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7 个结果
  • 简介:1934年苏联考古学家在今撒马尔罕以东约120公里的穆山,发现了一份粟文婚约及所附保证书,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篇幅最长的粟文法律文书。自1960年以来,学界对这份文书进行释读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各家释读转写相异之处以脚注标出,并试对文书进行汉文翻译注释,对其中若干问题进行讨论。

  • 标签: 婚约 粟特文 穆格山
  • 简介:历史上的济南,曲艺之繁盛名闻海内,产生了山东快书、章丘梆子、梨花大鼓、五音戏、山东落子等民间艺术,诞生了张养浩、李开先等词曲大家。自清代,济南就有“曲山艺海”的美誉,与北京、天津并称曲艺界三大码头,“北京学艺,天津练活儿,济南踢门槛儿”是流行于曲艺界的一句行话。曲艺行当内亦有“演红济南,方走遍全国”之说。明湖居原是清末民初济南的一处曲艺场,原址在大明湖南岸,鹊华桥以西,即今大明湖南门外路北,由山东梨花大鼓的创始人郭大妮建造,是清末以来济南知名度最高的曲艺演出场所。

  • 标签: 山东快书 清末民初 民间艺术 演出场所 北京学 济南
  • 简介:《拉什王表》是古巴比伦时期拉什的书吏追溯当地从洪水后至古地亚时期历史的泥板文献,它不仅列举了拉什地区的历代统治者,而且叙述了农业等人类文明诞生的简史。拉什是早王朝时期两河流域比较重要的一个城邦,也是迄今楔文泥板较为集中的发现地之一。《拉什王表》作为拉什地区早期历史的重要历史文献,对研究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意义重大。

  • 标签: 拉格什 王表 古代两河流域 苏美尔
  • 简介:2017年9月17日,由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承办的《秦汉文明》展开幕。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王军出席开幕式。刘玉珠局长讲话,雒树刚部长讲话并宣布展览开幕。

  • 标签: 中国国家博物馆 文明 秦汉 国家文物局 文化部 开幕式
  • 简介:在21世纪初的世界田坛.牙买加运动员尤塞恩.博尔是一个传奇人物。这位被人们冠以“闪电”美称的短跑名将在其运动生涯中将男子短跑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创造出无数的神奇纪录。他是当今世界唯一一位连续三届奥运会,在男子一百米、二百米、四乘一百米三个项目上均获得冠军的田径运动员。尽管博尔特在2017年伦敦田径世锦赛上以伤退的方式退役.但他荣获十一枚世锦赛金牌和九枚奥运会金牌.在同一届奥运会中相继打破三项世界纪录,并且保持两项个人世界纪录.代表牙买加队打破四乘一百米接力纪录的惊人成就,已足够让他成为体育世界的传奇、人类历史上难得一见的伟大运动员。

  • 标签: 闪电 田径运动员 世界纪录 男子短跑 传奇人物 奥运会
  • 简介:克罗地亚第二大城市斯普利(Split),从来就不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名字,就好比来德国的人,多少都知道新天鹅堡,却无视路德维希德另外两大宫殿一样.许多年来,杜布罗夫尼克的光环让造访克罗地亚的游客,争先恐后走独木桥,很少有人愿意多花4小时的车程,去这个海港城市,领略不同的风味.

  • 标签: 克罗地亚 新天鹅堡 路德维希 海港城市 大城市 独木桥
  • 简介:西藏夏寺一层回廊上绘有一幅母虎本生壁画,画面下方配有题记。然而该壁画图像和题记内容并不相符。作者在各种舍身饲虎本生版本的基础上,判断该壁画应当是依据《金光明经》梵文本或者藏文译本所创作,而非题记所依据的Vyāghrāataka(《母虎本生》)。在此基础上,作者对相关图像进行比较以进一步分析夏寺的这幅壁画。

