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循环拉力对小鼠肌腱源性干细胞(TDSCs)分化的影响,为临床肌腱损伤后的康复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取6~8周龄C57BL/6小鼠10只,无菌条件下暴露双侧后腿至脚掌,显微镜下解剖收集小鼠髌腱和跟腱组织块,体外分离培养细胞,观察第3代细胞的形态特点。(1)取传代至第3代的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间充质干细胞标志物(CD44、CD90、Sca-1)、内皮细胞标志物(CD34、Flk-1)、造血细胞标志物(CD45),鉴定细胞是否符合TDSCs特点。(2)取传代至第3代的TDSCs进行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培养,分别采用茜素红、油红和阿尔新蓝染料对培养的三系细胞进行染色,鉴定细胞是否具有多向分化潜能。(3)取传代至第3代的TDSCs接种到硅胶底培养皿上,分为双循环拉力组、循环拉力组、对照组3组。双循环拉力组细胞使用Flexcell® FX-4000TM柔性基底拉伸加载系统循环拉力组细胞使用自制拉伸力生物反应器,对照组细胞无拉力。双循环拉力组、循环拉力组施加机械负荷组的参数均设置为0.25 Hz、6%的循环拉力,在培养期间进行机械负荷加载,每天加载8 h,共加载6 d。第6天机械负荷刺激结束后,收集3组细胞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 (qPCR),检测肌腱、成骨、脂肪和软骨相关转录因子的表达。结果显微镜下观察第3代TDSCs形态一致,呈梭形纤维状。(1)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结果显示,间充质干细胞标志物CD44、CD90和Sca-1表达阳性、内皮细胞标志物CD34和Flk-1表达阴性、造血细胞标志物CD45表达阴性,符合TDSCs标记鉴定特点。(2)三系分化细胞检测结果显示,提取的细胞成功分化为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和软骨细胞,验证了提取的细胞具有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的潜能。(3)对照组、循环拉力组、双循环拉力组3组间比较,肌腱、成骨、软骨、脂肪相关转录因子的相对表达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组间两两比较:循环拉力组与对照组比较,肌腱、成骨相关转录因子以及脂肪相关转录因子PPARγ的相对表达均增高,软骨相关转录因子的相对表达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脂肪相关转录因子CEB/P的相对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循环拉力组与对照组比较,肌腱相关转录因子Scx、Mohawk的相对表达降低,成骨相关转录因子Runx2的相对表达增高、碱性磷酸酶(ALP)的相对表达降低,软骨相关转录因子Sox9相对表达增高、Col2a1的相对表达降低,脂肪相关转录因子的相对表达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循环拉力组与双循环拉力组比较,双循环拉力组肌腱相关转录因子Scx、Mohawk、Col1a1的相对表达均降低,成骨相关转录因子ALP的相对表达降低,软骨、脂肪相关转录因子的相对表达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循环拉力诱导TDSCs向肌腱细胞、成骨细胞分化,而双循环拉力诱导TDSCs向成骨细胞、脂肪细胞、软骨细胞分化。循环拉力的作用下可以促进体外TDSCs向肌腱细胞分化,有利于肌腱组织的再生和损伤后的修复,为临床肌腱损伤后的康复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多潜能干细胞 肌腱源性干细胞 细胞分化 单轴循环拉力 双轴循环拉力 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临床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时用后路螺钉节段固定的效果。方法 用2020年1月-2021年1月院内收治的46例不稳定寰椎骨折患者,随机均分两组,各23例。参照组用经口咽入路寰椎节段微型钢板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用后路螺钉节段固定治疗,比较相关情况。结果 治疗后,参照组的相关情况比观察组略差,体现差异(P

