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在体检人群中应用定量CT(QCT)技术测量肝脏脂肪含量的可重复性进行评估,为QCT应用于临床肝脏脂肪含量测量提供依据。方法2019年4—7月,连续抽取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健康管理科行QCT检查的291例体检者,男性214例(73.5%),女性77例(26.5%),年龄(48.7±11.0)岁。采用QCT工作站测量体检者的肝脏脂肪含量,由3位测量者(A、B、C)在QCT工作站上独立测量肝脏脂肪含量,测量者A在2周后重复测量1次,测量者A两次测量结果取均值作为其最终测量结果。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计量资料,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测量者间和测量者内测量结果的可重复性。结果测量者A的第1次测量结果为(10.46±5.55)%,第2次为(10.66±5.59)%,最终结果为(10.56±5.51)%;测量者B、C测量结果分别为(10.70±5.45)%、(10.86±5.77)%。测量者A、B、C之间肝脏脂肪测量结果的ICC=0.960(95%CI:0.951~0.967,P<0.001)。测量者A的2次肝脏脂肪测量结果ICC=0.953(95%CI:0.941~0.962,P<0.001)。均ICC>0.75,一致性均较好。结论在测量方法一致的前提下,采用QCT工作站测得的肝脏脂肪含量结果在测量者间和测量者内都具有良好的重复性,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定量CT 脂肪肝 结果可重复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影像组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肺肿瘤性病变中应用广泛,该学科定量分析的前提是图像特征具有较高的可重复性。多数研究表明组学特征稳定性的影响因素颇多,胸部生理运动更增加了病灶图像特征应用价值的不确定性。本文旨在对原发性肺癌影像组学在CT、MRI及PET-CT中的可重复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影像组学 可重复性 原发性肺癌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认知康复治疗对放射性脑病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及存在问题。方法回顾性研究既往63例确诊为放射性脑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按是否接受认知康复治疗分为治疗组(认知康复治疗+神经营养药物34例)和对照组(神经营养药物29例)。治疗组除神经营养药物治疗外,每天认知康复治疗2次,每次30 min,共治疗12周。每组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功能检查量表(MoCA)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进行认知功能的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MoCA评分、MMSE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治疗组比对照组患者MoCA总分和MMSE总分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0、3.18, P<0.01)。而且在视空间、命名、注意、抽象思维、延迟回忆、定向各方面均有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1、-3.09、-3.18、-2.57、-3.52、-3.39,P<0.05)。结论在常规用药基础上辅以认知康复治疗,能进一步提高放射性脑病患者的认知能力。

  • 标签: 放射性脑病 认知功能障碍 认知康复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麻醉恢复室高龄患者采取保温护理后的疗效展开分析.方法:本次研究结合 2018 年 5月— 2019 年 10月本院 80例高龄手术患者,手术过程中给予不同的保温护理,其中 40例采取常规保温措施(对照组),剩余 40例采取复合保温措施(研究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体温无明显差异, P>0.05 ,护理后研究组的体温上升并维持在正常范围内,体温的改善效果较对照组显著, P<0.05 。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分析体温护理对麻醉恢复室全麻患者恢复治疗的具体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 2019年 1月~ 2020年 1月期间收治的 80例采取了全身麻醉手术的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 40人,对照组 40人,其中对实验组的患者 采用保温护理方法,对照组的患者实行常规护理措施,护理结束之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呼吸恢复时间、完全清醒时间等数据上进行对比,实验组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 (P<0.05)。结论:针对全麻患者,在其恢复期间采用体温护理,有助于患者的恢复,加快了恢复速度,提升了恢复治疗,具有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 标签: 体温护理 麻醉恢复室全麻患者恢复质量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评价用于骨科术后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与管理。方法:以本科室本年度2月至3月期间收治的56例术后康复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排列分为对比观察两组,人均为28例,其中对比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增加关节活动度的评估,比较术后两组患者关节活动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关节活动度恢复时较对比组短,P

  • 标签: 关节活动,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测量儿童膈肌前、中、后部运动的可重复性和差异性。方法选择2018年11月至2019年6月入住儿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的患儿30例。患儿取平卧位,使用5 MHz超声探头,置于右锁骨中线与肋下缘交点,用M型超声记录随呼吸运动的膈肌前、中、后部的移动度和收缩速度,重复测量两次。采用ICC系数表示膈肌移动度和收缩速度两次测量的可重复性。采用方差分析探讨不同部位膈肌移动度和收缩速度的差异性。结果膈肌各部位移动度两次测量的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ICC前膈肌=0.89、ICC中膈肌=0.95、ICC后膈肌=0.90,膈肌各部位收缩速度两次测量的组内相关系数分别为ICC前膈肌=0.90、ICC中膈肌=0.94、ICC后膈肌=0.95,膈肌各部位移动度和收缩速度的测量均显示出良好的可重复性。膈肌前、中、后部移动度分别为[(8.1±3.1)mm]、[(7.4±3.0)mm]、[(5.5±2.3)mm],膈肌前、中、后部收缩速度分别为[(12.5±4.8)mm/s]、[(11.5±6.3)mm/s]、[(8.9±4.0)mm/s],膈肌前、中、后部位间的移动度和收缩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超声测量儿童膈肌前、中、后各部位运动具有较高的可重复性,儿童膈肌前、中、后部的移动度和收缩速度具有差异性,单纯某一部位的膈肌运动不能代表整体膈肌的运动功能。

