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舒适护理与传统护理模式对加快小儿肺炎康复速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0月-2020年3月期间接受小儿肺炎治疗的7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病历排序后单双号随机抽取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护理措施,观察组给予舒适护理措施。分析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以及康复进程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临床症状:气促、发热、咳嗽咳痰、肺部啰音消失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舒适护理 小儿肺炎 康复速度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细节护理对消化内科患者恢复速度的影响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本院消化内科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期间收治的90例住院患者进行分组观察,一组实施常规护理,设为常规护理组,纳入患者45例。另一组实施细节护理,设为细节护理组,纳入患者45例。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等实验数据。结果:对两组患者的平均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与住院时间数据结果实施统计学对比分析,可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细节护理组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对消化内科患者实施细节

  • 标签: 消化内科 细节护理 恢复速度。
  • 简介:摘要 目的:应用琥珀胆碱进行全麻诱导,对其不同输注速度进行临床研究。方法:对180窗体顶端

  • 标签: 琥珀胆碱 输注速度 全麻诱导
  • 简介:摘要 目的:用中医脉象的方法和原理认识学习天体重力加速度。方法:通过资料分析计算整理比较。结果:认识到中医脉象新的重力加速度方程与已知方程计算值完全相等。有可比性。

  • 标签: 中医脉象 天体重力加速度 新方程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脑转移速度(BMV)对立体定向放疗(SRT)脑转移瘤患者颅内新发转移后生存的影响,筛选适合挽救性SRT患者人群。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6年间189例首次射波刀治疗后出现颅内新发转移的患者,使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使用竞争风险模型评估神经性死亡的累积发生率,并使用Gray检验比较各组之间的关系。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中位颅内转移后生存时间为8个月,影响患者转移后生存的因素包括递归性分区分析、ECOG PS评分与BMV。在低危组(BMV<4),接受挽救性SRT和全脑放疗的患者中位转移后生存时间分别为19.5个月和7个月(P=0.020)。低危、中危(BMV4-13)及高危组(BMV>13)患者神经性死亡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12.6%、15.1%和43.3%(P<0.001)。接受挽救性SRT治疗的患者发生第2次脑转移后,低危(BMV2<4)、中危(BMV2 4~13)及高危组(BMV2>13)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7.5、16.0、3.0个月(P=0.032)。结论对于首次SRT治疗脑转移瘤后出现新发颅内转移的患者,BMV是一个有效的生存预测指标,挽救性SRT为BMV低危组人群优先选择。

  • 标签: 脑转移速度 肿瘤,脑转移/立体定向放射疗法 预后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直线加速器机架旋转加速度设置,对多病种容积旋转调强(VMAT)计划剂量学、机器效率和计划验证结果的影响,探讨机器模型中机架加速度约束条件的优化选择。方法分别选取10例鼻咽癌、非小细胞肺癌、乙状结肠腺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病例,在Pinnacle v9.10计划系统中建立允许机架旋转加速度变化和限制机架旋转加速度变化的两种机器模型,采用相同射野布置、优化目标参数和优化权重设计VMAT计划,分析各病种不同机架旋转加速度设置下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学变化,比较治疗时间和计划验证γ通过率的差异。结果入组病例采用允许机架旋转加速度变化的机器模型:治疗时间显著低于机架匀速运动组(t=-6.751、-0.209、-19.523、-28.999,P<0.05),分别降低了15.27%、18.07%、19.71%和28.75%,同时影响靶区适形性和均匀性,但计划验证γ通过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鼻咽癌病例,脑干计划危及器官(PRV)最大剂量增加1.25%;对于肺癌病例,脊髓最大剂量和全肺V20增加了1.19%和1.21%,全肺V5降低了1.21%;对于腹膜后淋巴结放疗病例,双侧肾脏、肝脏、小肠和结肠平均剂量均有增加;对于乳腺癌病例,患侧肺V10增加了1.66%,健侧肺平均剂量降低了7.45%。结论允许机架加速度变化模型设置可显著缩短计划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效率。虽一定程度上降低靶区适形性和均匀性,增加部分危及器官剂量,但仍符合临床剂量学要求。在Pinnacle v9.10机器模型机架加速度约束设置中,推荐使用允许机架变速运动设置。