  • 标签: 夏鲁寺 舍身饲虎本生 《金光明经》 Vyāghrijātaka
  • 简介:寺是西藏后藏地区唯一一座保存相对完好的11-14世纪佛寺遗迹,对于元代政教史、汉藏交流史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夏寺一层集会大殿转经回廊内壁中部为切入点,通过对千佛壁画的分布规律、墙体叠压打破关系的分析,以及对壁面千佛壁画题记文本的比对、考释,发现夏寺一层回廊中部、北部建筑部分墙体的修筑和其上壁画的绘制年代要早于现存的其他建筑结构。结合夏寺建寺史,可以推测这一部分壁画的绘制年代为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当时的夏寺存在一条围绕西翼、北翼建筑分布的不规则转经道,这条转经道在后期的扩建中被改造,结合新修建筑形成了如今的转经回廊,原来的壁画都被保留在早期墙体之上。这一研究补充和丰富了对夏寺早期建筑形态的认知。

  • 标签: 夏鲁寺 建筑年代 千佛壁画
  • 简介:“宾贡”一词自《周礼》中出现直至唐代,其意涵不断演变和丰富。在唐代,“宾贡”既指外邦纳贡献方物和地方荐举人才时所行礼仪,又指地方贡荐士子。唐代出现留学生以后,“宾贡”又指宾庭贡士,也成为专为留学生设置的宾贡的简称。唐代宾贡针对留学生的“每自别试”并非另行考试,而是阅卷时区别对待,放宽判卷标准。宋代仍设宾贡,但因实行糊名誊录制度,单独举行考试。“附名榜尾”的放榜方式,唐宋没有变化。唐代宾贡及第留学生有多种去向,既可在唐为官,也可回归本国,甚至充任唐朝使者,愿意终老唐土者朝廷也不作干涉。

  • 标签: 唐代 留学生 宾贡科 教育
  • 简介:在蒙古族《斯尔》史诗中,斯尔从牧童到可汗、圣主的成长阶段分别体现了三种功能——生产、征战和宗教。功能的转换通过具有过渡仪式性质的“重生”来实现,这种功能的转换方式具有明显的蒙古族特色。它与蒙古族英雄史诗传统及其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内涵密不可分。北京木刻版《斯尔》的加工、改编和再创造受到了三功能意识的影响,这种影响很有可能是经由藏传佛教以及印度史诗和民间故事在蒙古族地区的流传而逐渐渗透的。

  • 标签: “三功能” 蒙古族史诗 《格斯尔》 功能转换
  • 简介:明清时期在甘肃和青海的土司中,连城土司是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一员,其统治时间长,封土面积大,对永登地域内藏传佛教寺院的兴建和宗教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永登现存的藏传佛教寺院,都与土司有着直接的关系,是研究永登及周边地区藏传佛教传播的重要依据。

  • 标签: 连城鲁土司 藏传佛教 寺院
  • 简介:史沫莱是美国进步女记者和作家。1929年她以法兰克福报特派员的身份来到中国,在中国生活了12年之久,期间撰写了大量的文字,向世界介绍当时的中国。她留下了5本关于中国的著作,其中《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是她生命最后几年的倾心力作。本文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中有关史沫莱收集的朱德史料着手,探讨史沫莱执意写作朱德传记的缘起,以及她为写作该书收集素材的艰辛过程;并通过细致比对她收集的朱德史料与《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中的相关内容,揭示了馆藏的史沫莱收集的朱德史料就是其写作《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的素材来源。它们既反映了史沫莱严谨求实的创作态度,也是研究朱德其人乃至中国革命的珍贵史料。

  • 标签: 史沫特莱 朱德 伟大的道路
  • 简介:如果一位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丰功伟绩的历史人物,遭到一位以揭穿历史谎言、揭示历史真相相标榜的所谓学者的肆意贬损,那么不仅对于这位历史人物有失公正,而且对于历史学界也是一种悲哀。在当代美国史学中,小勒尼·班内特对亚伯拉罕·林肯的评判就是这种令人可悲之事。

