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肺者,相傅之官,治出焉”是中医藏象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该文首次通过结合案例,从新的视角探讨“肺主治”的含义, 并指导临床诊疗。

  • 标签:  肺主治节 基础理论 从肺论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肾上腺细胞神经瘤应用多层螺旋CT诊断的效果。方法:收录于2021.9-2023.9,收治的30例肾上腺细胞神经瘤患者。均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检查,对其诊断结果进行评估。结果:30例患者中,13例患者的病变为单发病变,左侧有6例,右侧有7例。病变的患者中有8例呈现圆形,5例呈现卵圆形。层面直径最大(2.01-4.39cm)×(4.02-8.38cm)。病变的边缘比较的清晰,病灶在周围器官、血管的影响之下,成长放成呈现铸形。结论:多层螺旋CT技术在肾上腺细胞神经瘤诊断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提供更快速、更准确、更详细的图像信息,为临床诊治提供诊断依据,帮助医生制定更科学的治疗方案。

  • 标签: 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 多层螺旋CT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基底区脑出血患者早期综合康复护理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12月期间本院收治基底区脑出血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0例。两组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加行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护理前后NIHSS评分、Fugl-Meyer评分、ADL评分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后,两组NIHSS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Fuel-Meyer、ADL评分及护理总满意率,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底区脑出血患者护理中应用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可改善神经功能,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获得理想护理满意度。

  • 标签: []基底节区脑出血 早期综合康复护理 神经功能 生活质量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自主感光视网膜神经细胞(ipRGCs)是除视杆细胞、视锥细胞以外的第三类光感受器细胞,位于视网膜内层,由于其内含黑视蛋白,故具备自主感光能力。瞳孔对光反应(PLR)主要由ipRGCs介导产生。ipRGCs可通过黑视蛋白直接感受光信号产生PLR,也可被来自视杆、视锥细胞的信号激活产生PLR。由于视杆细胞、视锥细胞和黑视蛋白产生的PLR各具特点,可采用不同强度和波长的光信号选择性刺激视杆细胞、视锥细胞和黑视蛋白,通过对产生的PLR进行分析可间接反映视杆细胞、视锥细胞和含黑视蛋白的ipRGCs的功能,这一方法称为彩色光瞳孔测量。现主要对ipRGCs介导PLR的通路、视杆/视锥细胞和黑视蛋白引起的PLR特点、彩色光瞳孔测量及其临床应用作一综述,希冀为相关眼科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新思路。

  • 标签: 瞳孔对光反应 自主感光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黑视蛋白 彩色光瞳孔测量
  • 简介:摘要高血压性脑出血多单发于基底区、丘脑、脑桥等部位,其他脑区同时出血相对少见,仅占全部出血性脑卒中的5.6%,而双侧大脑对称性出血极为罕见。文中报道1例双侧基底区对称出血病例,供临床参考。

  • 标签: 基底节区 高血压 脑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 变应性鼻炎患者临床治疗中使用针刺蝶腭神经方式,对比常规药物治疗方式,探究其临床效果与价值。方法,纳入我院收治的变应性鼻炎患者78例参与研究,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且每组实施不同治疗方式,一段时间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临床数据。结果 实施药物治疗的对照组39例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83.6%;而采取药物联合针刺蝶腭神经方式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2%,差异明显,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症状评分差异不大,无统计意义(P>0.05),但实施不同治疗方式后,两组患者在症状评分均降低的情况下,观察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评分,组间差异P<0.05。结论 变应性鼻炎的临床治疗,采用药物联合针刺蝶腭神经方式,治疗效果明显,实用价值较高,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值得推广。

