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5 个结果
  • 简介:减肥,一直是大家热衷探讨的话题.这不仅仅是因为超重和肥胖会带来外形上的不美观,更重要的原因是超重或肥胖是2型糖尿病、冠心病、乳腺癌等多种疾病的元凶。

  • 标签: 平衡健康 体重 2型糖尿病 冠心病 乳腺癌 肥胖
  • 简介:验光的目的在于获得清晰的视力,舒适的阅读跟持久的用眼。双眼平衡检查是指在验光时分别测得单眼MPMVA是否支持双眼同时的视觉活动加以检验和调整,最终达到使屈光不正者获得双眼屈光平衡及调节平衡,使屈光不正者真正获得清晰、舒适和持久的视力。双眼平衡的方法包括,棱镜分离法,交替遮盖法,偏振分离法,以及偏振红绿法等。

  • 标签: 棱镜分离法 交替遮盖法 偏振分离法 偏振红绿法 双眼平衡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咬合平衡与否对种植全口义齿应力状况的影响.方法建立种植全口固定义齿和种植全口覆盖义齿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然后进行侧方咬合平衡与不平衡、前伸咬合平衡与不平衡模拟加载分析.结果种植全口固定义齿侧方咬合平衡与否,其骨界面和基托应力变化不大,但前伸咬合平衡者较不平衡者骨界面和基托应力显著降低;种植全口覆盖义齿侧方和前伸咬合平衡者均较不平衡者骨界面应力明显降低.结论种植全口固定义齿侧方咬合平衡可不做为临床要求,而其前伸咬合平衡以及种植全口覆盖义齿侧方和前伸咬合平衡应做为临床常规设计.

  • 标签: 有限元分析 牙种植体 义齿,全口 咬合 牙应力分析
  • 简介:摘要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开始愈发重视膳食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 标签: 平衡膳食 人体健康 营养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天柱傍针刺结合平衡区电针治疗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至2015年收治的246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分为3组,第一组运用康复治疗;第二组传统针刺联合康复治疗;第三组天柱傍针刺结合平衡区电针,联合康复治疗。各组每日1次,6日一个疗程,共治疗8个疗程。评价患者的平衡功能(BBS量表)和步行功能(FAC分级),运用统计学方法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疗效。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均有明显的改善,尤以天柱傍针刺结合平衡区电针治疗组疗效最佳,与其余两组疗效比较χ2>3.84,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天柱傍针刺结合平衡区电针治疗较普通康复治疗或是传统针刺治疗对卒中患者恢复期平衡功能及步行功能的疗效更佳,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天柱傍针刺 平衡区电针 脑卒中 平衡功能 步行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平衡火罐法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4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及对照组23例。治疗组采用平衡火罐疗法,施于治疗部位取足太阳膀胱经、督脉、风池穴、肩井穴等,并随症选取主穴加减相应配穴进行治疗,每周3次,6次为1疗程。对照组采用中药汤剂内服,每日1剂,15天为1疗程。结果干预一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眩晕症状较前有明显改善,依颈椎运动负荷试验评定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平衡火罐法治疗颈性眩晕临床疗效显著且经济简便,值得推广。

  • 标签: 平衡火罐 颈性眩晕 疗效观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叉头框蛋白O(FoxO)转录因子属于叉头框蛋白家族的一个亚类,可在慢性炎症反应中参与骨耦联、溶骨性病损的形成以及骨代谢平衡的体内调控。慢性根尖周炎是发生在牙齿根尖周组织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可引起根尖周骨质丧失,研究FoxO转录因子在骨代谢中的作用和相关机制,对于为慢性根尖周炎寻求新的治疗途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FoxO转录因子对细胞增殖与凋亡、成骨分化的调节作用,以及与炎症、炎症因子、氧化应激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 标签: 叉头框蛋白O 慢性根尖周炎 氧化应激 炎症 成骨分化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探究酸碱平衡法治疗阴道炎的临床方法和效果。方法随机抽取了我院在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160例阴道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的方式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而实验组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又给予了酸碱平衡法治疗,然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记录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8.75%)明显好于对照组的92.5%,他们之间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阴道炎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除了必须的药物治疗之外,还需要为其提供酸碱平衡法治疗,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而且还能提高患者的阴道分泌清洁度,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标签: 酸碱平衡法 阴道炎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前庭康复治疗对平衡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平衡障碍患者62例,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则联合前庭康复治疗,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BBS评分、功能性伸手试验、Fukuda试验均有所改善,且实验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庭康复治疗对平衡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具有推广的价值。

