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长期以来,语言学家、语言哲学家一直奉行这样一种理念:语言仅用以表达思想和叙述事实,它只有描述功能。这一理论受到英国牛津学派的代表人物奥斯汀的挑战,他举例说:“假如我在街上无意踩了别人一脚,我对他说‘对不起’.这‘对不起’是描述还是完成某种行为?

  • 标签: 语用学 语言学家 表达思想 描述功能 代表人物 哲学家
  • 简介:2014年11月1日,西北民族大学学科办主办,《西北民族研究》编辑部、西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等单位承办的“民族、人类、社会与民俗学学科建设圆桌恳谈会”在兰州召开。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马盛德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朝戈金、世界宗教研究所叶涛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杨圣敏、丁宏、王建民等教授,北京大学王铭铭、高丙中、陈岗龙等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萧放、万建中教授,中山大学周大鸣、陈志明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陈勤建教授,内蒙古师范大学敖其教授以及西北各地区高校等50多位有关学科的各路老中青名流学者齐聚金城,在紧凑有序、共识有备而畅所欲言的会风中,以践行为依据、中国特色道路理论为目标,广开言路,简约而热烈地回顾了往昔,总结了经验,实事求是地为发展学科、建立中国学派各自讲述自己故事,达成共圆中国梦的认知共识。

  • 标签: 学科建设 民族学 人类学 民俗学 社会学 《西北民族研究》
  • 简介:民间信仰是中国文化和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有着悠久的传承历史。本文回顾了民间信仰进入人类和社会学学术视野的历程,对这一领域中极具影响力的“弥漫性宗教一制度性宗教”范式进行了系统解读,凸显了民间信仰的结构特性和主体价值,探讨当代民间信仰的概念范畴、互动结构和变迁机制上面临困境和挑战。通过引入“嵌入性”等新的理论概念和分析进路,可以推动这一学术领域的视角转换与研究创新。

  • 标签: 人类学 社会学 民间信仰研究 弥漫性宗教 嵌入性
  • 简介:通过对盘状器相关遗物命名的梳理,本文将论者对其功能分歧归为两大类:工具或毛坯。由于持“毛坯”功能论者找到了系列相关证据,因而更具有说服力,所以我们认为绝大部分“盘状器”应为环(玦)类毛坯。同时我们也探讨了考古研究中如何确定某件盘状器是否为环(玦)类毛坯,对一些可能存在的误解做了简单的说明,

  • 标签: 盘状器 环(玦)类毛坯
  • 简介:方志馆是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新型地方文化基础设施。在中国历史上并没有专门收藏地方志的机构,古代地方志多收藏于藏书楼中,著名的宁波天一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人藏书楼,地方志收藏是其特色,收藏明代地方志达271部,占全国现存明代地方志总数的34%。民国时期,各地建起一些通志馆,如浙江省通志馆、江西省通志馆等.都只是修志机构,基本没有收藏的功能

  • 标签: 方志馆 功能 20世纪90年代 方志收藏 私人藏书楼 文化基础设施
  • 简介:在清代的满文教学中,满文“十二字头”是当时认字读本与满文初级教育的基础。本文从教育史与版本的角度考察“十二字头”的历史演变及其作用,认为“十二字头”的结构是满洲人的独特产物,有别于已有的蒙文字母表。入关之后,代表满文教学传统的“十二字头”与汉人的启蒙书一并成为双语教育的重要教材。最初的《十二字头》版本比较简单,可看作利于口授的助忆术性字母表。而清中叶以后,《十二字头》成为分析字形而有助于自学满文的综合性认字读本。同时,学者也开始借用汉文的传统概念来理解满文“十二字头”。在此过程中,满文字母被理解为与汉字相似的以固定笔画构成的音节字母。于是,以汉字为基础的语言教学传统包容了满文“十二字头”。

  • 标签: 清代 “十二字头” 满文教学
  • 简介:本文通过三个层面对回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特征与功能进行了划分和探讨,并提出了发挥回族体育文化功能的若干建议。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关注与保护力度,使回族传统体育得以发扬与传承,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参考借鉴价值。