  • 标签: 变应性鼻炎 药物治疗 蝶腭神经节针刺治疗 疗效 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近视合并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眼前参数特征及近视与PACG的关系。方法:多中心横断面研究。连续纳入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厦门大学附属眼科中心、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深圳市眼科医院、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等5个眼科中心明确诊断的近视合并PACG患者210例(263眼)。根据等效球镜度(SE)将受检眼分为低度近视组(SE-3.00~-1.00 D)、中度近视组(SE-6.00~-3.00 D)、高度近视组(SE≤-6.00 D)。根据眼轴长度(AL)将受检眼分为AL≤24 mm组和AL>24 mm组。所有患眼均接受常规眼科检查,采用主观验光仪进行屈光度检查,采用IOLMaster 700测定中央前房深度(ACD)、晶状体厚度(LT)、AL,根据公式计算SE、玻璃体腔长度(VL)、相对晶状体位置(RLP)。不同近视程度组间眼前参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AL组间眼前参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低度近视组176眼,中度近视组60眼,高度近视组27眼,3组受检眼AL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95,P<0.001),其中高度近视组AL长于低度近视组和中度近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3组间LT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1,P=0.003),其中高度近视组LT短于低度近视组和中度近视组(P=0.002、0.001);3组间RLP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69,P<0.001),其中高度近视组RLP比低度近视组和中度近视组更靠前(P<0.001)。AL>24 mm组受检眼ACD比AL≤24 mm组深(t=-2.60,P=0.010),但AL>24 mm组受检眼RLP比AL≤24 mm组更靠前(t=6.74,P<0.001)。结论:高度近视合并PACG的AL较长,LT较短,但RLP更靠前。相对拥挤的前房结构可能是此类近视患者发生房角关闭的原因之一。

  • 标签: 近视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眼前节参数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观察四耳穴操联合眼保健操对视力保健产生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抽取2023年1月-10月期间来我院观察的100例近视青少年作为观察对象,按照奇偶数原则,将其分别纳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50例。对照组采用眼保健操进行干预;基于此观察组结合四耳穴操进行保健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满意度。结果:依据数据统计结果显示,经过不同模式的治疗干预,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和治疗满意度均较高。两组数据分析结果之间差异显著(P<0.05),符合统计学判断标准。结论:在采用眼保健操改善青少年视力的同时,结合四耳穴操进行治疗,不仅可以减缓近视发展过程,起到良好的视力保健效果,还可以提高受试者治疗满意度。

  • 标签: 四节耳穴操 眼保健操 视力保健 治疗总有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在检查冠心病阶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时应用心脏超声检查的诊断结果。方法 选择在2020年7月-2021年7月我院收治的64例冠心病阶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患者作为探究对象,用抽签的方法将其分成两组,均有32例,常规组应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研究组患者应用心脏超声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诊断中出现不良反应情况和检查准确性。结果 两组患者检查结果准确性对比P>0.05,无统计学差异,且研究组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率较低,对比P

  • 标签: 心脏超声检查 冠心病 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发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的段分布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0年10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944例单发OVCF的病历资料,男175例、女769例,年龄(72.1±9.6)岁(范围45~97岁)。总结OVCF段分布规律,比较高发段和非高发段的人口学特征、合并疾病种类、脊柱外伤类型、胸腰背痛主诉时间、椎体楔形变水平和骨密度。结果OVCF呈现以T10为界限的非对称性双峰分布。第一峰区(下胸腰椎)为T11~L5,峰值位于L1,共864例;第二峰区(中上胸椎)为T5~T10,峰值位于T7,共80例。第一峰区的年龄为(71.8±9.6)岁,小于第二峰区的(75.0±9.8)岁(t=2.78,P=0.005)。第一峰区女性占比为81.37%,第二峰区为8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P=0.803)。第二峰区主诉胸腰背痛<1周的比例为43.8%,低于第一峰区的60.2%(χ2=11.50,P=0.009)。第二峰区多以隐匿外伤为主(50.0%,40/80),第一峰区多以明显外伤为主(64.1%,554/864),两峰区脊柱外伤类型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71,P<0.001)。第二峰区伤椎前后高度比为0.80±0.14,低于第一峰区的0.84±0.13(t=2.48, P=0.013)。第一峰区伤椎前后高度比在胸腰背痛2~周组为(0.80±0.15)、>4周组为(0.77±0.19),低于胸腰背痛<1周组的(0.85±0.11)和1周~组的(0.86±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峰区伤椎前后高度比在胸腰背痛<1周组为(0.78±0.13)、1周~组为(0.83±0.14)、2周~组为(0.84±0.13)、>4周组为(0.78±0.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1,P=0.394)。32.4%(306/944)的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1种;第二峰区冠心病合并率(21.3%,17/80)和脑梗死合并率(36.3%,29/80)均高于第一峰区(11.6%,100/864;20.3%,175/8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1,P=0.012;χ2=11.06,P<0.001)。其中371例OVCF(女308例、男63例)腰椎和髋部骨密度值的测量结果:两峰区间<70岁、70~80岁、>80岁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3,P=0.880;F=0.62,P=0.538)。结论单发OVCF具有以T10为界限的非对称性双峰分布特征,该分布规律反映了特定段内应力损伤,两峰区的性别比和骨密度水平无差异。第二峰区OVCF风险较低、发病年龄大、合并冠心病和脑梗死风险高,脊柱外伤隐匿、伤椎楔形变更重、胸腰背痛主诉时间更长,且楔形变水平不随背痛主诉时间延长而加重,更容易被延迟诊治。

