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响应法优化红参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研究红参多糖的抗氧化活性。方法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红参多糖,考察料液比、萃取时间、萃取温度、萃取压力对红参多糖提取的影响。运用Box-Behnken Design法对红参多糖提取工艺进行优化,采用Logit法计算红参多糖对DPPH清除率的半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C50),研究其抗氧化活性。结果以红参多糖得率为评价指标,最优提取条件为萃取温度61.12 ℃、萃取压力20.64 MPa、萃取时间128.37 min、料液比1∶25.61 g/ml,红参多糖得率为36.89%。3组重复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条件下红参多糖得率相对误差在5%范围内。红参多糖质量浓度为25 μg/ml时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IC50为10.97 μg/ml。结论优化的红参多糖提取工艺条件合理可靠,红参多糖抗氧化活性较强,可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红参多糖 超临界CO2 萃取 响应面法
  • 简介:摘要:目的 以案例对比的形式,评估社区护理干预模式在临界高血压老年患者血压中的作用与影响。方法 病例选择自2020年1月至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动脉及其分支的解剖特征,为面部整形手术和注射操作提供指导。方法通过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捐赠的19例(28侧)成人新鲜面部标本(男10例、女9例),对面动脉及其分支进行精细解剖,观察并使用电子游标卡尺测量动脉的类型、层次、与鼻唇沟关系、长度、直径、与口角距离、分支及颏下动脉情况。结果28侧标本均存在动脉,起自颈外动脉,在下颌缘下方发出颏下动脉,上行至咬肌前缘跨过下颌骨进入面部,进入面部后分支情况多变。在整个走行过程中,动脉发出颏下动脉100%(28/28)、下唇动脉100%(28/28)、上唇动脉100%((28/28)、鼻外侧动脉92.9%(26/28)、内眦动脉57.1%(16/28)。按血管走行可分为4型,Ⅰ型(含所有分支且内眦动脉直接起自动脉下段)8侧(28.6%),Ⅱ型(含所有分支且内眦动脉为终末支)8侧(28.6%),Ⅲ型(无内眦动脉)10侧(35.7%),Ⅳ型(无内眦动脉和鼻外侧动脉)2侧(7.1%)。动脉下段均位于表情肌深,在口角外侧(26.0±5.0) mm处延续为中段,该段行走层次多变,可在表情肌深浅层中穿行,经过鼻槛水平后延续为上段,均位于表情肌浅。24侧(85.7%)动脉位于鼻唇沟内侧,4侧(14.3%)骑跨于鼻唇沟。动脉上、中、下3段长度分别为(26.4±10.9) mm、(29.7±8.4) mm、(33.5±6.9) mm,上、中、下3段起点直径分别为(1.09±0.21) mm、(1.85±0.12) mm、(2.45±0.48) mm。动脉在口角外侧经过,其与口角水平线交点到口角点的距离为(26.0±5.0) mm。上唇动脉起点距口角水平线的距离为(8.0±1.4) mm,距下颌角的距离为(55.0±5.2) mm。下唇动脉起点距口角水平线的距离为(17.1±11.1) mm,距下颌角的距离为(44.2±5.2) mm。颏下动脉起点直径(1.4±0.1) mm,颏下动脉起点距口角水平线距离为(34.9±2.6) mm,距下颌角的距离为(29.4±5.8) mm,距离下颌骨下缘(6.4±0.8) mm;在下颌骨中线处,颏下动脉距离下颌骨下缘(9.0±1.0) mm;在正中矢状处,颏下动脉距离下颌骨下缘(8.4±1.0) mm。结论动脉的类型繁多,但其分支和走行层次有一定的规律,其通常从咬肌前缘进入面部,在口角外侧经过,从表情肌深逐渐走行至浅,沿着鼻唇沟向上走行,沿途发出分支。掌握动脉的解剖有助于安全实施整形手术和治疗操作。

  • 标签: 解剖学 动脉 面部
  • 简介: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根龋的发生率逐年升高。与冠部龋坏不同,根龋多发生于老年患者牙龈退缩后暴露的根面上,主要累及根部牙骨质和牙本质,在发病特点、临床表征、诊断和防治上都有其特异性。本文从根龋的病因和危险因素、病理和临床表现、分类、三级预防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根龋的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 标签: 牙根龋 氟化物 三级预防 非创伤性修复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搬运治疗胫骨骨缺损过程中在对合端愈合前滑移段外固定去除后发生回缩现象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09年1月—2019年12月无锡市人民医院和无锡市骨科医院胫骨骨缺损应用骨搬运治疗,在对合端愈合前滑移段外固定去除或失效发生不同程度回缩的41例患者,男25例、女16例,年龄18~71(40±15)岁。用Pearson相关分析滑移段回缩距离与患者年龄、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骨缺损长度、手术次数、滑移段长度、骨搬运长度、滑移段固定时间和外固定去除或松动失效前、后两次影像学检查的间隔时间等9个因素的相关性,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再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41例患者中,受伤至骨搬运时间7~95(40.54±25.65)d,骨缺损长度5.0~11.0(6.90±1.20)cm,手术次数1~5(1.64±0.82)次,滑移段长度4.8~12.0(9.68±2.24)cm,骨搬运长度4.5~11.0(6.76±1.64)cm,滑移段固定时间3.5~11.5 (7.47±1.94)个月,间隔时间5~21(10.16±4.07)d,滑移段回缩距离1.5~30.0(8.73±7.99)mm。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滑移段回缩距离与滑移段固定时间呈负相关,与骨搬运长度和滑移段长度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0.897、0.501、0.419, P值均<0.05);滑移段回缩距离与年龄、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骨缺损长度、手术次数和间隔时间均无相关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骨搬运长度和滑移段固定时间与滑移段发生回缩存在线性关系(t=-10.385、3.027, P值均<0.05)。回归方程:Ŷ)回缩距离(mm)=27.081-2.805X滑移段固定时间(月)+0.447X骨搬运长度(cm)(R2=0.805, F=13.256, P<0.01)。结论骨搬运过程回缩程度与滑移段长度、骨搬运长度、固定时间相关,其中骨搬运长度和固定时间与滑移段回缩程度存在线性关系。