  • 标签: 回族 传统体育 文化特征
  • 简介:群众文化的多项功能决定着它在新时期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如何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是一个现实而又长远的课题。本文在对群众文化的时代特征、社会功能进行比较性分析的前提下,提出了加强群众文化建设,不断拓展其认识、教育、审美等功能的理论性辨析与建议,以适应新时期群众文化的需求,利用群众文化功能培养“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 标签: 群众文化 社会文化 文化功能 文化拓展
  • 简介:群众文化指的是人们职业外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开发的社会性文化,是一个集合体的概念。它包含群众文化活动、文化工作、文化事业和文化队伍建设在内的具体概念。如何充分发挥群众文化的社会功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为社会的和谐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本文试就新时期群众文化建设及其功能的拓展谈一些管窥之见。

  • 标签: 群众文化建设 社会功能
  • 简介:先秦诸子之学同商周王官之学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因此“诸子出于王官”自西汉刘向、刘歆提出后,为东汉班固所继承,直至近代学者章太炎亦承其说。然自胡适《诸子不出王官论》撰出之后,“诸子出于王官”说饱受质疑与争论。但殷商祭祀文化和西周史官文化确实是周秦诸子学说发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殷商西周的职官所执守的知识文化与诸子学术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必然联系,对后世思想史影响至深的祖先崇拜、宇宙观念、推天道以明人事等观念,实际上在商周官中便已形成,并对先秦诸子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 标签: 商周 祭祀文化 史官文化 诸子思想
  • 简介:“大巧若拙用大刀,大新若旧国术高。伏如猛虎进如猱,十步以内敌休逃。”这首何香凝的《大刀赞》至今还流传在喜峰口地区,形容的便是赵登禹所带的二十九军大刀队。与赵登禹大刀队同样为人熟知的,还有赵登禹路。在北京西城区中北部,赵登禹路上从来不乏行色匆匆的行人。这里或阳光静好,或现世安稳。可是,很少有人在意,这条路与一位三十九岁的将领发生了怎样的关联。而对一位年届古稀、快人快语的老人来说,这是她心中最大的伤痛,也是她心中最大的骄傲。

  • 标签: 父亲 北京西城区 何香凝
  • 简介:中国的古代钱币延续了两千多年,一直以来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枚枚小小的钱币,蕴含了不同社会时期的政治生活、经济发展、商贸往来、民俗文化等各个方面。除了正式流通的钱币外,还有一种钱币,形制与流通货币相似,只是在特定的渠道流通,主要用于馈赠、赏玩、祈福等,钱面上的图案和文字有特定的意义,表达人们的一种心理愿望和向往。此类货币被称为钱币的非正用品,一般都统归为压胜钱,它们虽然是正式流通货币的衍生物,但也是中国钱币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标签: 古代钱币 民俗性 流通货币 功能 政治生活 经济发展
  • 简介:埃及的本土埃及,经历了一个酝酿、开拓、发展、繁荣的发展历程。接受欧洲近代文化的知识分子,努力传播埃及的知识,为本土埃及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本土埃及发轫于欧洲列强斗争的夹缝中,形成了以卡马尔为代表的第一代埃及学家、以哈桑为代表的第二代埃及学家,这两代埃及学家是本土埃及的开拓者。在1922年埃及独立、图坦卡蒙法老陵寝发现的刺激下,埃及领域也出现了反殖民主义的声音,从而极大促进了本土埃及的发展,本土埃及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逐步形成了第三代本土埃及学家群体,他们的成就得到了西方埃及学界的认可。20世纪50、60年代以来,本土埃及进入繁荣期,第四代本土埃及学家在考古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研究领域日益拓宽。

  • 标签: 埃及 本土埃及学 埃及考古
  • 简介:魏晋玄学“自化”论强调:在彼我关系中,只有让相对于己我的他物、他人自化(自由),己我才能自化(自由),经创造性阐发和转化,这可以成为维护自然和文化生态的价值原则.与传统的“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结合在一起,又可以成为我们今天协调不同文明关系基本的文化战略理念:物物自化,人人自化,国国自化,文文自化,则天下大同: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一个不让他国文化自生、自化、自成的国家,其本身文化也很难自生、自化、自成。深入系统研究玄学“自化”论,对于探索支撑中国道路的价值原则、筹划国家文化战略、重新认识传统优秀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反思西方文化价值逻辑等,均有重要助益。