  • 标签: 机械通气相关性膈肌功能障碍 膈肌 超声 重症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闭合撬拨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难复性指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我们共收治12例难复性指骨颈骨折患儿,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46 d,其中陈旧性骨折5例。手术均采用闭合克氏针穿刺清理骨痂、撬拨复位骨折断端,而后克氏针固定。术后随访患儿骨折愈合时间并采用手指关节总活动度(total active motion,TAM)系统评定法来评价患指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中所有患儿均闭合撬拨复位成功,术后未发生感染、皮肤坏死、骨折畸形愈合等并发症。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36个月,平均15.3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4.2±0.2)周,术后4周拔除克氏针,行功能锻炼,手指关节功能根据TAM系统评定法评定均为优。结论闭合撬拨复位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难复性指骨颈骨折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确切等优点,对于陈旧性骨折需严格把握手术指征。

  • 标签: 指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 克氏针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Ishiguro法微创治疗训练伤所致的可复性陈旧Mallet骨折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6年12月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骨科收治的28例训练所致的可复性陈旧Mallet骨折官兵,采用Ishiguro法进行微创手术治疗,末次随访时间24.0~64.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8.4±13.3)个月,采用Dargan标准进行功能评定。结果28例可复性陈旧Mallet骨折中,24例取得骨性愈合,采用Dargan法进行功能评定:28指中9指优,10指良,5指可,4指差,优良率为67.9%。结论Ishiguro法可作为可复性陈旧Mallet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便于在基层部队推广。