  • 标签: 历史形象 林肯 鲁尼 历史人物 丰功伟绩 文明进步
  • 简介:奏名制度是政府优待老年应举士人的重要措施,省试、殿试中落榜的进士,年龄在五十岁以上,举数超过四次者即可获取奏名资格。在州府发解试中屡次被淘汰的士人,多在三十年后享受奏名。奏名士人在考试内容及录取上享有特殊的待遇,入仕后享有俸禄并拥有免税、免役等经济特权,对老年士人的晚年生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有助于加强宋廷对基层社会的控制。然而,奏名制度的存在加剧了宋代冗官、冗费现象。

  • 标签: 宋代 特奏名 老年士人
  • 简介:20世纪70年代末,卫拉历史档案开始整理、翻译、出版。至今中国出版13部,外国出版10部,共23部,37册,均为1694年至1991年间的档案,共11,000多件。档案的发现和公布促进了卫拉历史文化研究。

  • 标签: 历史档案 卫拉特学 关系 认识 学术意义
  • 简介:北京木刻版《斯尔》严格意义上的完整汉译本只有两种,即1960年出版的桑杰扎布翻译的《斯尔传》与2016年出版的陈岗龙、哈达奇刚等翻译的《十方圣主格斯尔可汗传》。本文结合北京木刻版《斯尔》蒙古文原文,比较分析新旧两种汉译本,探究二者的体例、语言修辞特点,从而评述其得失及学术价值。

  • 标签: 史诗传统 《格斯尔》 木刻版 汉译本 比较研究
  • 简介:蒙古文《斯尔》有木刻本和多种手抄本传世。由于背景信息的缺乏和传播形态的复杂性,《斯尔》各版本的文本性质,形成、演变过程及其相互的关系都是颇具争议的论题。本文通过对蒙古文《斯尔》中《斯尔镇压黑纹虎之部》的三种异文进行文本比较,探讨了它们的文本性质,以及它们从口头文本演变为书面化与经典化文本的过程。

  • 标签: 《格斯尔》 《格斯尔镇压黑纹虎之部》 口头性 书面化 异文
  • 简介:达活佛(法名洛桑登真-扎巴他耶)是一位爱国、爱教的有道高僧。他精通五明,才华横溢,通医术,懂音律,是藏人领袖。先后被任命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康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康定军事管制委员会委员、西南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他与人民政府肝胆相照、心心相映,以至最后以命相许。

  • 标签: 格达活佛 历史人物 西南军政委员会 民族事务委员会 藏族 四川
  • 简介:位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的切斯贝蒂图书馆收藏有两部满文玉册文献,一部拟题为《顺治五年世祖章皇帝追封六世祖文》,另一部拟题为《高宗纯皇帝上尊谥册文》,两部均未见藏于国内。两部玉册的照片虽未完整公布,但通过对已公布的满文玉版内容转写和翻译,可从《清实录》等文献中辑得完整的汉文内容。

  • 标签: 切斯特贝蒂图书馆 中国文献 满文玉册
  • 简介:《陈述的形式配置》是本维尼斯关于陈述理论的一篇重要论文。在这篇文章中,本维尼斯特明晰地阐释了关于陈述的定义、前提、特征以及其实现的框架结构的思考,并在文末留下一个开放式的结尾,特别指出关于书面陈述中的复杂话语形式还有待作进一步地分析。本文即从此处入手,运用本维尼斯的陈述和对话结构的理论,试图按照书面陈述中的陈述层面、陈述对象、对话结构的实现形式的不同来重新梳理小说中的对话结构,同时针对小说对话模式中陈述行为指示词"XX说"的缺省现象,运用本维尼斯陈述理论中的"参照指涉"概念,来对小说叙事变革过程中叙事者逐渐隐身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 标签: 本维尼斯特 陈述 小说中的对话结构