成、气胸、神经损伤等发生情况。结果与LAX-IP组比较,DNTP组首次穿刺成功率升高,穿刺针重定向例数减少,穿刺时间缩短(P<0.05)。2组患者腋静脉穿透后壁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出现动脉穿刺、血肿、气胸、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与LAX-IP技术比较,超声引导DNTP技术用于腋静脉穿刺置管术可动态观察针尖位置,操作简单、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超声检查 腋静脉 穿刺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改良长平面内(modified long-axis in-plane, MLAX-IP)技术和动态针尖定位(dynamic needle tip positioning, DNTP)技术在先天性心血管病婴幼儿股动脉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先天性心血管病患儿80例,ASA分级Ⅱ、Ⅲ级,性别不限,年龄1 d~6个月,体重2.8~8.0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两组(每组40例):MLAX-IP技术组(MLAX-IP组)和DNTP技术组(DNTP组)。两组分别采用MLAX-IP技术或DNTP技术行股动脉穿刺置管。比较两组股动脉穿刺操作情况(包括一次穿刺成功率、动脉图像寻找时间、总穿刺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穿破血管后壁或侧壁、感染及栓塞)。结果MLAX-IP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DNTP组(P<0.05),动脉图像寻找时间长于DNTP组(P<0.05),但两组总穿刺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NTP组比较,MLAX-IP组穿破血管后壁或侧壁的发生率降低(P<0.05);两组均未发生感染及栓塞。结论在婴幼儿股动脉穿刺置管中,与DNTP技术比较,MLAX-IP技术穿刺置管的成功率较高,穿破血管后壁或侧壁的发生率较低,且不增加总穿刺时间。

  • 标签: 超声引导 改良长轴平面内技术 股动脉 婴幼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固定架和型皮瓣修复治疗胫骨开放性骨折的护理效果。方法对我科室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35例胫骨开发性骨折患者,采取固定架和型皮瓣修复治疗,在术前、术后进行全面的护理。结果35例胫骨开发性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后,伤口均很好的愈合。结论应用固定架和型皮瓣修复治疗胫骨开发性骨折,取得很好的效果。

  • 标签: 胫骨开放性骨折 外固定架 轴型皮瓣修复 护理
  • 简介: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是一种膜蛋白,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并且是一个多配体受体。它与不同的配体结合后,在不同的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其中与肿瘤密切相关的配体是神经轴突生长因子(amphoterin)。在许多恶性肿瘤中两者均表达增高,并且与肿瘤细胞的增殖、运动、侵袭转移能力及肿瘤临床分期与预后等相关。对两者结构和功能以及相互作用的认识与研究,可能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靶位,因此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肿瘤 配体 受体 治疗 生理病理 靶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