  • 标签: 骨折固定术 外科手术,微创性 骨折,闭合性 撕脱 手指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和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共76例老年脑梗塞患者,通过对其进行康复管理研究,分析康复管理对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对照组38例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38例进行康复,以比较两组老年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恢复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在对老年脑梗塞患者进行肢体功能恢复治疗中,进行康复管理有利于患者的身体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康复管理;脑梗塞;肢体功能恢复 脑梗塞会导致患者出现脑组织缺血、缺氧和坏死。是一种常见的老年脑血管疾病。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变化,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正在逐年增加。脑梗塞通常临床表现为头痛耳鸣,偏瘫和昏迷不醒,它的发作更快,疾病进展迅速,是威胁老年患者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过去,在治疗脑梗塞时,大多数医院只关注救生工作,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康复管理工作,而较少关注患者的功能恢复。四肢的患者,这大大增加了患病风险和可能性。患者的身体残疾。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78例老年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积极探讨康复管理对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该报告如下。 1.研究资料和方法 1.1一般研究资料 76老年脑梗塞患者,入院时间在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之间,患者意识清晰,自主参加调查研究,将他们随机分为研究和观察组的比较组,每组30例。除了不同的护理方法外,两组患者基线数据相似,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该方法包括:帮助患者翻身、下床等,并对患者及其病患进行康复知识教育。 观察组根据上述常规护理增加了康复管理。方法如下:(1)根据患者病情的相应变化,可以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计划,例如躺卧患者平衡,床旁坐下、站立平衡和肢体功能。康复锻炼计划可以依次执行。(2)早期指导改变体位和卧床训练等,促使患者躺在健康的一侧,每2~3小时引导并帮助患者翻身,舒缓四肢压力,逐渐从被动转变为主动。(3)要求患者平衡仰卧姿势,一般以150-300度的角度采取仰卧姿势,并逐渐增加角度,每次锻炼约10分钟。每天保持坐姿5-6次,每次5分钟,等到患者可以从床上坐起,开始指导患者的站立平衡训练,通常是保持平衡杠,首先弯曲头和脖子,然后弯曲躯干,然后进行站立锻炼,逐渐增加训练项目,每次5-10分钟,每天2至3次。(5)让患者恢复记忆力和注意力,监督他们在指定时间内熟悉与记忆有关的内容,然后逐渐增加记忆力。(6)为患者的营养康复提供建议。摄入足够的营养成分,不可食用辛辣刺激性食品、热食等会增加患者的抵抗力。(7)心理干预。痛患者进行积极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解答,让患者了解治疗计划,增加配合度。 1.3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体能的康复情况。Fugl-Meyer量表用于评估肢体功能的恢复。Brathel量表用于评估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1.4统计分析 将调查所得数据上传到SPSS21.0系统中,进行综合分析,如果统计结果检验发现P小于0.05,表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作为临床指标。 窗体底端 2.结果分析 观察组患者的有效护理率为82.3%,参考组患者的有效护理率为71%。比较P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近年来女性泌尿道感染的发病率呈持续递增的趋势,属于临床常见多发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其发病率占院内感染的30%。反复性发作泌尿道感染是指患者经治疗后6周那出现同种菌种感染的情况。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临床应用与发展,中医药治疗被广泛的运用到了反复性泌尿道感染的临床治疗当中,基于此,本文针对中医药治疗女性反复性泌尿道感染展开了综述,希望为该领域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 标签: 中医药治疗 女性反复性泌尿道感染 治疗进展 临床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X线下的空气灌肠与B超介导下的水压灌肠联合手法按摩治疗小儿难复性肠套叠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至2018年本院150例首次灌肠失败的肠套叠患者,再次行空气灌肠及水压灌肠,并结合手法按摩的病历资料将其分为空气灌肠组及水压灌肠组,各75例;观察两种治疗方法的整复成功率、复发率、穿孔率、复位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数据。结果水压灌肠组复位成功率76.0%,高于空气灌肠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水压灌肠组复位时间(20.47±7.28)min,高于空气灌肠组(17.25±5.8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随访,水压灌肠组复发率为4.0%,低于空气灌肠组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超介导下水压灌肠联合手法按摩治疗小儿难复性肠套叠,优于X线下空气灌肠联合手法按摩,方便快捷,安全性更高,疗效确切,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标签: 难复性肠套叠 手法按摩 空气灌肠 水压灌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接前方入路切开复位空心螺钉固定治疗青壮年Garden Ⅳ型难复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17年10月期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创伤骨科采用直接前方入路切开复位空心螺钉固定治疗的40例年龄<65岁的难复性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男28例,女12例;年龄为22~62岁,平均49.2岁;骨折Garden分型:均为Ⅳ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6 d,平均3.2 d。记录患者的股骨颈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情况,并根据Garden指数、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及髋关节功能。结果40例患者术后获11~44个月(平均22.3个月)随访。随访期间1例患者发生骨折不愈合,二期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无一例患者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40例患者术后2 d与末次随访时的正位Garden指数分别为156.97°±1.40°、157.07°±1.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02,P=0.765);侧位Garden指数分别为171.82°±4.48°、172.10°±4.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333,P=0.817)。末次随访时40例患者的髋关节Harris评分为77~98分,平均92分;优31例,良6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2.5%。结论当青壮年Garden Ⅳ型难复性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无法获得满意效果时,直接前方入路切开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可直视下完成骨折的复位与固定,骨折愈合率高,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率低,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骨钉 直接前方入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贫血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血液携氧能力降低、总血容量改变的程度和速率以及呼吸循环系统的代偿能力,其中最为常见的全身症状是乏力,严重时会引起多器官和系统出现不同表现。对于贫血的治疗可分为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其中输血是对症治疗的一种,输血治疗具有见效快,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改善贫血症状的作用,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 标签: 贫血 输血 恢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正常子宫肌层ADC值测量的观察者内、观察者间的一致性以及可重复性。材料与方法采用3.0 T磁共振仪对34名健康女性(增殖期18名,分泌期16名)进行2次盆腔MR扫描,前后两次扫描间隔一个月经周期(28~32 d)。由两名放射科医师对子宫肌层ADC值行双盲法测量,每一次扫描同一名医师间隔一周进行两次测量,分析正常子宫肌层ADC值测量的观察者内的一致性、观察者间的一致性以及两次扫描在增殖期和分泌期的可重复性。结果两次MRI扫描两名医师测得到的子宫肌层ADC值的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一致性均较好,其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均>0.75。两名医师测量的子宫肌层ADC值在分泌期均大于增殖期,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增殖期和分泌期的子宫肌层ADC值在前后两次检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进一步进行Bland-Altman分析发现两名医师测量得到的子宫肌层ADC值在增殖期95%的置信区间分别为:-14.3%~13.6%和-11.5%~12.8%,在分泌期95%的置信区间分别为:-7.6%~7.0%和-7.7%~7.8%,因此分泌期的可重复性相对于增殖期较好。结论正常子宫肌层ADC值测量的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一致性较好,为正常子宫肌层ADC值的临床应用提供了证据,但正常子宫肌层ADC值可重复性在分泌期较增殖期好。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子宫肌层 可重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