  • 标签: 机架旋转加速度 剂量学 治疗时间 γ通过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压注射器造影剂在防止外渗的过程中应该使用静脉套管针,同时分析静脉套管针的使用方法以及其注射速度对护理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在2017 年1月—2018 年10月期间作为研究时间段,调取接受CT增强扫描患者200 例接受 CT 进行分组并对其研究分析,将其平均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100 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造影剂外渗率明显较低,其中对照组的造影剂外渗率为 2.36%,观察组患者的造影剂外渗率为 0.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满意度观察组患者也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静脉套管针以及其在合理的注射速度内对防止高压注射器造影剂外渗现象的出现有十分好的制止作用,能使造影剂外渗率减低的同时也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 标签: 静脉套管针 高压注射器 造影剂 外渗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心理护理结合早期肠内营养不同递增速度对重症脑卒中患者的影响。方法 抽取2019年4月至2020年10月间我院收治的重症脑卒中患者68例作为此次的观察对象,均接受心理护理结合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并根据输注递增速度不同将其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并对不同的干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喂养不耐受发生率,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8小时、16小时以及24小时,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心理护理 早期肠内营养 不同递增速度 重症脑卒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注药速度0.5%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的麻醉效果。方法:93例接受手术治疗的妇产科患者,通过掷骰子方法分为甲组、乙组与丙组,每组31例。三组患者均接受0.5%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甲组、乙组、丙组分别于10、15、20s内完成注药。对比三组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乙组麻醉优良率略高于甲组和丙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与丙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23%、6.45%,均低于甲组的2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5%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时,注药速度为15s与20s的麻醉效果更加理想,安全性更高,因此注药速度应调整为15~20s。

  • 标签: 注药速度 0.5%罗哌卡因 腰硬联合麻醉 麻醉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依达拉奉和辛伐他汀对于脑血管痉挛患者脑血流速度变化的影响。方法:2019年1月至2021年4月期间,选择本院接收的脑血管痉挛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6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依达拉奉、辛伐他汀进行治疗,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脑血流速度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依达拉奉 辛伐他汀 脑血管痉挛 脑血流速度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老年心衰患者输液护理中输液速度提示牌联合人性化服务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9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心衰患者患者94例,随机单双数法分为对照组47例,为基础性护理,观察组47例为输液速度提示牌联合人性化服务,对比两种护理方式效果。结果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较大(P<0.05)。结论 为老年心衰患者输液时采用人性化服务以输液速度提示牌干预时可有效降低输液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

  • 标签: 老年心衰 人性化服务 输液速度提示牌 高血压
  • 简介:摘要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夜间睡眠时间与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关系。收集2018年3月1日至2020年2月29日接受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的1 755例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和生化指标。按夜间睡眠时长将患者分为短(≤6 h)、中等(>6 h且≤8 h)和长夜间睡眠时间组(>8 h)。baPWV≥1 600 cm/s定义为动脉硬化。短、中等和长夜间睡眠时间组baPWV≥1 600 cm/s患者的比例分别为39.7%,30.8%和38.6%(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中等夜间睡眠时间组相比,长夜间睡眠时间组和短夜间睡眠时间组baPWV≥1 600 cm/s的OR值分别为1.317(P<0.05)和1.169(P>0.05)。对性别进行分层,与中等夜间睡眠时间组相比,女性和男性患者长夜间睡眠时间组baPWV≥1 600 cm/s的OR值分别为1.735(P<0.05)和1.131(P>0.05)。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长夜间睡眠时间与baPWV升高有关,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存在性别差异。