  • 标签: 后路单轴螺钉单节段固定治疗 不稳定寰椎骨折 JOA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后路寰椎与多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Gehweiler Ⅲb型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0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36例Gehweiler Ⅲb型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7例;年龄23~82岁[(48.8±15.5)岁]。患者均采用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其中14例行寰椎螺钉内固定(螺钉组),22例行寰椎多螺钉内固定(多螺钉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术后3,6个月两组寰椎骨折愈合率及寰枢椎后弓植骨融合率。比较术前、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寰齿前间距(ADI)、颅底齿突间距(BDI)、侧块移位距离(LMD),评价骨折块复位情况;比较两组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价颈部疼痛和功能恢复情况。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44个月[(27.2±9.9)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3个月螺钉组寰椎骨折愈合率为85.7%(12/14),寰枢椎后弓植骨融合率为78.6%(11/14);多螺钉组分别为72.7%(16/22)、77.3%(17/22)(P均>0.05)。术后6个月两组均获寰椎骨折愈合和寰枢椎后弓植骨融合。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两组A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前两组B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螺钉组BDI为(5.9±1.3)mm、(5.8±1.3)mm、(5.9±1.2)mm、(5.8±1.2)mm,多螺钉组分别为(3.1±0.6)mm、(3.1±0.6)mm、(3.1±0.6)mm、(3.1±0.6)mm。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螺钉组BDI高于多螺钉组(P均<0.01)。术前两组L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螺钉组LMD为(1.6±0.8)mm、(1.5±0.8)mm、(1.5±0.7)mm、(1.5±0.9)mm,多螺钉组分别为(4.8±1.6)mm、(4.6±1.6)mm、(4.9±1.6)mm、(4.9±1.6)mm。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螺钉组LMD低于多螺钉组(P均<0.01)。术前两组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螺钉组VAS为3.0(3.0,4.0)分、2.0(1.0,2.0)分、1.0(0.8,2.0)分、1.0(0.0,1.3)分,多螺钉组分别为3.5(3.0,4.0)分、2.0(2.0,3.0)分、2.0(1.0,2.0)分、2.0(1.0,3.0)分。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螺钉组VAS低于多螺钉组(P均<0.01)。术前两组N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螺钉组NDI为34.9±6.3、23.4±6.2、13.9±2.7、9.4±2.8,多螺钉组分别为33.2±6.1、24.4±6.3、18.1±4.1、12.7±3.2。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螺钉组NDI低于多螺钉组(P均<0.01)。螺钉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4% (3/14),多螺钉组为22.7%(5/22)(P>0.05)。结论后路寰枢螺钉与多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Gehweiler Ⅲb型寰椎骨折均可获得寰椎骨折愈合及寰枢椎后弓间植骨融合,但前者具有对寰椎骨折移位及侧块关节分离复位更好、术后颈部疼痛缓解和功能改善更佳的优势。

  • 标签: 颈寰椎 骨折固定术,内 骨移植 脊柱融合术
  • 简介:目的探讨膝关节内侧髁置换术前采用胫骨解剖体表定位法确定下肢力线的精确性.方法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骨科2015年12月—2017年2月采用OxfordⅢ系统进行初次侧膝关节内侧髁置换(UKA)的26例患者,按随机化原则分为2组:观察组13例采用胫骨解剖体表定位法辅助进行UKA手术.对照组13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UKA手术.术后第3天复查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测量胫骨假体内外翻角(E角)及相对于胫骨轴线的胫骨假体后倾角度(F角).结果26例患者均获随访3~12个月,未发生腓总神经损伤、伤口感染、假体脱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术后第3天复查膝关节正侧位片测量观察组E角绝对值1.25°±0.52°、F角绝对值1.08°±0.51°,对照组E角绝对值4.02°±0.53°、F角绝对值3.88°±0.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451、13.592,P值均〈0.01).两组力线均良好.结论通过胫骨解剖体表定位法辅助进行UKA的患者假体安放更加精确,是一种可靠的方法.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单髁置换 定位标记 胫骨
  • 简介:摘要目的开发造口患者跟踪随访及档案管理系统,检索规定时间段内需要随访的患者,统计造口类型及并发症相关信息。方法组建软件编制小组,定义患者数据存储格式,按照模块化的方式编制软件。结果该软件可将造口患者的纸质版档案转为电子版,方便快捷地查询指定时间段内需要随访的患者,快速统计造口类型及并发症信息。结论本系统简单易操作,提高档案管理及随访工作效率,为科研提供大量的有效数据。

  • 标签: 造口 患者随访 造口并发症 档案管理 护理管理软件
  • 简介:摘要肠道微生物作为肠道与神经系统间相互沟通的重要媒介,与肠道、大脑形成了微生物-肠-脑(microbiota-gut-brain axis,MGBA),该主要通过短链脂肪酸、神经递质、迷走神经以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等方式影响人类神经系统相关疾病,包括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抑郁症、儿童孤独症以及新生儿脑病等。该文基于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研究报道,分析肠道微生物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对微生物-肠-脑作一综述,并对该通路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考。

