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用EDTA可增强Fe^2+催化鲁米诺与溶解氧的发光反应,将EDTA加入鲁米诺溶液中可使流动注射分析测亚铁的检出限降低约160倍,在流动注射分析的试样分流路中使用新型的锌镀铜微还原柱,可同时测定Fe^2+和Fe^3+,该微还原本可至少测定3000个试样,测定Fe^2+和Fe^3+的线性范围是1×10^-9-1×10^-5mol.L^-1,检出限分别为2.7×10^-10和3.5×10^-10mol.L6-1,测定试样的速率为60h^-1,Cr^3+和Co^2+有干扰,测定混合物中的Fe^2+和Fe^3+获得满意结果,测试样的结果同标准的分光光度法结果一致,实验表明,EDTA起增强剂的作用,Fe^2+是催化剂,而溶解氧是氧化剂,对反应机理进行了讨论。

  • 标签: 催化 鲁米诺 溶解氧发光反应 增强剂 药剂 流动注射分析
  • 简介:探讨疫情时期大学生对SARS疫情的心理反应,344名大学生的心理实验结果显示,大学生对SARS疫情信息关注和预防控制心愿对其心身反应,认知反应和行为反应产生重要影响,男性对疫情的信息关注和行为反应多于女性,在一学生对疫情的控制心愿和行为反应多于大二学生。大学生淡化对SARS疫情的信息关注和做好积极预防控制,可以解决其心身和行为反应等问题。

  • 标签: SARS疫情 行为反应 心理反应 男性 认知 预防控制
  • 简介:目的建立了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亚硝酸根的新方法。方法在磷酸介质中亚硝酸根对溴酸钾氧化藏红T有明显的催化作用,分别测定在不同浓度亚硝酸存在的条件下体系的吸光度。结果根在选定的反应条件下,NO2^-含量在0.0~5.6μg·L^-1,范围内与二者的吸光度差显线性关系(r=O.9992),方法的最低检出限为2.0×10-8μg·L^-1。结论方法用于纯净水中亚硝酸根的测定,结果满意。

  • 标签: 催化光度法 含量测定 亚硝酸根 纯净水 氧化褪色 藏红T
  • 简介:双硫仑样反应是急诊科门诊可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它是一种应用某些头孢菌素或甲硝唑或优降糖等药物的患者饮酒后出现的一系列不良反应.临床医生在诊断治疗过程中经常误诊,误治.本文就此类不良反应做综合报告.

  • 标签: 药物不良反应 双硫仑样反应 治疗
  • 简介:药物不良反应的定义是使用某种特殊药物引起的非预期的临床反应。随着医疗用药种类的增加,药物引起皮肤反应的类型和表现也增多。抗生素等常用药物引起的药疹一般容易识别和处理。但是,不常见药物引起的皮肤反应则较难做出诊断,并且新药可能在首次应用时即出现药物反应。因此,内科医师要具备皮肤药物反应的初步知识,随时了解新药可能产生的皮疹。本文旨在向内科医师介绍皮肤药物反应的概要,指导诊断和治疗。

  • 标签: 药物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 皮肤反应 内科医师 诊断和治疗 临床反应
  • 简介:本文简单介绍了半导体光催化技术的基本原理,对当前研究较新的多相光催化反应机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并比较了几类气一固多相光催化反应器的优缺点,针对当前室内空气净化研究现状,提出了该领域有待于深入研究的几个技术问题。

  • 标签: 多相光催化 空气净化技术 反应器 反应机理 研究现状 室内空气净化
  • 简介:血液循环不良型在经期前会觉得肚子胀胀的,下腹部突出,一到经期就会便秘。经血颜色为暗沉的颜色,感觉黏稠,有时会有像猪肝色般血块流出。经血量多,第一天比较少,但是第二天与第三天起突然变多,经期会达七天以上。

  • 标签: 经期反应 体质 女性 循环不良型 经血量 肚子胀
  • 简介:1病案摘要例1.患者女,12岁,因发热、头痛、恶心、呕吐、阵发性惊厥,在某医院诊断为病毒性脑炎予入院诊治。经吸氧、降低颅内压、静脉滴注青霉素、地塞米松等药(用量不详),住院20天,症状和阳性体征消失,脑脊液检测结果正常而出院。出院后自行停药。1周后患者出现阵发性烦躁、哭泣、心慌,持续数分钟可自行缓解,每日发作4~5次,伴低热,食欲不振,肌肉关节酸痛、乏力,

  • 标签: 地塞米松 副反应
  • 简介:据俄罗斯《论据与事实》周报报道,同我们人类一样,植物也是生物,也会喜悦、惊恐、同情、反感。土豆被削皮时,会发出叫喊声,只不过其音频人耳无法接收。

  • 标签: 情感反应 植物 俄罗斯
  • 简介:卡托普利(captopril,CPT)是一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主要用来治疗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肺动脉高血压等,并取得肯定的疗效,其不良反应,也随着该药的广泛应用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现综述如下:

  • 标签: 卡托普利不良反应
  • 简介:患者男,66岁,因胆囊癌并胰头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于2001年2月27日入院.因病情已失去手术时机,故入院后予清开灵及中药疏肝利胆活血祛瘀治疗.后因患者腹痛较重,予吗啡止痛,第1次吗啡10mg,im后约20min,患者觉周身皮肤瘙痒,并且下肢出现散在红色粟粒样丘疹、约5h后丘疹及瘙痒逐渐消失.因吗啡肌注后疼痛逐渐减轻,故继续给予吗啡镇痛.第2次肌注吗啡后同样出现丘疹和瘙痒,程度较第1次略重,丘疹主要分布在下肢及胸腹部,怀疑是药物过敏,予扑尔敏8mg口服后逐渐缓解.为验证确属吗啡过敏,除外其他因素,翌日予美施康定(硫酸吗啡控释片)30mg口服,结果同样出现丘疹和瘙痒.

  • 标签: 吗啡 镇痛药 过敏反应 癌性疼痛
  • 简介:近年来,由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ADR)和药源性疾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中药临床市场存在的安全隐患也已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中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许多仍是需要人们深入研究的课题。所以使人们正视中药ADR,建立正确的用药理念;建立中药安全评价体系,对中药ADR的科学研究提供有力依据是目前人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 标签: 中药不良反应 正视 药源性疾病 安全隐患 评价体系 中药安全
  • 简介:实验中发现Mn(Ⅱ)能够催化5-Br-PADAP与过氧化氢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并找到了Mn^2+浓度与催化褪色反应速度间的线性关系,线性浓度范围为0.5-10ng/mL,最小检出浓度为0.2ng/mL。方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

  • 标签: 催化光度法 5-BR-PADAP
  • 简介:中药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中药的不良反应问题往往被忽视,尽最大可能减少或避免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 标签: 不良反应分析 中药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