  • 标签: 自化 彼我 玄学 文明 文化战略
  • 简介:<正>文渊阁是皇家收藏《四库全书》的藏书楼,于乾隆四十一年(一七七六年)建成,四十六年(一七八一年)存贮第一部《四库全书》。文渊阁的建筑及藏书情况多有论著,但对文渊阁存放藏书的格架则几乎未有论及,笔者结合实地考查,发现文渊阁格架在形制和功能方面具有独到之处,就此,本文即对文渊阁藏书格架的实际使用稍作探讨。《四库全书》与文渊阁

  • 标签: 格架 藏书楼 实地考查 四十一 七八 范懋柱
  • 简介:本文根据己公布的北京大学藏西汉竹简材料探索了佚书《仓颉篇》泰汉间演变情况,讨论了秦始皇统一文字背景下的语言、文字问题及汉字在汉代形体发展的文化原因。

  • 标签: 北大简 仓颉篇 书同文 隶书体
  • 简介:在礼制所展示的信仰领域申,衣服往往具有凭神,安抚灵魂的功能。复礼已往常被认作丧礼的一种,实质上复礼与丧事无关,仅仅是一种治病术,目的在于用衣服招魂,祈求人复生。而且只有复礼失败后,才宣告丧事开始。迁庙与立尸作为两种重要的礼仪活动,前者在于转移祖先魂灵,后者在于降祖先神灵附于尸而祭祀之。两者所用衣冠均是祖先的遗衣遗物,象征祖先的身份与肉身的存在。马王堆汉缸形帛画被命名为“非衣”,发挥着引导灵魂进入墓葬的功能,象征灵魂与肉身的结合。“非衣”应看作是衣服的变体。玉衣出现于西汉文景之际,通过形塑而“复活”肉身。衣服作为肉体与灵魂的申介,在引魂附归方面,不可或缺。

  • 标签: 上古 灵魂附归 衣服 礼制
  • 简介:本文以理学家胡寅绍兴五年的一段仕宦经历作为线索,揭示两宋之际词之臣有亏臣节之事。有宋一代,词之臣讲究辞章之学,理学之士崇尚道德涵养,彼此议论本有不同。靖康之变中,词臣苇体中多有人物撰写降表、与张邦昌的伪楚政权合作,他们的辞章之学映衬於家国之难的背景下,显示出风气软媚的一面。这一点一直受到理学家胡安国、胡寅父子的诟病。绍兴五年胡寅任中书舍人,进入朝廷词垣,他本於对靖康史事的反思,非议词臣品行的阙失,提出矫正词垣文风的意见,从而引起词臣君体的忌妒。胡寅在中书舍人任上还援引其他理学家,期望理学之士以君体之力进入词垣,改革风气。

  • 标签: 词学之臣 理学之士 胡寅
  • 简介:明史学界一般认为,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侵夺,卫所军饷、宗室廪禄开支的增大和宝钞的贬值是造成地方政府公费银转嫁给里甲人户承担的原因。其实地方存留粮除用来支付官员俸禄、儒学师生廪给和孤铎口粮之外,主要用于卫所军的备用粮,并不负担地方政府的公费开支。因此,使用地方存留粮补足屯田子粒的缺额,不但有据可依,而且与地方公费不足用的问题之间也无逻辑上的必然联系。各项公费支出使用的“官钱粮”其实专指存留钱钞,所以明前期持续的宝钞贬值是造成公费转嫁的直接原因。里甲人户最初以“甲首钱”的名目负担各项公费支出,随着地方财政用银量的增大,最终在正德时期形成了正式的“杂办银”制度。

  • 标签: 公费银 杂办银 存留钱粮 财政功能 备用军饷 宝钞贬值
  • 简介:从人类的角度来看,城中村的农民、农业、农村社会变迁和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移植或嵌入,共同构筑了城中村农民社会的文化多样性。人类独特的理论视角和方法技术,可避免其他学科可能出现的“文化解释”谬误。文章分析了社会情境影响下的中国人类发展状况和人类参与城中村农民社会研究的学科优势,从都市人类、工商人类、经济人类、教育人类、医学人类、宗教人类、历史人类、旅游人类等8个分支学科讨论了人类的研究维度,也讨论了人类参与研究中存在超域性、局部性和相对性限度,揭示了人类参与城中村农民社会研究的重要意义。

  • 标签: 城中村 农民社会 社会变迁 人类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