  • 标签: 脊柱骨折 骨质疏松 骨密度 年龄分布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深入研究星状神经调控技术在面神经炎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总结其在面神经炎康复治疗中的潜在益处,并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我院于2021年1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6例面神经炎患者,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其中3个病例作为实验组,3个病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方式;实验组在传统治疗方式基础上采用星状神经调控技术,本组中三个病例均采用星状神经阻滞术一疗程共十次。结果: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相对于对照组在疼痛缓解、面部功能改善、感觉功能恢复等方面表现出显著的优势(P<0.05)。结论:本研究初步证明了状神经调控技术在面神经炎康复治疗中具有潜在的治疗优势。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数据分析,我们将能够更全面地评估星状神经调控技术在面神经炎康复治疗中的实际效果。

  • 标签: 星状神经节 面神经炎 康复治疗 神经调控。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对冠心病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患者采用心脏超声进行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1月到2023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冠心病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患者进行研究,全部患者均经心脏冠脉造影检查得到确诊,并将检查结果设为“金标准”。将患者的心脏超声检查结果与金标准对比,确认对其诊断价值。结果 心脏超声与心脏冠脉造影的诊断准确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对冠心病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患者采用心脏超声进行诊断,能够取得较为确切的诊断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地诊断手段,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冠心病 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 心脏超声 诊断价值 对比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对急性脊柱损伤患者行短段椎弓根钉固定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抽取我院于2021年8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20例急性脊柱损伤患者作为试验对象,对其行短段椎弓根钉固定术予以治疗,按照术前、术后30min以及术后1个月三个不同时间节点,细致观察并记录患者椎体高度、占位情况以及Cobb角数值,并依据Frankel分级统计不同程度患者例数,比较不同时节点数据结果。结果 入选患者在术后椎体的压缩高度以及展位率、Cobb角指标的数据结果较之于术前均显著降低。Frankel分级层面,20例患者在其术后一个月内的A、B、C、D级比例较之于术前显著更低,而E级比例较之于术前则显著更高,且两者间的差异比较经由统计学检验显示其具有意义(P<0.05)。结论 短段椎弓根钉固定术治疗急性脊柱损伤的临床效果显著,建议加以推广。

  • 标签: 短节段 椎弓根固定术 急性脊柱损伤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心脏B超诊断冠心病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间收治的58例冠心病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先采用冠状动脉造影进行诊断,后选择心脏B超进行诊断,分析心脏B超诊断的诊断符合率。结果:经诊断,心脏B超的诊断符合率高于冠状动脉造影,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冠心病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的患者中,采用心脏B超诊断符合率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和借鉴。

  • 标签: 心脏B超 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 冠状动脉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对拇指近完全离断患者应用断指再植术治疗,并分析其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2022年7月,在我院治疗的42例拇指近完全离断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断指再植术治疗,治疗后6个月评价其治疗效果,并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手指活动度、握力。结果:本组42例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24%。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手指活动度、握力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拇指近完全离断患者应用断指再植术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患者术后手指功能恢复较好,值得推广。

  • 标签: 拇指近节完全离断 断指再植术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皮短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1年1月-12月我院胸腰椎骨折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抽签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3例。对照组予以开放短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研究组予以经皮短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术前后VAS评分、ODI指数。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3.94%高于对照组75.76%(P<0.05);术后,研究组VAS评分、ODI指数比较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皮短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显著,增加治疗有效率,降低VAS评分、ODI指数,利于病症好转,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经皮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 胸腰椎骨折 临床疗效 VAS评分 ODI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