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平面内与平面外桡动脉穿刺技术的临床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超声引导平面内与平面外桡动脉穿刺技术的临床应用

高稚淇1谢红1王琛1魏长娜2王华

高稚淇1谢红1王琛1魏长娜2王华3

(1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麻醉科江苏苏州215000)

(2嘉兴妇幼保健院麻醉科浙江嘉兴314000)

(3湖州妇幼保健院麻醉科浙江湖州313000)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桡动脉穿刺置管技术的两种穿刺方法的穿刺效果及并发症。方法选择择期外科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平面内技术组(A组)和平面外技术组(B组)。记录两组总穿刺时间,穿刺尝试次数,第一次成功率,第一次成功者穿刺时间,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与A组相比穿刺时间[(172±2)svs.(168±3)s]和穿刺次数2(1,2)vs.1(1,3)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与A组相比,第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A组(76%vs.60%),第一次成功穿刺时间短于A组[(94±1)svs.(106±2)s],穿透法例数多于A组(40%vs.20%),动脉周围血肿发生率多于A组(20%vs.10%),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平面外桡动脉置管技术与平面内技术相比能提高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所需操作时间更短,但穿透法发生率增高。

【关键词】超声引导桡动脉穿刺平面内平面外

【中图分类号】R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2-0060-02

动脉穿刺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急诊科、手术室和重症监护病房的常用有创动脉血压监测技术。动脉穿刺的成败直接影响到危重病人的抢救和各种诊疗的开展。近年来超声技术的发展使桡动脉穿刺实现了可视化,在超声影像的指导下,桡动脉穿刺可以不局限于动脉搏动,且超声下平面内技术和平面外技术引导各有侧重点,超声引导下桡动脉穿刺如何取得最佳效果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旨在比较超声平面外技术和平面内技术实施桡动脉穿刺的临床效果,以便为临床提供有效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其法定代理人签署知情同意书,选择需行桡动脉穿刺置管后持续监测动脉压及动脉采血行血气分析外科手术患者60例,年龄41~72岁,体重51~79kg。按“随机数值法”分为:超声引导下平面内技术组(A组),平面外技术组(B组),每组30例。排除外周血管疾病,Allen’s试验阳性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穿刺前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患者入室后常规监测无创血压(NIBP)、心率(HR)、心电图(ECG)、脉搏氧饱和度(SpO2),静脉推注咪唑安定3mg予以镇静,超声检测尺动脉血流灌注是否充分(Allen’s试验)除外尺动脉血运不良者。腕关节略过伸位,妥善固定,超声探头横切前臂,自近腕横纹处向近心端移行找到桡动脉,移行超声探头,寻找走形较直内壁光滑的桡动脉区域作为穿刺点以1%利多卡因进行局麻。A组采用平面内技术行桡动脉穿刺置管,B组采用平面外技术行桡动脉穿刺置管。桡动脉穿刺均由一名熟悉超声技术的医师操作,尝试穿刺4次不成功,改变超声引导方式,即平面内法和平面外交替使用。置入外套管无阻力,拔出内芯后有波动性血流自套管射出,置管后接换能器显示动脉波形表明成功。

1.3观察指标

穿刺前患者的无创血压,总穿刺时间,穿刺尝试次数(每次进针至针尖回撤至皮下视为一次尝试),第一次成功率及第一次成功者穿刺时间,穿透法例数及动脉周围血肿发生率(超声图像显示桡动脉周围低回声血肿影像)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穿刺结果:B组与A组相比穿刺时间和穿刺次数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A组相比,第一次穿刺成功率多于A组,第一次成功穿刺时间短于A组,穿透法的例数和动脉周围血肿发生率高于A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一)

表一两组穿刺结果比较(n=30)

组间比较,*P<0.05

讨论

桡动脉因位置表浅、穿刺成功后便于管理等特点,成为临床上各类危重患者和复杂大手术或有大量出血患者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及频繁多次动脉采血的首选途径[1]。Maher等[2]在1989年就尝试在超声定位下行桡动脉穿刺,2003年Levin等首次报道超声英文桡动脉穿刺成功率高于传统盲法[2],随后Shiver等的研究结果也表明超声引导组成功置管时间小于传统盲法组[3]。

Sandhu等[4]人认为桡动脉穿刺使用凸阵探头比线阵探头可以使穿刺针显示的更加完整,但更多文献[3,5]报道认为应使用线阵探头,因为线阵探头对于浅表组织的分辨率更高,更加容易辨认桡动脉而进行定位穿刺,因此本临床试验采用13-6HZ的线阵探头进行引导穿刺置管。

在超声引导下行血管穿刺,平面内技术,可以在穿刺全过程显示血管纵切面以及整个穿刺针,同时可以动态显示二者关系。本研究结果发现平面外技术组第一次成功例数多于平面内技术组,第一次成功时间比平面内技术组短。平面内技术组成功率偏低的主要原因为穿刺针与超声探头纵轴平行方向进针时,即使针尖压迫血管造成切迹,但穿刺时如果针尖不是位于血管的顶端正中位置,也会因为动脉壁的坚韧弹性致使针尖顺着血管外侧壁滑落,无法突破血管壁,此时针尖可能完全滑落,只进入到血管壁或未能完全进入血管内而造成穿刺失败。而平面外技术因超声图像显示的是血管的横断面,所以能保证针尖位于血管的顶端正中位置,并能最大限度确保针尖不滑脱至血管壁或血管外。本研究结果显示平面外技术穿透桡动脉后壁的机率高于平面内技术,这与平面外技术不能完全显示穿刺针,穿刺针成像模糊有一定关系,因此损伤对侧血管壁而引起的动脉周围血肿的可能性也增大,与AdhikariS等人和MoonCH等人的结论一致。动脉周围血肿及时处理,通常不会引起长期、严重的不良预后,但桡动脉的损伤和血肿压迫会造成局部穿刺困难、血管痉挛,也可能导致动脉压力低于主动脉根部压力,影响临床判断,应尽量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

总之,通过对超声引导下平面内和平面外技术在桡动脉穿刺置管的临床试验研究,我们发现平面外技术大大提高了一次性穿刺置管成功率,所需操作时间更短,但穿透法的发生率也增高。在应用超声引导桡动脉穿刺技术时,应根据临床需要采用最适合的穿刺技术,为临床提供更为有效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LevinPD,SheininO,G0zalY.Useofultrasoundguidanceinthein—sertionofradialarterycatheters[J].CritCareMed,2003,31(2):481-484.

[2]LevinPD,Sheinin0,GozalY.Useofultrasoundguidanceintheinsettionofradialarterycatheters[J].CritCareMed,2003,31(2):481—484.

[3]ShiverS,BlaivasM,LyonM.Aprospectivecomparisonofultrasound—guidedandblindlyplacedradialarterialcathetenB[J].AcadEmergMed.2006,13(12):1275—1279.

[4]SandhuNS,PatelB.Useofuhrasonographyasarescuetechniqueforfailedradialarterycannulation.JClinAnesth,2006,18:138-141.

[5]GaneshA,KayeR,CahillAM,eta1.Evaluationofultra.sound—guidedradialarterycannulationinchildren.PediatrCritCareMed,2009,10: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