  • 标签: 胫骨骨折 骨缺损 骨搬运 滑移段 回缩 牵引力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游离皮瓣移植结合骨段滑移技术治疗胫骨骨髓炎骨缺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9.4-2020.6收治的胫骨骨髓炎骨缺损的患者68例进行研究,运用分段随机分的方式将其分为参照和实验两组,每组34例。参照组应用常规治疗,实验组应用游离皮瓣移植结合骨段滑移技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功能的情况并进行比较;对于两组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评估并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感染复发率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治疗前后下肢功能情况优于参照组,P

  • 标签: 游离皮瓣移植 骨段滑移技术 胫骨骨髓炎 骨缺损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结缔组织病相关临界肺高血压(CTD-BPH)是指部分结缔组织病患者虽未达到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但高于正常的肺血管压力。这部分人群未来发展为肺高血压的风险高,且与临床恶化和显著增加的死亡风险相关。本文主要就SSc相关临界肺高血压(SSc-BPH)的定义、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展开综述。

  • 标签: 高血压,肺性 临界肺高血压 硬化病,系统性
  • 简介:摘要 目的:氟化物联合喷砂预防根龋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牙根暴露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由门诊收集牙根暴露患者,指导患者学习口腔卫生维护方法,一周菌斑染色后,将患者分为喷砂组与氟化物联合喷砂组,各55例。结果:两组患者预防前Quigley-Hein平均得分无明显差异;喷砂组患者预防后Quigley-Hein平均得分(2.02±0.02分)显著高于氟化物联合喷砂组患者预防后Quigley-Hein平均得分(0.98±0.03分),组间比较存在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氟化物联合喷砂预防根龋,能够降低龋病菌斑扩展,提高患者的患齿恢复。

  • 标签: 氟化物 喷砂 氟化物联合喷砂 预防 根面龋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口腔颌外科住院患者护理依赖的相关因素,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提供依据。方法:对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100例口腔颅颌科术后护理分级为二级的住院患者进行一般资料、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和护理依赖量表的调查。结果:口腔颌外科住院患者护理依赖程度处于中等偏低水平,不同疾病患者的护理依赖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8.858,P<0.01),口腔肿瘤及颌面部外伤患者护理依赖程度较高。结论:口腔颌外科住院患者护理分级为二级患者间的护理依赖程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其影响因素与性别和疾病种类有关。

  • 标签: 口腔颌面外科 住院患者 护理依赖 相关性研究
  • 简介:摘要 目的:研究口腔颌外科手术后感染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2020年5月-2021年5月收治行口腔颌同时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88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皮瓣危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口腔颌外科术后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优质护理 口腔颌面外科手术 术后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臼周围截骨术(periacetabular osteotomy,PAO)治疗临界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1月行PAO治疗的外侧中心边缘角(lateral center-edge angle,LCEA)为18°~25°且随访超过2年的DDH患者33例(18°≤LCEA<25°组);根据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和随访时间按1∶2的比例匹配对照组:0°≤LCEA<10°组66例,10°≤LCEA<18°组66例。比较三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的LCEA、前中心边缘角(anterior center-edge angle,ACEA)、臼顶倾斜角(Tönnis角)、股骨头外移指数、股骨头骨骺臼顶(femoro-epiphyseal acetabular roof,FEAR)指数、股骨前倾角、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est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y,WOMAC)骨关节炎指数和国际髋关节结果工具(international hip outcome tool,iHOT-12)评分。结果术前18°≤LCEA<25°组33例中3例(9.1%)的LCEA为唯一的影像学特征提示髋臼发育不良而其他参数在正常范围内;ACEA<20°者17例(51.5%)、Tönnis角>10°者24例(72.7%)、ACEA<20°且Tönnis角>10°者12例(36.4%)。18°≤LCEA<25°组后壁征阳性率(72.7%)低于10°≤LCEA<18°组(77.3%)和0°≤LCEA<10°组(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17,P=0.040);18°≤LCEA<25°组交叉征阳性率(27.3%)和坐骨棘征阳性率(48.5%)高于10°≤LCEA<18°组(分别为10.6%和18.2%)和0°≤LCEA<10°组(分别为9.1%和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02,P=0.030;χ2=16.497,P<0.001);18°≤LCEA<25°组FEAR指数(3.7±8.0)低于10°≤LCEA<18°组(4.3±7.9)和0°≤LCEA<10°组(11.0±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703,P<0.001)。术后18°≤LCEA<25°组LCEA由20.4°±1.8°提高至37.8°±7.1°、ACEA由18.3°±7.8°提高至36.3°±6.3°、Tönnis角由12.7°±6.2°降低至-5.6°±9.2°、股骨头外移指数由22.9%±6.7%降低至10.7%±12.2%、WOMAC评分由(20.1±13.4)分降低至(6.0±6.3)分、iHOT-12评分由(50.2±19.9)分提高至(90.0±13.7)分,手术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18°≤LCEA<25°组WOMAC评分小于10°≤LCEA<18°组的(9.3±9.6)分和0°≤LCEA<10°组的(12.0±16.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15,P=0.002);iHOT-12评分大于10°≤LCEA<18°组的(77.7±17.3)分和0°≤LCEA<10°组的(78.1±2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833,P<0.001)。结论在超过2年的随访中,PAO能够显著改善临界DDH患者的股骨头骨性覆盖和髋关节功能。术前应重视对髋臼不同影像学指标的综合评价,更好地制订术前规划。