  • 标签: 前庭康复治疗 平衡障碍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平衡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110例颈肩腰腿痛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5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灸疗法,治疗组采用平衡针灸疗法,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0%,优于对照组87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182%,低于对照组14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颈肩腰腿痛患者采取平衡针灸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颈肩腰腿痛 平衡针灸 通调气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ET悬吊训练对脑瘫儿童在康复训练中平衡能力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40例脑瘫儿童,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2组。对照组20例,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试验组进行SET悬吊训练。评估采用粗大功能运动量表(GMFM-88)对比两组前后治疗效果。结果给予3个月的康复训练后,两组儿童的GMFM评分均高于治疗前,治疗后试验组的疗效要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观察比较,SET悬吊训练能够提高脑瘫儿童的前庭功能,促进本体感觉,提高粗大运动功能,促进儿童的运动及平衡能力的发育,有利于加快患儿的康复。

  • 标签: 脑瘫,SET悬吊训练,平衡能力,粗大运动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下肢长度的平衡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02例,其中男59例,女43例,年龄30-68岁,平均(55±5)岁。股骨头坏死54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骨关节炎(CroweⅠ、Ⅱ型)32例,原发性骨关节炎6例,类风湿关节炎6例,强直性脊柱炎4例。术前Harris评分20-66分,平均(43.8±10.7)分。术前双下肢长度差异0.4-2.3cm,患肢短缩〈2cm70例,短缩≥2cm32例,平均短缩(1.5±0.5)cm。术前通过直接测量及影像学测量评估患者双下肢长度,模板测量预估假体型号及假体安放位置,术中通过测量大转子尖与股骨头中心在股骨长轴线上的垂直距离,关节复位后用手触摸坐骨结节与小转子尖的位置关系,保证双下肢间隙与身体纵轴平行的情况下,用手触摸双侧胫骨结节看是否在同一垂直面等多种综合方法确定肢体长度。结果术后98例获得12-24个月随访,平均(17.6±7.6)个月。术后12个月Harris评分80-94分,平均(88±3.3)分,术后双下肢等长38例,患肢缩短20例,延长40例,双下肢不等长范围0.1-0.4cm,平均0.2cm。结论翔实的术前测量评估和精细的术中再评估等综合调整肢体长度的方法能为患者带来更好的肢体长度平衡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髋关节 下肢 髋脱位 先天性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平衡针灸降糖穴在治疗2型糖尿病时的临床效果。方法在2013年10月到2014年6月来我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选取42名患者,对其进行3天的平衡针灸降糖穴的治疗方法后,对其血糖值、尿糖值及糖尿病三多一少的临床症状进行记录,并与平衡针灸降糖穴治疗法实行之前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平衡针灸降糖穴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值及尿糖值具有明显的降低,三多一少的临床症状也有减轻,P<0.05,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平衡针灸降糖穴的治疗方法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可以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平衡针灸 降糖穴 2型糖尿病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脑卒中患者健侧肢体出现镜像运动(mirrormovement,MM)对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47例健侧肢体出现MM脑卒中患者按肌痉挛程度分为A组(轻中度痉挛组32例)和B组(重度痉挛组15例),全部患者给予抑制健侧肢体MM的同时,对其偏瘫侧肢体采用分离运动形式进行肌力、耐力、控制能力的训练;对2组患者于人选时采用Brunstrom评定法评测运动机能、改良Ashworth痉挛状态量表(ModifiedAshworthScale,MAS)评测肌张力、Berg平衡量表(BergBalanceScale,BBS)、Holden功能性步行分级(FunctionalAmbulationClassification,FAC)、Bathel指数(BathelIndex,BI),治疗8周后再次评定,并根据治疗后MM是否被抑制进一步分组。结果A组治疗后14例患者健侧肢体MM被抑制(AⅠ组),18例不被抑制(AⅡ组),2组患者BBS、BI评分增加(P<0.01),但AⅠ的BBS、BI评分增加更明显,两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B组治疗后4例患者健侧肢体MM被抑制(BⅠ组),11例不被抑制(BⅡ组),2组患者BBS、BI评分增加(P<0.01)。结论脑卒中健侧肢体出现MM影响平衡功能,抑制MM治疗结合分离运动形式的康复训练能抑制脑卒中健侧肢体MM的出现并对平衡功能及生活能力有显著改善作用。

  • 标签: 脑卒中 镜像运动 平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