  • 标签: 肠道微生物 微生物-脑-肠轴 神经系统疾病
  • 简介:采血浆技术是一项直接关系到血液制品的质量和献浆员的安全的工作。为了实现采血浆管理的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提高采血浆的质量,我们于1992年开始研究开发单采血浆管理系统(以下简称NCX)。该系统使用C++语言和TASM3·O宏汇编语言混合开发,以一台GW486/33C为网络服务器、4台GW386/33C为工作站,使用条型码技术作为查询手段,使献浆员的全部信

  • 标签: 单采血浆 宏汇编语言 管理系统 查询手段 手工记录 血液制品
  • 简介:基因遗传病(singlegenedisorders/monogenicdisorders)简称基因病,是指单一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符合孟德尔遗传方式,所以又称为孟德尔遗传病(mendeliangeneticdiseases)。基因病的研究进展加深了对致病突变和基因调控机制的理解,并有效促进了诊断工具的发展,

  • 标签: 单基因病 泌尿生殖系统 单基因遗传病 基因调控机制 基因突变 GENE
  • 简介:目的:设计基于六姿态传感器的患者跌落报警系统,监测患者住院卧床或病房活动期间发生跌落的事件。方法:采用基于六姿态传感器测算功能,通过六姿态传感器和Zigbee模块搭建的物联网平台,组成医院病房的患者跌落自动报警系统。采用Arduino作为硬件开发平台,通过I~2C总线方式获取患者佩戴的传感器数据,并通过对数据进行预处理、数值滤波的方式进行姿态解算。结果:实现对患者当前姿态的识别,同时对突发的跌落事件进行及时报警,协助临床工作人员更好的对患者进行监护。结论:设计的患者跌落报警系统基本实现对患者跌落情况的监测与报警功能,但存在偶发性误判与佩戴硬件体积过大的问题,计划通过改进算法与硬件平台,以提升系统的实用性。

  • 标签: 六轴姿态传感器 物联网 Arduino平台 姿态解算
  • 简介: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RAGE)是一种膜蛋白,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并且是一个多配体受体。它与不同的配体结合后,在不同的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其中与肿瘤密切相关的配体是神经轴突生长因子(amphoterin)。在许多恶性肿瘤中两者均表达增高,并且与肿瘤细胞的增殖、运动、侵袭转移能力及肿瘤临床分期与预后等相关。对两者结构和功能以及相互作用的认识与研究,可能为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靶位,因此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肿瘤 配体 受体 治疗 生理病理 靶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本文介绍了在AST486微机上利用高速A/D转换电路HAS-1204对纤维肌电信号进行信号采集,并利用C语言和汇编语言混合编程进行显示分析和处理的有关技术。

  • 标签: A/D转换 单纤维肌电图 信号采集与处理 软件
  • 简介:本研究设计了一种基于三加速度计的中老年足部训练系统,利用三加速度计、微处理器和无线蓝牙等器件组成数据采集平台,将采集到的足部运动加速度数据,通过无线蓝牙模块传送到智能手机上。利用智能手机平台,引导中老年进行各种下肢肌肉群的训练,用自编的App应用程序进行加速度数据的预处理、小波变换及其重构、去噪和特征提取,获取训练情况,并做出合理的评价和评估。