  • 标签: 睡眠时间 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 动脉硬化 糖尿病,2型
  • 简介:摘要:目的 对层级链式护理模式影响小儿肺炎患儿症状康复速度的效果进行讨论。方法 选择某院在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64例小儿肺炎患儿,随机将患儿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2例。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研究组施以层级链式护理,对两组患儿症状改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研究组患儿和对照组患儿相比,发热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肺啰音消失时间、住院时间明显减少,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层级链式护理模式在小儿肺炎护理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显著效果,可以显著加快患儿康复速度,具备较大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层级链式护理模式 小儿肺炎 症状康复速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肠癌患者护理中综合康复护理干预的应用及对患者康复速度的影响。方法:2020年1月-2021年6月,选46例结直肠癌病人,研究组(n=23),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照组(n=23),常规护理,比较恢复情况,生活质量。结果:相比对照组,研究组恢复情况显著(P

  • 标签: 直肠癌 综合康复护理 康复速度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甘露醇不同静脉滴注速度在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4月到2020年5月之间收治的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120例,并利用平均分配的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为两组患者均给予20%的甘露醇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实用性点满后快的速度进行滴注(先以5ml/分钟的速度滴注5分钟到10分钟,再以10ml/分钟的速度进行滴注),对照组的患者使用先快后慢的速度进行滴注(先使用10ml/分钟的速度滴注10分钟,再以5ml/分钟的速度进行滴注)。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在治疗有效率上分别为58(96.7%)、56(9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及颅内压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在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上好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甘露醇的不同静脉滴注速度在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中的效果相当,但是利用先慢后快的滴注速度可以有效的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甘露醇 不同静脉滴注速度 老年急性脑出血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加速度计步器定量评估4~10岁脑瘫儿童的身体活动水平。方法招募符合入选和排除标准的4~10岁的脑瘫儿童29例作为脑瘫组,另选取年龄和性别与脑瘫儿童相匹配的正常儿童29例作为正常组。采用加速度计步器对2组受试儿童的身体活动水平进行评估,收集数据包括静坐时间百分比、不同强度身体活动(轻、中、高)时间百分比、持续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时间百分比,并进行组间比较,同时比较2组受试儿童不同年龄段的活动水平和不同GMFCS分级脑瘫组患儿的身体活动水平。结果脑瘫组受试患儿的静坐时间百分比为(69.24±8.23)%,明显高于正常组的(64.34±8.4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百分比和持续MVPA时间百分比均低于正常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10岁脑瘫组患儿的各项身体活动水平百分比与组内4~6岁和正常组同年龄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GMFCS分级I级的脑瘫患儿各项身体活动水平百分比与GMFCS分级II级的脑瘫患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4~10岁脑瘫儿童的身体活动水平明显不足,静坐时间增加,中、高强度身体活动不够,而加速度计步器可作为目前客观评估脑瘫儿童身体活动水平的重要选择之一。

