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小儿斜视行水平加强减弱、下斜切断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2020-2到2021-4期间从我院选取斜视患儿一共100例展开分析研究,分组方法选择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0),其中对照组实施水平加强减弱治疗,观察组行水平加强减弱、下斜切断联合治疗,将治疗效果、下斜功能恢复情况作为观察指标。结果:治疗总有效率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为80.00%、95.0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下斜功能正常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斜视行水平加强减弱、下斜切断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突出,提升了水平斜视的正位率,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水平肌加强减弱术 下斜肌切断术 小儿斜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伴下斜亢进斜视患者实施不同下斜减弱水平加强减弱联合治疗对下斜功能和视功能恢复影响。方法:选取确诊为伴下斜亢进斜视患者,确诊患者数量为80例,患者的住院时间属于2021年4月至2022年4月,分组应用奇偶法形式,2组均40例,下斜部分切除水平加强减弱联合治疗纳入到对照组之中,下斜后徙水平加强减弱联合治疗的患者视为观察组,就组间治疗前后下斜功能指标、视功能恢复情况开展比对。结果:治疗前下斜功能指标未可见明显的组间差异性,观察组的伴下斜亢进斜视治疗后垂直斜视角、水平斜视角较之于对照组得以下降,较之于对照组伴下斜亢进斜视患者,其观察组的患者视功能恢复优良率有所提升。结论:伴下斜亢进斜视患者实施下斜后徙水平加强减弱联合治疗效果确切。

  • 标签: 伴下斜肌亢进斜视 下斜肌后徙术 下斜肌部分切除术 水平肌加强减弱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下斜减弱对先天性上斜麻痹患者术后疗效的影响,特别关注三个月术后的歪头改善和眼位改善情况。方法:选择我院于2019.01-2023.01,4年内收治的6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配,分为对照组a(20例,下斜部分切断切除)、对照组b(20例,下斜后移)和观察组c(20例,下斜转位)。对三组患者在手术完成后的效果进行收集和分析。结果:下斜转位在歪头改善和眼位改善方面表现出最显著的疗效,特别是在术后三个月的短期观察中。结论:三种手术方式均在歪头改善和眼位改善作用显著,针对垂直角度大于15三棱镜度患者,下斜转位在歪头改善和眼位改善方面表现出最显著的疗效。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斜切断减弱在儿童斜视伴下斜功能亢进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84例儿童斜视伴下斜功能亢进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各42例。研究组行水平加强减弱联合下斜切断治疗,对照组行水平加强减弱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水平斜视度数、下斜功能改善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水平斜视度数为(7.22±1.09)°,低于对照组的(10.23±2.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下斜功能亢进比例低于对照组,下斜功能正常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躯体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和角色功能评分与对照组相比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斜切断减弱可有效改善儿童斜视伴下斜功能亢进的斜视症状和水平斜视度数,促进下斜功能恢复,提高预后效果。

  • 标签: 斜视 下斜肌功能亢进 下斜肌切断减弱术 水平肌加强减弱术
  • 简介:摘要目的上下直加强减弱手术对垂直性斜视患儿双眼视觉形成的应用。方法选用我院接诊的19例垂直性斜视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上下直手术进行治疗,观察术后疗效、三级视功能的情况及代偿性头位情况。结果术后疗效治愈(垂直斜视<8△)13例,占68.42%。好转(垂直斜视≥8△,<10△)4例,占21.05%。未愈(垂直斜视≥12△)2例,占10.53%。三级视功能及代偿性头位明显好转。结论上下直加强减弱手术在治疗垂直性斜视中,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手术方式,对术后恢复双眼正常眼位,恢复双眼同视功能,均有较好的效果。

  • 标签: 上下直肌加强减弱手术 垂直性斜视 双眼视觉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水平移位治疗斜视的疗效。方法将2014年1月~2015年8月来我院就诊的40例斜视患者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回顾分析法,将20例斜视患者作为对照组,另20例作为治疗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治疗组实施水平移位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矫正率为96.54%,与对照组的矫正率88.34%相比,治疗组的矫正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斜视患者采用水平移位治疗,可有效矫正患者的斜视,效果显著。