  • 标签: 髋脱位,先天性 截骨术 骨关节炎,髋
  • 简介:摘要口腔颌颈部解剖学是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的重要基础课程,同时也是密切联系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课程。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外科基于学生为主体、临床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对实验课程的内容和实施方法进行了重新设计和整理,参照临床经典手术联系解剖学理论与临床应用,同时优化授课团队与授课方式。通过3年的实践和调整,初步建立了基于口腔颌颈部外科手术入路和术式的解剖学实验课程方案,改革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

  • 标签: 局部解剖学 口腔颌面颈部解剖学 实验课程 教学改革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本院颌外科门诊开具药物漱口水的合理性,为了规范药物漱口水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抽取本院2020年1月~2021年6月的颌外科门诊开具的漱口水处方一共2235张进行处方点评。结果,开具西吡氯铵含漱液的处方12张,其中5张处方被电平为不合格处方,合格率为58.33%,复方氯己定含漱液的处方1464张,其中1265张处方被判定为不合格处方,浓替硝唑含漱液处方344张,其中121张被判定为不合格处方,西帕依固龈液415张,377张处方被判定为不合格处方,总不合格处方达到了1768张,占到了处方总数的79.11%。漱口水的使用存在重复用药,不适宜用药等问题,有待向颌外科医生宣传漱口水的合理使用知识、干预用药不适宜等情况。

  • 标签: 漱口水 颌面外科门诊 处方点评 合理用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瘢痕性下睑外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的瘢痕性下睑外翻患者的临床资料。将下睑瘢痕切除、松解,设计动脉穿支皮瓣修复瘢痕松解后皮肤缺损,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后对皮瓣受区、供区外观及并发症进行随访,并以良好、一般、差评价手术效果。结果共22例瘢痕性下睑外翻患者进行了该手术,男15例,女7例,年龄27~68岁,平均35.2岁。瘢痕松解后的皮肤缺损面积为3.0 cm×1.5 cm~4.0 cm×2.0 cm,切取皮瓣面积为3.1 cm ×1.6 cm~4.1 cm×2.1 cm。术后22例患者皮瓣均存活,血运良好,术区愈合良好。随访6~48个月,未出现下睑外翻复发、睑球分离、局部色素沉着等现象,所有患者均表现出良好的解剖学结构和功能改善,术后效果评价均为良好。结论动脉穿支皮瓣穿支恒定、血供良好、旋转灵活,与下睑位置邻近,颜色、质地、厚度相近,修复瘢痕性下睑外翻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 标签: 眼睑外翻 瘢痕 动脉 面部 穿支皮瓣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临床急救护理模式在颌创伤患者护理中的具体效果进行分析,探究护理应用效果。方法:分析结果在对比上具备有效性,本次参与研究的患者人数为60位,这60位患者收治时间在2018.01月~2020.12月之间,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临床急救护理模式。为确定护理效果,探究手术抢救成功率以及临床护理满意度,论证护理应用价值。结果:对比分析整理后发现,对患者采取临床急救护理后,患者的满意度明显提高,治疗效果优异,有效缩短患者的抢救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p<0.05从统计学角度上来看,具有实际对比价值。结论:在矿山严重颌创伤患者治疗中,采用临床急救护理可可以有效多段整救治流程,使医务人员能够能快的抢救患者,降低医务人员在抢救过程中出现的失误。

  • 标签: 矿山 严重颌面创伤患者 临床急救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口腔颌外科手术后感染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8年3月-12月收治患有口腔颌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住院顺序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比两组自护能力。结果:对照组患者自护能力比观察组差,组间分析差异。结论:在口腔颌患者护理中实施口腔护理,影响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口腔颌面 术后感染 护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