  • 标签: 脑性瘫痪 儿童 身体活动 加速度计步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膜透析(腹透)患者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arotid-femoral pulse wave velocity,CF-PWV)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研究对象来自2016年8月至2018年7月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腹透中心接受规律随访的腹透患者。采用自动脉搏波传导速度仪测定CF-PWV,用多频生物电阻抗技术测定超负荷液体量(overhydration,OH)。所有患者随访至死亡或退出腹透或研究终止日期(2020年7月31日)。根据CF-PWV测量值分为CF-PWV≤10 m/s组和CF-PWV>10 m/s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腹透患者CF-PWV升高的影响因素,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比较两组患者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病死率的差异。结果224例腹透患者入选本研究,男性133例(59.4%),年龄(55.2±13.4)岁,中位腹透龄22.3(6.5,59.3)个月,合并糖尿病者47例(21.0%),有CVD病史者37例(16.5%)。中位CF-PWV 9.6(8.4,11.4)m/s,其中CF-PWV>10 m/s者105例(46.9%)。与CF-PWV≤10 m/s组相比,CF-PWV>10 m/s组患者年龄、合并糖尿病及有CVD病史者占比较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加(OR=1.070,95%CI 1.043~1.099,P<0.001)、合并糖尿病(OR=3.693,95%CI 1.646~8.287,P=0.002)、高OH(OR=1.238,95%CI 1.034~1.483,P=0.020)是腹透患者CF-PWV升高的独立影响因素。至研究终止日期,本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37.4(25.6,41.7)个月,随访期间24例(10.7%)患者死亡,其中19例为CVD相关死亡。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与CF-PWV≤10 m/s组相比,CF-PWV>10 m/s组患者的全因死亡率(Log-rank χ2=6.423,P=0.011)和CVD相关病死率(Log-rank χ2=6.243,P=0.012)均显著升高。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加是腹透患者全因死亡(HR=1.057,95%CI 1.010~1.107,P=0.018)及CVD相关死亡(HR=1.062,95%CI 1.009~1.118,P=0.022)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动脉僵硬度升高在腹透患者中较普遍,年龄增加、合并糖尿病及高容量超负荷是CF-PWV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高CF-PWV是腹透患者全因死亡和CVD相关死亡的潜在预测因素。

  • 标签: 腹膜透析 预后 动脉硬化 动脉僵硬度 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两种不同速度关节腔冲洗方法治疗化脓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于2020年12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化脓性关节炎患者中,随机选取78名作为本课题研究对象,平均分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39名。对照组每日以40滴/分速度冲洗,试验组术后先以快速冲洗,再以30滴/分速度冲洗,最后酌情减量。比对两种方法在临床中的使用效果。结果 对照组3天未见显效,5天显效13名(33.3%),7天显效15名(38.5%),无效11名(28.2%);试验组中3天显效6名(15.4%),5天显效17名(43.5%),7天显效15名(38.5%),无效1名(2.6%)。试验组患者关节冲洗临床有效率97.4%(38/39)显著高于对照组71.8%(28/39)。比对差异明显(P

  • 标签: 关节腔冲洗 化脓性 关节炎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评析不同注药速度对于腰-硬联合麻醉的麻醉效果以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在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期间接诊的90例腰-硬联合麻醉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注药速度10秒、B组注药速度15秒、C组注药速度为20秒,观察3组患者的麻醉效果及血流动力学。结果:B组麻醉优良率高于A组与C组,P>0.05。3组最低血压与镇痛最高平面相比,P>0.05。最低血压时间点与镇痛平面T6时间、最高平面出现时间,A组与C组具有明显差异,P<0.05。A组与B组在镇痛平面出现时间上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不同注药速度对麻醉效果及血流动力学具有不同影响,将注药速度控制在15秒、20秒对于血流动力学影响小,安全性高,麻醉效果理想。

  • 标签: 腰-硬联合麻醉 不同注药速度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炎症及氧化应激指标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中的变化。方法纳入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收治的180例老年EH患者,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其中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超过1.1 mm者归为硬化组(n=83),无动脉粥样硬化者归为对照组(n=97);检测并比较2组baPWV、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血脂水平,Pearson相关性分析IMT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1)硬化组患者三酰甘油(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为[(2.3±0.7) mmol/L、(3.7±0.9) mmol/L],高于对照组[(1.9±0.5) mmol/L、(3.0±0.7)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硬化组患者baPWV、hs-CRP、Lp-PLA2、MDA水平高于对照组,但SOD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3)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IMT与baPWV、Lp-PLA2及MDA呈线性正相关(均P<0.05),与SOD呈线性负相关(P<0.05)。结论老年EH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baPWV、Lp-PLA2、MDA表达上调,可能是影响此类患者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 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 超敏C反应蛋白 血脂 超氧化物歧化酶 丙二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