  • 标签: 静脉溃疡患者 足部训练 三轴加速度计 小波变换 峰值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晚期胆道系统肿瘤患者一线及二线不同化疗方案的疗效并分析其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晚期胆道系统肿瘤患者资料。评估化疗疗效,计算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随访预后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共入选151例患者,男性75例,女性76例,年龄范围31~77岁,中位年龄58岁。一线化疗方案分为含吉西他滨方案(联合铂类和/或氟尿嘧啶类)或铂类联合氟尿嘧啶类方案共104例,白蛋白紫杉醇联合替吉奥(AS)方案共47例,ORR分别为15.4%(16/104)和27.6%(13/47),DCR分别为65.4%(68/104)和72.3%(34/47)。可分析的二线化疗患者共58例,其中吉西他滨、铂类、氟尿嘧啶三类药物为基础的方案31例,ORR为3.2%(1/31),DCR为35.5%(11/31);以紫杉类药物为基础的方案18例,ORR为11.1%(2/18),DCR为38.9%(7/18);以伊立替康为基础的方案9例,ORR为22.2%(2/9),DCR为44.4%(4/9)。因素分析,肝转移及糖类抗原(CA)19-9升高的患者生存时间较短(HR=1.540,95%CI:1.019~2.328,P=0.040;HR=1.892,95%CI:1.123~3.188,P=0.017)。结论对于晚期胆道系统肿瘤患者,除了传统的吉西他滨、氟尿嘧啶类、铂类药物的组合方案外,AS是一线化疗的有效方案。二线化疗比例低且作用有限,含伊立替康方案值得进一步探索。肝转移、CA19-9升高与晚期胆道系统肿瘤患者预后不良相关。

  • 标签: 胆道肿瘤 药物疗法 预后 生存分析
  • 简介:本文对肾阳虚时垂体-肾上腺皮质与垂体-性腺功能的进行相关性分析,动态观察肾阳虚大鼠垂体-肾上腺皮质及垂体-性腺功能之间的相关性,相关性肾阳虚垂体-肾上腺皮质垂体-性腺

  • 标签: 垂体性腺 垂体肾上腺皮质 大鼠垂体
  • 简介:本文对肾阳虚时垂体-肾上腺皮质与垂体-性腺功能的进行相关性分析,动态观察肾阳虚大鼠垂体-肾上腺皮质及垂体-性腺功能之间的相关性,相关性肾阳虚垂体-肾上腺皮质垂体-性腺

  • 标签: 垂体性腺 垂体肾上腺皮质 大鼠垂体
  • 简介:摘要目的电子版表格式危重护理记录的设计与应用,简化并规范临床护理记录书写,减轻了临床护士书写护理文件的负担,体现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做到把时间还给护士,把护士还给病人,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和服务水平。方法在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的基本要求下将危重患者护理记录单设计成各专科表格式护理记录,表格项目包括一般项目和各专科常见并带有共性的观察项目、基础护理项目、跌倒/坠床护理、皮肤护理、导管护理、护理指导、护理措施、效果评价等,项目中的内容根据各专科的特点做成模板选择项目放入下拉框,点击后进入相应的项目内。电子版的危重护理记录单设计科学,记录客观简明、易懂、节时,医生查询方便,提高书写质量。结果电子版表格式危重护理记录记录内容为文字描述,表格清晰整洁,有利于医护人员在短时间内了解病人病情,使医疗护理工作更加方便快捷。结论电子护理病历系统实现了对临床护理信息采集、传输、加工、保存、维护的网络化的管理,使护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必将成为未来临床护理医学发展的主流。

  • 标签: 医院信息系统 护理记录单 设计与使用
  • 简介:MCS+是Haemonetics公司在MCS-3P基础上改进的新一代多功能血细胞采集系统,软件升级为C5版本,程序中设置了"血细胞计算"(haemocaculator)功能,并增加了特殊安全装置,可以在采集过程中自动控制血小板的容量和数量,减少白细胞污染,在脂质血浆和血小板峰值太小时控制红细胞溢出[1].笔者使用995E耗材和少白细胞的血小板(leuko-depletedplatelet,LDP)程序采浓缩血小板(apheresisplateletconcentrates,PCs),对采集状态和产品质量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 标签: MCS+系统 单采血小板 采集 产品分析 血细胞计算
  • 简介:每个人都经过先体能喜暖,后智能喜寒的二次发育。人脑智力发育后存在脑求生存档和脑自动档,脑自动档中又分数据库力档和情感区和脑逻辑推理力档这二个脑中最核心部分。人基因组仅仅是供应人体系列新陈代谢运动和体智能供能程序表,并受人经络系统调控和本身对其反调控的动态平衡。人体三焦是体智能耗能和结缔组织间隙组织等摄取能量及能量转换配比运送的调控平衡中心,人经络系统调控包括人基因组在内的人系列新陈代谢运动。

  • 标签: 经络系统 分子中医学 人基因组 脏腑 心脏 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