  • 标签: 水平直肌移位术 治疗 斜视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水平移位在斜视治疗中的应用与有效性。方法把我院从2016年2月—2017年10月收治的斜视患者84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84例斜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及治疗组各有患者42例,对照组42例患者接受临床外直常规量后徙内直缩短治疗,治疗组42例患者接受水平移位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42例患者的斜视矫正率是95.24%,对照组42例患者的斜视矫正率是71.43%,治疗组患者斜视矫正效果要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斜视临床治疗中应用水平移位能够获得显著应用效果,能够良好矫正患者斜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水平直肌移位术 斜视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上直移位(SRT)、上直移位联合加强缝线(SRTA)与垂直移位(VRT)治疗完全性展神经麻痹性斜视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1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行斜视矫正手术的完全性展神经麻痹性斜视42例(42只眼)患者资料。根据式分为:SRT组(16例),即SRT联合内直后徙(MRc);SRTA组(13例),即SRT联合Buckley缝线和MRc;VRT组(13例)。分析比较3个组术前及术后1、6、12个月的斜视度数、眼球运动、双眼视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间及组内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3个组间性别分布、年龄及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个组术后1、6、12个月的斜视度数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其中SRT组、SRTA组、VRT组术后12个月斜视度数分别为(+0.8±5.8)、(+0.8±4.5)、(+1.2±2.5)三棱镜度(PD),均低于术前的(+82.8±17.2)、(+77.7±26.1)、(+71.5±18.6)PD;但术后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及术后3个组之间斜视度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组术后1、6、12个月的麻痹眼外转功能分级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如SRT组、SRTA组、VRT组术前外转功能分级分别为(-4.4±0.5)、(-4.4±0.5)、(-4.5±0.5)级,术后12个月分别为(-2.3±0.7)、(-2.2±0.5)、(-2.1±0.6)级;但术后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及术后3个组之间麻痹眼外转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组术后1、6、12个月麻痹眼内转功能分级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各时间点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12个月麻痹眼内转功能分级,SRT组[(-0.9±0.6)、(-0.8±0.6)级]与SRTA组[(-1.5±0.5)、(-1.4±0.5)级](t=-2.62、-2.52)、SRTA组与VRT组[(-0.8±0.8)、(-0.6±0.7)级](t=2.62、3.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个月第一眼位获得立体视患者的比例3个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无旋转复视、眼前节缺血并发症。SRTA组中2例术后眼下斜视4~5 PD伴上转轻度落后。结论SRT、SRTA和VRT均能有效治疗完全性展神经麻痹性斜视且疗效相当,矫正眼位并能改善患者外展功能,恢复双眼视功能,疗效稳定,术后较少出现垂直及旋转斜视。

  • 标签: 眼球运动 眼外科手术 上直肌移位术 垂直肌移位术 展神经麻痹 斜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额瓣悬吊和提上睑缩短治疗上睑下垂的术后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按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Medline、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纳入2000年1月至2020年1月额瓣悬吊与提上睑缩短矫正上睑下垂术后疗效的临床对照试验,用Revman 5.3软件对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13篇文献共1 308例患者纳入Meta分析。研究组用额瓣悬吊,对照组用提上睑缩短。两组术后疗效比较,OR=2.91,95% CI:1.57~5.39,P<0.01。两组术后眼睑闭合不全程度MD=-1.05,95% CI:-1.43~-0.68,P<0.01。两组术后上睑下垂欠矫发生率比较,OR=0.24,95% CI:0.16~0.3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额瓣悬吊治疗上睑下垂术后疗效优于提上睑缩短,术后并发症更少。

  • 标签: 专题Meta分析 治疗结果 额肌瓣悬吊术 提上睑肌缩短术 上睑下垂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采用直联结手术治疗外直麻痹的手术效果(15例15眼)。方法回顾分析从2006年1月——2010年7月行直联结联合同侧内直后徙,分步矫正外直麻痹的手术效果,效果较为满意。结论二次手术后正位12例,有两例欠矫<10°一例欠矫>15°,外观上效果较理想术后,第一眼位正位,外转有一定改善。

  • 标签: 联结术 外直肌 麻痹 分次手术
  • 简介:摘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晚期癌及复发癌广泛切除后组织缺损的修复是较为困难的问题。术后组织缺损致患者的语言、咀嚼、吞咽等功能障碍,生活质量受到很大影响。各种皮瓣、皮瓣应用于缺损组织的外形和功能重建,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而术后皮瓣的存活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近10年来,我科采用皮瓣整复头颈部晚期癌切除后广泛组织缺损患者,效果满意。既达到了消除或减轻晚期癌症患者的痛苦和延长生命的目的,又是一个修复头颈肿瘤广泛切除后遗留较大创面及洞穿性缺损的好方法。现将皮瓣修复的围手术期护理进行总结如下

  • 标签: 肌皮瓣转移修复术 护理 组织缺损
  • 简介: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MVD)治疗面痉挛(HFS)的疗效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MVD治疗的30例HFS病人的临床资料,术前常规行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检查,明确神经与血管的关系。根据中所见确定责任血管并减压。结果术后完全缓解26例,明显减轻2例,手术总有效率93.3%(28/30);未见改善1例,昏迷1例。随访6~12个月,症状消失21例,无效1例,昏迷1例,复发2例;失访5例。结论MVD是目前治疗HFS的首选方法,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和正确辨认责任血管是确保MVD安全有效的关键。

  • 标签: 面肌痉挛 责任血管 微血管减压术 磁共振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说课是授课教师向教学同行详细阐述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一种教学活动。内注射是临床护士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之一,是完成治疗计划的重要环节,因此是护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操作技能。笔者主要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与同行进行交流和探讨,达到扬长避短、完善自我、共同提高。

  • 标签: 肌内注射术 说课 教学设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次全切与子宫腺症病灶切除治疗子宫腺症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子宫腺症患者39例,采取子宫次全切23例(A组),子宫腺症病灶切除16例(B组),随访6个月,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痛经、月经量、子宫体积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指标均下降,并且研究组治疗后各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子宫次全切与子宫腺症病灶切除对卵巢功能影响无差异,子宫腺症病灶切除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 标签: 子宫次全切术 子宫腺肌症病灶切除术 子宫腺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